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

赵岱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丹参川芎嗪, 中药口服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常规静滴,并配合中药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者的疗效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临床症状、主要检测指标比较中,对照组、治疗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应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术后胃瘫的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手术后胃瘫(PGS)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60例PGS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均获得痊愈,痊愈率为100%.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夹/拔胃管后无腹胀及呕吐症状时间及进食后无腹胀呕吐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对PGS患者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及护理能够促进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邱秀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邹燕勤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介绍及验案分析

    通过参与我院第9期“师带徒”传承活动,笔者师从邹燕勤教授,跟师抄方,待诊在旁.邹师为江苏省首批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60余年,撞治各种中医肾系疾病.众所周知,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伴有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和诸多并发症,传统西医治疗使用以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为主,副作用大、并发症多且容易复发,笔者从辩证、治法等多方面分享邹师经验,展示邹师雄厚的中医功底和对该病的深刻认识,并附验案二则,与同道共同探讨中医治病奥秘.

    作者:王跃娟;陈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了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病理学实验技能,在多年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弊端,从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下病理学实验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中医药专业人才.

    作者:张亚楠;赵海军;夏雷;郑志娟;王世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目的 探讨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法 从传统实验教学理念、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结果 成功构建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细化该模式的内容、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意义,并将其应用于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结论 学生在自主设计制备方案、制备丹参片、肾复康胶囊、板蓝根颗粒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还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适合于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

    作者:王秀丽;白洁;刘永刚;马群;陶欧;刘元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姜春英教授治疗肛门瘙痒症经验

    肛门瘙痒症是以肛门周围皮肤瘙瘁,经久不愈,且无局部原发皮损为特征的皮肤疾患,本文介绍姜春英教授以外治法之中药温浴法治疗肛门瘙瘁症的经验,具体包括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医案举例.此法治疗肛门瘙痒症直达病所,疗效显著.

    作者:葛畅;姜春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西医院校中药药理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本文基于中药药理学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西医院校背景下中药药理的教学现状,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的措施,从突出重点,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采用多样性教学;多介绍中药药理研究新进展;注重实际运用,突破传统考试模式4个方面提高西医院校的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效果.

    作者:彭求贤;莫志贤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癫痫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在癫痫病人视频脑电监测过程中给予护理,保证监测质量及患者安全.方法 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视频脑电监测的68例癫痫和疑似癫痫病人进行监测前健康宣教及药物干预;做好各种诱发试验和癫痫发作时的抢救工作及护理安全措施.结果 57例癫痫病人的致痫灶波形得到完整记录,全部病人安全度过癫痫发作过程,无发生意外.结论 视频脑电监测是确定癫痫致痫灶的一种主要检查项目,应加强病人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让患者安全顺利的完成检查.

    作者:叶巧瑜;陈捷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 应用复原挖掘的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其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2月时的肌力评分总和(包括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2月时肌力评分总和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月时比较,治疗组愈显率(59.23%)大于对照组(4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力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许继宗;张波;张喆;杨建宇;李彦知;杨金生;王雪茜;彭鑫;郑晓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全科医学外延之我见

    中医全科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结合全科医学的特点,融合其他学科的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需加大中医全科医学外延阐述和理解,以进一步建设中医全科学科需要和以满足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起源、哲学思想、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适宜技术阐述其外延.

    作者:刘志勇;孟毅;薛军堂;贾刘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哮病辨证分型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哮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和哮病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设健康对照组,检测其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0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观察其差异性.结果 支气管哮喘不同分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in等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差异性.结论 可尝试将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m作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及统一化.

    作者:程娜娜;丁明开;陈宪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益气宁心汤治疗气血两虚夹瘀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益气宁心汤在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益气宁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宁心汤在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东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郭文勤教授豁痰祛瘀补肾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郭文勤教授认为,痰(饮)、瘀阻滞是心律失常的中心病理环节,治宜豁痰、祛瘀、补肾并治,并注意标本虚实,以攻不伤正、补不滞邪为原则.痰湿偏重者,酌选胆南星、节菖蒲、茯苓、半夏、栝蒌等;瘀血偏重者,选郁金、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兼见阳虚者,酌选附子、桂枝、麻黄、细辛;气阴两虚者,选用黄芪、麦冬、生地黄、五味子等,肾阴阳两虚者,选淫羊藿、枸杞子、山萸肉、何首乌等.

    作者:韩迪;刘长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应用优质护理冠心病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为冠心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实际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冠心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9例患者分成观察组21例,对照组18例,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TC水平为(4.32±0.31) mmol/L,TG水平为(1.36±0.52) mmol/L,LDL-C水平为(2.12±0.36)mmol/L,护理满意度为100.0%,以上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提高冠心痛治疗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林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药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为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肾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以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祖国医学的“关格”“水肿”“虚劳”等,本病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中药药浴是将中药煎熬取汁,外用,药物通过与人体皮肤广泛浸泡、接触、吸收及温水的刺激,使药效透过皮肤毛孔进入毛细血管到达人体循环而发挥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中药药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很大优势,尤其是治疗伴有皮肤瘙痒症状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优势明显.若合用针灸、敷贴等外治治疗手段更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大特色.现将中药洗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近况研究陈述如下.

    作者:旋静;高金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前臂双骨折30例

    目的 总结分析前臂双骨折采用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前臂双骨折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为两组,对照组30例实施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治疗,观察组30例为牵引下旋转分骨联合中药治疗,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臂双骨折患者采用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促骨折功能早日恢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严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身痛逐瘀汤治疗CPSP 40例

    目的 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味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80例CPSP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身痛逐瘀汤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情况.结果 二组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8.97%,对照组有效率为63.64%,两组相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身痛逐瘀汤加味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张旭剑;贾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孙氏腹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的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 证明孙氏腹针疗法在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中的作用并分析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180例患者,分为6组,每组30例.①基础治疗组;②孙氏腹针组;③手法复位组;④夹脊电针组;⑤孙氏腹针加手法复位组;⑥夹脊电针加手法复位组.所有治疗1次/天,每周治疗5次,治疗周期为2周或(或<2周).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推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检查各疗效.结果 1.各组对比(TCD)提示椎动脉血流动力明显改善(P<0.05), (FS-CSA)降低(P<0.05).2.孙氏腹针加手法复位组评分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孙氏腹针可明显改善颈背部项韧带、斜角肌的肌张力,使颈部的骨关节力学平衡关系趋向于正常,血管压力和弹性发生改变,颅内供血增加,使症状减轻,更重要的是给复位手法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复位成功率大大提高,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对有些无效病例亦能提高疗效,使其有效或痊愈.

    作者:刘波;许嘉犇;马冰宇;魏巍;孟勇;赵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

    目的 探讨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12例),一组为中医三联疗法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结果 中医三联疗法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97.32%和73.21%),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且高于治疗前,改善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医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刘尽礼;张礼辉;高腾;彭宏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滕义和教授因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验案举隅

    介绍滕义和教授采用因因论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思路.与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法不同,滕老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与外伤、饮酒及过量使用激素相关,治疗时采用朔本求源、审因论治的方法,结合发病因素,因因论治,疗效显著,通过对滕义和教授因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验案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滕老的临证思路和辩证方法,总结其治病规律,认识其学术思想,并推广到临床、教学、科研中去,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作者:张秀华;滕义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李东垣升阳学说探析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内伤脾胃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提出调理脾胃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在“脾胃气虚,阳气不升”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大法.本文从补气升阳、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祛暑、升阳通窍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李氏升阳学说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的运用.

    作者:李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