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金艳芳
在中医传统院校教学模式中,临床技能培养的欠缺在中医妇科研究生中初露端倪,而临床上中医妇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其临床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对于中医妇科研究生在未来的工作及学习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据中医妇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探讨与其所存在弊端相应的初步改进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佳裕;冯璐;韩凤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结合中医经典及临床体会,认为此病的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可概括为气虚、血热、血瘀,临证中以补肾健脾,祛瘀泻热为治则.董氏针灸以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为特点.临床上运用董氏奇穴(妇科穴、还巢穴)配合小腿及脚踝内侧瘀络反应点放血治疗,调气与调血相得益彰,疗效确切.
作者:曹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将标本采集与制作引入生药学实验课、将日常生活蔬菜瓜果科属分类知识引入生药学理论课、将生药相关成语典故引入生药学理论教学、与药学其他学科联系拓展学生知识面、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紧密结合、将生药学课程与新版中国药典紧密结合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生药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生药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高水平综合性药学专门人才提供了保障.
作者:常跃兴;邓云;方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通过对河北省首界名中医崔金海主任医师治疗急性尿石症经验的研究,探索其临证遣方用药规律之特点,如益气健肾调肝活血,补虚泻实,随证加减治疗等,并结合案例研究海金排石汤治疗尿石症的治疗原则和疗效;以期为治疗尿石症提供更详细的解决方案,为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出一份力.
作者:朱永利;梁海英;崔金海 刊期: 2017年第13期
近几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海外的关注,但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障碍仍然存在.中医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体,中医人文文化的有效传播,促进了中医药的跨文化宣传和推广,而翻译作为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刘天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就散瘀止痛散的原材料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显微鉴别、薄层色谱分别对茯苓、红花、乳香中药成分进行鉴别,鉴别的过程进行系统剖析,并对鉴别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步骤做归纳和总结.结果 茯苓、红花、乳香、延胡索、白芍、龙血竭显微鉴别特征明显,白芍、龙血竭、延胡索薄层色谱结果重复性良好.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用于散瘀止痛散的质量控制.
作者:费丽娜;杨思广;毕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春暖回地,阳气始生,万物复苏,生机蓬勃,儿之初生,如嫩芽初成,脏腑未充,肌腠未实,谨需调摄,以防感邪食伤.小儿肝常有余,应顺春时疏发肝气,防肝气化火生疾.春温乍暖乍寒,忽冷忽热,春气主风,风为百病之长,易袭机体,而发百病,应防风御寒.保养脾胃,调和气血,充养脏腑之精,以滋肾精,助生长发育之功.应春起居有常,户外锻炼,动则养形,促进形健.春作为四季之首,故应推陈出新、畅发生机,助儿健长.
作者:王利朋;王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理中和胃方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租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采用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组在标准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理中和胃方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2组均治疗2周为1疗程,停药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42例中,治愈3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95.24%,对照组42例中,治愈25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6.19%;治疗组治疗后Hp根除率90.48%,对照组Hp根除率71.43%,2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理中和胃方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有效率优于标准三联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静月;党中勤;李俊莹;马利节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厌食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脾系疾病,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朱珊教授擅长在治疗小儿厌食时,从整体出发,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上醒脾益气之药,以芳香之剂振奋脾气,解脾胃之困,使脾胃调和,胃纳自开,临床应用每获良效.
作者:田新磊;朱珊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究慢性支气管炎采用补肺中药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6年5月收治的9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并根据抽签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前提下加用补肺中药汤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3.4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73.91%,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低于观察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喘息、情感、疲劳以及控制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有一定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采用补肺中药汤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晓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如何结合中医儿科的特殊性,建立完善的中医儿科规范化培训制度是目前有待探索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临床带教经验,对中医儿科规范化培训的培训现状、培训方式及培训效果,从制定完善培训计划、加强三基训练、培养儿科专业思维、注重角色转换、重视教学查房、建立严格的出科考核制度六个方面,结合学科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
作者:马淑霞;任献青;张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桃红四物汤配伍解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单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法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佐以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药物联合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给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桃红四物汤配伍解表药物联合治疗,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杨斌;易健健;刘建;陈善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病因仍尚不完全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它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并且它的发病率在国内外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溃疡性结肠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的疑难疾病,近几年来,中医中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导师党中勤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对运用中医药治疗UC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本文就导师党中勤教授在临床上对本病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治则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浅析.
作者:李俊莹;党中勤;马利节;侯静月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大柴胡汤治疗肝胃郁热证糖尿病前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诊断为肝胃郁热证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服用大柴胡汤治疗的为治疗组,服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前期的控制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空腹血糖、口服75 g无水葡萄糖后2 h血浆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糖尿病前期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空腹血糖、口服75 g无水葡萄糖后2h血浆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柴胡汤和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有效,大柴胡汤治疗糖尿病前期优于二甲双胍.
作者:施进宝;黄宝英;刘芳;陈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规范和完善中药房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中药房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构建合理的中药房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对中医中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进中医中药规范化管理.方法 通过中药标准用量信息和配伍及妊娠禁忌标准信息的构建,在医生工作站预先进行处方审核;通过中药房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应用于中药饮片的调配核对和入库验收过程,优化调配流程,以实现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作者:胡爱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应用手穴点穴联合隔药饼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运用手穴点穴联合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 运用手穴点穴联合隔药饼灸治疗支气气管哮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曾笑影;涂长英;龚慧玲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敷贴对稳定期频繁急性加重型COPD患者系统炎症因子及急性加重次数的影响.方法 收集频繁急性加重型稳定期COPD患者120例,根据西班牙慢阻肺指南分为C型、D型,将C型、D型患者分别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和安慰剂贴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IL-8、CRP的变化趋势及急性加重次数的情况.结果 C型2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CRP浓度无差异,IL-8呈下降趋势、急性加重次数减少(P<0.05).C型2组患者在各时间点CRP、IL-8浓度组间比较无差异.D型试验组患者CRP、IL-8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IL-8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RP浓度无差异.D型2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组间比较CRP、IL-8浓度有差异(P<0.05);D型患者治疗后急性加重次数与治疗前比较,组间、组内均有差异(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短期疗程即可以进一步降低以慢支为主的急性加重型COPD患者系统炎症因子,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杨立云;刘佳;樊毓运;刘文建;王世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部分,但现阶段学生的临床能力与中医院需要尚有较大差距.中医临床医学院如何提升临床教学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多年来做了较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韩捷;徐立然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黄芪建中汤变方对脾胃虚弱型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脾胃虚弱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以黄芪建中汤变方口服3周;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应用生命质量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分别于黄芪建中汤变方干预之前及干预之后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果 黄芪建中汤变方干预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躯体功能、疲倦、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领域生命质量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黄芪建中汤变方能改善脾胃虚弱型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于贺;卢亚品;孙根;底迎亚;杨亚琴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其语言具有晦涩深奥,言简意赅的特点.在其国际化传播及中医外文教学过程中,中医翻译面临着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模糊无直接对应及缺乏标准化的困难与现实问题,译者在中医翻译教育中应提高自我语言功底,适当扩张解释翻译的范围,注意中医语言的多样化及重叠性,才能做好中医翻译工作,提高中医翻译的教学成效.
作者:秦文熠;荣晓凤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