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焦躁不安血糖难降

杨司佼

关键词:
摘要:周末,一位朋友打电话来,想请我去他那里帮他妈诊断一下。我详细询问情况,原来他妈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出现头昏、乏力等不适住进了县人民医院,可是住了一个星期了,不仅血压、血糖没降下来,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焦躁不安、胸闷、四肢麻木、一阵阵出汗等症状,情绪也很消极,认为自己治不好了,不想活了。我告诉朋友,他妈妈是伴有严重的焦虑症状,建议他明天转到我们医院心理科来住院。
祝您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一口好牙的百岁老人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桔园小区的黄厚裳老人,出生于1909年8月24日,如今已106岁高龄了。2009年8月,百岁的黄奶奶在儿子、儿媳陪同下,第一次乘飞机去深圳探望曾孙。机场方面给予很多关照,同机乘客纷纷与她合影。黄奶奶乐呵呵地说:“把照片拿回去给你们家的长辈看,让他们都大胆来坐飞机吧!”

    作者:李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醒目线”唤醒“冻结步”

    68岁的郑先生1年前外出旅游时发觉自己迈步不太灵活,尤其是起步时,但步子迈开后就和平常一样,以为是旅游疲劳所致,没太在意。旅游结束后,这种起步不灵活的现象却没有改变。渐渐地,郑先生发现自己有时走着走着一转身,或通过一扇门,亦或是情绪紧张时都会突然迈不开步子,感觉脚底像粘上了胶水,又像踩在融化的柏油马路上无法挪动。这样的情况,从几天发生一次发展到每天发生几次。病情的不断加重让郑先生感到非常焦虑和担忧,情绪越来越低落,家里的子女和老伴也十分忧心。

    作者:张克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天天

    天天,坊间语就是日子,过日子。像每天的日头一样,朝云又晚霞,晨起又夕落,没个间断。也像时间的钟表,从零点归行到零点。天天是人的轨迹,人活多大,都是天天过来。天天安,才能一生安;天天做,才得一世功。中国汉字“天”,亘古造字就是正面人形,《说文》谓“大象人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始出即在这里。它既是说人与四季天时的自然应合,也是讲人的每一天,早中晚夜,需合时日。

    作者:冯景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五个部位有皱纹健康问题留点神

    皱纹是岁月镌刻在面部的痕迹,有人认为这只是衰老的标志,但是医生提醒您:有些皱纹也可能是健康的预警,如果您感兴趣,不妨对着镜子,从脸上不同部位的皱纹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吧!

    作者:王东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小心“肘管综合征”

    李大爷今年63岁,去年年末,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小手指出现了麻木的感觉,起初他并没有太在意,只以为自己没有休息好。但这种手麻的症状一直持续,并且加重,后来他逐渐感觉自己的手肘和手指不那么灵活了,近,连拿笔写字都很困难。一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建议他去手外科看看。没想到,李大爷的病根还真就在手外科被查了出来,原来是肘管综合征。

    作者:杨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深呼吸有助健体长寿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呼吸是在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中,完成吸气与呼气,为身体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保证生命的正常运行。门诊经常有不少病人询问,怎样通过呼吸来调整肺功能,在此给大家详细介绍通过呼吸来进行锻炼的方法。

    作者:朱益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生活锦囊

    早上洗澡伤阳气《黄帝内经》认为,早上是人体的“阳气”初生之时,因为初生所以相对弱,而早上洗澡之后人会清醒,变得振奋很多,可以很快进入工作甚至拼杀状态。但这并非中医提倡的,因为这种骤然的清醒,对刚刚复苏的阳气是种粗暴的干涉。不光是早上洗澡不提倡,中国传统也有“频繁洗澡会伤阳气”的讲究。

    作者:肖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我曾经受江苏省出国留学奖学金的资助,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糖尿病研究所师从国际著名学者博加尔迪夫妇进行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学习期间有太多的收获和感慨,在此撷取印象深的几个与大家交流。

    作者:沈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环球医讯

    经常开窗换气,有益身体健康。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空调房间以及医院无菌环境其实更容易导致感染。美国芝加哥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杰克·吉伯特博士表示,室外一些“友好细菌”有助于人体抵御导致感染的致病菌。新研究发现,经常开窗,会通过细菌间的优胜劣汰作用,影响室内原有菌群的组成结构,包括已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超级病菌,但是同时,不会增加危险病菌的数量。吉伯特博士表示,打开窗户,让室外细菌进入室内,有助于“稀释”室内病菌,或者改变室内病菌赖以生存的营养物和能量结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杀灭所有细菌,那么有益菌被误杀之后,有害菌更会趁虚而入,更容易导致感染。家庭、医院等场所的确需要清洁消毒,但是过于频繁或过于强调“无菌”环境,则会物极必反,造成感染反复频繁发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单身影响长寿的医学新发现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2.49亿,包括一些丧偶的老年人。虽然单身生活可独享自由,还有很多乐趣。但是,有研究显示,单身生活对健康至少有8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健康长寿,还是尽快“脱单”吧!

    作者:常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站在幸福里仰望幸福

    一次许多朋友熟人相聚喝酒,席间不知因何说到一个话题:“你感觉自己生活快乐吗?”一说到这个话题,大家议论纷纷。我也在心里默默想着这个问题的答案,感觉自己偶尔心里有那么一点不愉快,但很快就会将心态调整过来。总的说来,我感觉生活还是充满阳光,多有快乐的。

    作者:韩景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爆米花飘香的童年

    走在小城的街上,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扭身一看,是爆米花。买了一小袋吃,又香又脆,还有奶油味。可是,爆米花摊前人迹寥寥。孩子们从超市里提着大包的零食出来,走到爆米花前面,连眼神都不会停留一下。

    作者:王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保健法漱津咽唾

    唾液俗称口水,为津液所化。中医认为,它是一种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天然补品,所以古人给予“玉泉”、“琼浆”、“金津玉液”、“甘露”、“华池之水”等美称。漱津咽唾,古称“胎食”是古代非常倡导的一种强身方法。吞津咽液能益寿延年的道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唾液中包含了血浆中的各类成分,含有10多种酶、近10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有机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腺激素等,其中唾液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加速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成,延缓人体功能衰老。经常保持唾液分泌旺盛,直接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改善毛发、肌肉、筋骨、血液、脏腑的功能,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作者:士心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

    提到去外面就餐,你是不是会想到油质差、口味重、高热量,甚至不卫生呢?随着居家美食健康类节目的增多,您是不是对“在家做饭更健康”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呢?但近日,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发表在《预防医学》杂志上一项新研究发现却告诉我们,在家做饭可能也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健康。甚至你在家准备食物的时间越长,你的健康状况就越差。这一结论似乎颠覆了自己动手做饭比在外就餐更健康的传统观点。那么,国内专家又是如何看的呢?

    作者:郭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打鼾究竟是什么病?

    谁都害怕与鼾声大作的人同室而居,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将一夜难眠。难怪大名鼎鼎的宋太祖要说这样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当然,这位宋朝开国皇帝的话中包含着别的意思。

    作者:剑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饭后养生七法

    许多人在养生上只注意大的方面,如饮食、运动、休闲等,对饭后如何使身体得到休整,使食物充分消化吸收,以维持身体健康,却多有忽视。殊不知,饭后养生也非常重要,对促进健康,延年益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饭后养生七法值得关注和借鉴。

    作者:翁光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年过七十

    如果过马路没人说太慢,如果流鼻涕没人说不干净,如果话重了没人计较,那么,他应该年过七十了。年过七十,新朋友不再增加,老朋友越走越远,活动半径越来越短。让他做一个100开始逐次减7的游戏,没个四五十秒休想完成,完成了,十有八九后那个得数也不是2了。

    作者:潘国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带病坚持工作是健康大忌

    有一位中科院院士,曾经负责非常重要的国家项目。一次,在连续工作后感觉胸部不适,因为手里的工作放不下,又是晚上,就没到医院看病,坚持到第二天中午实在难受得不行才到医院,结果诊断为大面积心肌梗死,已经错过了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时间(发病6小时以内好,不能超过12小时),结果继发严重心功能衰竭,治愈后也难以正常工作了。

    作者: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和谐是健康长寿的金钥匙

    小街上有位老中医,号称“陈一针”,91岁了还每天上午坐堂行医,下午与人下棋、散步或在家里静静地看书。他在我们当地很有名,提起“陈一针”,远近人都知道。

    作者:韩景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蔡国庆的不老诀窍

    “被岁月遗忘的人”蔡国庆,不经意间已近半百年华。置身歌坛几十年,他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真诚,那么英俊,有一种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文化气息。

    作者:杨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祝您健康杂志

祝您健康杂志

主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