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芬
目的 总结中度低温停循环(MHCA)结合选择性脑灌注(ASCP)技术在婴幼儿一期主动脉弓部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行一期主动脉弓重建的动脉弓缩窄合并心内畸形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年龄10个月(16 d~8岁),体质量3~22(6.3±3.3) kg.30例患儿体温均降至鼻咽温23~26 ℃,直肠温度24~28℃,患儿均在术中采用MHCA,通过无名动脉进行ASCP(20~30 mL·kg-1)的体外循环(ECC)方法.心肌保护均采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患儿均采用术中常规超滤及术后改良超滤.结果 患儿均无与ECC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ECC时间为65~170(123±2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6~95(53±18) min,ASCP时间为10~50(25±8) min,自动复跳率100%.患儿术后常规镇静清醒时间为6~95(46±26) h,机械通气时间为8~96(44±23) h,ICU滞留时间为1~12(5.5±3.5) d,住院时间为10~58(32±14) d.结论 MHCA结合ASCP等综合保护策略应用于婴幼儿一期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有助于脑及重要脏器的保护,是安全可行的ECC方法.
作者:倪虹;扬璟;刘凤珍;刘晓明;缪娜;侯晓彤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应用剂量和价值.方法 对63例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且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阴性的患儿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5 min后再倾斜到原来的角度,并持续给药10 min或直至出现阳性反应.滴注剂量分别为:第一阶段0.02~0.04 μg·kg-1·min-1,第二阶段0.04~0.06 μg·kg-1·min-1,第三阶段0.06~0.08 μg·kg-1·min-1.3个阶段方法及步骤均一致.结果 63例患儿中37例出现阳性反应.第一阶段9例出现阳性反应,第二阶段23例出现阳性反应,第三阶段5例出现阳性反应.37例阳性反应的患儿中21例为血压依赖型,13例为心率依赖型,3例为混合依赖型.在第二阶段中出现阳性反应的患儿占所有阳性患儿的62%,其剂量为0.04~0.06 μg·kg-1·min-1时阳性率高.结论 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在直立倾斜试验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盖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围术期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FD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心脏病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CHD患儿63例.将63例CHD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3).试验组在体外循环(CPB)前一次性在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1,对照组预充液中不加FDP.分别于术前、CPB后3 h和CPB后48 h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CHD患儿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CPB后3 h,对照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较试验组显著升高(Pa<0.05),且2组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CPB后48 h,2组患儿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但较术前均仍有升高.结论 CHD患儿CPB后3 h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的重要因素,在预充液中加入FDP后,可明显减少血清TNF-α、IL-6和IL-8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作者:许飞;涂洪强;胡梅英;陈霞;段君凯;邹勇;张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是儿童和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患儿有恶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倾向,易发生心脏性猝死,如何合理治疗、提高患儿成活率和生活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者:胡秀芬 刊期: 2011年第13期
2010年全国小儿神经高级研讨会暨北大国际小儿神经论坛于2010年11月19-22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联合主办,北京中健正大医学技术中心承办.会议就临床常见、疑难疾病的诊疗问题进行讲座、指南解读,组织相关专题研讨.主要议题包括抗癫药物的儿科适应证及热性惊厥、癫持续状态、化脓性脑膜炎、脑卒中、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思路/流程、治疗策略/路径等.
作者:韩颖;姜玉武;秦炯 刊期: 2011年第13期
脑损伤是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病因较成人心脏病复杂,存在于整个围术期过程中,并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学者认为进行心脏纠正手术体外循环时的再氧合损伤起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关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体外循环时动脉血氧分压与脑损伤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黄灿;农绍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ITF)对小鼠炎症性肠病(IBD)肠上皮细胞及脾淋巴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分析ITF对IBD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n=16):三硝基苯磺酸(TNBS)组,用TNBS建立IBD模型后每只小鼠给予9 g·L-1盐水0.1 Ml腹腔注射;基因重组肠三叶因子(Ritf)组,建立IBD模型后每只小鼠给以Ritf 0.1 Ml腹腔注射;乙醇对照组,未造模型小鼠每只给予9 g·L-1盐水0.1 Ml腹腔注射.各组均连续5 d注射,第6天评估疾病活动度指数(DAI),处死动物后取其结肠组织及脾脏组织,测定其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应用原位末端标记试剂盒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肠上皮细胞、脾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及脾淋巴细胞Fas表达情况.结果 与TNBS组小鼠相比,Ritf组小鼠在死亡只数、大便性状、血便情况、体质量下降情况等临床症状及肠道局部炎症均明显减轻,MPO值显著降低(P<0.05),肠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下降(P<0.01);乙醇对照组IBD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凋亡明显不足,且Fas表达下调,但TNBS组与Ritf组间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TF对IBD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可能通过调节IBD小鼠肠上皮细胞凋亡水平保护肠上皮细胞,但ITF对脾淋巴细胞的凋亡无调节作用.
作者:滕旭;许玲芬;孙梅;吴捷;刘璐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经胃肠道补充谷氨酰胺(Gln)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作用.方法 VLBWI 218例(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 001~1 499 g,出生24 h内入住NICU)随机分为对照组(116例)和治疗组(10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与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出生24 h内即经胃管注入Gln 0.33 g,每12 h 1次,连用28 d.观察比较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出生28 d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出生28 d时体质量和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的比例.结果 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5.49%,与对照组(43.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 8,P=0.006 8).出生28 d时,治疗组体质量为(1 785±247) g,对照组为(1 629±283) g,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0 4,P=0.000 0);治疗组56.9%达到完全肠内喂养,与对照组(4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2 0,P=0.023 0).观察至出生28 d,Gln治疗组NEC发生率为4.9%,较对照组(7.8%)低,但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 3,P=0.560 8);治疗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56.0%,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5 9,P=0.001 3).治疗组病死率(5.9%)与对照组(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8,P=0.977 7).结论 出生后尽早经胃肠道补充Gln,可改善VLBWI喂养的耐受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能使VLBWI尽早过渡到全胃肠道内营养.
作者:李薇;周伟;荣箫;郑晓辉;张喆;陈晓文;陶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对兰州市区婴幼儿、中小学生进行体检,检测10 d~18岁健康儿童心肌酶谱参考值,分析健康儿童与成人心肌酶谱参考值的趋势性差异,确定本地区健康儿童心肌酶谱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将234名10 d~18岁健康儿童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及青少年组.男118例,女116例.采集其外周静脉血3 mL,用速率法测定其血清中AST、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CK、CK-MB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个年龄组血清中AST、LDH、a-HBDH、CK、CK-MB水平均较成人高,年龄越小,水平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水平逐渐接近成人.(2)这4个年龄组的指标测值与成人组比较,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有统计学意义(Pa<0.01);青少年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年龄组男、女童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18岁健康儿童各年龄组心肌酶谱参考值有随年龄增长逐渐递减的趋势,各项指标高于成人参考值水平,故在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时应参考本地区儿童心肌酶谱的正常值.
作者:李凤敏;戴军;陈玉霞;李孝敬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三碘甲腺原氨酸(T3)对新生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脑组织病理改变和Caspase-3、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新生5日龄(P5)ICR小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PBS组)、兴奋毒性脑损伤模型组(IA组)、T3低剂量治疗组(LT组)、T3中剂量治疗组(MT组)和T3高剂量治疗组(HT组).模型组及T3各剂量治疗组脑内注射鹅膏蕈氨酸建立兴奋毒性脑损伤模型,模型建立后腹腔注射3种不同剂量(2 μg·kg-1、5 μg·kg-1、10 μg·kg-1)T3共5 d干预治疗.于脑内注射后120 h(P10)、30 d(P35)各取6只小鼠处死,HE染色观察其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脑组织损伤区Caspase-3及MBP的表达.结果 P10时,MT组脑白质及皮质损伤较IA组均明显减轻(Pa<0.01),HT组脑皮质损伤较IA组减轻(P<0.05);IA组Caspase-3表达较PBS组明显增强(P<0.001),MT组和HT组Caspase-3表达与IA组比较明显减低(P<0.01);P10和P35时,IA组MBP表达较PBS组均明显减弱(P<0.001),MT组和HT组MBP表达较IA组均明显增强(P<0.05).LT组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Caspase-3、MBP表达与I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腹腔注射中剂量及高剂量T3可减轻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病理损伤程度,减少细胞凋亡,促进髓鞘的形成;低剂量T3对新生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程度、细胞凋亡及髓鞘形成均无影响.
作者:许小艳;贺湘英;段江;莫亚雄;李琪;肖群文;梁琨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因素.方法 2003年2月-2009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共收治符合ADEM诊断标准并完成随访的48例患儿,分析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特征及随访结果,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复发因素.结果 48例ADEM患儿中,男22例,女26例;发病年龄1岁1个月~12岁6个月,中位年龄 6.3岁.发病前驱期有感染症状31例(占65%),疫苗接种史4例(占8%),无明显诱因13例(占27%).临床主要以运动障碍(46例)、精神障碍(21例)、头痛头晕(21例)及意识障碍(15例)为主要表现.MRI以皮质下白质、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基底核、脑干及脊髓损害为主,呈点片状或稍长T1、长T2信号.8例为第2次复发或多次复发.其复发与视神经症状、头颅MRI上显示幕上和幕下病灶同时存在、脊髓病灶及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有关.随访结果:34例完全缓解,无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8例复发;14例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以运动障碍为主.结论 儿童ADEM临床表现多样,视神经损害及磁共振成像显示病灶的部位对复发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ADEM长期预后大多良好,少数患儿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杨斌;江亮亮;叶小飞;何远知;王成月;赵忠礼;张志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科住院患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NIPFI)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中符合院内深部真菌感染(NIFI)诊断标准的婴儿[日龄(77±61) d]共68例.收集患儿一般资料、感染前诊疗经过、标本类型等,并对NIPFI及其他NIFI患儿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住院患儿NIFI发病率为3.31%(68/2 052例),其中NIPFI发生率为1.36%(28/2 052例).NIPFI患儿总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5.50 d;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94.6%,感染真菌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率为96.4%,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占64.3%;78.6%的患儿接受了心脏手术;机械通气率为82.1%;中心静脉置管为67.9%;留置胃管率为96.4%;激素使用者占78.6%.NIPFI患儿机械通气率较其他NIFI患儿高(χ2=7.32,P=0.010);余因素在2组患儿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与NIPFI有显著相关性(OR=0.229,95%CI 0.072~0.725,P=0.012).结论 在NIFI的各种危险因素中,机械通气是NIPFI的危险因素.
作者:梁穗新;陈炫炜;何少茹;刘玉梅;余宇晖;孙云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临床特点、长期预后及其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85年10月-200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住院的118例DCM患儿进行随访.118例DCM患儿中共96例(81%)获得随访,22例(19%)失访.根据患儿转归不同将96例获得随访的患儿分为死亡组(53例)和存活组(43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CM患儿1 a、2 a、3 a和5 a生存率分别为65.60%、62.50%、56.25%及44.79%.性别、家族史、心力衰竭史及奔马律在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农村人口 (死亡组35例 vs存活组18例,P=0.018)、初次发病平均年龄(死亡组M 35.3个月,Q 8.4~99.0个月;存活组M 13.7个月,Q 5.5~42.3个月,P=0.002)及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死亡组M 21.0 d,Q 9.5~60.0 d;存活组M 14.0 d,Q 7.0~21.0 d,P=0.043)在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G示左心室肥厚(死亡组23例 vs存活组30例,P=0.010)可能是预后良好的指标,而心房扩大(死亡组14例 vs存活组2例,P=0.005)及病理性Q波(死亡组7例 vs存活组0例,P=0.022)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心脏超声中EF值≤20%(死亡组13例 vs存活组0例,P=0.001)、FS值≤10%(死亡组16例 vs存活组4例,P=0.012)及治疗后EF和(或)FS增长率不明显[死亡组4.14% 和(或) 5.53% vs存活组55.48% 和(或)63.62%,Pa=0.000]提示预后不佳.初次发病年龄>5岁患儿病死率显著高于发病年龄≤5岁者(76.92% vs 47.14%,P=0.009).初次发病年龄>5岁(OR=16.000,95%CI 2.001~127.925,P=0.009)是小儿DCM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肥厚(OR=0.057,95%CI 0.014~0.222,P=0.000)则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DCM常预后不良,远期存活率不高,发病年龄>5岁是小儿DCM的独立危险因素.1000
作者:段庆宁;王凤鸣;赵乃峥;曹黎明;沙红;李琪;李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大动脉调转术(ASO)手术时机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6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患儿在本院行一期ASO,其中36例室间隔完整(IVS),28例并室间隔缺损(VSD).各组依手术时年龄分为IVS/early组(≤14 d)和IVS/late组(>14 d),VSD/early组(≤28 d)和VSD/late组(>28 d).回顾性分析各亚组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及存活情况;随访出院患儿了解其存活情况.结果 各亚组患儿在围术期肺动脉狭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吻合口出血、创口愈合不良、膈肌麻痹、呼吸道异常、心律失常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例患儿院内死亡,TGA/IVS组及TGA/IVS组2个亚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A/IVS组:8.3% vs 0,TGA/VSD组:0 vs 7.7%,Pa>0.05).随访13个月,2例患儿院外死亡,TGA/IVS组及TGA/IVS组中2亚组间早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GA/IVS组:10.5% vs 10.0%,TGA/VSD组:0 vs 22.2%,Pa>0.05).结论 手术年龄不应是影响TGA患儿预后的主要原因,术前机体状态、早产、感染、遵嘱随访是影响TGA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改善机体状态、术后加强随访有助于改善TGA患儿预后,提高其生存率.
作者:孙新;何少茹;庄建;陈寄梅;郑曼利;刘玉梅;孙云霞;梁穗新;张程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情绪障碍与低血糖的关系.方法 以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为工具,评估57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情绪状况,并回顾性分析患儿近2个月低血糖的发生情况.患儿 SCARED或DSRSC评分超过相应诊断切点者,为情绪障碍组,余为情绪正常组.比较2组间发生低血糖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并分析1型糖尿病患儿情绪障碍与低血糖的关系.结果 57例患儿中28例存在情绪障碍,其中焦虑17例,抑郁11例.情绪障碍组与情绪正常组比较,严重低血糖及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增高(0.026 vs 0.080,0.056 vs 0.089,P<0.01,0.05);1型糖尿病患儿SCARED总评分、DSRSC总评分均与低血糖发生率呈正相关(Pa<0.05).结论 情绪障碍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普遍存在,低血糖与儿童1型糖尿病情绪障碍相关,低血糖发生率高者易患情绪障碍.
作者:李琨;曹萌;李燕;陈雪辉;王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生理水平的二氧化硫(SO2)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使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4-PBA)来探讨SO2预处理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Langendorff技术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将21只Wistar大鼠离体心脏随机分为3组:I/R组、SO2+I/R组及4-PBA+SO2+I/R组.通过Maclab采集系统监测心脏功能.记录缺血前30 min心功能指标,以缺血前离体心脏心率、左心室内压差、左心室内大上升速率及大下降速率为基础值,比较再灌注期间各组离体心脏各项心功能指标恢复率变化.结果 I/R可引起再灌注期间大鼠离体心脏心功能恢复率显著下降.经5 μmol·L-1SO2预处理后,相对于I/R组,再灌注期间大鼠离体心脏的各项心功能恢复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a<0.05),其中以左心室内压差、左心室内大上升速率及大下降速率改善为明显.预先给予4-PBA持续灌流后,SO2预处理对大鼠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对于单纯SO2预处理组,4-PBA+SO2+I/R组再灌注30 min后左心室内大上升速率及大下降速率恢复显著下降.结论 SO2可能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反应发挥对大鼠I/R损伤的保护作用,4-PBA可部分逆转SO2预处理对于心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晓妹;金红芳;杜军保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对Eisenmenger综合征发生心律失常危险度的评价及QTd对预后的判断.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10月通过心脏彩超确诊的26例Eisenmenger综合征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二组分别在安静或睡眠情况下描记ECG,测定QTd值,并行24 h动态ECG监控,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病例组Q-T间期和P-R间期长于健康对照组(Pa<0.05).24 h动态ECG监控发现病例组发生心律失常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QTd与P-R间期呈正相关(r=0.674,P<0.05).病例组发生心律失常危险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Eisenmenger综合征患儿心律复极受到损坏,QTd对于判定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慧勇;李树军;王团结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通过检测白血病、实体瘤患儿心脏电生理活动变化,早期发现蒽环类药物(ANT)对血液/肿瘤病患儿心脏毒性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3年8月-2009年3月在本院接受ANT治疗、疗程全部结束并达完全缓解的白血病、实体肿瘤患儿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1~16(6±4)岁;发病年龄5个月~14岁[(4.0±4.5)岁].ANT疗程结束后随访时间为1~49(20.88±13.23)个月;ANT累积剂量为25~350(125.82±74.85) mg·m-2.分别检测患儿QTc间期及常规超声(2-DE),并与25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比较.患儿心率变异(HRV)与本院正常参考值比较.结果 患儿均无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常规2-DE指标无明显变化.QTc间期:65例患儿化疗前QTc均在正常范围,化疗后44例患儿QTc较化疗前延长,3例延长超过正常范围(>440 ms).化疗后QTc较化疗前及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延长.QTc延长与ANT剂量及随访时间无相关性.45例患儿与本院HRV正常参考值比较,24 h内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N-N)的标准差、24 h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24 h内相邻N-N间期差值>50 ms个数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数等时域指标及极低频率、低频、高频等频域指标均明显下降(Pa<0.05).ANT化疗后随访时间长者及联合接受长春新碱剂量大者HRV受累更明显.结论 ANT累积剂量25~350(125.82±74.85) mg·m-2,随访1~49(20.88±13.23)个月的患儿发生恶性心脏事件风险不大,但患儿心室复极化及HRV已受影响,属危险人群,需长期监测;相比常规2-DE指标,QTc、HRV可更敏感地反映亚临床心脏毒性;ANT化疗及联合大剂量VCR可加重化疗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作者:徐欣怡;黄美蓉;汤静燕;邢海华;张玉奇;武育蓉;周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实时三平面显像技术探讨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室非同步化运动特点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DCM患儿19例,均给予药物治疗并随访.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应用GE Vivid 7三平面显像技术同步获取其心尖四腔、左心室两腔和左心室长轴切面的三平面组织同步成像,收缩达峰时间(Ts)在60~150 ms者自动编码呈绿色、150~300 ms编码呈黄色和橙色、300~500 ms编码呈红色.测定其后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及前间隔的基底段和中间段Ts,计算Ts的标准差(Ts-SD).比较DCM药物治疗前、后左心室组织同步成像图特点、Ts及Ts-SD.结果 DCM左心室部分节段在药物治疗后心肌颜色由红色转变成橙色或由橙色转变成黄色,虽然左心室Ts-SD有所增加,由治疗前的(52.90±29.60) ms 增加到治疗后的(69.00±37.55) ms(P>0.05),但多数节段Ts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 儿童DCM普遍存在左心室非同步收缩,药物治疗可能有改善DCM儿童左心室非同步收缩的趋势.
作者:熊复;余更生;白永虹;计晓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不同疗程更昔洛韦(GCV)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CMV肝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1~4月龄CMV肝炎患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n=25)和治疗2组(n=23).二组均予保肝、退黄治疗,治疗1组给予GCV 5 mg·kg-1,每日2次,连用2周.治疗2组诱导期给予GCV 5 mg·kg-1,每日2次,连用2周;维持期给予GCV 5 mg·kg-1,每日1次,连用7 d.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所有患儿出院后随访2个月,监测其血CMV-IgM水平.结果 二组患儿治疗后血清ALT、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后二组ALT、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后随访2个月,血CMV-IgM转阴率治疗2组高于治疗1组.血常规、肾功能及心肌酶谱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0.05).结论 GCV治疗婴儿CMV肝炎的疗效肯定,且 3周二期治疗方案优于2周一期治疗方案,前者能够获得高病毒转阴率和较低复发率,同时较长程疗法更少引起不良反应,较经济且易于被小婴儿耐受,易于推广.
作者:马战英;陈伟岗;张勇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