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史纪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迁延性腹泻

冯斌;史纪

关键词:史纪, 温肾健脾, 名医经验, 儿科, 迁延性腹泻
摘要: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史纪教授根据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观点,认为小儿脾胃素虚,易为湿邪所因而脾阳虚衰,且肾阳气未充,易生寒湿,故慢性腹泻的病机为脾失健运、肾阳不足,治疗常立足于脾肾,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显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西医院校少数民族医学生《中医学》教学的思考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医学生在我校占相当大的比例,针对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医科大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中医学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汉语教学;补习文化课;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了解,提高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按照“病证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加强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治技能.从而激发少数民族医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以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

    作者:何春辉;姚梓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全科医学外延之我见

    中医全科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结合全科医学的特点,融合其他学科的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需加大中医全科医学外延阐述和理解,以进一步建设中医全科学科需要和以满足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起源、哲学思想、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适宜技术阐述其外延.

    作者:刘志勇;孟毅;薛军堂;贾刘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的效果

    目的 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3月于本院门诊换药的100例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换药治疗方法并配合护理干预,选用常规西医西药换药治疗的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中西医结合换药治疗护理后,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5±1.6)d;对照组患者在给予传统的西医西药换药治疗护理后,平均愈合时间为(20.8±3.5)d,观察组患者的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化脓性感染伤口与慢性复杂伤口换药治疗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伤口的愈合率、减少治疗时间、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云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杨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证用药遣方规律探析

    目的 探讨扬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中药用药规律,并进行多元性统计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用药特点、类方应用规律等.方法 对杨宝元教授专家门诊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且疗效良好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传统研究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 ①证型分布频次以气虚血瘀证(42)和阳气虚衰证(38)为常见;②症状分布:全部患者都存在心悸怔忡、胸闷胸痛的症状;③药物使用频次:单味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是炙甘草(178)、酸枣仁(142)等,理气药(6)和活血药(5)出现频率较高.④探索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14个因子,聚类分析获得瓜蒌、薤白、半夏等10个聚类方.结论与讨论 杨宝元教授认为冠心痛虚实夹杂证为常见.阳气不足,瘀血阻滞是常见的治病因素;杨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特点:理气药和活血药使用频繁.

    作者:任朝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郭文勤教授豁痰祛瘀补肾法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郭文勤教授认为,痰(饮)、瘀阻滞是心律失常的中心病理环节,治宜豁痰、祛瘀、补肾并治,并注意标本虚实,以攻不伤正、补不滞邪为原则.痰湿偏重者,酌选胆南星、节菖蒲、茯苓、半夏、栝蒌等;瘀血偏重者,选郁金、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兼见阳虚者,酌选附子、桂枝、麻黄、细辛;气阴两虚者,选用黄芪、麦冬、生地黄、五味子等,肾阴阳两虚者,选淫羊藿、枸杞子、山萸肉、何首乌等.

    作者:韩迪;刘长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浅谈“治未病”的理论特色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具有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中医历来倡导“治未病”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个方面,贯穿健康、疾病、康复、保健等方方面面.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家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逐步向预防疾病的方向转移,例如:新兴的全科医学以及慢病管理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精髓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作者:常天瀛;陈静;王银萍;王宏安;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滕义和教授因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验案举隅

    介绍滕义和教授采用因因论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思路.与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法不同,滕老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与外伤、饮酒及过量使用激素相关,治疗时采用朔本求源、审因论治的方法,结合发病因素,因因论治,疗效显著,通过对滕义和教授因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验案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滕老的临证思路和辩证方法,总结其治病规律,认识其学术思想,并推广到临床、教学、科研中去,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作者:张秀华;滕义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了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病理学实验技能,在多年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弊端,从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下病理学实验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中医药专业人才.

    作者:张亚楠;赵海军;夏雷;郑志娟;王世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哮病辨证分型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哮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和哮病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设健康对照组,检测其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0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观察其差异性.结果 支气管哮喘不同分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in等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差异性.结论 可尝试将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m作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及统一化.

    作者:程娜娜;丁明开;陈宪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老年不同年龄阶段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医证素分析

    目的 通过中老年不同年龄阶段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中医证素分析,探讨其发病规律.方法 筛查45岁以上具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调查,利用MMSE、MoCA、CDR评价认知功能,根据频数分析,保留出现率≥15%的四诊信息,提取公因子,分析其证候要素.结果 将392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三个年龄段,45~59岁患者病位主要在肝,病性以血虚、阴虚为主;60~74岁患者病位主要在心,病性以血虚、气虚和血瘀为主;75岁以上患者主要病位在肾和脾胃,病性以阴虚、痰湿为主.结论 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患者都以脏腑的气血亏虚为其病理基础,痰湿、血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郭闫葵;宋锐;曹晓岚;张允岭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癫痫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在癫痫病人视频脑电监测过程中给予护理,保证监测质量及患者安全.方法 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视频脑电监测的68例癫痫和疑似癫痫病人进行监测前健康宣教及药物干预;做好各种诱发试验和癫痫发作时的抢救工作及护理安全措施.结果 57例癫痫病人的致痫灶波形得到完整记录,全部病人安全度过癫痫发作过程,无发生意外.结论 视频脑电监测是确定癫痫致痫灶的一种主要检查项目,应加强病人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让患者安全顺利的完成检查.

    作者:叶巧瑜;陈捷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和宜膏外敷治疗混合痔术后50例

    目的 探讨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改善疼痛、肛缘伤口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Ⅲ度至Ⅳ度混合痔行PPH加外痔切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治疗组使用和宜膏纱条敷创面;对照组使用凡士林油纱敷创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治疗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疼痛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肛缘伤口水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及肛缘伤口水肿临床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凡士林油纱外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时永豪;陈强;覃秋玲;刘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 应用复原挖掘的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其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2月时的肌力评分总和(包括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2月时肌力评分总和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月时比较,治疗组愈显率(59.23%)大于对照组(4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力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许继宗;张波;张喆;杨建宇;李彦知;杨金生;王雪茜;彭鑫;郑晓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西医院校中药药理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本文基于中药药理学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西医院校背景下中药药理的教学现状,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的措施,从突出重点,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采用多样性教学;多介绍中药药理研究新进展;注重实际运用,突破传统考试模式4个方面提高西医院校的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效果.

    作者:彭求贤;莫志贤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HIV/AIDS湿热内蕴证炎症基因的研究进展

    为了明确艾滋病湿热证炎症基因的研究方向,分别对炎症基因、湿热内蕴证炎症基因和艾滋病炎症基因三方面做一综述,通过查阅文献,对白介素类因子(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Toll样受体4(TLR4)、淋巴细胞粘附因子1 (SELL)、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集落刺激因子类(CSF1、CSF3)等基因进行总结,为中医证候的转录组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建智;张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邹燕勤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介绍及验案分析

    通过参与我院第9期“师带徒”传承活动,笔者师从邹燕勤教授,跟师抄方,待诊在旁.邹师为江苏省首批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医60余年,撞治各种中医肾系疾病.众所周知,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伴有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和诸多并发症,传统西医治疗使用以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为主,副作用大、并发症多且容易复发,笔者从辩证、治法等多方面分享邹师经验,展示邹师雄厚的中医功底和对该病的深刻认识,并附验案二则,与同道共同探讨中医治病奥秘.

    作者:王跃娟;陈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常规静滴,并配合中药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者的疗效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临床症状、主要检测指标比较中,对照组、治疗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应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赵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史纪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迁延性腹泻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史纪教授根据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观点,认为小儿脾胃素虚,易为湿邪所因而脾阳虚衰,且肾阳气未充,易生寒湿,故慢性腹泻的病机为脾失健运、肾阳不足,治疗常立足于脾肾,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显著.

    作者:冯斌;史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六)穴位埋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炎

    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病变,有急性和慢性胃炎之分,慢性胃炎又多达7种.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伤食、胃痛、心痛等,多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寒、湿、署而阻于中焦,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因嗜食辛辣生冷、酗酒或忧思恼怒气机不畅等所致.埋线治疗主穴:中脘透上脘、脾俞透胃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重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慢性胃炎诊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者:杨才德;赵达;于灵芝;包金莲;张晓红;樊建林;周承蕊;朱立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前臂双骨折30例

    目的 总结分析前臂双骨折采用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前臂双骨折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为两组,对照组30例实施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治疗,观察组30例为牵引下旋转分骨联合中药治疗,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臂双骨折患者采用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促骨折功能早日恢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严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