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小鼠轮状病毒全身扩散的实验研究

黄为民;李宁;欧巧群;姚英民

关键词:轮状病毒, 小鼠, 新生, 肠道外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小鼠发生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RV易感器官及靶器官造成的损害.方法 收集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粪便,提取RV,经抗原ELISA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证实为RV长型,作为实验用病毒株.选用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灌胃与腹腔注射二种途径接种RV,第3天后处夕匕小鼠.地高辛标记引物探针,取各脏器标本进行PCR扩增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RV基因,光镜与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小鼠比较.结果 腹腔注射组新牛小鼠受累的器官明显多于灌胃组,且组织病理改变也重于灌胃组.光镜下:RV灌胃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病理改变;RV腹腔注射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肝、肾有病理改变.电镜下:RV腹腔注射组可见小肠绒毛、肝、毛细胆管、肾细胞器及细胞结构改变.肠绒毛变短,核膜结构破坏,细胞内出现大量吸收小泡,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嵴膜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细胞之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显著;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肾近曲小管线粒体轻度肿胀.原位杂交:RV灌胃组小肠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原位PCR:RV灌胃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肝、心脏、胰呈阳性.其余各组小鼠各组织器官均为阴性.结论 RV可向新生小鼠全身扩散.RV具有一定的泛嗜性,可造成多脏器结构改变.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2005-2006年广州地区儿童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情况

    目的 了解2005-2006年广州地区儿童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病情况.方法 取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广州地区临床疑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分泌物,接种到狗肾细胞(MDCK),33℃温箱培养后取上清液进行血凝试验及流感病毒分型鉴定,检测到流感病毒A型抗原阳性572例,应用SPSS 14.0软件,采用X2检验对572例抗原阳性患儿不同年龄、性别及季节发病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到甲型流感患儿572例中,1 d~7岁占总病例数的87.59%,且并发症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68.88%,女31.12%,男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25%和51.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7 P=0.847).3-8月份病例占79.72%,11-12月份占11.19%,10月份有13例.春(3-5月份)、夏(6-8月份)、秋(9-11月份)、冬(12-2月份)四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60%、54.85%、33.90%、37.29%.春季和夏季(x2=0.072 P=0.789)、秋季和冬季(x2=0.277 P=0.5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春季和秋季(x2=7.411 P=0.006)、春季和冬季(x2=4.181 P=0.041)、夏季和秋季(x2=8.057 P=0.005)、夏季和冬季(x2=4.724 P=0.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5-2006年广州地区儿童甲型流感发病1d-7岁是高峰年龄段,且随年龄增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男性患儿病例数多于女性,但并发症发病率无性别差异.3-8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其次是11-12月份,10月份也有散发病例,春夏季节流感并发症发生率较秋冬季节高.

    作者:毛晓健;钱新华;曾其毅;杨镒宇;陈焕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16S rRNA/DNA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肺炎婴幼儿肠道菌群变化

    目的 了解肺炎要幼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16S rRNA/DNA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在临床细菌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提取23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和23例肺炎患儿(观察组)治疗后粪便标本的细菌DNA,测量和比较二组标本细菌的吸光度(A)260值;采用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二组粪便标本中的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第1、3、7天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A260值分别为(3 381.2±817.2)me/L、(1643.5±498.4)mg/L、(859.6±165.2)mg/L、(1 263.8±337.3)me/L;健康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第1、3、7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作者:王艳丽;刘华;姚萍;鲁萍;徐静;周丽芳;黄永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低温、感染、饥饿和早产等多种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低体温、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水肿,重者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病死率高.本院新生儿科NICU应用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孙金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105例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和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3月-2007年3月因RRI在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儿童1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对照组90例.二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无显著性差异.二组患儿急性期均予抗感染、化痰、止咳、解痉、平喘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10 mL/次(400 mg/次),2次/d,空腹服用,2周后改为1次/d,连用8周.停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10个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7.1%,有效率18.1%,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显效率51.1%,有效率27.8%,总有效率为78.9%.二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55 P<0.05).治疗组退热、咳嗽缓解、扁桃体大消退、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a<0.05).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儿依从性达100%.结论 匹多莫德口服液对治疗与预防儿童RRI有较好疗效,既可促进急性期呼吸道感染恢复,缩短治疗时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RRI的发生率.

    作者:卢萍;张卫春;林景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新生儿颅内脂肪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 h,因唇周发绀、呻吟2 h入院.系第2胎第2产,胎龄38周,因臀位剖宫产出生,出生时哭声弱,羊水清,脐带绕颈1周,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8、9、10分.

    作者:黄珊华;肖昕;周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戊四氮致(癎)幼鼠颞叶和海马区突触体素表达及天麻素对其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戊四氮点燃致(癎)发育期大鼠模型行为改变和脑内突触重建情况及天麻素对其影响.方法 将50只21日龄Wistar发育期大鼠(50~70 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戊四氮组、天麻素大剂量组、天麻素小剂量组及丙戊酸钠组,每组10只.根据Racine分级法,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记录大鼠(癎)性发作级别和次数.在点燃4周后常规心脏灌注、固定及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组织切片突触体素(P38)的表达.结果 1.戊四氮点燃4周后,各实验组大鼠(癎)性发作级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83 P<0.01),戊四氮组发作级别高(平均秩为44.60),其次是天麻素小剂量组(平均秩为34.90)、天麻素大剂量组(平均秩为21.45)、丙戊酸钠组(平均秩为19.55).2.戊四氮点燃4周后,各组实验大鼠颢叶皮质及海马区均有P38表达,戊四氮组P38表达量较其他组多,有统计学差异(Pa<0.01),天麻素大剂量组表达量小于天麻素小剂量组(q=2.705,2.351 Pa<0.05),天麻素大剂量组P38表达量与丙戊酸钠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q=1.194,1.031 Pa>0.05).结论 戊四氮反复点燃可导致发育期大鼠颞叶和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和突触重建的形成;天麻素具有明显抗癫(癎)作用,可通过降低P38的表达,抑制突触重建的形成,间接控制癫(癎)发作.

    作者:曹亚芹;苏怡凡;陈虹;董皎;王建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测定的意义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LTE4)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RSV检测.选取其中证实为RSV阳性的24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入院的非感染性外科疾病手术前患儿19例为对照组.二组患儿年龄分布和性别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收集二组患儿尿液和血液,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尿LIE4水平,同时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对病例组患儿尿LIE4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儿尿中LTE4水平[181.0(145.8~224.7)μg/mol Cr]明显高于对照组[73.6(52.0~104.3)μg/mol Cr](t=4.77 P<0.01);病例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5±0.22)×109L-1]略低于对照组[(0.34±0.16)×109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 P0.05).病例组患儿尿LTE4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之间无相关性(r=0.127 9 P0.05).结论 白三烯在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上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娟;黄柳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

    目的 探讨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按摩灌肠组(A组)、腹部按摩组(B组)及双面光疗组(C组),均给予相同的配方乳喂养和静脉营养方案以及药物方案治疗黄疸.A组予开塞露加9 g/L温盐水灌肠,同时进行顺时针方向腹部按摩早产儿60次,1次/d,共2周;B组患儿则仅予腹部按摩而无灌肠,2次/d,共2周;C组患儿不予灌肠和按摩,当血清胆红素(TB)196.58umol/L时,则进行双面光疗24 h.采用日本产MINOLTA JM-102型经皮黄疸测定仪于每日上午检测3组早产儿血清TB.当TB196.58 umol/L时,A、B组予单面光疗24 h.观察记录3组早产儿每日TB值、黄疸持续天数和光疗天数、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便秘发生率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与B、C组相比,A组早产儿黄疸持续天数、光疗天数明显缩短;C组早产儿第9天TB明显低于B组,A、C组早产儿第12、14天时TB明显低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A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较B、C组明显缩短(Pa<0.05),第1-5天、第1-7天总便次明显多于B、C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按摩灌肠对早产儿黄疸有治疗作用,能促进早产儿胎粪较早较多排出,降低便秘发生率,减少肝内循环及胆红素重吸收,缩短光疗时间和黄疸持续的天数.

    作者:陈银花;崔焱;李慧珠;周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对RV肠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1183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空腹静脉血清,按年龄分组测定血清锌水平,记录并经统计学处理,将该值作为东莞地区该年龄段儿童血锌正常值.收集近2 a因急性水样腹泻起病2 d内在门诊经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确诊为RV肠炎的143例患儿,随机分为补锌治疗组72例,常规治疗组71例.检测二组患儿血锌水平.常规治疗组患儿给予蒙脱石散剂及补液等常规治疗;补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葡萄糖酸锌片20 mg/d(6个月以下者10 mg/d),连续治疗14 d.检测治疗后血锌水平.结果 RV肠炎患儿血锌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区同龄健康儿童血锌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95.8%,常规治疗组为81.6%,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8.88 P<0.01).补锌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锌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RV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明显降低,在腹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对提高RV肠炎的疗效有良好的作用.WHO推荐补锌的剂量和疗程同样适合中国小儿RV肠炎的辅助治疗.

    作者:康春华;丘小汕;华莉;黄焕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影像学诊断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包括先天性脑组织感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或寄生虫感染.通过简要综述常见的发生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感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作者:隋庆兰;李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受虐儿童父母个性特征及其情感表达方式

    目的 探讨受虐儿童父母个性特征及其情感表达方式.方法 在河南新乡某3个自然村,共1310户,其中家有10~15岁儿童共370户,随机抽取200户,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多伦多述情障碍表(TAS),对儿童进行受虐筛查表施测,并对父母中主要养育者进行EPQ、TAS评估.对196份有效问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结果 受虐组与非受虐组父母的受教育年限为(7.75±5.437)岁vs(7.28±2.532)岁,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13).二组父母的年龄分别为:父亲(36.16±8.96)岁vs(39.06±7.99)岁(P=0.170);母亲(36.06±5.15)岁vs(37.62±5.70)岁(P=0.121).监护人身份受虐组父亲31例.母亲49例;非受虐组父亲为35例,母亲81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X2=1.56 P=0.212).受虐与非受虐组父母的精神病倾向[t(父亲)=1.221 P=0.227;t(母亲)=-0.471 P=0.639],内、外向[t(父亲)=-0.449 P=0.655;t(母亲)=-0.859 P=0.392],神经质[t(父亲)=-0.524 P=0.602;t(母亲)=-0.556 P=0.579],掩饰度[t(父亲)=-1.263 P=0.211;t(母亲)=0.733 P=0.465],描述情感的能力[t(父亲)=0.946 P=0.348;t(母亲)=0.815 P=0.417],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t(父亲)=0.215 P=0.831;t(母亲)=2.107 P=0.037],幻想[t(父亲)=-0.088 P=0.930;t(母亲)=-0.971 P=0.333],外向性思维[t(父亲)=-0.648 P=0.519;t(母亲)=-0.164 P=0.8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儿童进行虐待行为的父母并非存在人格问题及情感表达方面的障碍,对儿童进行施虐不仅是病态父母的行为,正常父母也可能存在.

    作者:杨世昌;杜爱玲;王新友;李恒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临床常见,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通常病毒分离技术难以从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病毒,而对脑脊液中病毒核酸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查已成为常用的诊断方法.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第一位的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者虽然较肠道病毒发生率低,但多以脑炎发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MRI和CT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手段,有时可提供晕要的诊断依据.脑电图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检测手段,对急性期患儿的预后有预测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毒性脑膜炎和轻型脑炎预后良好,重型脑炎的预后与就诊时间、早期诊断、合理及时的治疗有关.

    作者:陈宗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新生儿疟疾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疟疾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2004年11月-2006年11月在尼日尔马拉迪省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疟疾新生儿63例,经外周血涂片找到疟原虫确诊.对63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双氢青蒿素及奎宁马斯的治疗效果.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 63例患儿症状和体征均无特异性.发热为常见的症状(68.25%),其次是进乳减少(52.38%)、活动减少(46.03%)、呕吐(36.51%)及腹泻(30.16%).体征以贫血多见(57.15%),其次为低血糖(39.68%)和脾大(36.51%).42例进行疟原虫分类,其中恶性疟29例(46.03%),三日疟8例(12.7%),卵形疟5例(7.94%).持续发热5 d、惊厥、昏迷、呼吸窘迫、重度贫血的患儿与无上述并发症者比较,病死率显著增高(x2=12.05,7.65,8.20,11.59,8.56 Pa<0.05).结论 对疑有疟疾的新生儿均应常规血涂片查找疟原虫,以确保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赵志斌;黄献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CHD并肺动脉高压(PH)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90例CHD患儿.均经体检、辅助检查及心脏彩色B超确诊.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4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30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0例.依据心导管测压,将90例CHD患儿分为3组:中重度PH组(肺动脉收缩压6.66 kPa)30例和轻度PH组(3.99 kPa<肺动脉收缩压<6.66 kPa)30例、无PH组(肺动脉收缩压<3.99 kPa)30例.3个亚组的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及12个月血浆AngⅡ及血清NO水平.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检测其血浆AngⅡ及血清NO水平.结果 介入封堵术前,CHD并PH组患儿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CHD无PH组(Pa<0.01);CHD并PH组患儿血清NO水平均明显低于CHD无PH组(Pa<0.01).CHD患儿介入封堵术24 h后,血浆AngⅡ逐渐下降,至12个月下降接近正常水平;CHD患儿介入封堵术24 h后,血清NO开始逐渐上升,至12个月上升接近正常水平.AngⅡ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811 P<0.01);NO与肺动脉收缩压呈负相关(r=-0.421 P<0.05).结论 AngⅡ及NO可能参与CH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Ang Ⅱ及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定其CHD患儿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王新卫;伍伟锋;俸勇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白细胞介素-8-251A/T和781C/T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251A/T和781C/T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和120例健康对照儿童血IL-8-251A/T和781C/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其基因型、等位基因型的分布,并对2个SNP位点进行连锁和单体型分析.结果 1.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发现IL-8-251A/T位点基因多态性,均可见AA、AT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AA、A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2.0%、56.7%、31.3%,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3%、59.7%;健康对照组AA、A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54.2%、38.3%,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6%、65.4%;病例组IL-8-251A/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373,1.875 P0.05).2.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发现IL-8 781C/T位点基因多态性,均可见CC、CT、TT3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8.7%、40.7%、20.6%,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9.0%、41.0%;健康对照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8%、41.7%、17.5%,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1.7%、38.3%,二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42,0.396 P0.05).3.IL-8-251A和781C是连锁的(D'=0.348±0.019,r2=0.114 P<0.05).4.病例组AC单体型频率显著增加(x2=9.047 P<0.05).结论 IL-8-251A和781C形成的AC单体型与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相关,即部分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基因可能存在于含有AC单体型的基因片段或与该段基因紧密连锁.

    作者:张亚丽;董琳;陈小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人鼻病毒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2006-2007年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人鼻病毒(HRV)的检出情况、感染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 收集2006年4月-2007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部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深部吸取物390份,离心后当日提取呼吸道标本RNA,应用针对HRV 5'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HRV基因组RNA.随机抽取5例RT-PCR鉴定HRV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以验证PCR检测的特异性.对HRV阳性病例总结其感染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 390例标本中HRV阳性61例,阳性率为15.6%.RT-PCR检测5例HRV阳性的PCR产物行序列测定经Genbank比对均证实为HRV.HRV阳性患儿中,≤2岁49例,2~5岁10例,5岁以上2例.HRV感染几乎全年散发,2006年12月HRV检测阳性率高,达29.5%.重庆地区HRV感染无明显高发季节.HRV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96.8%)、气促(61.5%)、喘息(56.5%)、发热(35.5%).临床诊断依次为支气管肺炎20例(32.8%),间质性肺炎15例(24.6%),毛细支气管炎12例(19.7%),重症肺炎8例(13.1%),支气管哮喘4例(6.5%),喘息性支气管炎2例(3.3%).8例重症肺炎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且均在2岁以内.平均住院天数7.5 d.61例HRV阳性患儿中,53例进行痰培养,40例提示细菌感染,13例正常.结论 HRV是重庆地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病毒病原,其流行无明显季节特点.HRV和喘息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HRV感染在有心肺基础疾病的儿童中有重症倾向.

    作者:张志勇;陈昕;赵耀;杨锡强;赵晓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207株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2003-2006年儿科住院患儿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检出率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的变化和21种抗生素对SAU分离株的抗菌效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儿207例,入院48 h内采集标本,其中咽拭子培养75株、痰培养57株、脐分泌物培养25株、脓液培养23株、血培养20株、胸腔穿刺液培养和中段水培养各3株、脑脊液培养1株.菌种鉴定采用SAU乳胶凝集试验,21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其方法及结果判读按2006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进行.MRSA菌株筛选用苯唑西林和(或)头孢西丁纸片法,用WHONET 5软件分析结果;SAU的检出率和MRSA的发生率趋势变化检验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趋势检验分析.结果 SAU 207株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177例,占85.5%;MRSA 30例,占14.5%.SAU对青霉素、苯唑西林、一代头孢(头孢唑啉)、二代头孢(头孢呋辛)、三代头孢(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红霉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环丙沙星、磷霉素和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4.8%、85.5%、84.9%、90.0%、88.3%、37.5%、46.3%、92.7%、74.2%、97.2%和94.0%.菌株均对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和左氧氟沙星敏感.2003-2006年不同年份SAU的检出率与MRSA的发生率分别为9.6%、19.8%、25.0%、39.5%和5.0%、5.9%、12.7%、24.7%.结论 SAU分离株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而对头孢菌素和苯唑西林相对有较高的敏感性,SAU检出率和MRSA发生率逐年上升,儿科应加强对SAU的监测.

    作者:徐敏;张建华;吴良霞;王子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Toll样受体4介导的革兰阴性细菌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4(TLR4)是机体重要的天然免疫受体分子之一.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通过激活TLR4,启动信号传导,介导天然免疫和炎性反应.TLR4表达缺陷或反应低下可导致机体对革兰阴性细菌易感,过度的炎性反应则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内毒素性休克的发生,通过对TLR4的深入研究,可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会领;陈敏;陈昌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VE)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轻型非典型VE诊断标准的患儿40例.分为拟诊VE组24例,腮腺炎组16例.病例均行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等生化检查.6例行血尿淀粉酶、肥达试验.7例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心电图、胸片、肝胆脾B超.19例单独行头颅CT检查,2例单独行头颅MRI检查,二者均查2例.40例患儿行脑电图(EEG)检查,并对其中的慢波(δ、θ)异常按相应年龄予定量和分级.对二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出现率,EEG弥散性慢波异常程度及出现率、治愈率进行对比分析,后对所有病例的后诊断与入院前诊断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拟诊VE组和腮腺炎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x2=8.222 5 P>0.05);EEG弥散性慢波异常程度及出现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轻度异常比较:x2=0.004 3 P>0.05;中度异常比较:X2=0.0052 P>0.05).拟诊VE组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3例,异常4例.拟诊VE组患儿均治愈;腮腺炎组治愈15例,明显好转1例,二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x2=0.019 6 P>0.05).二组后(出院)诊断率(100%)和人院前(外院)诊断率(30%)有显著性差异(x2=47.08 P<0.005),诊断准确率增加70%.结论 采用轻型非典型VE诊断依据可显著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EEG检查在VE中敏感性高的特点能有效弥补非典型病例诊断上的不足.

    作者:黄奕辉;彭盘俐;翁素霞;林明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低体质量新生儿和新生儿肺炎常见病原体筛查

    目的 探讨出生缺陷新生儿中低体质量和肺炎新生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HSV-Ⅱ、弓形虫(TOX)、乙肝病毒(HBV)5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分析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新生儿病原体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低体质量新生儿46例和肺炎新生儿66例,每例抽取外周静脉血1mL.经曲酚-氯仿-异戊醇-蛋白消化法,提取外周血血清中的DNA.通过二对引物,一对扩增较大DNA片段的外引物和一对在扩增产物中再扩增小片段的内引物,采用巢式PCR法,分别针对HCMV、HSV-Ⅰ、HSV-Ⅱ、TOX、HBV病毒DNA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并扩增其病毒DNA,检测这5种病毒DNA在低体质量和肺炎新生儿中感染阳性率,筛查这些病毒在出生缺陷新生儿中的感染状况.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5种病原体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6例中,5种病原体检出率:HCMV为91.3%、HSV-Ⅰ为8.7%、HSV-Ⅱ为15.2%、TOX为8.7%、HBV为15.2%;肺炎新生儿66例中,5种病原体检出率:HCMV为83.3%、HSV-Ⅰ为6.1%、HSV-Ⅱ为16.7%、TOX为6.1%、HBV为7.6%.HCMV感染率在低体质量儿和肺炎患儿中均高于其他4种病原体,且5种病原体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董莉;何莉;周智辉;白亚娜;程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