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的脑保护价值探讨

潘丽芳

关键词:脑保护, 丙泊酚,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运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脑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咪达唑仑诱导与维持麻醉,而观察组则运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的Pbr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PbrO2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不同时间段的MDA、SOD以及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丙泊白酚静脉麻醉运用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能够使术中脑氧代谢降低,发挥脑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术后肿胀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科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体位护理、疼痛护理、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者无患肢肿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患肢轻度肿胀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肢中度肿胀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患肢重度肿胀者;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四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消除,减轻患者疼痛,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张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因原发性高血压于我院就诊治疗的79例老年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则单用氨氯地平,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缬沙坦.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改善情况、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DBP)及舒张压(SBP)均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刘汉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非医学专业人群使用AED的可行性和需求分析

    目的:探讨非医学专业人群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可行性,依据群众对AED设备的需求进行分析.方法:在三个社区开展心源性猝死抢救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知识的宣教和培训,并采用AED模型训练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群众对培训效果的反馈,分析其对于AED设备的需求.结果:在讲解后认为自己可以熟练操作AED的达到70.5%,小部分(26.3%)没把握,不会者仅3.2%.87.6%的群众表示价格合适的情况下愿意家庭购买AED.结论:通过培训,绝大多数学历在本科以下的居民均能学会AED的使用.在家庭中配备AED,在未来将为相关生产企业创造一个巨大的市场.

    作者:严慧深;卜平;熊彦;杨靖;王可可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大鼠食道扩张内脏痛模型的建立及酸敏感离子通道3的功能变化及意义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食道扩张(Esophageal distensions,ED)内脏痛动物模型并研究其脊髓背根神经元(DRG)中酸敏感性离子通道3 (ASIC3)的表达及功能的改变,探讨ASIC3参与ED内脏痛模型中DRG神经元高敏感性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ED动物模型组30只,对照组20只;免疫荧光检测DRG神经元ASIC3的表达,膜片钳分析技术记录ED刺激后DRG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ASIC3电流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免疫荧光检测发现,ASIC3在DRG细胞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膜及细胞质;在给予大鼠1h的重复ED刺激之后,相应节段的DRG神经元受到去极化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数量明显增多,且ED大鼠ASIC3通道离子电流也明显增加.结论:食道球囊扩张可成功建立食道内脏痛动物模型,DRG神经元中ASIC3表达与功能的改变可能是导致GERD食管内脏高敏感发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牛小平;刘少锋;王运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肺部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87例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探讨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及病变外缘距体表穿刺点的长度与气胸等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穿刺术87例全部成功,病灶外缘距离体表穿刺点0~2cm者67例,发生气胸及其他并发症11例(16.4%),病灶外缘距离体表穿刺点>2cm者20例,发生气胸及其他并发症8例(40.0%)(x2 =5.018,P=0.025<0.05).结论;CT导引下经皮肺部穿刺活检成功率高,病灶外缘与穿刺点的距离0~2cm患者发生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距离>2cm者.

    作者:黄智亮;周林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高龄(高危)妊娠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及子痫前期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究高龄(高危)妊娠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及子痫前期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2月高龄(高危)孕妇10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1例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52例予以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子痫及子痫前期病发时孕周、分娩时孕周、新生儿体质量,对比治疗前后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4h尿蛋白量,统计比较两组子痫及子痫前期发生率、妊娠结局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子痫及子痫前期病发时孕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痫及子痫前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娩时孕周多于对照组,新生儿体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PTT、24h尿蛋白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APTT多于对照组,24h尿蛋白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早产、剖腹产、胎儿窘迫、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死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失血、血小板减少、胸腹水、肝肾功能异常、羊水过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高危)孕妇予以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预防子痫及子痫前期,增加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降低24h尿蛋白量,改善妊娠结局,安全性较高.

    作者:李昌秀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用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盆底肌肉锻炼和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盆底肌功能康复评分、子宫脱垂康复评分、尿失禁康复评分、性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肌功能康复评分、子宫脱垂康复评分、尿失禁康复评分、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显著,患者的盆底肌功能康复、子宫脱垂康复、尿失禁康复、性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提高了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人流术后子宫修复的作用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人流术后月经过少患者子宫修复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5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自愿接受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0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神经肌肉电刺激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记录患者术后第8天、第15天的腹痛程度、月经量变化、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变化.结果:术后第15天、第1次月经来潮第3天时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腹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5天,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子宫内膜血流等级达Ⅲ型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月经过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减轻人流术后患者的腹部疼痛,促进子宫修复,使子宫内膜增厚,预防月经过少,且具有安全、无创、易实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舒芊;兰鹰;兰小曼;陈苑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5%小苏打溶液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前备皮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小苏打溶液作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前备皮毛发软化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甲乳外科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于术前1d用温度为45~50℃、浓度为5%的小苏打溶液作为毛发软化剂,对照组于术前1d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备皮.比较评价两组的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切口感染率均为0%;实验组备皮所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备皮后有皮肤损伤者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备皮过程中的疼痛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备皮满意度、实验组护士对备皮过程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温度为45~50℃、浓度为5%的小苏打溶液作为皮肤毛发软化剂方法可行,其在保护皮肤完整性、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优于传统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备皮,同时,此方法方便省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丁磊;丁彩云;黄冬梅;王小燕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IL-23与结直肠癌发生及发展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大量研究证实,某些肠道基础疾病如炎性肠病(IBD)、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IL-23是一种IL-12家族中异二聚体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发生有密切联系,它主要由活化的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现在普遍认为IL-23是介导炎性肠病发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它有望成为治疗炎性肠病的新靶点.新研究表明,IL-23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疾病进展有关,本文将IL-23与结直肠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小聪;陈小伍;朱达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两个病区2016年6-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萧氏双c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舒适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NIHSS和Brathel指数评分在住院当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CQ评分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四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曾珍;付小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探究体温保护在胸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胸外科手术围术期应用体温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62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对照组在围术期采取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体温保护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后(T1)、进入胸腔后(T2)、胸腔冲洗后(T3)及手术结束后(T4)各时间点的直肠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3时间点直肠温差异明显.两组干预后患者的肺活量、第1秒肺活量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体温保护干预在胸外科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手术过程患者的体温情况,避免体温散失对患者的肺功能及身体机能造成影响,临床应用效果突出.

    作者:孔丽芸;付金凤;杨娟;钟帅琳;张颖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急诊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应用于县级医院急诊科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急诊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应用于县级医院急诊科中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急诊科实习的见习护士中随机抽取92例作为观察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则采用急诊专科护士培养模式进行带教,对比两组护士的专科理论、技术操作、应急能力、医生满意评分以及总成绩合格率等.结果:观察组护士的专科理论、技术操作、应急能力、医生满意评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成绩合格率则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应用于县级医院急诊科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许利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小儿慢性咳嗽患儿IgE、EOS水平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小儿慢性咳嗽患儿IgE与EOS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接收的小儿慢性咳嗽患儿98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布地奈德治疗,治疗组应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gE与EOS水平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小儿慢性咳嗽患儿IgE与EOS水平有积极影响,能够显著降低IgE与EOS水平,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杨霖;彭绪云;刘建平;罗彩云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菜单志愿服务式对特殊患者的延续性护理评价

    目的:探讨菜单志愿服务式对高龄糖尿病患者骨折术后延续性护理效果,为高龄糖尿病骨折患者提供延续性规范化护理.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月在某两家医院骨科具有糖尿病的高龄骨折患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菜单志愿服务式护理服务.评估患者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功能康复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功能恢复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菜单志愿服务式在社区延续性护理中的实施,提高了生活质量,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晁晶晶;张广杰;薛雅卓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自由体位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自由体位分娩在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手术率等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1月137例产妇为观察组,在分娩过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及行走等自己觉得舒适的体位分娩.选取同期142例产妇为对照组,分娩过程中采用常规体位.观察两组产妇生产过程中各产程时间、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产妇疼痛及其他各项指标评分(如VAS、VRS、LAS等)、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同时对观察组25例(A组)和对照组27例(B组)持续枕后位、枕横位产妇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第一、第二产程短,明显减少产程中异常情况发生率,明显降低剖宫产率,明显减轻分娩恐惧感,提高疼痛耐受度,也降低了母婴并发症发生率(P<0.05).A组异常产程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阴道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质量,同时可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叶莲芳;眭健健;李春莺;李文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甲亢继发糖尿病和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甲亢继发糖尿病和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及血糖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7例甲亢继发糖尿病患者作为继发组,33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合并组,比较两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激素、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结果:继发组与合并组两组患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继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与甲亢继发糖尿病患者虽然甲状腺水平无差异,但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水平更高,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加大对两种疾病的诊断,大限度减少误诊和漏诊,对于明确诊断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要对两种疾病兼顾治疗,防止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

    作者:陈小利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新生儿护理中鸟巢式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探析

    目的:探析新生儿护理中鸟巢式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观察对象为医院收治的90例新生儿,按照1∶1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实施鸟巢式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实施效果.结果:两组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体质量、身高以及头围)、血氧饱和度、体温波动幅度、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以及胃肠功能(首次胎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排便次数、进奶量增加)各项指标水平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应用鸟巢式护理模式,可有效维持新生儿机体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

    作者:黄夏纯;成丽琼;严素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 THA)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住天津医院的78例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Ⅲ、Ⅳ期晚期ONF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分别采用常规THA术与MIS THA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基础情况、ONFH改善情况、治疗前后VAS评分、Harris总评分及股骨头坏死体积变化、随访情况.结果:(1)观察组临床优良率为87.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3% (P<0.05);(2)观察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3)观察组患者治疗后ONFH改善情况各维度(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X线片评价)评分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均<0.05);(4)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股骨头坏死体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5)经1年随访,对照组患者术前X线检查结果:双侧髋关节关节间隙轻度狭窄,骨赘增生,股骨头内可见大量囊性改变,术后X线检查结果:双髋疼痛消失,关节活动度较好.观察组患者术前X线检查结果:右侧股骨头坏死,术后X线检查结果:髋关节活动良好,下肢负重行走,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与常规THA术比较,MIS THA术可更为有效改善晚期ONFH患者的预后状况及髋关节功能,应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余铭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风险管理应用于感染科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感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28例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感染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实施风险管理后(2016年1月-2017年1月)3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未实施风险管理,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风险管理,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科护理工作中开展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采用.

    作者:文小静 刊期: 2017年第2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