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目的:探讨因宫颈机能不全行多次宫颈环扎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3例孕妇进行跟踪调查;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加强心理护理;术后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合理用药,预防感染及相关健康指导。结果:13例因宫颈机能不全行宫颈环扎术后,2例发生难免流产,2例出现早产,9例妊娠至足月。结论:加强宫颈机能不全患者行宫颈环扎术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麦巧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脑疝复位天幕切开与常规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病患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患家属同意,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的病患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和颞下天幕切开,采用脑疝手法复位手术来治疗;对照组病患则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方法。在进行不同的临床治疗后,对比两组病患术后临床表现。结果:两组病患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治疗组病患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疝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对照组患者要好,生存率高、致残率低且并发症发生少。均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疝复位天幕切开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梁观钦;蔡厚洪;李春雨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国内外专家公认胚胎移植术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辅助生殖技术的后环节、关键环节,决定患者的成败,优化胚胎移植技术可以改善IVF-ET 妊娠结局。优化胚胎移植术不仅降低血染胚胎的机会、减少宫缩将胚胎排出宫腔的可能,从而大大提高妊娠率,而且降低宫外孕的发生率。优化胚胎移植技术包括:预移植;移植前适当清理宫颈黏液;使用特制的软移植管超声引导下憋尿移植将胚胎放置在宫腔合适的位置;移植前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进行评估;移植前对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收缩进行评估;移植术操作中的技巧注意;对获卵少、胚胎少的患者选择第2天移植还是第3天移植?胚胎移植前子宫内膜微刺激,贯序移植法等避免使用宫颈钳、硬芯、探针等。本文就如何提高胚胎移植技术增加试管婴儿成功率作一综述。
作者:张玥;张云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彩超筛查早中孕期胎儿畸形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早中孕期妊娠孕妇102例,对其彩超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胎儿中,畸形胎儿23例(22.55%),其中单纯畸形占9.80%,复合畸形占12.75%。23例畸形胎儿主要包括腹裂5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无脑儿4例,唇腭裂3例,肛门紧闭3例,先天性肺肿瘤2例,脑积水2例。结论:彩超筛查早中孕期胎儿畸形,可有效提高胎儿畸形的确诊率,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张敬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医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手机依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手机使用问卷对950名医学生和280名非医学生进行匿名的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医学生的手机依赖率为36.62%,非医学生的手机依赖率为47.43%,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χ2=9.761,P=0.002),与学生内外向性格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31.486,P=0.000),与学生户籍所在地、男女性别、睡眠质量、年级、学习成绩之间无差异。结论:学生手机依赖率相对非医学生较低,内外向性格与是否患手机依赖有较大的相关性。
作者:陈文娟;于潮将;刘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7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5例为对照组,实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8例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6.64、7.91、4.27、3.33),P<0.05,自由门静脉压(FPP)明显下降(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了机体自发性的分流,治疗门脉高压症大出血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作者:耿灵钧;谢方利;陈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切除与开腹方式进行子宫切除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间入院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6例,根据其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实验组采用的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对照组采用的是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结果:两组在年龄、肌瘤直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抗菌素使用日、术后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腹腔镜手术组显著减少( P<0.05或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器械要求较高,术者应具备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及技巧,尚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合理选择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钱晓红;徐凤娟;马凯来;程雪菊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静脉应用可达龙护理流程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及效果。方法:将60例经外周静脉应用可达龙的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使用可达龙,建立双管静脉通道,4h交替更换1次通道泵入可达龙。实验组泵入首剂负荷量的可达龙后,立即改为另一静脉通道输注,同时用5%葡萄糖注射液由同一静脉与可达龙共同滴入,之后2h交替更换1次静脉通道。在输注可达龙前、中、后,每6h在穿刺口上方沿血管方向涂喜疗妥软膏1次。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外周静脉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也较对照组减轻。结论:改良外周静脉应用可达龙护理流程可降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作者:文彩虹;王一桂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比分析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胃溃疡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患者行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行胃大部切除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两个方面,观察组花费时间分别是(48.58±10.52)min和(7.68±1.82)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15.7%,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3.9%,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溃疡穿孔,各有优势,要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任玉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异环磷酰胺(IFO )、紫杉醇(T AX )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型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2例难治型小细胞肺癌采用IFO 2.0静滴连用4d ,美司钠(MESNA)400mg于IFO 后0、4、8h静脉输注,TAX 150mg/m2第1天静脉输注。21d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40.6%(13/32),疾病控制率68.8%(22/32),中位生存时间7.1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以异环磷酰胺、紫杉醇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能有效地提高患者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作者:周风举;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和观察SLIPA喉罩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年龄在25~70岁,体重40~80kg ,全麻下做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SLIPA喉罩组(A组)30例和气管插管组(B组)30例,观察两组麻醉前、诱导时,置入喉罩或插管时,拔出喉罩或拔管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及观察患者术后的咽喉痛、声嘶哑、呛咳、恶心呕吐等不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麻醉前、诱导时及术中 A组各时点 HR和MAP变化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插管时、拔管时比A组置入喉罩和拔出喉罩时的HR、MAP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咽喉痛、声嘶哑、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SLIPA喉罩操作简单易行,操作时对血流动力学改变轻微且减少患者咽喉痛、声嘶哑、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乳腺癌根治术。
作者:郭一新;陆业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笔者自2007年3月-2012年7月用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治疗38例40髋股骨颈骨折,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髋,男13髋,女27髋,年龄28~70岁,其中28岁1髋,34岁1髋,50~65岁30髋,66~70岁8髋。骨折按garden 分型:Ⅰ型5髋,Ⅱ型7髋,Ⅲ型26髋,Ⅳ型2髋,按骨折部位分型:颈中(或头颈型)17髋,基底型20髋,头下型3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30例。术前均常规行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检查,手术前达到手术要求。
作者:朱树光;乔大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重症多由新型肠道病毒 E V 71感染引起[1]。手足口病以婴幼儿为主,临床以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皮疹、疱疹为主要特征[2]。危重症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和循环衰竭,多在病程1~3d内发生。危重症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感染)主要发生在<5岁儿童,死亡病例多在<3岁儿童,死亡原因主要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脑炎及循环功能衰竭。危重症病例治疗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总体上对症治疗,关键治疗措施:(1)早期识别;(2)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3)丙种球蛋白治疗;(4)积极降颅压;(5)保护心血管。现将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综合如下。
作者:胡玉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系统性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按分层随机取样法将108例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48例,试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介入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心理变化。结果:试验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脑血管造影前、后心理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少神经介入检查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王莹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 )在气泡式鼻塞持续正压通气(Bubble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s pressure ,B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NRDS)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NRDS新生儿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B组、C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气泡式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常规治疗,A组、B组和C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经气管插管分别应用PS 40mg/kg、70mg/kg和100mg/kg。比较四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差异和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治疗后血气分析和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儿治疗有效率、血气分析改善和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A、B、C三组患儿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也存在差异(P<0.05)。C组患儿治疗有效率较A组提高,B组和C组患儿血气分析均较A组改善,但B组和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 A 组;随着治疗用药浓度的增加,PS的治疗效果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PS联合BNCPAP治疗NRDS效果良好,随着PS使用剂量的增加,患儿的疗效和血气分析改善效果更佳,且药效均持续72h仍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华庚;陈杏桃;张伟新;蔡丽容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采用外科手术疗法治疗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进行记录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CEA)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术后4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发现吻合口漏,经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的腹泻、腹痛等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其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手术联合妈富隆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11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服用妈富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异常子宫出血率、息肉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联合妈富隆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能够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并改善月经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仲勇;黄诗敏;王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方法: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患者中淋巴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学分级均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年龄、性别、治疗方法及术后的辅助化疗等与胃癌患者预后无相关性(P>0.05)。胃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均与TNM分期、病理学分级以及淋巴转移等相关。结论:患者自身因素及治疗因素等对胃癌预后无影响,而淋巴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学分级等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
作者:曾进龙;王志超;张海良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分析胆管术后T管引流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胆管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且每组都有25例患者。试验组患者采用 T管引流护理方式进行术后临床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于胆管术后患者采用T管引流的方式进行护理,不仅降低并发症几率,还可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五常法”在肝胆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胆道外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护理管理中采用“五常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分别为97.50%(39/40)、7.50%(3/40),对照组则分别为75.00%(30/40)、25.00%(10/4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肝胆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五常法”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并且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也更低,值得借鉴。
作者:徐慧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