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曹晖;周毅彬;丁志伟;樊坚;徐康;冷培恩
目的 了解佛山市顺德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蟑螂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顺德区蚊虫以致乏库蚊为优势蚊种,占96.56%;季节消长呈双峰型,以农户蚊密度为高;蝇类以麻蝇为优势种,占60.14%,6月为全年密度高峰期,以绿化带蝇密度为高;蟑螂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5.6%,蟑螂全年均有活动,有2个高峰期,以农贸市场蟑螂密度高;鼠类褐家鼠和小家鼠各占50%,在7-11月均有活动,无明显高峰期.结论 基本掌握了顺德区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杜波平;林茜;周振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试验观察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和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发生率,为家栖鼠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0.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进行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 0.005%杀鼠灵毒饵,25只褐家鼠未监测到抗药性个体;0.005%溴敌隆毒饵,27只褐家鼠抗药性发生率为3.7% (1/27).结论 在虹口区城区,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敏感,但存在对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的抗药性,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作者:王飞;蒋璐;宋长飞;陆珏磊;姚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倍硫磷缓释包防治白纹伊蚊幼虫的效果.方法 应用生物测试法测定药剂敏感性,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物释出浓度,模拟现场法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广州市各地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对倍硫磷敏感,抗性倍数均在2以下.在半年内,不换水情况下投放在2L水中倍硫磷颗粒剂和倍硫磷缓释包平均释出药物分别为5.73和0.242 mg/L,变异系数分别为50.12%和40.33%;每周换1次水情况下投放在2L水中倍硫磷颗粒剂和倍硫磷缓释包平均释出药物分别为1.965和0.087 3 mg/L,变异系数分别为215.73%和92.21%;两种包裹方式均能致死受试的试虫,但缓释包比颗粒剂释出药物更稳定;倍硫磷缓释包控制野外小型积水容器的白纹伊蚊幼虫可长达1年以上,而颗粒剂只有不到半年的防效.结论 倍硫磷缓释包适合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的应急控制.
作者:胡志刚;严子锵;李成玲;张国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主要用于现场黄毛鼠种群年龄鉴定划分标准.方法 测量捕获的黄毛鼠体重、体长、尾长等指标,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臼齿年龄分组与尾长、晶体干重、上齿列长相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尾长、晶体干重、上齿列长随种群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晶体干重与体重、体长、尾长、上齿列长都有正相关.结论 黄毛鼠体重、体长、尾长和上齿列长4项指标可用于现场黄毛鼠种群年龄鉴定,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郭志南;苏成豪;陈国伟;郑智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信阳地区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药物敏感性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WHO推荐的成蚊滤纸接触筒法,用溴氰菊酯(0.05%)、DDT(4%)、马拉硫磷(5%)3种药纸对中华按蚊雌性成蚊进行测试.结果 信阳9县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马拉硫磷的死亡率(或校正死亡率)范围分别为22.22% ~ 100%、11.11%~100%、25.33%~100%;不同县区中华按蚊对同一杀虫剂的抗性级别均有从敏感群体(S)到抗性群体(R)的分布;9县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的首只击倒时间范围为1.0 ~ 23.78min、0.5 ~53.67 min,60 min击倒率范围为3.92%~75%、3.96%~95.05%,KT50范围为42.02 ~1 459.54min、35.23 ~1 459.54 min.结论 信阳地区9县区中华按蚊对3种杀虫剂敏感性不全相同,存在地域差异.
作者:张玉勤;赵奇;刘吉起;郭祥树;唐振强;赵旭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蚊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能正常地生存和繁衍下去,与复杂的周围环境产生了包括形态上、行为上和生理生化上的良好适应.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一些功能性化学信息物质,以及温湿度、光照、声音、颜色等物理因素可在蚊虫的交配、取食、吸血、产卵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这类生物功能因子的合理利用,可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在蚊虫综合防治中意义重大.
作者:郝蕙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厦门口岸输人性蝇类、蟑螂携带致病细菌进行监测,防止相关疾病的输入和流行.方法 通过对送检样品进行洗脱、增菌、初筛、微生物分类纯化培养,然后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的细菌进行种属鉴定.结果 从输入性蝇类、蟑螂中共分离鉴定出22属40种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9种,阴性菌31种.结论 输入性蝇类、蟑螂携带多种致病或条件致病菌,应加强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的监测和卫生检疫处理,防止医学媒介生物的输入及相应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苏水宽;陈剑;傅健;冯梅;陈帆;贺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兰州市蚊虫密度、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状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结果 蚊虫平均密度为3.99只/(灯·h),居民区蚊密度为3.39只/(灯·h),医院为1.48只/(灯·h),公园为6.95只/(灯·h),牲畜棚为4.74只/(灯·h).淡色库蚊占捕获总数的96.18%.高峰在8月,密度为14.27只/(灯·h).结论 掌握了兰州市蚊虫的密度与季节消长状况,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金俊成;王芸;陈晓林;李国太;谢旺嘉;田红;王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电热蚊香片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允许波动范围的测定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参考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电热蚊香片中Es-生物烯丙菊酯的检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结果 样品电热蚊香片中Es-生物烯丙菊酯的含量为19.1~19.8 mg/片时,测量结果扩展不确定度:U=0.4 mg/片,包含因子k=2.结论 电热蚊香片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允许波动范围的测定分析过程的每一步都存在着误差,而且各种误差随着过程的进行而积累着,构成了影响整个测量的总不确定性.
作者:熊国红;林海;何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福建某企业鼠类的种群组成和季节消长.方法 采用笼捕法在码头区、生活区、办公区生境捕鼠.结果 2012年1-12月在福建某工业区共捕获鼠类36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目3科3属3种[1],年平均鼠密度为1.04%,生活区鼠密度高,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其次为臭鼩鼱;鼠类季节消长呈多峰型,以8月高.结论 在这个工业区存在着发生鼠类传染疾病的威胁.因此,应加强鼠类监测,防鼠灭鼠工作.
作者:叶恒;陈春江;周日良;林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为更好地理解《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标准,本文从防鼠设施、单位鼠密度控制水平,以及鼠迹法测定的鼠密度与其他监测方法测定的鼠密度换算等方面,就常见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使用该标准.
作者:郭天宇;刘丽娟;陈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比较人帐法、人工小时法及紫外线灯诱法等3种不同调查方法捕获蚊虫的种类、数量,了解同一生境中3种调查方法捕蚊效果的差异.方法 定人、定时、定点采用人帐诱捕法、人工小时法、紫外线灯诱法捕获蚊虫.结果 3种方法共采集蚊虫4属6种,计2 995只,其中人帐法捕获4属6种1 792只,占蚊虫总数的59.83%;人工小时法捕获4属5种883只,占蚊虫总数的29.48%;紫外线灯诱法捕获3属3种320只,占蚊虫总数的10.68%.结论 3种调查方法中,运用人帐诱捕法捕获的蚊虫种类、数量均占有明显优势,人工小时法次之,紫外线灯诱法的捕蚊效果差.
作者:邓海平;徐友祥;王韶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新疆伊犁霍城三道河地区蚊虫种类及昼夜消长情况.方法 采用人帐诱法于某部队营区内外选取3种不同生境(营区外畜圈、营区外菜地和营区内小树林),每小时人帐诱采集蚊虫15 min,计算捕获蚊虫数并进行鉴定分类.结果 3种生境共捕获蚊虫2 460只,蚊种有刺扰伊蚊、里海伊蚊、哈萨克斯坦伊蚊、凶小库蚊、尖音库蚊、米赛按蚊、萨氏按蚊、赫坎按蚊、环跗脉毛蚊和日本脉毛蚊.营区外菜地和营区内树林的昏峰在晚23:00,昏峰分别在早7:00和早6:00,营区外畜圈的蚊虫活动的昏峰较晚在晚24:00,晨峰不明显.结论 3种生境中库蚊占绝对优势,其中尖音库蚊为主要蚊种,营区外畜圈生境中蚊种较为丰富,相对于其他两个生境采集到的按蚊所占比例较高.
作者:邢丹;孙响;张恒端;王刚;董言德;张桂林;赵彤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当前蚊虫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程序、调查设计和采样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标本和数据的管理技术,3S技术等野外调查与研究方法,以及蚊虫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发展动态方面的内容给予了充分的、综合性的介绍和论述,提出了蚊虫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与展望.以期对推动我国蚊虫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继续深入发展有所贡献.
作者:刘作功;王学军;景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双周期性使用残杀威、倍硫磷杀灭旅客列车臭虫的远期效果.方法 现场试验.结果 单周期性化学技术杀灭旅客列车臭虫平均杀灭率达92.2%,与杀灭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双周期性施药杀灭率达100%,并保持无复发,无投诉达4个月.结论 双周期性使用化学技术方法,在处理大批量(>4辆)列车臭虫侵害工作中,能满足规范用药和作业程序的要求,且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朱建晖;戚剑雄;范洪亮;姚文勇;何杰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02-2011年张家口市鼠疫监测结果,为该疫源地鼠疫流行和防控工作提供对策.方法 收集2002-2011年张家口市鼠疫监测数据,对宿主动物、媒介、病原学资料按不同年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5年鼠密度逐年增高,并在2002、2003和2005年检出鼠疫菌17株,血清学阳性10份.结论 通过每年的鼠疫监测发现了动物间的鼠疫流行,并对动物间鼠疫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宣传教育、灭鼠灭蚤,开展鼠疫应急处理联合演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
作者:王治霞;王治宇;韩国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研究陕西省野兔寄生蜱对土拉弗氏菌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布旗拖蜱法采集游离蜱、逆毛拣蜱法采集寄生蜱和巢式-PCR法进行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调查获得陕西省蜱类有15种,其中野兔寄生蜱有7种,占已知蜱种46.67%.应用巢式-PCR法对蜱体内携带土拉弗氏菌进行了检测,野兔寄生蜱仅有边缘革蜱和森林革蜱自然感染土拉弗氏菌;游离蜱仅有达吉斯坦革蜱、日本血蜱和嗜群血蜱自然感染土拉弗氏菌.结论 陕西省蜱类是土拉弗氏菌病的潜在媒介.
作者:贺晓燕;李志清;张军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介绍了散白蚁危害六安市城镇既有房屋建筑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六安市城镇既有房屋建筑散白蚁危害难灭治的原因.针对六安市城镇既有房屋建筑散白蚁危害现状提出了以监测控制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作者:黄光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07-2013年宁陕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鼠类汉坦病毒(HV)感染情况,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13年宁陕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中HFRS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调查鼠类种群构成、密度及鼠血HV抗体阳性率.结果 2007-2013年全县共报告14例HFRS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69/10万,死亡1人.发病高年份为2011年,报告病例6例,发病率为8.07/10万,占5年报告病例总数的42.86%.本县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210国道及京昆高速G5(西汉段)沿线乡镇.性别及职业特征明显,以农村男性壮年为主,男女性别之比为13∶1.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居住区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血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为25.89% (95/367).结论 针对该病流行环节做好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减少HFRS的危害.宁陕县感染HV的鼠类多样,感染率高,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防治和深入研究工作.
作者:文江;易秉涛;钱小林;胡长庚;沈官华;范锁平;孙养信;余鹏博;安翠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尘螨防治知识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更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18个区县抽样调查72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民尘螨防治知识知晓率为45.3%,尘螨防治行为形成率为8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户籍、职业、文化程度、月均收入是尘螨防治知晓的影响因素(P<0.05);职业是尘螨防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居民尘螨防治知识和行为水平总体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将农村户籍、文化程度低、月收入低的居民作为重点人群,开展能被居民接受和理解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高大众的尘螨防治知晓和行为形成水平.
作者:王伟;吴彤宇;罗生茂;戴力维;李培羽;秦娜;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