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昆
丈夫给老婆打电话,说今晚有应酬,不能回家吃饭了。儿子问:“妈妈,什么是应酬?”妈妈解释:“不想去,但是又不得不去的交际活动,就叫作应酬。”儿子顿时恍然大悟。第二天早上准备上学的时候,儿子对妈妈喊道:“妈妈,我要去应酬了。”什么是应酬?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人们都知道,身体健康应该膳食平衡,应该营养适量,可究竟身体需要什么你知道吗?以下六个身体的小细节可以帮你判断你到底缺了什么。
作者:刘玉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结婚前我不喜欢吃饺子,可偏偏嫁了一个喜欢吃饺子的老公。唉!有啥办法呀?孩子小的时候,人家主管厨房大权,当然就是行使自己的职权啦,包,包,包!三天不到包两顿饺子,不吃就饿着你,不然你就自己下厨房好啦!我急,我气,我跺脚又有啥用?人家小酒盅一捏,一口酒,一个饺子,吃得美滋滋,气你没商量!经过半年的斗争,后以我的妥协而入乡随俗,对饺子也吃得顺口起来了,没办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嘛!
作者:凯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我国元朝邹铉所撰《寿亲养老新书》中有一首“七养诀”。诀曰:“一者少言语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细读详品,耐人寻味。堪称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的法宝。
作者:王元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生病逢灾。有了病,就要及时就医。说到就医,颇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几件事:如何选择一家好医院?怎样快挂到合适的号?面对拥挤的门诊、忙碌的医生,如何简洁、准确地表达身体的不适?如何看病才能省钱、省时又省心?下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附属空军476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袁邦清副主任医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陈玉辉副主任医师,分别根据自己多年从医、门诊的经验和体会,跟大家说说“就医”的那点事儿。
作者:吴志;罗金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一说到进补,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种补药、肉类或山珍海味。其实,我们平常吃的五谷杂粮也是不错的补药。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五谷杂粮的药性既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又经济实用,且没有副作用。
作者:王浪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一次许多朋友熟人相聚喝酒,席间不知因何说到一个话题:“你感觉自己生活快乐吗?”一说到这个话题,大家议论纷纷。我也在心里默默想着这个问题的答案,感觉自己偶尔心里有那么一点不愉快,但很快就会将心态调整过来。总的说来,我感觉生活还是充满阳光,多有快乐的。
作者:韩景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婚姻有“七年之痒”一说,两个人熟悉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觉日子过得太平淡了,这就到了婚姻的倦怠期,处于“低温状态”。当然,七年之痒也可能是三年之痒,或者十年之痒,婚姻的低温状态或迟或早,但是总会来的,没有哪桩婚姻可以永远保持浪漫和激情。
作者:马亚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胆囊炎、胆石症在中老年人中都很常见,两者常同时存在。饮食调理是发作期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平时保持胆汁排泄通畅,减少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时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多走动,多运动,保持大便畅通,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情志刺激,并进行适当的饮食治疗,对胆囊炎能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延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如果过马路没人说太慢,如果流鼻涕没人说不干净,如果话重了没人计较,那么,他应该年过七十了。年过七十,新朋友不再增加,老朋友越走越远,活动半径越来越短。让他做一个100开始逐次减7的游戏,没个四五十秒休想完成,完成了,十有八九后那个得数也不是2了。
作者:潘国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经常开窗换气,有益身体健康。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空调房间以及医院无菌环境其实更容易导致感染。美国芝加哥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杰克·吉伯特博士表示,室外一些“友好细菌”有助于人体抵御导致感染的致病菌。新研究发现,经常开窗,会通过细菌间的优胜劣汰作用,影响室内原有菌群的组成结构,包括已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超级病菌,但是同时,不会增加危险病菌的数量。吉伯特博士表示,打开窗户,让室外细菌进入室内,有助于“稀释”室内病菌,或者改变室内病菌赖以生存的营养物和能量结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杀灭所有细菌,那么有益菌被误杀之后,有害菌更会趁虚而入,更容易导致感染。家庭、医院等场所的确需要清洁消毒,但是过于频繁或过于强调“无菌”环境,则会物极必反,造成感染反复频繁发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长命百岁是很多人的愿望,也是很多人觉得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近一则题为“常按五个‘窝’能长命百岁”的传言让很多读者似乎看到了希望。传言中说,人体有些部位是养生的重点,对这些部位常常按摩,加以养护,能起到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以下五个部位,就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所在,它们分别是腋窝、腘窝(腿弯曲时后面形成的窝)、肘窝、腰眼、肚脐。那么常常按摩这些部位真的能长命百岁吗?我们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说的。
作者:戴奇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我曾经受江苏省出国留学奖学金的资助,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糖尿病研究所师从国际著名学者博加尔迪夫妇进行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学习期间有太多的收获和感慨,在此撷取印象深的几个与大家交流。
作者:沈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天天,坊间语就是日子,过日子。像每天的日头一样,朝云又晚霞,晨起又夕落,没个间断。也像时间的钟表,从零点归行到零点。天天是人的轨迹,人活多大,都是天天过来。天天安,才能一生安;天天做,才得一世功。中国汉字“天”,亘古造字就是正面人形,《说文》谓“大象人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始出即在这里。它既是说人与四季天时的自然应合,也是讲人的每一天,早中晚夜,需合时日。
作者:冯景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提到去外面就餐,你是不是会想到油质差、口味重、高热量,甚至不卫生呢?随着居家美食健康类节目的增多,您是不是对“在家做饭更健康”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呢?但近日,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发表在《预防医学》杂志上一项新研究发现却告诉我们,在家做饭可能也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健康。甚至你在家准备食物的时间越长,你的健康状况就越差。这一结论似乎颠覆了自己动手做饭比在外就餐更健康的传统观点。那么,国内专家又是如何看的呢?
作者:郭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人到老年,平衡性明显下降,经常锻炼自己平衡性会为健康加分,比如练习单腿平衡,有助于减少摔倒及骨折的概率,还有助于预测中风。
作者:郑培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小街上有位老中医,号称“陈一针”,91岁了还每天上午坐堂行医,下午与人下棋、散步或在家里静静地看书。他在我们当地很有名,提起“陈一针”,远近人都知道。
作者:韩景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这是两件真事。一位曾当过医院院长的朋友,不幸患了尿毒症,本来是患病初期,只要通过积极的药物及透析治疗,即使不换肾,活个几年是没有问题的。不幸的是,院长本人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全家人经常以泪洗面。他们整天想的是换肾需要多少钱,这钱单位不出,自己哪里去筹钱。换肾后若有排异反应怎么办?全家人都生活在“愁”与“怕”中,结果院长患病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作者:孙清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68岁的郑先生1年前外出旅游时发觉自己迈步不太灵活,尤其是起步时,但步子迈开后就和平常一样,以为是旅游疲劳所致,没太在意。旅游结束后,这种起步不灵活的现象却没有改变。渐渐地,郑先生发现自己有时走着走着一转身,或通过一扇门,亦或是情绪紧张时都会突然迈不开步子,感觉脚底像粘上了胶水,又像踩在融化的柏油马路上无法挪动。这样的情况,从几天发生一次发展到每天发生几次。病情的不断加重让郑先生感到非常焦虑和担忧,情绪越来越低落,家里的子女和老伴也十分忧心。
作者:张克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被岁月遗忘的人”蔡国庆,不经意间已近半百年华。置身歌坛几十年,他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真诚,那么英俊,有一种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文化气息。
作者:杨璞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