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莹;党中勤;马利节;侯静月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敷贴对稳定期频繁急性加重型COPD患者系统炎症因子及急性加重次数的影响.方法 收集频繁急性加重型稳定期COPD患者120例,根据西班牙慢阻肺指南分为C型、D型,将C型、D型患者分别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和安慰剂贴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IL-8、CRP的变化趋势及急性加重次数的情况.结果 C型2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CRP浓度无差异,IL-8呈下降趋势、急性加重次数减少(P<0.05).C型2组患者在各时间点CRP、IL-8浓度组间比较无差异.D型试验组患者CRP、IL-8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IL-8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RP浓度无差异.D型2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组间比较CRP、IL-8浓度有差异(P<0.05);D型患者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与治疗前比较,组间、组内均有差异(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短期疗程即可以进一步降低以慢支为主的急性加重型COPD患者系统炎症因子,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杨立云;刘佳;樊毓运;刘文建;王世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加减温胆汤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加减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等加减),对照组采用常规及对症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状况.
作者:杨冠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将标本采集与制作引入生药学实验课、将日常生活蔬菜瓜果科属分类知识引入生药学理论课、将生药相关成语典故引入生药学理论教学、与药学其他学科联系拓展学生知识面、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紧密结合、将生药学课程与新版中国药典紧密结合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生药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生药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高水平综合性药学专门人才提供了保障.
作者:常跃兴;邓云;方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防风通圣丸和加味道遥丸联合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96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给予防风通圣丸和加味逍遥丸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口服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防风通圣丸和加味逍遥丸联合治疗痤疮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来要水;向盈;易灿辉;张倩倩;徐继超;苗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下气汤为清代黄元御所创,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用药简单,选药精当,配伍严谨,简便验廉,专为肺胃气滞不降而设,能够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李鲜教授将下气汤加减来治疗内科气机不畅的病症,临床中凡是符合该病机的病症均能够用此方加减治疗.李鲜教授运用下气汤加减治疗内科病症,临床疗效显著,现简要总结如下.
作者:林雪娇;张欣;王姝瑞;李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常见病之一,近年来发病趋势逐渐增加,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对该病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本文就近些年中西医学者专家对该病的认识、治疗、临床经验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伟;赵凯赫;段晓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亚急性甲状腺炎属瘿病范畴,朴春丽教授常以“毒损缨络”为核心病机治疗瘿病,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主要病机为肝郁化热,毒损缨络,故提出肝与亚急性甲状腺炎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从肝论治亚急性甲状腺炎,以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为基础,常以内服外敷法为治疗方法,旨在调节机体各脏腑的功能,有效缓解症状并缩短病程.
作者:王丽;朴春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具有简短化、视频化与网络化等特点,以其简短、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特征挑战着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针灸学专业时间紧而课程多、内容广泛而知识点零散、抽象等问题,对于针灸学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复习以及远期学习均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微课尚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但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让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针灸学中教学难点“经脉循行”为例,探讨了如何开展“微课”资源建设及教学实践.
作者:邹逸凡;李丹;马明珠;刘琼;贲定严;戴国斌;常小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基于PBL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近年来也引起国内许多学科的关注及应用.本文作者结合本学科多年来温病学教学实践,提出了将PBL应用到温病学系统案例教学中的观点,通过分析和总结,说明该法不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临床应用能力,具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深基本理论认识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作用,还提升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认可.因此该研究将为基于PBL的系统案例法应用于温病学教学提供方法指导和思路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开展系统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作者:徐文娟;杨毅;王醊恩;丁晓洁;孔祥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为应对北京市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卫生系统人才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进行要素分析,探究卫生系统远程学历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运行的结构机制,探索适合卫生人才市场需求,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标准的卫生远程学历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张严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中医养生包括调神和调形,调神是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状态与知情意等心理活动来保护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文章阐述了中医调神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运用调神理论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如顺应自然、平衡和谐、形神共养、锻炼意志,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任婷;张鹏飞;黄建;罗威;龙敏;吴若霞 刊期: 2017年第13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成因复杂,病程缠绵,临床多见.孙晓娜教授认为其病机为气机不畅,治疗上强调标本兼治,治法上强调疏肝理气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兼以健脾气、益胃阴、行气活血等灵活运用.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pylori,HP)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首先根除HP,配合中药辩证施治,中西医并重,效果颇为满意.
作者:李琪微;孙晓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中尿酸浓度呈过饱和状态,尿酸盐析出,沉积体内所致,累及肾脏者导致肾脏损伤称为痛风性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西医治疗以止痛等对症治疗为主,且容易复发.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优势,病因主要以痰湿为主,久病耗伤肾精,损伤肾络,根据不同病因,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不但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身体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复发,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王银萍;陈静;刘艳华;王卓;郑雪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卵巢癌是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我国患者病理类型以上皮癌多见,手术时大多已处于恶性肿瘤晚期.目前针对晚期卵巢癌大多以化疗为主要方法,但存在化疗副作用大,甚至难以控制病情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卵巢癌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卵巢癌做一总结.
作者:周衍伍;李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部分,但现阶段学生的临床能力与中医院需要尚有较大差距.中医临床医学院如何提升临床教学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多年来做了较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韩捷;徐立然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为建立专业学位性研究生健全的规培管理制度,切实的执行规培任务,保质的完成硕士规培生的培养计划.应合理安排学位课程与规培时间,重视岗前培训及入科宣教;应规范规培的考核制度,加强对规培考核的管理,完善规培的考核体系,严格控制出科考核;应加强对培训基地检查,强化二级单位的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制定合适的制度,从而实现硕士规培医师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同质化.
作者:王纳;周云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的,以颈肩痛、上肢麻木、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颈椎病的治疗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也日益凸显,中西医学者对于颈椎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进展.作者广泛查阅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朱婷;金艳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PBL教学在药理教学中的意义.方法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采用LBL,中医专业学生采用PBL进行药理学教学,通过理论考试及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中医专业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护理结合专业学生,显著性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医专业学生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护理专业学生(P<0.05).结论 PBL可以提高医学生对药理学习的热情,更扎实掌握知识,活跃课堂氛围,这是培养药理学人才的发展方向.
作者:梁涛;周玲玲;袁冬平;时乐 刊期: 2017年第13期
本文旨在探索中药膏方对偏矮儿童生长的促进作用,琚玮教授认为脾肾虚弱是儿童生长发育缓慢的关键问题,运用中药膏方以运脾滋肾为根本方法,并兼顾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诸多兼证,保证患儿服药依从性,调理偏矮儿童的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在早期对偏矮儿童进行身高管理,定期根据骨龄评测身高,终纠正患儿偏矮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成年终身高.
作者:蒋会莉;李瑞星;琚玮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两栖类药用动物是我国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两栖类药用动物的空间分布、药用功效等日渐成为热点,与之相关的鉴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促进我国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文围绕中药鉴定研究、DNA条形码鉴定等内容,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以梳理和总结,并对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在两栖类药用动物鉴定领域的前景进行展望.结果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相对较短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传统形态鉴别方法的有效补充.大量的实验表明,通过DNA条形码来鉴别动物具有准确性、可行性、简便性、通用性,为鉴别动物物种及发现新物种提供了新的方法,为鉴别动物药材的真伪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任诗怡;赵蕊;许亮;张梦蕊;王爽;王孟虎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