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治未病”的理论特色

常天瀛;陈静;王银萍;王宏安;张守琳

关键词:中医学, 养生, 治未病
摘要:“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具有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中医历来倡导“治未病”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个方面,贯穿健康、疾病、康复、保健等方方面面.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家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逐步向预防疾病的方向转移,例如:新兴的全科医学以及慢病管理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精髓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史纪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迁延性腹泻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史纪教授根据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观点,认为小儿脾胃素虚,易为湿邪所因而脾阳虚衰,且肾阳气未充,易生寒湿,故慢性腹泻的病机为脾失健运、肾阳不足,治疗常立足于脾肾,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显著.

    作者:冯斌;史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 应用复原挖掘的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其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2月时的肌力评分总和(包括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2月时肌力评分总和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月时比较,治疗组愈显率(59.23%)大于对照组(4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力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许继宗;张波;张喆;杨建宇;李彦知;杨金生;王雪茜;彭鑫;郑晓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及临床意义探析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社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作者:王国强;王银萍;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基层中医院药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 笔者从2009-2014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江西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及中医医院管理年药事组评审专家,参加了全国、省内多家中医院的药事评审,通过评审深刻感受到基层中医院在药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把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以使中医医院药事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思路,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作者:周智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糖尿病坏疽合并细菌感染中医辨证分型演变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合并细菌感染的糖尿病湿性坏疽中医辨证演变规律,为中西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随机观察2006年1月-2014年11月,本院中医外科收治的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234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将234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3型,并对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随着中西医治疗进展,每3~7天辨证一次,观察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从感染到消失,中医辨证分型的变化特点.结果 90例气阴两虚型演变率为27.8%,气阴两虚型演变中,革兰阳性茵比革兰阴性茵更容易转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热毒湿盛型演变率为27.8%,经过气阴两虚型到气血两虚型发生二次演变共4例,演变率为3.7%.36例气血两虚型患者有7例发生了中医证型演变,演变率为19.4%,其中真菌感染的气血两虚型未发生演变,其他三种感染类型中,革兰阳性茵明显高于革兰阴性茵和混合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湿性坏疽的中医辨证演变规律和细菌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中西医施治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范洪;张金彪;王元松;王庆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妊娠期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诊治进展

    妊娠期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妊娠期的鼻部过敏性炎性疾病.对妊娠期过敏性鼻炎孕妇的治疗原则是:头3个月妊娠用药易引起胎儿畸形,好不要用药,避开过敏原.对妊娠期中后期过敏性鼻炎,能控制症状又有一定安全性的药物是:优选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吸入用色甘酸钠、吸入性布地奈德;可适当辅以中药治疗,选择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强,毒性相对小的中药辨证组方用于妊娠期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作者:吴敏曼;陈婷;熊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方剂学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

    本文介绍了方剂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几年来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些做法,阐述了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对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实验室才能促进所支撑的学科快速发展,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大力推动学科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作者:刘丽;李军;范颖;马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益气宁心汤治疗气血两虚夹瘀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益气宁心汤在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益气宁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宁心汤在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东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六)穴位埋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炎

    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病变,有急性和慢性胃炎之分,慢性胃炎又多达7种.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伤食、胃痛、心痛等,多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寒、湿、署而阻于中焦,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因嗜食辛辣生冷、酗酒或忧思恼怒气机不畅等所致.埋线治疗主穴:中脘透上脘、脾俞透胃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重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慢性胃炎诊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者:杨才德;赵达;于灵芝;包金莲;张晓红;樊建林;周承蕊;朱立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新思路及新方法在临床三基教学中的运用

    以莆田学院医学院2007、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卡片管理法”在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教学应用中的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CPR操作考核的合格率为95%,对照组CPR操作考核的合格率为6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卡片管理法”能明显提高CPR操作合格率,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适合在临床三基教学中运推广应用.

    作者:黄锋庆;陈建成;程芳芳;赖永福;林志海;郭建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西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术后胃瘫的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手术后胃瘫(PGS)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60例PGS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均获得痊愈,痊愈率为100%.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夹/拔胃管后无腹胀及呕吐症状时间及进食后无腹胀呕吐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对PGS患者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及护理能够促进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邱秀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目的 探讨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法 从传统实验教学理念、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结果 成功构建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细化该模式的内容、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意义,并将其应用于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结论 学生在自主设计制备方案、制备丹参片、肾复康胶囊、板蓝根颗粒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还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适合于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

    作者:王秀丽;白洁;刘永刚;马群;陶欧;刘元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赵玉庸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

    介绍赵玉庸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赵玉庸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肾病、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原发、继发性肾病,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主张纯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认为该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肾络瘀阻为根本病机,治疗上以健脾益肾、化瘀通络为本,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具体灵活辩证施治.研发出“肾络通”组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用虫类药,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

    作者:魏华娟;潘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新生的授课方式改革探讨

    中医学专业课晦涩难懂,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授课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运用Excel频数、频率统计得出结论,新生期望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下,一位知识渊博、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老师通过“医案举例”的教学方法授课,不仅讲授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临床经验.

    作者:苏联军;李杳瑶;谢雪姣;艾碧琛;易亚乔;肖碧跃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传染病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中医传染病学是传统中医与现代传染病的有机结合,为现代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根据目前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结合所在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作者: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李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10种中医药期刊,检索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对照实验(RTC)至2014年12月.运用改良后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用RevMan5.2软件完成统计和系统评价.结果 共8篇文献包含66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2篇评为高质量,其余为低质量.Meta分析表明,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为7.44,95%CI (4.40,12.58).结论 中医特色护理脑卒中患者可能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然而,由于现有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彭丽丽;陈芳;刘畅;蒋谷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的效果

    目的 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3月于本院门诊换药的100例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换药治疗方法并配合护理干预,选用常规西医西药换药治疗的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中西医结合换药治疗护理后,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5±1.6)d;对照组患者在给予传统的西医西药换药治疗护理后,平均愈合时间为(20.8±3.5)d,观察组患者的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换药治疗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伤口的愈合率、减少治疗时间、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云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老年不同年龄阶段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医证素分析

    目的 通过中老年不同年龄阶段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中医证素分析,探讨其发病规律.方法 筛查45岁以上具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调查,利用MMSE、MoCA、CDR评价认知功能,根据频数分析,保留出现率≥15%的四诊信息,提取公因子,分析其证候要素.结果 将392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三个年龄段,45~59岁患者病位主要在肝,病性以血虚、阴虚为主;60~74岁患者病位主要在心,病性以血虚、气虚和血瘀为主;75岁以上患者主要病位在肾和脾胃,病性以阴虚、痰湿为主.结论 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患者都以脏腑的气血亏虚为其病理基础,痰湿、血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郭闫葵;宋锐;曹晓岚;张允岭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小建中汤治疗焦虑症33例

    目的 探讨以小建中汤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6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应用以小建中汤治疗,对照组应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评定临床疗效,用药物副作用于治疗6周末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周末,两组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为90.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建中汤治疗轻中度焦虑疗效优于舒肝解郁胶囊,不良反应较舒肝解郁胶囊轻.

    作者:张玉莲;桑希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护理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 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三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较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李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