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建中汤治疗焦虑症33例

张玉莲;桑希生

关键词:小建中汤, 焦虑症, 舒肝解郁胶囊, 脾郁, 中医药疗法
摘要:目的 探讨以小建中汤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6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应用以小建中汤治疗,对照组应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评定临床疗效,用药物副作用于治疗6周末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周末,两组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为90.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建中汤治疗轻中度焦虑疗效优于舒肝解郁胶囊,不良反应较舒肝解郁胶囊轻.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 应用复原挖掘的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其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2月时的肌力评分总和(包括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2月时肌力评分总和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月时比较,治疗组愈显率(59.23%)大于对照组(4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力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许继宗;张波;张喆;杨建宇;李彦知;杨金生;王雪茜;彭鑫;郑晓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孙光荣教授调气活血抑邪汤临证验案3则

    本人跟随导师孙光荣教授学习,体会了其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治疗疾病的经验,本文举其医案3则以分享其经验.这3则医案分别是腰痛、失眠和咳嗽,病证不同,但都具有相似的病机,即是“气血失和”.因此,孙老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加减,调整气血平衡,扶正祛邪,治疗都取得疗效.这体现了他“重气血、调气血、扶正祛邪”的临证思路.

    作者:陈瑞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姜春英教授治疗肛门瘙痒症经验

    肛门瘙痒症是以肛门周围皮肤瘙瘁,经久不愈,且无局部原发皮损为特征的皮肤疾患,本文介绍姜春英教授以外治法之中药温浴法治疗肛门瘙瘁症的经验,具体包括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医案举例.此法治疗肛门瘙痒症直达病所,疗效显著.

    作者:葛畅;姜春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应用优质护理冠心病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为冠心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实际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冠心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9例患者分成观察组21例,对照组18例,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TC水平为(4.32±0.31) mmol/L,TG水平为(1.36±0.52) mmol/L,LDL-C水平为(2.12±0.36)mmol/L,护理满意度为100.0%,以上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提高冠心痛治疗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林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10种中医药期刊,检索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对照实验(RTC)至2014年12月.运用改良后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用RevMan5.2软件完成统计和系统评价.结果 共8篇文献包含66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2篇评为高质量,其余为低质量.Meta分析表明,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为7.44,95%CI (4.40,12.58).结论 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可能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然而,由于现有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彭丽丽;陈芳;刘畅;蒋谷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科学方法论的传授及培养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下一步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与其科研能力密切相关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设计并施行一系列的专题训练,提高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调查研究、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细胞培养、模型复制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势必对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赵海军;季旭明;王世军;王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六)穴位埋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炎

    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病变,有急性和慢性胃炎之分,慢性胃炎又多达7种.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伤食、胃痛、心痛等,多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寒、湿、署而阻于中焦,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因嗜食辛辣生冷、酗酒或忧思恼怒气机不畅等所致.埋线治疗主穴:中脘透上脘、脾俞透胃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重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慢性胃炎诊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者:杨才德;赵达;于灵芝;包金莲;张晓红;樊建林;周承蕊;朱立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药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为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肾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以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祖国医学的“关格”“水肿”“虚劳”等,本病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中药药浴是将中药煎熬取汁,外用,药物通过与人体皮肤广泛浸泡、接触、吸收及温水的刺激,使药效透过皮肤毛孔进入毛细血管到达人体循环而发挥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中药药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很大优势,尤其是治疗伴有皮肤瘙痒症状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优势明显.若合用针灸、敷贴等外治治疗手段更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大特色.现将中药洗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近况研究陈述如下.

    作者:旋静;高金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及临床意义探析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社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作者:王国强;王银萍;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近年来地黄的研究概况

    中药地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化学成分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对近几年来有关地黄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探讨,化学成分主要有环烯醚萜及其苷类、紫罗兰酮类、苯乙醇苷类、糖类等,主要成分梓醇、地黄多糖、地黄苷等具有不同药理作用,临床作用包括血液、免疫系统、降糖、抗炎和抗肿瘤等作用,地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作者:张西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全科医学外延之我见

    中医全科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结合全科医学的特点,融合其他学科的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需加大中医全科医学外延阐述和理解,以进一步建设中医全科学科需要和以满足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起源、哲学思想、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适宜技术阐述其外延.

    作者:刘志勇;孟毅;薛军堂;贾刘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期42例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15例(35.72%),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在治疗后都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各项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玉琴;刘梅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小建中汤治疗焦虑症33例

    目的 探讨以小建中汤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6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应用以小建中汤治疗,对照组应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评定临床疗效,用药物副作用于治疗6周末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周末,两组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为90.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建中汤治疗轻中度焦虑疗效优于舒肝解郁胶囊,不良反应较舒肝解郁胶囊轻.

    作者:张玉莲;桑希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妊娠期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诊治进展

    妊娠期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妊娠期的鼻部过敏性炎性疾病.对妊娠期过敏性鼻炎孕妇的治疗原则是:头3个月妊娠用药易引起胎儿畸形,好不要用药,避开过敏原.对妊娠期中后期过敏性鼻炎,能控制症状又有一定安全性的药物是:优选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吸入用色甘酸钠、吸入性布地奈德;可适当辅以中药治疗,选择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强,毒性相对小的中药辨证组方用于妊娠期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作者:吴敏曼;陈婷;熊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和宜膏外敷治疗混合痔术后50例

    目的 探讨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改善疼痛、肛缘伤口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Ⅲ度至Ⅳ度混合痔行PPH加外痔切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治疗组使用和宜膏纱条敷创面;对照组使用凡士林油纱敷创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治疗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疼痛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肛缘伤口水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及肛缘伤口水肿临床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凡士林油纱外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时永豪;陈强;覃秋玲;刘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14年我院心血管内科活血化瘀类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4年心血管内科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为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调取2014年心血管内科全部住院病历,对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患者的用药品种、用法用量、疗程、辨证施治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结果 共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9个品种,销售比例占全院该类药品销售总额的10.1%;存在问题为溶媒选用有不合理、给药次数未达说明书要求、未请中医科会诊按照辨证理论给药等情况.结论 该科在使用活血化瘀类注射剂方面存在未按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现象,未能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作者:王桂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益气宁心汤治疗气血两虚夹瘀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益气宁心汤在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益气宁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宁心汤在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东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西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术后胃瘫的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手术后胃瘫(PGS)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60例PGS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均获得痊愈,痊愈率为100%.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夹/拔胃管后无腹胀及呕吐症状时间及进食后无腹胀呕吐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对PGS患者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及护理能够促进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邱秀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为近年来临床的常见病,发病率很高,是指由于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多或者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所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以及基础代谢率增高的内分泌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高代谢症候群,包括多汗、心悸、多食、消瘦、怕热、易怒等.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多发病于中青年女性,且反复发病,日久难愈,而近年来,中医与西医在对甲亢的认识与治疗方面都有很大进展.

    作者:丁庆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传染病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中医传染病学是传统中医与现代传染病的有机结合,为现代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根据目前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结合所在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作者: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李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