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风华
腹部外伤患者往往病情急、危、重、难,病情变化较快,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医务人员的准确判断伤情及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并且为手术赢得时间.我院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76例腹部外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关于脑出血患者的有效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23例无明显并发症;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肩手综合症;2例生活自理能力较差;2例死亡.结论 对于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合理的康复护理,能有效减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侯付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排气、排尿、泌乳、子宫恢复方面的效果.方法 将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83例剖宫产术后,应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进行产后康复治疗,随机选择同期未使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的65例剖宫产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使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的剖宫产患者,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3.2±5.3)h,拔除尿管后排尿时间(3.1±0.5)h;乳胀或乳汁增加时间(54.4±8.6)h,24 h子宫下降高度(3.8±1.1)c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疗效较好的产后康复的辅助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董红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髌骨骨折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14例,16例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做对照;在硬膜外麻醉下作髌前横弧形切口将髌骨爪安放于髌骨上下级.结果 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约8.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间隔8~14周,平均年龄约(39.5±0.5)岁,平均愈合时间约(12.0±0.5)周,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髌骨骨折记忆合金髌骨爪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手术创伤小,能够有效固定髌骨骨折;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崔建国;杨广智;徐毓林;常泠文;莱浙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近年来,宫颈癌早期发现已越来越多.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是治疗宫颈癌常用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范围广,病人的创伤比较大,可能将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及交感神经随同宫旁组织、主韧带及盆腔淋巴一并切除.
作者:李颖;刘秀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外固定架在胫骨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6年1月本院随访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50例,平均随访4个月(4~20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结果 所有骨折无骨不愈合,无关节强直,无断钉.结论 外固定架是胫骨骨折治疗中的一种简便容易、效果好的方法,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作者:董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60例绳肌肌腱重建病人术后给予心理支持、特殊体位制动、冷疗、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个月~3年优良率达100%.结论 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作者:王华玲;吴玉玲;季东梅;霍丽娟;稽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儿手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邻指掌侧瘢痕挛缩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儿童手指掌侧瘢痕挛缩畸形16例19指,作者采用包含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邻指侧方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6例19指皮瓣均成活,并全部获得随访,皮瓣两点分辨觉2~6 mm,患指主动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健指植皮区均成活,活动正常.结论 小儿手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邻指掌侧瘢痕挛缩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红卫;姬亚飞;吴卫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5-氟尿嘧啶(5-FU)属时间依赖性药物,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有关研究发现,采用持续高浓度缓慢静脉滴注,其恒定的血液浓度可增强抗癌活性,获得佳疗效[1].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我科采用了便携式化疗泵用于5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FU持续化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世妮;谢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由于饮食结构及生存压力诸多因素的存在,目前我们这一带患胆石症胆囊炎的患者日趁增多,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无疑是根治这一疾病立竿见影的疗法,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护理当是该术式安全有效的根本保证.现将我院1991年1月至2006年1月19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周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7岁,颈中部刀刺伤半小时入院,急诊检查血压测不到,患者昏迷,压眶反射存在,瞳孔等圆等大,光反射存在、但迟钝,心跳极微弱,心率124次/min,颈部环状软骨上方有一个约3.0 cm横形创口,边缘整齐,少量渗鲜血,右颈部高度肿胀、触诊有12 cm×10 cm血肿.
作者:李炜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新郑市人民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1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和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同时癌4例,异时癌8例.肝转移灶根治性切除4例(33.3%),即手术切缘距离肿瘤边缘超过1.0 cm,肝转移灶均被切除;姑息性切除组8例(66.7%),即手术切缘有癌组织残留或肝门静脉、胆管内有癌栓或肝门部有转移淋巴结.本组患者生存期为4~7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 35.1个月,5年生存期为25.0%.结论 根治性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智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降低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方法 对9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术中电刀的合理应用,彻底止血和淋巴管结扎,纤维蛋白胶的使用,重视术后切口的包扎,术中放置及术后适时拔除引流管,观察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仅9例患者发生皮瓣下积液,发生率为9.18%,均经细针穿刺后消失.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采取综合措施可降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
作者:高喜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我院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的特点,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6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8例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住院时间11.5 d.6例保守治疗无效而手术治疗.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有效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灌肠、胃肠外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疗效差.
作者:周克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宽松调整,更重要的是受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近几年在农村地区高龄经产妇逐年递增,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村地区剖宫产的比率.本院自2003年至2008年12月在剖宫产的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燕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行剖宫产术发生子宫切口撕裂伤病例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子宫切口撕裂与子宫、胎儿、医源性因素的关系.结果 枕后位、先露深嵌、宫口开大8 cm以上切口撕伤率明显升高;胎儿体重>4000 g、子宫下段形成差、瘢痕子宫切口撕伤率增高;子宫下段切口位置的选择、麻醉效果、手术的技巧与切口撕伤有密切关系.结论 术前必须正确评估胎位、胎先露、宫口开大情况、胎儿体重、子宫手术史、麻醉效果等因素,术中娩出胎儿务必沉着、稳健,避免急躁、粗暴.
作者:周翠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15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诊断符合率B超为66.7%,CT为86.7%.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 例,误诊为肾细胞癌1例.行肿瘤剜除肾部分切除8例,肾切除4例,根治性肾切除1例.结论 B超和CT是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重要手段,脂肪含量少,瘤体出血是影像学不典型导致误诊的原因,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可避免误诊.手术治疗应尽量采用保留肾脏手术.
作者:孙仰国;袁新军;牛新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外科手术中由于严重创伤、大出血等常需大量快速输血,此时除可发生输血的一般不良反应如过敏、溶血、发热等外,还可发生一些特殊并发症,此类患者多伴有休克及脏器功能障碍,病情危重、复杂,因此并发症较难予以确切判断和处理.本文就我院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32例手术患者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的观察以及预防和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素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宫腔填塞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1900至2005年间因产后大出血行宫腔填塞治疗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宫腔填塞治疗产后出血全部成功,无一例切除子宫或盆腔感染.结论 宫腔填塞是治疗产后出血极为有效、安全的措施之一.
作者:何爱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进食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于术后6 h开始定时定量进食流质及半流质;对照组术后6 h只进食白开水,24 h后进食流质及半流质.结果 术后早进食可使肛门排气时间提前(P<0.05),乳汁分泌充足(P<0.05),提前下床活动(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6 h开始进食流质及半流质可有效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母乳喂养及产妇体力的恢复.
作者:冯娇枝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