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吡格列酮干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谭淑君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吡格列酮, 抵抗素, 皮质醇, 同型半胱氨酸
摘要:目的:分析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吡格列酮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情况及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结果:治疗4、12周后观察组2hPBG、HbA1c、Homa IR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改善2型糖尿病的症状,降低血清抵抗素、皮质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管理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的管理,总结该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观察组)在我院以及100例(对照组)在乡镇卫生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具有针对性适当的中度低温体外循环管理。选取H T K液顺灌、逆灌相结合,主动脉根部阻断时间为71~155min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自动复跳82例,复跳率高达82%;而对照组自动复跳81例,复跳率为81%,这说明了尽管两组治疗环境、各种设备以及术者水平相差很大,但是2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心肌保护以及 HTK液顺灌、逆灌相结合的体外循环灌注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袁鼎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版权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未作此声明者,本刊视为作者已同意文章被收录在上述数据库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UGT1A1G71R突变、G6PD缺陷对新生儿光疗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突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对黄疸新生儿光疗率的影响。方法:测定102例黄疸新生儿脐血的G6PD活性(四氮唑蓝定量法)及UGT1A1 G71R基因型(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点杂交法)并予分组比较。结果:G6PD缺陷同时合并有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的黄疸新生儿组的前3d光疗率(100.0%)高于G6PD正常且 UGT1A1 G71R为正常野生型的黄疸新生儿组(64.0%),(χ2=6.16,P=0.01)。单独存在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或单独存在G6PD缺陷的黄疸新生儿组的光疗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GT1A1 G71R基因突变与G6PD缺陷共存时需光疗的黄疸新生儿增多,故对二者共存的黄疸新生儿应积极干预。

    作者:傅雯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1-12月我社区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手段,观察组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FPG、2hPG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PG及2hP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并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疾病认知程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潘晓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一起学校肺结核暴发性感染疫情分析及随访3年

    目的:分析学生肺结核暴发性感染影响因素,为学校防范肺结核疫情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对某中学出现肺结核疫情的病例同一教学楼楼层和寝室楼层的师生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筛查,对PPD试验强阳性者及病例同一班级和同一寝室学生进行X线胸透检查,胸透异常者拍X线胸片(或CT 胸部检查)及痰涂片查找结核杆菌,组织结核病专家会诊,确诊为肺结核患者即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例进行暴露因素调查;并对该校师生每年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并密切随访监控PPD试验强阳性者3年。结果:发现12例结核病例分布在同一栋教学楼3个班级,这栋教学楼呈四周相对封闭中空不封顶的“回”字形结构,明显通风不良;首发病例所在班级有明显的聚集性(χ2=25.096,P<0.001),但不同班级病例流行病学无明显关联(χ2=1.029,P>0.05);通过密切随访监控,该校后3年未再报告新结核病病例。结论:诊治延误的肺结核学生和没隔离患结核性胸膜炎的学生是引起学校发生暴发性肺结核疫情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良好的学校通风环境———杜绝相对封闭的“回”字型结构教学楼等以及做好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是防范学校发生暴发性肺结核疫情的重要措施。

    作者:何云军;黄茂平;曹乙;梁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统计学符号的书写

    按国家标准GB 3358.1~3-1993《统计学术》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x(中位数仍用 M );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 sx ;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 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 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 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μ;⑨概率用英文大写 P( 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 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LEEP刀对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宫颈微循环状态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LEEP刀对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宫颈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微波治疗组)51例和观察组(LEEP刀治疗组)51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的宫颈微循环指标中血管清晰度及红细胞聚集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的血管清晰度及红细胞聚集评估结果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LEEP刀对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宫颈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明显优于微波治疗,LEEP刀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好。

    作者:周祖秀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计量单位须知

    本刊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kg -1·天-1应改为ng·kg -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 · kg -1· 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的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 · min-1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但如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计量单位与旧制单位的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人体血药浓度测定,同人体其他检测值一样以升(L )为基础单位中的含量,不用血或dl。数字与单位符号之间留1/4空,如5 min ,10 s ,20 h ,40 d等。数字后的秒、分、时、天,一般用符号(s、min、h、d)表示。转速用r/min(转/每分)表示,不再用rpm。“分子量”已改为“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 r),如“分子量为580KD”应改为“相对分子质量580000或580×103”。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微创入路5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微创入路,对照组实施传统入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 HSS功能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微创入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创伤小,值得推荐。

    作者:孙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系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系统康复护理,于干预前及干预6、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定,分别采用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6、12周后观察组Fugl‐Meyer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昌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内窥镜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内窥镜室职业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程度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分析内窥镜室护理人员从业危险因素,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制定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对内窥镜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内窥镜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规范操作,内窥镜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有了加强。结论:通过不断加强内窥镜护理人员的专业规范操作,强化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理念,科学管理,减少职业危害因素从而使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作者:刘新春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循环微小 RNA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 ,miR)在体液中可稳定存在,其表达谱和表达量的变化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病理分型、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生物标志分子。miR的检测手段和检验流程还需要标准化,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达到较好的检验灵敏度、特异度和重复性。已有部分miR表达谱被证实可以作为各种恶性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有望应用于常规临床疾病诊断。

    作者:尤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血清FGF-2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血清FGF‐23与M HD患者C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8例M 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CVD发生分为CVD组和非CVD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FGF‐23水平。结果:FGF‐23与透析龄(r=0.37,P<0.001)和iPTH(r=0.21,P=0.048)成正相关。CVD组年龄明显高于非CVD组(P=0.035),CVD组血清 FGF‐23水平明显低于非CVD 组(P=0.008),Hb明显低于非 CVD 组(P=0.008),血清 Alb明显低于非 CVD组(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FGF‐23是M HD患者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结论:低水平FGF‐23可能是M HD患者CVD发生的危险因素。FGF‐23可能在心血管保护方面发挥作用,还有待更大规模样本的研究证实。

    作者:庄肃新;欧海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过敏性鼻炎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过敏性鼻炎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过敏性鼻炎儿童共93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入组患儿分为对照组( n=42)和观察组(n=5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给予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实施干预6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居家自我护理行为调查问卷评价患儿生活质量和居家自我护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居家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可显著提高过敏性鼻炎儿童居家自我护理水平和生活质量,对改善过敏性鼻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肾炎康复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联用肾炎康复片及缬沙坦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录并治疗的5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纳入观察对象,随机等分成2组,给予2组常规基础治疗,以单纯缬沙坦治疗者为对照组,联用肾炎康复片治疗者为观察组,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5%,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前的肌酐、尿素氮与尿蛋白水平相仿(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改善,且以观察组改善显著(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有不适出现,但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提供肾炎康复片与缬沙坦联用方案治疗,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佳,适合临床普及。

    作者:尹刚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评价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评价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的氨溴索口服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氨溴索常规剂量的双倍剂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病症变化。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郜宏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不同气体对离体血管环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混合氧(95%O2和5%CO2)、纯氧、空气三种不同气体供氧对离体血管环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混合氧(95%O2和5%CO2)、纯氧、空气进行供氧对内皮完好的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进行离体灌流实验,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诱发的血管环收缩的潜伏期、达峰时间、大收缩幅度值及乙酰胆碱(Ach)引起的张力下降百分率等四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推断含氧量不同的三种气体对离体血管环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混合氧与纯氧比较,纯氧组的达峰时间较混合氧组长[(576.40±36.89)sVS(838.00±85.98)s],有显著差异(P<0.01),收缩的潜伏期、大收缩幅度及张力下降百分比三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氧与空气比较,空气组达峰时间较混合氧组长[(576.40±36.89)sVS(866.10±55.18)s],有显著差异(P<0.01),空气组的Ach作用下张力下降百分率较混合氧组低[(41.98±4.95)%VS(48.43±4.32)%],有显著差异(P<0.01),收缩的潜伏期及大收缩幅度两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混合氧、纯氧对NE诱发的离体血管收缩反应的潜伏期、大收缩张力及Ach作用引起的舒血管作用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纯氧使血管环收缩的达峰时间延长;空气组在延长血管环收缩达峰时间的同时对Ach引起的舒血管作用减弱。

    作者:邱国栋;谢海雄;钟敏捷;肖茂瑕;郭铭坚;张坤泉;董艳芬;梁燕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重建阴道微生态对阴道假丝酵母菌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重建阴道微生态对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门诊接诊的RVVC患者104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接受单一抗真菌干预治疗,试验组于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之上接受抗真菌后重建阴道微生态干预治疗,对两组病例停药1周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3个月内复发率实施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病例停药1周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P均<0.05。结论:抗真菌治疗基础上的重建阴道微生态干预方案可提高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利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目的:探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本科护理1班及2班护生各46名,在进行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对1班学生采取传统教学(对照组),2班则使用PBL联合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分别为(84.76±3.48)分和(88.05±4.71)分,二者均高于对照组水平,且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掌握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BL与情景教学法联合应用于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不仅能实现护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步提高,还可改善护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为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郭天智;涂素华;鞠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对儿童哮喘肺功能改善的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对儿童哮喘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3例6~48个月的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持续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哮喘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哮喘治疗基础上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间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肺功能皆有改善,治疗组肺功能改善尤为明显(P<0.01)。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症状缓解后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能迅速降低气道高反应,快速有效缓解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

    作者:潘俊秀;范如艳;陈礼娟;范楚平;肖志兵;刘婵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