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刚;任寰;曾火焱;陈照玲
目的:探讨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测定RBC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检查分析1354份住院患者的尿液,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UF-100仪提示RBC异常者经镜检证实假阳性率为32.5%.引起假阳性的因素有草酸钙及其它结晶、菌尿、霉菌、滴虫、脂肪球、卵磷脂小体,分别占比例为50.0%、37.5%、15.4%、1.0%、1.0%、1.0%,未见如前干扰因素者4.8%.UF-100仪提示RBC正常者经镜检证实假阴性率0.4%,镜下见球形或影形红细胞.结论:草酸钙及其它结晶、菌尿、霉菌等干扰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红细胞测定,导致假阳性.同时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对球形或影形红细胞有一定漏检率.
作者:张娟安;胡友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用PGE1 100U加生理盐水500mL静滴,1次/d,同时应用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1次/d,连续2周.对照组应用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1次/d,连续2周.结果:治疗14d后两组评分较前明显下降,但以治疗组下降显著,治疗后两组平均评分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表明前列腺素E1(PGE1)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作者:黄通;张春惠;王三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腋臭是局限性臭汗症的一种.就诊的患者中以青壮年、特别是女性占大多数.其病因公认与腋下大汗腺排泄的汗液有关.目前根治腋臭的唯一方法是手术去除大汗腺,手术的方法很多,笔者自2003年采用改良平行小切口手术治疗腋臭30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霍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合理的丹参提取工艺,保证丹参提取液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丹参素具有较高的含量,与药物A配伍溶液澄清,并终制成稳定的复方丹参注射液.方法:以丹参药材中的丹参素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丹参的提取工艺.结果:取丹参药材(饮片)加10倍量水煎煮3次,2h/次;得到过滤后的水煎液,浓缩,经二次醇沉处理,过滤,滤液用NaOH溶液将pH调至10,加热煮沸1h,过滤,滤液用HCl溶液将pH值调至3,冷藏后过滤,即得.结论:采用上述工艺制备的丹参提取液,丹参素含量较高,与药物A配伍后溶液澄清,终制成的复方丹参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尚在进行中.
作者:李蓉;毕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药物致小儿锥体外系反应以往有文献报道,但多为个类分别报道,对致反应药物及其共同的作用机理总结分析较少.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提示应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鉴别.现结合医院多年来收治的12例病例报告并综合分析如下.
作者:王泽彬;王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或技术用于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全组均为硬膜外麻醉后,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泵组(简称PCEA组,n=40)、静脉镇痛泵组(简称PCIA组,n=40)和硬膜外联合静脉镇痛泵组(简称E-PCIA组,n=40).比较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结果:PCIA组在术后8h VAS评分和按键次数均明显大于或多于PCEA组(P<0.05和P<0.01).PCEA组和E-PCIA组各阶段VAS评分和按键注药次数相似(P>0.05).术后24h副作用比较:头痛头昏PCIA组明显高于PCEA组(P<0.05).排尿困难和下肢无力:PCEA组明显多于PCIA组和E-PCIA组(P<0.05).副作用发生率:PCEA组明显高于E-PCIA组(P<0.05).结论:E-PCIA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镇痛方法和技术,其镇痛效果确切,术后管理方便,安全可靠,患者乐意接受.
作者:张兆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高压蒸气灭菌后的各种敷料包,含水分超过6%即为湿包,因湿包极易造成二次污染,故湿包应视为未灭菌,不能作为无菌物品使用.为预防湿包,确保灭菌质量,笔者总结多年的灭菌经验,以供参考.
作者:李翠霞;杨恒燕;谢文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外伤破裂的手术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十二指肠外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十二指肠破裂单纯修补和肠壁缺损与空肠吻合术及补片修补术治疗十二指肠外伤破裂.结果:本组26例,治愈24例(92.3%),死亡2例(7.7%).十二指肠瘘2例(7.7%).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外伤破裂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德明;黄宇腾;梁超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院管理模式的翻新.在医院经营过程中,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医院经营管理,离不开病案信息,病案信息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必要资源和管理手段,信息就是价值,信息就是效益.如何开发病案信息资源,促进医院经营管理,已成为当今讨论的话题.
作者:郑传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后电解质的变化.方法:将58例典型高热惊厥的患儿于惊厥后半小时内及惊厥后次日分别采血测电解质.结果:惊厥后半小时内氯化钠水平明显降低,未经特殊处理,次日可自行恢复正常.结论:可能与应激致ADH分泌增加有关.
作者:李征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维生素B6注射液主要成分是维生素B6,本品系无色或黄色的透明液体,维生素B6在红细胞内转化为磷酸吡哆醛,作为辅酶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的各种代谢产生作用,使用于维生素B6缺乏的预防和治疗,用于妊娠、药物、胃肠道疾病所致呕吐.双黄连注射液为棕红色澄明液体,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呼吸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作者:吕二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病历报告患者,女,51岁,农民.因反复全身皮肤风团伴腹痛、吐泻8年,复发20余天,于2000年8月21日入院.患者8年来反复出现全身皮肤红色风团,发作时伴腹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泻黄色稀便,2~3次/d,好发于每年7月~次年3月,经当地医院治疗(用药不详),病情可以缓解,但不久又会复发.20d前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病情复发,来我院就诊.
作者:谢军军;单筠筠;王德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和DNA拓扑酶Ⅱ(Topo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upervisionTM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结果: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2%(43/67),59.7%(40/67)和61.2%(41/67).P-gp、CST-π和TopoⅡ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发病部位、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对结直肠癌的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华;王化修;张灿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在基层医院脑系科中偶可见到,其发病特点大多是儿童受外伤后患病,在小儿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生,且多为学龄前儿童.过去因为临床表现复杂,加之易与外伤早期症状相混淆,容易误诊和漏诊.由于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CT和核磁共振的应用,本病易于明确诊断,其确诊率明显提高.为了便于系统、全面掌握和熟悉认识本病,现将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常见发生部位、时间、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确诊治疗以及预后综述如下.
作者:张广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微波是使用聚焦辐射(微波电极直接接触组织)的方式使宫颈糜烂病变的组织凝固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红外线是利用红外光线辐射的光热效应使局部病变组织蛋白凝固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院近年来对104例慢性宫颈炎妇女分别采用微波和红外线治疗,并通过疗效对比,验证微波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孙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乳腺炎性疾病为乳房常见疾病,临床将其分类为:急性乳腺炎、慢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病理诊断中各种病理类型不同[1],1999~2004年该院124例乳腺炎性疾病中有乳腺脂肪坏死、肉芽肿性乳腺炎、淋巴细胞性乳腺炎、血管性乳腺炎、乳腺结核、非特异性乳腺炎等6种,分别讨论如下.
作者:雷玉涛;侯宽永;赵红梅;裴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钾代谢失常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其原因各异,而上呼吸道感染后并发低钾血症是各种原因的综合体现.笔者曾治疗此类病例2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鲍磊;王迎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清CA153、CEA测定在乳腺癌复发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98例乳腺癌复发后血清CA153和CEA的值,并与复发前3个月的CA153、CEA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CA153、CEA变化,以CA153>33U/mL为CA153升高阳性,CEA>10μg为CEA升高阳性.结果:98例患者中,临床发现复发前3个月CA153升高60例,占61.2%;复发后CA153升高80例,占81.6%;CEA升高61例,占62.2%.多脏器转移病例血清CA153值为(150.1±51.8)U/mL,局部或单一脏器转移CA153值为(50.2±34.0)U/m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A153可作为乳腺癌复发转移早期诊断指标,比CEA敏感性高,可反映病期及病情进展.
作者:郑云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急性枕部硬膜外血肿临床常见,骨瓣成形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该部血肿的常规方法.本科室于2002年10月~2005年4月采用枕部硬膜外钻孔尿激酶灌洗负压引流的微创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可有效避免操作中对窦会及横窦的损伤,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危险小、无继发癫痫、功能恢复好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伍言明;王亚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治疗46例病人,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切口,清除血肿、坏死脑组织,行脑疝复位,扩大修补硬脑膜,去除骨瓣.结果:康复良好18例,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6例,死亡率为34.8%.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暴露范围广,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止血彻底,有利于脑疝复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作者:郑德胜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