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朝霞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中具有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中医历来倡导“治未病”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个方面,贯穿健康、疾病、康复、保健等方方面面.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家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逐步向预防疾病的方向转移,例如:新兴的全科医学以及慢病管理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精髓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作者:常天瀛;陈静;王银萍;王宏安;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为冠心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实际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冠心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9例患者分成观察组21例,对照组18例,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TC水平为(4.32±0.31) mmol/L,TG水平为(1.36±0.52) mmol/L,LDL-C水平为(2.12±0.36)mmol/L,护理满意度为100.0%,以上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提高冠心痛治疗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林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笔者从2009-2014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江西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及中医医院管理年药事组评审专家,参加了全国、省内多家中医院的药事评审,通过评审深刻感受到基层中医院在药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把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以使中医医院药事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思路,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作者:周智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12例),一组为中医三联疗法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结果 中医三联疗法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97.32%和73.21%),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且高于治疗前,改善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医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刘尽礼;张礼辉;高腾;彭宏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改善疼痛、肛缘伤口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Ⅲ度至Ⅳ度混合痔行PPH加外痔切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治疗组使用和宜膏纱条敷创面;对照组使用凡士林油纱敷创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治疗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疼痛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肛缘伤口水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及肛缘伤口水肿临床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凡士林油纱外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时永豪;陈强;覃秋玲;刘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在对阑尾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皂针颗粒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阑尾炎治疗的患者108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4),观察组患者运用皂针颗粒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阑尾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皂针颗粒的应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志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15例(35.72%),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在治疗后都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各项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玉琴;刘梅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法 从传统实验教学理念、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结果 成功构建基于“以学为本”理念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细化该模式的内容、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意义,并将其应用于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结论 学生在自主设计制备方案、制备丹参片、肾复康胶囊、板蓝根颗粒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还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适合于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
作者:王秀丽;白洁;刘永刚;马群;陶欧;刘元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应用复原挖掘的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其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2月时的肌力评分总和(包括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2月时肌力评分总和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月时比较,治疗组愈显率(59.23%)大于对照组(4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力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许继宗;张波;张喆;杨建宇;李彦知;杨金生;王雪茜;彭鑫;郑晓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哮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和哮病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设健康对照组,检测其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0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观察其差异性.结果 支气管哮喘不同分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in等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差异性.结论 可尝试将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m作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及统一化.
作者:程娜娜;丁明开;陈宪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调查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4年心血管内科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为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调取2014年心血管内科全部住院病历,对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患者的用药品种、用法用量、疗程、辨证施治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结果 共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9个品种,销售比例占全院该类药品销售总额的10.1%;存在问题为溶媒选用有不合理、给药次数未达说明书要求、未请中医科会诊按照辨证理论给药等情况.结论 该科在使用活血化瘀类注射剂方面存在未按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现象,未能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作者:王桂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介绍滕义和教授采用因因论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思路.与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法不同,滕老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与外伤、饮酒及过量使用激素相关,治疗时采用朔本求源、审因论治的方法,结合发病因素,因因论治,疗效显著,通过对滕义和教授因因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验案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滕老的临证思路和辩证方法,总结其治病规律,认识其学术思想,并推广到临床、教学、科研中去,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作者:张秀华;滕义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分析前臂双骨折采用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前臂双骨折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为两组,对照组30例实施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治疗,观察组30例为牵引下旋转分骨联合中药治疗,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臂双骨折患者采用牵引下旋转分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促骨折功能早日恢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严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自拟方益阴止眩饮加用1/2常用剂量卡托普利中西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60例中医证型为阴虚阳亢的高血压病例,年龄40~70岁之间.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人)与对照组(30人),分别以予益阴止眩饮加用1/2常用剂量卡托普利与常用剂量卡托普利,治疗四周,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改善率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毒、副作用.结论 益阴止眩饮加用1/2常用剂量卡托普利中西结合治法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有效方法,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开发和扩大应用.
作者:何艳;周鸿图;李新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数字化医院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方法 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数字化病案管理的分析,探讨病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 医院在实行病案数字化管理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有序开展相关工作.结论 医院相关人员切实重视、加强管理、增强业务能力,高质量数字化医院病案的目标必将实现.
作者:逄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妊娠期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妊娠期的鼻部过敏性炎性疾病.对妊娠期过敏性鼻炎孕妇的治疗原则是:头3个月妊娠用药易引起胎儿畸形,好不要用药,避开过敏原.对妊娠期中后期过敏性鼻炎,能控制症状又有一定安全性的药物是:优选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吸入用色甘酸钠、吸入性布地奈德;可适当辅以中药治疗,选择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强,毒性相对小的中药辨证组方用于妊娠期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作者:吴敏曼;陈婷;熊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社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作者:王国强;王银萍;张守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手术后胃瘫(PGS)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60例PGS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均获得痊愈,痊愈率为100%.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夹/拔胃管后无腹胀及呕吐症状时间及进食后无腹胀呕吐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对PGS患者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及护理能够促进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邱秀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史纪教授根据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观点,认为小儿脾胃素虚,易为湿邪所因而脾阳虚衰,且肾阳气未充,易生寒湿,故慢性腹泻的病机为脾失健运、肾阳不足,治疗常立足于脾肾,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显著.
作者:冯斌;史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本文介绍了方剂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几年来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些做法,阐述了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对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实验室才能促进所支撑的学科快速发展,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大力推动学科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作者:刘丽;李军;范颖;马骥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