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六)穴位埋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炎

杨才德;赵达;于灵芝;包金莲;张晓红;樊建林;周承蕊;朱立云

关键词:穴位埋线, 胃痛, 胃炎
摘要: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病变,有急性和慢性胃炎之分,慢性胃炎又多达7种.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伤食、胃痛、心痛等,多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寒、湿、署而阻于中焦,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因嗜食辛辣生冷、酗酒或忧思恼怒气机不畅等所致.埋线治疗主穴:中脘透上脘、脾俞透胃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重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慢性胃炎诊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中医院药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 笔者从2009-2014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江西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及中医医院管理年药事组评审专家,参加了全国、省内多家中医院的药事评审,通过评审深刻感受到基层中医院在药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把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以使中医医院药事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思路,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作者:周智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全科医学外延之我见

    中医全科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结合全科医学的特点,融合其他学科的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需加大中医全科医学外延阐述和理解,以进一步建设中医全科学科需要和以满足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起源、哲学思想、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适宜技术阐述其外延.

    作者:刘志勇;孟毅;薛军堂;贾刘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科学方法论的传授及培养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下一步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与其科研能力密切相关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设计并施行一系列的专题训练,提高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调查研究、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细胞培养、模型复制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势必对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赵海军;季旭明;王世军;王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探析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理论,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本文从法于阴阳、藏气法时、顺时调神、起居有常、动静有时、食养以时五方面出发,对《黄帝内经》之四时养生理论进行探析,进一步丰富中医养生理论的文化内涵,拓宽养生保健的应用外延.

    作者:隋月皎;鞠宝兆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益阴止眩饮结合卡托普利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30例

    目的 研究自拟方益阴止眩饮加用1/2常用剂量卡托普利中西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60例中医证型为阴虚阳亢的高血压病例,年龄40~70岁之间.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人)与对照组(30人),分别以予益阴止眩饮加用1/2常用剂量卡托普利与常用剂量卡托普利,治疗四周,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改善率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毒、副作用.结论 益阴止眩饮加用1/2常用剂量卡托普利中西结合治法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有效方法,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开发和扩大应用.

    作者:何艳;周鸿图;李新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期42例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15例(35.72%),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在治疗后都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各项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玉琴;刘梅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近年来地黄的研究概况

    中药地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化学成分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对近几年来有关地黄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探讨,化学成分主要有环烯醚萜及其苷类、紫罗兰酮类、苯乙醇苷类、糖类等,主要成分梓醇、地黄多糖、地黄苷等具有不同药理作用,临床作用包括血液、免疫系统、降糖、抗炎和抗肿瘤等作用,地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作者:张西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孙氏腹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的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 证明孙氏腹针疗法在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复位成功率中的作用并分析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180例患者,分为6组,每组30例.①基础治疗组;②孙氏腹针组;③手法复位组;④夹脊电针组;⑤孙氏腹针加手法复位组;⑥夹脊电针加手法复位组.所有治疗1次/天,每周治疗5次,治疗周期为2周或(或<2周).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推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检查各疗效.结果 1.各组对比(TCD)提示椎动脉血流动力明显改善(P<0.05), (FS-CSA)降低(P<0.05).2.孙氏腹针加手法复位组评分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孙氏腹针可明显改善颈背部项韧带、斜角肌的肌张力,使颈部的骨关节力学平衡关系趋向于正常,血管压力和弹性发生改变,颅内供血增加,使症状减轻,更重要的是给复位手法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复位成功率大大提高,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对有些无效病例亦能提高疗效,使其有效或痊愈.

    作者:刘波;许嘉犇;马冰宇;魏巍;孟勇;赵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对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观察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100、200、300 mg· kg-1)组和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CTX(20 mg· kg1)组的抑瘤率,计算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CTX组小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并采用ELISA法检测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组小鼠血清TNF-0的含量.结果 不同剂量的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均可抑制S180肉瘤生长,抑瘤率分别为28.24%、44.91%、60.65%,且其对小鼠血清TNF-α含量影响不明显;CTX组抑瘤率为47.69%,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CTX组抑瘤率分别为53.7%、65.74%、70.37%,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中、高剂量+CTX组与CTX组抑瘤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CTX细,与CTX组比较,可不同程度地升高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脾指数、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P<0.05).结论 龙眼外果皮粗黄酮提取物可抑制S180肉瘤生长,具有抗肿瘤作用,且对化疗药物CTX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郭秋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糖尿病坏疽合并细菌感染中医辨证分型演变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合并细菌感染的糖尿病湿性坏疽中医辨证演变规律,为中西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随机观察2006年1月-2014年11月,本院中医外科收治的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23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将234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3型,并对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随着中西医治疗进展,每3~7天辨证一次,观察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从感染到消失,中医辨证分型的变化特点.结果 90例气阴两虚型演变率为27.8%,气阴两虚型演变中,革兰阳性茵比革兰阴性茵更容易转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热毒湿盛型演变率为27.8%,经过气阴两虚型到气血两虚型发生二次演变共4例,演变率为3.7%.36例气血两虚型患者有7例发生了中医证型演变,演变率为19.4%,其中真菌感染的气血两虚型未发生演变,其他三种感染类型中,革兰阳性茵明显高于革兰阴性茵和混合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湿性坏疽的中医辨证演变规律和细菌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中西医施治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范洪;张金彪;王元松;王庆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日晡潮热再议

    日晡潮热是指下午3~5点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目前《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多将日晡潮热称之为阳明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笔者认为日晡潮热是指发热时间在日晡(即申时),阳明潮热是指病变部位在阳明胃肠,二者不能完全等同.且日晡潮热临床不仅见阳明腑实证,亦见它证,临床机理各异,不应以偏概全.

    作者:杨艳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柴胡陷胸汤对痰热型稳定型心绞痛VEGF的影响

    目的 观察加味柴胡陷胸汤治疗痰热型SAP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痰热型SAP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与阿司匹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口服,日2次.治疗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加味柴胡陷胸汤,每日1剂,每天2次.总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测6 min步行距离(6MH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E/A比值;并在治疗前后进行VEGF检测.结果 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6MH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E/A比值均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柴胡陷胸汤治疗痰热性SA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及VEGF,临床上可以作为痰热型SAP的治疗方法进行推广.

    作者:王海燕;刘汉娇;李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浅谈“治未病”的理论特色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具有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中医历来倡导“治未病”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个方面,贯穿健康、疾病、康复、保健等方方面面.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家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逐步向预防疾病的方向转移,例如:新兴的全科医学以及慢病管理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精髓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作者:常天瀛;陈静;王银萍;王宏安;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HIV/AIDS湿热内蕴证炎症基因的研究进展

    为了明确艾滋病湿热证炎症基因的研究方向,分别对炎症基因、湿热内蕴证炎症基因和艾滋病炎症基因三方面做一综述,通过查阅文献,对白介素类因子(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Toll样受体4(TLR4)、淋巴细胞粘附因子1 (SELL)、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集落刺激因子类(CSF1、CSF3)等基因进行总结,为中医证候的转录组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建智;张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康复新液联合熏洗促进高位复杂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

    目的 观察康复新液联合中药熏洗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高位复杂性肛瘘并行手术治疗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康复新液联合中药熏洗组)和观察组(中药熏洗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的疼痛、渗液、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组与观察组创面疼痛、渗液情况在术后第7天无明显差异性,治疗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组创面疼痛、渗液以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在术后第14天均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观察组明显缩短.结论 运用康复新液联合中药熏洗能有效缓解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疼痛、渗液等症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在术后创面愈合方面具有疗程短、痛苦小的优点.

    作者:吴荣发;王坚;魏晓丹;李小玲;罗观洋;陈惠文;王美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常规静滴,并配合中药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者的疗效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临床症状、主要检测指标比较中,对照组、治疗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应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赵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补肾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遗精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运用补肾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遗精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符合心肾不交型遗精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盐酸氯米帕明片,25 mg/次,1次/晚,口服;治疗组60例,采用补肾泻心方,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饭后服用.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 其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为90.00%,X2=9.624,P=-0.002,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治疗药物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补肾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遗精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建设;李培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鲜卑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鲜卑花属植物分布于西藏、四川、青海及云南.在我国有鲜卑花Sibiraea laexigata (L.) Maxim.和窄叶鲜卑花Sibiraeaan-gustata (Rehd.)Hand-Mazz.两种.柳茶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单萜及其苷类、有机酸类、黄酮及其苷类、饱和脂肪醇类、多糖类及挥发油类等.柳茶药理作用有调节脂代谢、抗氧化、抗肝损伤、提高免疫力、抗肿瘤作用等.对柳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闫志慧;朱仝飞;杨永建;李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栓通(冻干)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

    目的 观察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老年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和复查脑TCD确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注射用血栓通显著改善中老年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头晕头痛及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复通闭塞的颅内动脉(P<0.01);而对照组复通闭塞的颅内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中老年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

    作者:袁琼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西医院校中药药理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本文基于中药药理学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西医院校背景下中药药理的教学现状,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的措施,从突出重点,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采用多样性教学;多介绍中药药理研究新进展;注重实际运用,突破传统考试模式4个方面提高西医院校的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效果.

    作者:彭求贤;莫志贤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