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5-2006年广州地区儿童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情况

毛晓健;钱新华;曾其毅;杨镒宇;陈焕辉

关键词:儿童, 甲型流感, 病毒, 广州
摘要:目的 了解2005-2006年广州地区儿童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病情况.方法 取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广州地区临床疑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分泌物,接种到狗肾细胞(MDCK),33℃温箱培养后取上清液进行血凝试验及流感病毒分型鉴定,检测到流感病毒A型抗原阳性572例,应用SPSS 14.0软件,采用X2检验对572例抗原阳性患儿不同年龄、性别及季节发病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到甲型流感患儿572例中,1 d~7岁占总病例数的87.59%,且并发症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68.88%,女31.12%,男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25%和51.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7 P=0.847).3-8月份病例占79.72%,11-12月份占11.19%,10月份有13例.春(3-5月份)、夏(6-8月份)、秋(9-11月份)、冬(12-2月份)四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60%、54.85%、33.90%、37.29%.春季和夏季(x2=0.072 P=0.789)、秋季和冬季(x2=0.277 P=0.5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春季和秋季(x2=7.411 P=0.006)、春季和冬季(x2=4.181 P=0.041)、夏季和秋季(x2=8.057 P=0.005)、夏季和冬季(x2=4.724 P=0.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5-2006年广州地区儿童甲型流感发病1d-7岁是高峰年龄段,且随年龄增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男性患儿病例数多于女性,但并发症发病率无性别差异.3-8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其次是11-12月份,10月份也有散发病例,春夏季节流感并发症发生率较秋冬季节高.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对RV肠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1183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空腹静脉血清,按年龄分组测定血清锌水平,记录并经统计学处理,将该值作为东莞地区该年龄段儿童血锌正常值.收集近2 a因急性水样腹泻起病2 d内在门诊经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确诊为RV肠炎的143例患儿,随机分为补锌治疗组72例,常规治疗组71例.检测二组患儿血锌水平.常规治疗组患儿给予蒙脱石散剂及补液等常规治疗;补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葡萄糖酸锌片20 mg/d(6个月以下者10 mg/d),连续治疗14 d.检测治疗后血锌水平.结果 RV肠炎患儿血锌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区同龄健康儿童血锌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95.8%,常规治疗组为81.6%,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8.88 P<0.01).补锌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锌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RV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明显降低,在腹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对提高RV肠炎的疗效有良好的作用.WHO推荐补锌的剂量和疗程同样适合中国小儿RV肠炎的辅助治疗.

    作者:康春华;丘小汕;华莉;黄焕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207株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2003-2006年儿科住院患儿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检出率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的变化和21种抗生素对SAU分离株的抗菌效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儿207例,入院48 h内采集标本,其中咽拭子培养75株、痰培养57株、脐分泌物培养25株、脓液培养23株、血培养20株、胸腔穿刺液培养和中段水培养各3株、脑脊液培养1株.菌种鉴定采用SAU乳胶凝集试验,21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其方法及结果判读按2006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进行.MRSA菌株筛选用苯唑西林和(或)头孢西丁纸片法,用WHONET 5软件分析结果;SAU的检出率和MRSA的发生率趋势变化检验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趋势检验分析.结果 SAU 207株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177例,占85.5%;MRSA 30例,占14.5%.SAU对青霉素、苯唑西林、一代头孢(头孢唑啉)、二代头孢(头孢呋辛)、三代头孢(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红霉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环丙沙星、磷霉素和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4.8%、85.5%、84.9%、90.0%、88.3%、37.5%、46.3%、92.7%、74.2%、97.2%和94.0%.菌株均对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和左氧氟沙星敏感.2003-2006年不同年份SAU的检出率与MRSA的发生率分别为9.6%、19.8%、25.0%、39.5%和5.0%、5.9%、12.7%、24.7%.结论 SAU分离株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而对头孢菌素和苯唑西林相对有较高的敏感性,SAU检出率和MRSA发生率逐年上升,儿科应加强对SAU的监测.

    作者:徐敏;张建华;吴良霞;王子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VE)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轻型非典型VE诊断标准的患儿40例.分为拟诊VE组24例,腮腺炎组16例.病例均行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等生化检查.6例行血尿淀粉酶、肥达试验.7例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心电图、胸片、肝胆脾B超.19例单独行头颅CT检查,2例单独行头颅MRI检查,二者均查2例.40例患儿行脑电图(EEG)检查,并对其中的慢波(δ、θ)异常按相应年龄予定量和分级.对二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出现率,EEG弥散性慢波异常程度及出现率、治愈率进行对比分析,后对所有病例的后诊断与入院前诊断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拟诊VE组和腮腺炎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x2=8.222 5 P>0.05);EEG弥散性慢波异常程度及出现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轻度异常比较:x2=0.004 3 P>0.05;中度异常比较:X2=0.0052 P>0.05).拟诊VE组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3例,异常4例.拟诊VE组患儿均治愈;腮腺炎组治愈15例,明显好转1例,二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x2=0.019 6 P>0.05).二组后(出院)诊断率(100%)和人院前(外院)诊断率(30%)有显著性差异(x2=47.08 P<0.005),诊断准确率增加70%.结论 采用轻型非典型VE诊断依据可显著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EEG检查在VE中敏感性高的特点能有效弥补非典型病例诊断上的不足.

    作者:黄奕辉;彭盘俐;翁素霞;林明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新生小鼠轮状病毒全身扩散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小鼠发生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RV易感器官及靶器官造成的损害.方法 收集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粪便,提取RV,经抗原ELISA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证实为RV长型,作为实验用病毒株.选用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灌胃与腹腔注射二种途径接种RV,第3天后处夕匕小鼠.地高辛标记引物探针,取各脏器标本进行PCR扩增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RV基因,光镜与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小鼠比较.结果 腹腔注射组新牛小鼠受累的器官明显多于灌胃组,且组织病理改变也重于灌胃组.光镜下:RV灌胃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病理改变;RV腹腔注射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肝、肾有病理改变.电镜下:RV腹腔注射组可见小肠绒毛、肝、毛细胆管、肾细胞器及细胞结构改变.肠绒毛变短,核膜结构破坏,细胞内出现大量吸收小泡,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嵴膜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细胞之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显著;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肾近曲小管线粒体轻度肿胀.原位杂交:RV灌胃组小肠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原位PCR:RV灌胃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肝、心脏、胰呈阳性.其余各组小鼠各组织器官均为阴性.结论 RV可向新生小鼠全身扩散.RV具有一定的泛嗜性,可造成多脏器结构改变.

    作者:黄为民;李宁;欧巧群;姚英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临床常见,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通常病毒分离技术难以从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病毒,而对脑脊液中病毒核酸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查已成为常用的诊断方法.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第一位的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者虽然较肠道病毒发生率低,但多以脑炎发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MRI和CT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手段,有时可提供晕要的诊断依据.脑电图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检测手段,对急性期患儿的预后有预测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毒性脑膜炎和轻型脑炎预后良好,重型脑炎的预后与就诊时间、早期诊断、合理及时的治疗有关.

    作者:陈宗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细胞免疫状态及治疗转归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为合理有效治疗ITP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30例ITP患儿(ITP组)及200例同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比较二组HCMV感染率及细胞免疫状态.按有无合并HCMV感染将ITP患儿分为HCMV感染组88例和非感染组142例,HCMV感染组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组.非感染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各组患儿细胞免疫状态(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3+CD4+、CD3+CD8+、CD3-CD19+、CD16+CD56+)、近期(2周)治疗效果、远期(6个月)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ITP 230例患儿中,并HCMV感染88例(38.26%),免疫异常165例(71.74%);对照组并HCMV感染22例(11.0%),免疫异常36例(18.0%),二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a<0.01),二组患儿CD3+CD4+、CD3+CD8+、CD3-CD19+、CD16+CD56+百分比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初诊时HCMV感染组细胞免疫异常74例(84.09%),非感染组91例(64.08%);6个月后,HCMV感染组检测到细胞免疫异常24例(27.27%),非感染组5例(3.52%),二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CM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近期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HCMV感染组35例(39.78%)病程超过6个月.非感染组24例(16.90%)病程超过6个月,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HCMV治疗组病程超过6个月15例(27.78%),常规治疗组病程超过6个月20例(58.82%),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CMV感染诱发的细胞免疫异常是儿童ITP发病及病程迁延的重要因素.抗HCMV治疗对ITP治疗有明确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作者:白燕;余慧;邱奕宁;周东风;刘勤;肖燕;费洪宝;金润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人鼻病毒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2006-2007年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人鼻病毒(HRV)的检出情况、感染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 收集2006年4月-2007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部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深部吸取物390份,离心后当日提取呼吸道标本RNA,应用针对HRV 5'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HRV基因组RNA.随机抽取5例RT-PCR鉴定HRV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以验证PCR检测的特异性.对HRV阳性病例总结其感染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 390例标本中HRV阳性61例,阳性率为15.6%.RT-PCR检测5例HRV阳性的PCR产物行序列测定经Genbank比对均证实为HRV.HRV阳性患儿中,≤2岁49例,2~5岁10例,5岁以上2例.HRV感染几乎全年散发,2006年12月HRV检测阳性率高,达29.5%.重庆地区HRV感染无明显高发季节.HRV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96.8%)、气促(61.5%)、喘息(56.5%)、发热(35.5%).临床诊断依次为支气管肺炎20例(32.8%),间质性肺炎15例(24.6%),毛细支气管炎12例(19.7%),重症肺炎8例(13.1%),支气管哮喘4例(6.5%),喘息性支气管炎2例(3.3%).8例重症肺炎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且均在2岁以内.平均住院天数7.5 d.61例HRV阳性患儿中,53例进行痰培养,40例提示细菌感染,13例正常.结论 HRV是重庆地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病毒病原,其流行无明显季节特点.HRV和喘息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HRV感染在有心肺基础疾病的儿童中有重症倾向.

    作者:张志勇;陈昕;赵耀;杨锡强;赵晓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Toll样受体4介导的革兰阴性细菌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4(TLR4)是机体重要的天然免疫受体分子之一.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通过激活TLR4,启动信号传导,介导天然免疫和炎性反应.TLR4表达缺陷或反应低下可导致机体对革兰阴性细菌易感,过度的炎性反应则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内毒素性休克的发生,通过对TLR4的深入研究,可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会领;陈敏;陈昌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深圳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及远期随访

    目的 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早期治疗效果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9月-2006年12月深圳市出生的新生儿进行足底血片促甲状腺激素(TSH)筛查,筛查阳性儿童召回,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检测.确诊CH 68例.平均27.1 d开始治疗,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定期检测患儿TSH、FT3、FT4,并根据临床表现调整药物剂量使FT4维持在正常高值水平.监测患儿体格发育如头围、身高和体质量.采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方法进行智力发育评价.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确诊患儿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TSH、FT4维持正常水平.身高、体质量、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均值50%,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测试中运动发育指数测定均在冲等水平,智力发育指数测定均基本达到同龄健康儿童.结论 早期诊治CH能明显改善预后,降低脑损害、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新生儿筛查是早期诊断CH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伟;何慧静;董国庆;朱岩;黄晓春;伍小秋;申小玲;赖富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戊四氮致(癎)幼鼠颞叶和海马区突触体素表达及天麻素对其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戊四氮点燃致(癎)发育期大鼠模型行为改变和脑内突触重建情况及天麻素对其影响.方法 将50只21日龄Wistar发育期大鼠(50~70 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戊四氮组、天麻素大剂量组、天麻素小剂量组及丙戊酸钠组,每组10只.根据Racine分级法,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记录大鼠(癎)性发作级别和次数.在点燃4周后常规心脏灌注、固定及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组织切片突触体素(P38)的表达.结果 1.戊四氮点燃4周后,各实验组大鼠(癎)性发作级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83 P<0.01),戊四氮组发作级别高(平均秩为44.60),其次是天麻素小剂量组(平均秩为34.90)、天麻素大剂量组(平均秩为21.45)、丙戊酸钠组(平均秩为19.55).2.戊四氮点燃4周后,各组实验大鼠颢叶皮质及海马区均有P38表达,戊四氮组P38表达量较其他组多,有统计学差异(Pa<0.01),天麻素大剂量组表达量小于天麻素小剂量组(q=2.705,2.351 Pa<0.05),天麻素大剂量组P38表达量与丙戊酸钠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q=1.194,1.031 Pa>0.05).结论 戊四氮反复点燃可导致发育期大鼠颞叶和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和突触重建的形成;天麻素具有明显抗癫(癎)作用,可通过降低P38的表达,抑制突触重建的形成,间接控制癫(癎)发作.

    作者:曹亚芹;苏怡凡;陈虹;董皎;王建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

    目的 探讨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按摩灌肠组(A组)、腹部按摩组(B组)及双面光疗组(C组),均给予相同的配方乳喂养和静脉营养方案以及药物方案治疗黄疸.A组予开塞露加9 g/L温盐水灌肠,同时进行顺时针方向腹部按摩早产儿60次,1次/d,共2周;B组患儿则仅予腹部按摩而无灌肠,2次/d,共2周;C组患儿不予灌肠和按摩,当血清胆红素(TB)196.58umol/L时,则进行双面光疗24 h.采用日本产MINOLTA JM-102型经皮黄疸测定仪于每日上午检测3组早产儿血清TB.当TB196.58 umol/L时,A、B组予单面光疗24 h.观察记录3组早产儿每日TB值、黄疸持续天数和光疗天数、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便秘发生率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与B、C组相比,A组早产儿黄疸持续天数、光疗天数明显缩短;C组早产儿第9天TB明显低于B组,A、C组早产儿第12、14天时TB明显低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A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较B、C组明显缩短(Pa<0.05),第1-5天、第1-7天总便次明显多于B、C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按摩灌肠对早产儿黄疸有治疗作用,能促进早产儿胎粪较早较多排出,降低便秘发生率,减少肝内循环及胆红素重吸收,缩短光疗时间和黄疸持续的天数.

    作者:陈银花;崔焱;李慧珠;周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06年美国儿科学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在对毛细支气管炎进行广泛文献综述和系统循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毛细支气管炎诊治指南,对临床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和抗生素药物、补液、胸部理疗、给氧等各种干预措施,以及预防性应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控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等进行了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分级评价和推荐.

    作者:王亚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新生儿颅内脂肪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 h,因唇周发绀、呻吟2 h入院.系第2胎第2产,胎龄38周,因臀位剖宫产出生,出生时哭声弱,羊水清,脐带绕颈1周,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8、9、10分.

    作者:黄珊华;肖昕;周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CHD并肺动脉高压(PH)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90例CHD患儿.均经体检、辅助检查及心脏彩色B超确诊.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4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30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0例.依据心导管测压,将90例CHD患儿分为3组:中重度PH组(肺动脉收缩压6.66 kPa)30例和轻度PH组(3.99 kPa<肺动脉收缩压<6.66 kPa)30例、无PH组(肺动脉收缩压<3.99 kPa)30例.3个亚组的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及12个月血浆AngⅡ及血清NO水平.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检测其血浆AngⅡ及血清NO水平.结果 介入封堵术前,CHD并PH组患儿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CHD无PH组(Pa<0.01);CHD并PH组患儿血清NO水平均明显低于CHD无PH组(Pa<0.01).CHD患儿介入封堵术24 h后,血浆AngⅡ逐渐下降,至12个月下降接近正常水平;CHD患儿介入封堵术24 h后,血清NO开始逐渐上升,至12个月上升接近正常水平.AngⅡ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811 P<0.01);NO与肺动脉收缩压呈负相关(r=-0.421 P<0.05).结论 AngⅡ及NO可能参与CH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Ang Ⅱ及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定其CHD患儿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王新卫;伍伟锋;俸勇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腺病毒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转移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V-PEDF)对视网膜病变(ROP)早产儿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7日龄C57BL/6J正常新生鼠60只置氧体积分数为(750±5)mL/L的环境中连续生活5 d,再回到正常空气中建立氧诱导的ROP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在鼠龄第12天玻璃体腔内注射1uL ADV-PEDF,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腺病毒空载体.在鼠龄第17天处死所有新生鼠.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网膜PED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可见自视盘发出的视网膜血管较细、迂曲,在视盘周围及中周部深层毛细血管广泛闭锁,有大片无灌注区形成,无灌注区边缘有致密的新生血管团形成.实验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形成,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1);二组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及炎性反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实验组视网膜PEDF的高表达.结论 ADV-PEDF可有效抑制ROP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为ROP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王爱媛;谷瑞东;陈晓隆;高殿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105例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和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3月-2007年3月因RRI在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儿童1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对照组90例.二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无显著性差异.二组患儿急性期均予抗感染、化痰、止咳、解痉、平喘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10 mL/次(400 mg/次),2次/d,空腹服用,2周后改为1次/d,连用8周.停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10个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7.1%,有效率18.1%,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显效率51.1%,有效率27.8%,总有效率为78.9%.二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55 P<0.05).治疗组退热、咳嗽缓解、扁桃体大消退、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a<0.05).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儿依从性达100%.结论 匹多莫德口服液对治疗与预防儿童RRI有较好疗效,既可促进急性期呼吸道感染恢复,缩短治疗时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RRI的发生率.

    作者:卢萍;张卫春;林景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RI)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8月-2007年9月符合RRI诊断标准的儿童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12岁.随机选取同期本院儿科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0例为健康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12岁.二组患儿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 2份,置加盖试管内,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应用美国全自动酶标检测仪和AlasTAT试剂盒,应用美国伯乐CODA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和IGF-I试剂盒,ELISA法检测血清IsG、IgA、IgM及IGF-Ⅰ水平,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RI组患儿血清IGF-Ⅰ、IgG、IgA、IgM、体质量及身高检测结果分别为(21.8±4.5)ug/L,(8.85±1.94)g/L,(0.78±0.22)g/L,(1.01±0.55)g/L,(17.7±4.92)kg,(95.2±3.22)cm;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IGF-I、lgG、IgA、IgM、体质量及身高检测结果分别为(32.7±4.7)ug/L,(12.05±2.09)g/L,(1.95±0.90)g/L,(1.60±0.60)g/L,(25.3±9.6)kg,(104.7±8.32)cm.RRI组患儿血清IGF-I、IsG、IgA、IgM水平及身高、体质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a<0.05,0.01),且IGF-I与IgG、IgA、IgM水平变化呈正相关(Pa<0.05,0.01).结论 IGF-Ⅰ水平降低及免疫功能低下是儿童RRI的重要因素;RRI儿童血清IGF-Ⅰ水平可能与其身高、体质量有关.

    作者:顾艳红;苏颖;邱锐琴;于丹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新生儿疟疾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疟疾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2004年11月-2006年11月在尼日尔马拉迪省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疟疾新生儿63例,经外周血涂片找到疟原虫确诊.对63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双氢青蒿素及奎宁马斯的治疗效果.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 63例患儿症状和体征均无特异性.发热为常见的症状(68.25%),其次是进乳减少(52.38%)、活动减少(46.03%)、呕吐(36.51%)及腹泻(30.16%).体征以贫血多见(57.15%),其次为低血糖(39.68%)和脾大(36.51%).42例进行疟原虫分类,其中恶性疟29例(46.03%),三日疟8例(12.7%),卵形疟5例(7.94%).持续发热5 d、惊厥、昏迷、呼吸窘迫、重度贫血的患儿与无上述并发症者比较,病死率显著增高(x2=12.05,7.65,8.20,11.59,8.56 Pa<0.05).结论 对疑有疟疾的新生儿均应常规血涂片查找疟原虫,以确保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赵志斌;黄献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影像学诊断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包括先天性脑组织感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或寄生虫感染.通过简要综述常见的发生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感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作者:隋庆兰;李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由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软脑膜炎性疾病,是儿科If缶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脑脊液检查和培养是诊断化脑的必要手段.治疗的关键在于病原学的诊断和选择敏感抗生素.现将化脑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报告如下,为儿科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化脑提供帮助.

    作者:刘心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