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传染病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李真

关键词:中医传染病学, 学科建设, 探索
摘要:中医传染病学是传统中医与现代传染病的有机结合,为现代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根据目前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结合所在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的影响

    目的 应用复原挖掘的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其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应用药物基础治疗+康复训练+《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2月时的肌力评分总和(包括手肌力、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4周、2月时肌力评分总和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月时比较,治疗组愈显率(59.23%)大于对照组(40.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力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许继宗;张波;张喆;杨建宇;李彦知;杨金生;王雪茜;彭鑫;郑晓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医护理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 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三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较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李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应用优质护理冠心病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为冠心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实际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冠心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9例患者分成观察组21例,对照组18例,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TC水平为(4.32±0.31) mmol/L,TG水平为(1.36±0.52) mmol/L,LDL-C水平为(2.12±0.36)mmol/L,护理满意度为100.0%,以上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提高冠心痛治疗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林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补肾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遗精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运用补肾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遗精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符合心肾不交型遗精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盐酸氯米帕明片,25 mg/次,1次/晚,口服;治疗组60例,采用补肾泻心方,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饭后服用.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 其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为90.00%,X2=9.624,P=-0.002,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治疗药物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补肾泻心方治疗心肾不交型遗精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建设;李培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孙光荣教授调气活血抑邪汤临证验案3则

    本人跟随导师孙光荣教授学习,体会了其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治疗疾病的经验,本文举其医案3则以分享其经验.这3则医案分别是腰痛、失眠和咳嗽,病证不同,但都具有相似的病机,即是“气血失和”.因此,孙老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加减,调整气血平衡,扶正祛邪,治疗都取得疗效.这体现了他“重气血、调气血、扶正祛邪”的临证思路.

    作者:陈瑞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六)穴位埋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炎

    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病变,有急性和慢性胃炎之分,慢性胃炎又多达7种.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伤食、胃痛、心痛等,多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寒、湿、署而阻于中焦,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也因嗜食辛辣生冷、酗酒或忧思恼怒气机不畅等所致.埋线治疗主穴:中脘透上脘、脾俞透胃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重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慢性胃炎诊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者:杨才德;赵达;于灵芝;包金莲;张晓红;樊建林;周承蕊;朱立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史纪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迁延性腹泻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史纪教授根据明代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观点,认为小儿脾胃素虚,易为湿邪所因而脾阳虚衰,且肾阳气未充,易生寒湿,故慢性腹泻的病机为脾失健运、肾阳不足,治疗常立足于脾肾,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显著.

    作者:冯斌;史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哮病辨证分型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哮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和哮病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设健康对照组,检测其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0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观察其差异性.结果 支气管哮喘不同分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in等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差异性.结论 可尝试将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m作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及统一化.

    作者:程娜娜;丁明开;陈宪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康复新液联合熏洗促进高位复杂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

    目的 观察康复新液联合中药熏洗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高位复杂性肛瘘并行手术治疗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康复新液联合中药熏洗组)和观察组(中药熏洗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的疼痛、渗液、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组与观察组创面疼痛、渗液情况在术后第7天无明显差异性,治疗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组创面疼痛、渗液以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在术后第14天均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观察组明显缩短.结论 运用康复新液联合中药熏洗能有效缓解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疼痛、渗液等症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在术后创面愈合方面具有疗程短、痛苦小的优点.

    作者:吴荣发;王坚;魏晓丹;李小玲;罗观洋;陈惠文;王美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益气宁心汤治疗气血两虚夹瘀型室性期前收缩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益气宁心汤在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益气宁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宁心汤在室性期前收缩(气血两虚夹瘀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东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西医院校中药药理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

    本文基于中药药理学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西医院校背景下中药药理的教学现状,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的措施,从突出重点,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采用多样性教学;多介绍中药药理研究新进展;注重实际运用,突破传统考试模式4个方面提高西医院校的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效果.

    作者:彭求贤;莫志贤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和宜膏外敷治疗混合痔术后50例

    目的 探讨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改善疼痛、肛缘伤口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Ⅲ度至Ⅳ度混合痔行PPH加外痔切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治疗组使用和宜膏纱条敷创面;对照组使用凡士林油纱敷创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治疗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疼痛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1);治疗组术后肛缘伤口水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和宜膏外用促进混合痔术后伤口愈合,缓解疼痛及肛缘伤口水肿临床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凡士林油纱外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时永豪;陈强;覃秋玲;刘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阎洪臣教授从喑痱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经验

    阎洪臣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尤善治疗疑难杂病.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属世界医学疑难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手段,具有极高的致死率.阎教授致力于本病20余年,临证时着重强调要从《内经》瘸俳论治,以补肾开窍为法,地黄饮子为主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一则.

    作者:仕丽;樊兵权;王健;阎洪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3例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苷片加自拟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加中药方剂,观察组单纯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治疗3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IFN-γ、IL-2和IL-17、VEGF水平,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患者IFN-γ,IL-2、IL-17和VEGF的水平较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雷公藤合并本院自拟方剂对银屑病疗效较单一使用雷公藤效果更佳.

    作者:张锋;卢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数字化背景下医院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 分析数字化医院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方法 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数字化病案管理的分析,探讨病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 医院在实行病案数字化管理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有序开展相关工作.结论 医院相关人员切实重视、加强管理、增强业务能力,高质量数字化医院病案的目标必将实现.

    作者:逄晶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李东垣升阳学说探析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内伤脾胃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提出调理脾胃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在“脾胃气虚,阳气不升”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大法.本文从补气升阳、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祛暑、升阳通窍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李氏升阳学说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的运用.

    作者:李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科学方法论的传授及培养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有效的工作,下一步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与其科研能力密切相关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设计并施行一系列的专题训练,提高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调查研究、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细胞培养、模型复制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势必对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赵海军;季旭明;王世军;王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常规静滴,并配合中药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者的疗效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临床症状、主要检测指标比较中,对照组、治疗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应用丹参川芎嗪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赵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就业为导向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结合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需要,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专业以专业调研报告为依据,基于主要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等方面,校企联合修订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具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沈伟;何方正;张钦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杨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证用药遣方规律探析

    目的 探讨扬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中药用药规律,并进行多元性统计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用药特点、类方应用规律等.方法 对杨宝元教授专家门诊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且疗效良好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传统研究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 ①证型分布频次以气虚血瘀证(42)和阳气虚衰证(38)为常见;②症状分布:全部患者都存在心悸怔忡、胸闷胸痛的症状;③药物使用频次:单味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是炙甘草(178)、酸枣仁(142)等,理气药(6)和活血药(5)出现频率较高.④探索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14个因子,聚类分析获得瓜蒌、薤白、半夏等10个聚类方.结论与讨论 杨宝元教授认为冠心痛虚实夹杂证为常见.阳气不足,瘀血阻滞是常见的治病因素;杨宝元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特点:理气药和活血药使用频繁.

    作者:任朝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