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

胡巧玲;马春林

关键词:老年科, 皮肤瘙痒症, 中西医结合疗法, 维生素E乳
摘要:目的 探讨酮替芬、芦荟超浓缩维生素E乳,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6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给酮替芬、芦荟超浓缩维生素E乳,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燥型、湿热内蕴型、风燥血热型、脾胃虚弱型、风寒束表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94.8%.结论 酮替芬、芦荟超浓缩维生素E乳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小,临床效果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PBL的温病学系统案例教学应用效果评价

    基于PBL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近年来也引起国内许多学科的关注及应用.本文作者结合本学科多年来温病学教学实践,提出了将PBL应用到温病学系统案例教学中的观点,通过分析和总结,说明该法不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临床应用能力,具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深基本理论认识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作用,还提升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认可.因此该研究将为基于PBL的系统案例法应用于温病学教学提供方法指导和思路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开展系统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作者:徐文娟;杨毅;王醊恩;丁晓洁;孔祥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湿热内蕴证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实验组实施复方结肠溶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和肠粘膜镜像积分、Iκ B-α水平以及治疗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86.67%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和肠粘膜镜像积分、I κB-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实验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用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湿热内蕴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和肠粘膜镜像积分,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率和I κB-α水平,综合疗效较好.

    作者:赵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温胆汤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加减温胆汤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加减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等加减),对照组采用常规及对症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状况.

    作者:杨冠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杨氏3A+疗法“肘五针”埋线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杨氏3A+疗法“肘五针”埋线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杨氏3A+疗法“肘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每次间隔15天,2次后观察结果;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40 mg加2%利多卡因2mL作局部痛点封闭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积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治疗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8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9.23%,对照组率46.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杨氏3A+疗法“肘五针”埋线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安全有效,远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重兵;杨才德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微课在针灸学经脉循行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具有简短化、视频化与网络化等特点,以其简短、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特征挑战着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针灸学专业时间紧而课程多、内容广泛而知识点零散、抽象等问题,对于针灸学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复习以及远期学习均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微课尚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但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让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针灸学中教学难点“经脉循行”为例,探讨了如何开展“微课”资源建设及教学实践.

    作者:邹逸凡;李丹;马明珠;刘琼;贲定严;戴国斌;常小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中尿酸浓度呈过饱和状态,尿酸盐析出,沉积体内所致,累及肾脏者导致肾脏损伤称为痛风性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西医治疗以止痛等对症治疗为主,且容易复发.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优势,病因主要以痰湿为主,久病耗伤肾精,损伤肾络,根据不同病因,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不但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身体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复发,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王银萍;陈静;刘艳华;王卓;郑雪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浅谈抑郁性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们被失眠困扰,然而由抑郁状态引起的失眠常常因诸多的失眠症状掩盖而被医师忽略.抑郁性失眠症主要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患者活动减少,身体精神无力易疲劳,绝大部分患者具有睡眠障碍.抑郁性失眠是抑郁症患者发病过程及心境恶劣时常见的临床症状.失眠可对患者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的干扰,会加重患者的疾病负担.西医研究表明抑郁性失眠患者的REM睡眠潜伏期缩短、早醒、深度睡眠明显减少,失眠质量直接影响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所以抑郁性失眠症的治疗不能单纯的使用安眠药,临床治疗失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治疗抑郁症.现代西医西药治疗多以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治疗抑郁性失眠,但副作用明显.中医注重辨证论治,运用中药汤剂及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少.本文主要讨论中医和西医治疗抑郁性失眠症的常用药物和方法.

    作者:张文龙;王晓枫;旋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董氏奇穴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证体会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结合中医经典及临床体会,认为此病的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可概括为气虚、血热、血瘀,临证中以补肾健脾,祛瘀泻热为治则.董氏针灸以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为特点.临床上运用董氏奇穴(妇科穴、还巢穴)配合小腿及脚踝内侧瘀络反应点放血治疗,调气与调血相得益彰,疗效确切.

    作者:曹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以兴趣为导向提高生药学教学效果

    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将标本采集与制作引入生药学实验课、将日常生活蔬菜瓜果科属分类知识引入生药学理论课、将生药相关成语典故引入生药学理论教学、与药学其他学科联系拓展学生知识面、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紧密结合、将生药学课程与新版中国药典紧密结合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生药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生药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高水平综合性药学专门人才提供了保障.

    作者:常跃兴;邓云;方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中医专业学位性研究生规培管理及考核制度的探索

    为建立专业学位性研究生健全的规培管理制度,切实的执行规培任务,保质的完成硕士规培生的培养计划.应合理安排学位课程与规培时间,重视岗前培训及入科宣教;应规范规培的考核制度,加强对规培考核的管理,完善规培的考核体系,严格控制出科考核;应加强对培训基地检查,强化二级单位的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制定合适的制度,从而实现硕士规培医师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同质化.

    作者:王纳;周云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桃红四物汤配伍解表药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桃红四物汤配伍解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单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法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佐以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药物联合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给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桃红四物汤配伍解表药物联合治疗,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杨斌;易健健;刘建;陈善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小儿春季养生调摄论

    春暖回地,阳气始生,万物复苏,生机蓬勃,儿之初生,如嫩芽初成,脏腑未充,肌腠未实,谨需调摄,以防感邪食伤.小儿肝常有余,应顺春时疏发肝气,防肝气化火生疾.春温乍暖乍寒,忽冷忽热,春气主风,风为百病之长,易袭机体,而发百病,应防风御寒.保养脾胃,调和气血,充养脏腑之精,以滋肾精,助生长发育之功.应春起居有常,户外锻炼,动则养形,促进形健.春作为四季之首,故应推陈出新、畅发生机,助儿健长.

    作者:王利朋;王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朱珊教授运用醒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厌食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脾系疾病,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朱珊教授擅长在治疗小儿厌食时,从整体出发,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上醒脾益气之药,以芳香之剂振奋脾气,解脾胃之困,使脾胃调和,胃纳自开,临床应用每获良效.

    作者:田新磊;朱珊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黄芪建中汤改善脾胃虚弱型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20例

    目的 观察黄芪建中汤变方对脾胃虚弱型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脾胃虚弱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以黄芪建中汤变方口服3周;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应用生命质量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分别于黄芪建中汤变方干预之前及干预之后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果 黄芪建中汤变方干预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躯体功能、疲倦、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领域生命质量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黄芪建中汤变方能改善脾胃虚弱型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于贺;卢亚品;孙根;底迎亚;杨亚琴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李鲜教授运用下气汤的经验总结

    下气汤为清代黄元御所创,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用药简单,选药精当,配伍严谨,简便验廉,专为肺胃气滞不降而设,能够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李鲜教授将下气汤加减来治疗内科气机不畅的病症,临床中凡是符合该病机的病症均能够用此方加减治疗.李鲜教授运用下气汤加减治疗内科病症,临床疗效显著,现简要总结如下.

    作者:林雪娇;张欣;王姝瑞;李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补肺中药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究慢性支气管炎采用补肺中药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6年5月收治的9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并根据抽签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前提下加用补肺中药汤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3.4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73.91%,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低于观察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喘息、情感、疲劳以及控制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有一定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采用补肺中药汤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晓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闪跌血崩

    《傅青主女科》闪跌血崩的治疗主方是逐瘀止血汤.本文主要介绍逐瘀止血汤的方药组成及其方歌、功效、主治、方解、验案等.本方化瘀止血,主治瘀血所致的经血淋漓不断,色紫黑有血块,决下痛减,少腹疼痛拒按,舌质红或有瘀紫斑,脉沉涩或弦紧.

    作者:刘春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研究现状

    卵巢癌是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我国患者病理类型以上皮癌多见,手术时大多已处于恶性肿瘤晚期.目前针对晚期卵巢癌大多以化疗为主要方法,但存在化疗副作用大,甚至难以控制病情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卵巢癌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卵巢癌做一总结.

    作者:周衍伍;李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中医心理治疗理念在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应用的构想

    目前,因我国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存在误解和偏见,部分心理障碍患者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依从性和遵医行为较差.而中医心理治疗因中医理念能够在降低来访者对心理问题的排斥,更好接纳心理干预.本文主要阐述中医心理治疗在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意义,并初步构想开展中医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案和主要方法,以期为未来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工作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钟美兴;魏泽红;郑亚楠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贵阳中医学院生药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实操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实践,以“问题驱动学习法”为教学框架,以“二个制度”、“多样化交流”为手段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生药学研究生培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作者:周涛;江维克;肖承鸿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