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护理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李洁

关键词:中医护理, 慢性功能性便秘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 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三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较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阎洪臣教授从喑痱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经验

    阎洪臣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尤善治疗疑难杂病.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属世界医学疑难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手段,具有极高的致死率.阎教授致力于本病20余年,临证时着重强调要从《内经》瘸俳论治,以补肾开窍为法,地黄饮子为主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一则.

    作者:仕丽;樊兵权;王健;阎洪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了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病理学实验技能,在多年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弊端,从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下病理学实验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中医药专业人才.

    作者:张亚楠;赵海军;夏雷;郑志娟;王世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数字化背景下医院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 分析数字化医院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方法 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数字化病案管理的分析,探讨病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 医院在实行病案数字化管理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有序开展相关工作.结论 医院相关人员切实重视、加强管理、增强业务能力,高质量数字化医院病案的目标必将实现.

    作者:逄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全科医学外延之我见

    中医全科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结合全科医学的特点,融合其他学科的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需加大中医全科医学外延阐述和理解,以进一步建设中医全科学科需要和以满足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起源、哲学思想、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适宜技术阐述其外延.

    作者:刘志勇;孟毅;薛军堂;贾刘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的效果

    目的 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3月于本院门诊换药的100例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换药治疗方法并配合护理干预,选用常规西医西药换药治疗的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中西医结合换药治疗护理后,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5±1.6)d;对照组患者在给予传统的西医西药换药治疗护理后,平均愈合时间为(20.8±3.5)d,观察组患者的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换药治疗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伤口的愈合率、减少治疗时间、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云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从“毒损肾络”理论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迁延不愈,燥热化毒,毒损肾络而成.其发生和发展是由于持续高血糖引起体内多种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及由此形成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间接或直接损伤肾脏微血管,终导致糖尿病肾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依据毒损肾络理论,治疗以益肾通络解毒为法,解毒通络,扶正固本.

    作者:姜元吉;仉晓露;孙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立足于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

    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本课题研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为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药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筱玲;邓寒霜;程敏;赵月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常规静滴,并配合中药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者的疗效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临床症状、主要检测指标比较中,对照组、治疗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应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赵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 应用复原挖掘的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其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2月时的肌力评分总和(包括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2月时肌力评分总和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月时比较,治疗组愈显率(59.23%)大于对照组(4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力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许继宗;张波;张喆;杨建宇;李彦知;杨金生;王雪茜;彭鑫;郑晓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滕义和教授因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验案举隅

    介绍滕义和教授采用因因论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思路.与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法不同,滕老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与外伤、饮酒及过量使用激素相关,治疗时采用朔本求源、审因论治的方法,结合发病因素,因因论治,疗效显著,通过对滕义和教授因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验案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滕老的临证思路和辩证方法,总结其治病规律,认识其学术思想,并推广到临床、教学、科研中去,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作者:张秀华;滕义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身痛逐瘀汤治疗CPSP 40例

    目的 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味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80例CPSP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身痛逐瘀汤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情况.结果 二组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8.97%,对照组有效率为63.64%,两组相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身痛逐瘀汤加味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张旭剑;贾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及临床意义探析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社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作者:王国强;王银萍;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孙氏腹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的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 证明孙氏腹针疗法在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中的作用并分析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180例患者,分为6组,每组30例.①基础治疗组;②孙氏腹针组;③手法复位组;④夹脊电针组;⑤孙氏腹针加手法复位组;⑥夹脊电针加手法复位组.所有治疗1次/天,每周治疗5次,治疗周期为2周或(或<2周).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推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检查各疗效.结果 1.各组对比(TCD)提示椎动脉血流动力明显改善(P<0.05), (FS-CSA)降低(P<0.05).2.孙氏腹针加手法复位组评分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孙氏腹针可明显改善颈背部项韧带、斜角肌的肌张力,使颈部的骨关节力学平衡关系趋向于正常,血管压力和弹性发生改变,颅内供血增加,使症状减轻,更重要的是给复位手法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复位成功率大大提高,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对有些无效病例亦能提高疗效,使其有效或痊愈.

    作者:刘波;许嘉犇;马冰宇;魏巍;孟勇;赵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哮病辨证分型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哮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和哮病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设健康对照组,检测其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0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观察其差异性.结果 支气管哮喘不同分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in等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差异性.结论 可尝试将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m作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及统一化.

    作者:程娜娜;丁明开;陈宪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针灸治疗学实训教学初探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常常重视理论而忽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灸治疗学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能力,通过实训课的探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在实训课中学生的临床思维得到强化训练,具备较好的针灸临床实践能力,以适应今后临床工作的需要.

    作者:华金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应用优质护理冠心病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为冠心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实际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冠心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9例患者分成观察组21例,对照组18例,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TC水平为(4.32±0.31) mmol/L,TG水平为(1.36±0.52) mmol/L,LDL-C水平为(2.12±0.36)mmol/L,护理满意度为100.0%,以上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提高冠心痛治疗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林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对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观察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100、200、300 mg· kg-1)组和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CTX(20 mg· kg1)组的抑瘤率,计算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CTX组小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并采用ELISA法检测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组小鼠血清TNF-0的含量.结果 不同剂量的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均可抑制S180肉瘤生长,抑瘤率分别为28.24%、44.91%、60.65%,且其对小鼠血清TNF-α含量影响不明显;CTX组抑瘤率为47.69%,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CTX组抑瘤率分别为53.7%、65.74%、70.37%,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中、高剂量+CTX组与CTX组抑瘤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CTX细,与CTX组比较,可不同程度地升高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脾指数、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P<0.05).结论 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可抑制S180肉瘤生长,具有抗肿瘤作用,且对化疗药物CTX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郭秋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郭文勤教授豁痰祛瘀补肾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郭文勤教授认为,痰(饮)、瘀阻滞是心律失常的中心病理环节,治宜豁痰、祛瘀、补肾并治,并注意标本虚实,以攻不伤正、补不滞邪为原则.痰湿偏重者,酌选胆南星、节菖蒲、茯苓、半夏、栝蒌等;瘀血偏重者,选郁金、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兼见阳虚者,酌选附子、桂枝、麻黄、细辛;气阴两虚者,选用黄芪、麦冬、生地黄、五味子等,肾阴阳两虚者,选淫羊藿、枸杞子、山萸肉、何首乌等.

    作者:韩迪;刘长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新思路及新方法在临床三基教学中的运用

    以莆田学院医学院2007、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卡片管理法”在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教学应用中的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CPR操作考核的合格率为95%,对照组CPR操作考核的合格率为6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卡片管理法”能明显提高CPR操作合格率,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适合在临床三基教学中运推广应用.

    作者:黄锋庆;陈建成;程芳芳;赖永福;林志海;郭建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科学方法论的传授及培养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下一步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与其科研能力密切相关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设计并施行一系列的专题训练,提高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调查研究、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细胞培养、模型复制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势必对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赵海军;季旭明;王世军;王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