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明;李晓鹤
目的:观察固本咳喘方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防治作用。方法: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固本咳喘方,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均治疗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6min行走距离(6MWD)、急性加重次数、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咳嗽、咯痰、喘息、胸闷、气短、乏力、易汗、食少、畏寒、便溏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在咳痰、喘息、胸闷、气短、易汗方面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6min行走距离、急性加重次数皆有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呼吸困难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FEV1%下降明显(P<0.01)。治疗组小气道功能指标大呼气流速(PEF%)、PEF25%、PEF50%、PEF75%、MMEF75/25%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P<0.01),而对照组小气道功能指标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PEF25%、PEF50%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本咳喘方可以有效改善轻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改善6min行走距离、呼吸困难程度,改善肺通气功能及小气道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孙子凯;曹世宏;周贤梅;朱际平;魏瑜;谈欧;王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桂枝加桂汤出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治疗奔豚证的方剂。原方为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本方为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重用桂枝,更佐甘草、生姜、大枣,使辛甘合化,助心阳而降冲逆,用芍药之酸甘化阴,共为调和阴阳,平冲降逆之方。《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笔者用桂枝加桂汤治疗有胸中大气“上冲咽喉”感觉的肺系疾病,亦取得良效,介绍如下。
作者:江卫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预防和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4例接受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双盲分为2组,自放疗开始治疗组予活血化瘀、养阴清热的免煎颗粒口服,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直至放疗结束。观察2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86.36%,对照组为90.9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性食管炎的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7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00%(P<0.05)。结论:活血化瘀、养阴清热中药组方对放射性食管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涛;杨宇飞;杨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夏桂成教授认为卵巢早衰病机与天癸早竭、肾肝脾亏耗、心肾失交相关,治疗强调在培补先天后天之本的基础上,重在调心,令心气心火下降,心宁肾实,而使肾水充足,天癸得以滋长。此外,还应当注重加强脾胃运化功能,以后天养先天,顺应自然节律,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作者:胡荣魁;谈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温病四大家学术思想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有深厚的影响,其论治妇科疾病特色思想主要概括为:叶氏重视肝肾,从奇经辨证论治妇科诸病;薛氏重视湿热为患,从脾胃论治妇科诸证;吴氏通补结合,巧用剂型论治妇科杂证;王氏强调药用清灵,药食两用调理妇科诸证。选择温病四大家特色学术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传统中医大家不会局限于某一科、某一病的治疗,更符合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另一方面其特色学术思想广泛适用于妇科临床,为妇科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后世医家好好继承。
作者:彭卫东;谢秀超;刘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早在《素问·逆调论》就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学认为,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宿食痰火阻滞、劳倦思虑过度,均可以导致不寐。现代研究发现,脑肠肽如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胆囊收缩素、松果体素等分泌异常,也可导致不寐。研究“胃不和则卧不安”,可以为临床辨治不寐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汤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年来,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糖、降脂等多环节、多靶点发挥治疗DM及其并发症的作用,研究前景广阔。但目前对DM的实验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今后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研究:(1)应用生物芯片、生物色谱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深入探讨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作用环节、作用靶点。(2)以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指导,探索不同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伍疗效、规律及作用机制等。(3)注重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开发病证相结合的实验模型,进行有效性优化和多药比较与筛选研究。
作者:王云卿;吴君平;梁秋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越鞠丸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肝脏-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α(AMPK-α)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越鞠丸大剂量组、越鞠丸小剂量组、二甲双胍组,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用高脂饲料诱导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8周后各药物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体重、血压与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和肝脏AMPK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磷酸化AMPK-α(P-AMPK-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越鞠丸组大鼠血压、空腹血糖、TG、TC、LDL-C明显降低(P<0.05,P<0.01),P-AMPK-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越鞠丸能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代谢紊乱症候群,其上调P-AMPK-α蛋白的表达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杨红莲;张丽;段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辨证论治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辨病论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辨症论治不仅不是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的方法,而且是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益补充。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应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三种方法的结合,以辨病为先导,以辨证为主题,以辨症为补充。
作者:何光明;李晓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是古人运用阴阳五行及干支理论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及人体疾病防治规律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方面有着重要价值。《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意思是临床治病用药,要结合病人不同体质、四时阴阳寒暑变更、气候寒热温凉变化及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而定,“法四时”还应遵循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变化的规律。
作者:史锁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温胆汤出自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效,该方加柴胡、黄芩即组成柴芩温胆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全国名中医曹利平主任医师运用该方合其他方剂相伍治疗多种内科杂症,疗效显著,兹介绍验案4则如下。
作者:李耀辉;张军城;苗文红;王向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张宗礼教授认为成人多囊肾乃因先天禀赋不足为根本,邪气阻滞是其发生、发展的外在因素,是一种本虚标实的慢性疾患。治疗本病以辨证为本,以软坚散结为要,临床随变证加减,并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跃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以虚实为纲,实证责之于风、火、痰、瘀,虚证责之于“上气不足”或“髓海不足”。刘永年教授认为,眩晕发生与气机升降失衡有关,其病势可概括为“升太过”和“升不足”两端,因此采取逆势而治的方法,针对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饮上逆等升太过者,予降逆泄浊法治之;对于精血不足、气血亏虚等升不足者,予补益升清法治之;对于痰浊瘀血内阻者,在理气消滞同时酌情配伍升降之品。如此辨治既涵盖其虚实病机,又可执简驭繁,便于临床掌握运用。
作者:施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风病的发病病机为正虚邪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徐敏华教授认为在中风恢复期治疗上要标本虚实兼顾,升清降浊是关键,临证用药可多法并进,平肝通腑兼顾调补脾肾,活血搜风与化痰开窍通络并用,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临床多获良效。
作者:严理;范代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制定合理、优化的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医妇科学》辨证标准,拟定肾气亏虚证、气血虚弱证、血热证、阴虚血热证、湿热内蕴证、血瘀阻滞证6个证型,分析1315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315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肾气亏虚证为主,占52.8%,其他证型依次为气血虚弱证19.2%,阴虚血热证13.6%,湿热内蕴证9.7%,血热证3.6%,血瘀阻滞证1.1%。除肾气亏虚证外,孕≤6周及孕6~8周时气血虚弱证比例居二,孕≥10周湿热内蕴证比例居二;染色体因素、解剖因素及内分泌因素中医辨证主要为肾气亏虚证或气血虚弱证,而免疫因素中医辨证多属阴虚血热证,感染因素多属湿热内蕴证;其他如脑力劳动、食欲不振、吸烟吸毒、失眠、精神紧张、经济拮据等均与证型分布有关。结论:肾气亏虚证、气血虚弱证、阴虚血热证、湿热内蕴证为早期先兆流产四大主证,其中肾气亏虚证为主要证型;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职业、月经、流产次数、孕周、流产病因及生活状况等密切相关。
作者:许小凤;朱蕴璞;葛华;仰漾;顾颖;顾灵;陈宣伊;柴美萍;杨荣仙;涂春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之一,脏腑功能失调可致本病,肾为五脏根本,阴阳之根,肾阴肾阳亏虚必然导致其他各脏腑阴阳失衡,也是痤疮发生的根本原因。痤疮从肾论治,以滋肾或温肾为大法,每能取得良效。
作者:赵君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四妙散合二至丸加减方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湿热伤阴型干眼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用人工泪液滴眼,治疗组给予四妙散合二至丸加减方口服。2组均治疗1个月后比较疗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基础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多(P<0.01,P<0.01),BUT明显延长(P<0.01,P<0.01),FL评分明显降低(P<0.01,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妙散合二至丸加减方是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症的有效方剂,值得研究推广。
作者:庞艳琴;姚菊英;叶晓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慢性腹泻幼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自然恢复组(不予药物治疗)、谷氨酰胺组和参苓白术散低(5.0g/kg)、中(10.0g/kg)、高(20.0g/kg)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与自然恢复组以外,其余各组幼鼠予生大黄水煎剂灌胃,造成慢性腹泻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幼鼠每日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次,空白对照组与自然恢复组灌胃等体积无菌蒸馏水,共给药2周。治疗后收集尿液检测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股动脉采血检测血浆内毒素,电镜观察结肠组织超微结构。结果:给药2周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自然恢复组幼鼠尿液中L/M比值、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与谷氨酰胺组幼鼠尿液中L/M比值、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自然恢复组幼鼠结肠微绒毛和线粒体出现明显损害,而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与谷氨酰胺组幼鼠结肠组织病变程度明显轻于自然恢复组。结论:参苓白术散对慢性腹泻幼年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诸葛远莉;金海林;刘万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月经失调为妇科常见疾病,可因肝脾肾失衡,脏腑气血失和,阴阳气血失衡所致。调治月经,调肾需调补肾精,重视肾中阴阳调补;调脾重在调和脾胃气血,助其健运,采用补益脾气或运脾化湿之法,恢复正常气机升降;调肝需恢复肝之调达之性,疏肝、柔肝、暖肝结合。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需同调肝脾肾三脏,虽月经失调可有一脏功能失调为主,亦可巧妙运用脏腑关系,恢复脏腑间的平衡,使气血调和,月事恢复正常。
作者:郑玮琳;梁雪芳;陈延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