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斌;黄献文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和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3月-2007年3月因RRI在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儿童1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对照组90例.二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无显著性差异.二组患儿急性期均予抗感染、化痰、止咳、解痉、平喘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10 mL/次(400 mg/次),2次/d,空腹服用,2周后改为1次/d,连用8周.停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10个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7.1%,有效率18.1%,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显效率51.1%,有效率27.8%,总有效率为78.9%.二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55 P<0.05).治疗组退热、咳嗽缓解、扁桃体大消退、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a<0.05).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儿依从性达100%.结论 匹多莫德口服液对治疗与预防儿童RRI有较好疗效,既可促进急性期呼吸道感染恢复,缩短治疗时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RRI的发生率.
作者:卢萍;张卫春;林景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低温、感染、饥饿和早产等多种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低体温、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水肿,重者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病死率高.本院新生儿科NICU应用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孙金枝 刊期: 2008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儿,女,9个月,因右眼肿胀4 d,右面部肿胀3 d,右胸壁肿胀0.5 d入院.4 d前患儿被玩具撞伤右眼角处,开始出现右眼睑肿胀、淤血,到本院眼科就诊,诊断:右眼外伤.予局部处理,肿胀逐渐消退.
作者:杨在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19个月,以发热3 d、嗜睡4 h为主诉就诊.患儿为足月剖宫产(社会因素),孕3产1(前2胎均作人工流产),出生体质量3.5 kg,否认窒息抢救史.母孕早期感染情况不详.患儿既往无类似病史.
作者:张改巧;龚群;陆燕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早期治疗效果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9月-2006年12月深圳市出生的新生儿进行足底血片促甲状腺激素(TSH)筛查,筛查阳性儿童召回,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检测.确诊CH 68例.平均27.1 d开始治疗,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定期检测患儿TSH、FT3、FT4,并根据临床表现调整药物剂量使FT4维持在正常高值水平.监测患儿体格发育如头围、身高和体质量.采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方法进行智力发育评价.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确诊患儿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TSH、FT4维持正常水平.身高、体质量、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均值50%,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测试中运动发育指数测定均在冲等水平,智力发育指数测定均基本达到同龄健康儿童.结论 早期诊治CH能明显改善预后,降低脑损害、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新生儿筛查是早期诊断CH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伟;何慧静;董国庆;朱岩;黄晓春;伍小秋;申小玲;赖富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包括先天性脑组织感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或寄生虫感染.通过简要综述常见的发生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感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作者:隋庆兰;李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疟疾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2004年11月-2006年11月在尼日尔马拉迪省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疟疾新生儿63例,经外周血涂片找到疟原虫确诊.对63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双氢青蒿素及奎宁马斯的治疗效果.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 63例患儿症状和体征均无特异性.发热为常见的症状(68.25%),其次是进乳减少(52.38%)、活动减少(46.03%)、呕吐(36.51%)及腹泻(30.16%).体征以贫血多见(57.15%),其次为低血糖(39.68%)和脾大(36.51%).42例进行疟原虫分类,其中恶性疟29例(46.03%),三日疟8例(12.7%),卵形疟5例(7.94%).持续发热5 d、惊厥、昏迷、呼吸窘迫、重度贫血的患儿与无上述并发症者比较,病死率显著增高(x2=12.05,7.65,8.20,11.59,8.56 Pa<0.05).结论 对疑有疟疾的新生儿均应常规血涂片查找疟原虫,以确保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赵志斌;黄献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为合理有效治疗ITP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30例ITP患儿(ITP组)及200例同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比较二组HCMV感染率及细胞免疫状态.按有无合并HCMV感染将ITP患儿分为HCMV感染组88例和非感染组142例,HCMV感染组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组.非感染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各组患儿细胞免疫状态(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3+CD4+、CD3+CD8+、CD3-CD19+、CD16+CD56+)、近期(2周)治疗效果、远期(6个月)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ITP 230例患儿中,并HCMV感染88例(38.26%),免疫异常165例(71.74%);对照组并HCMV感染22例(11.0%),免疫异常36例(18.0%),二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a<0.01),二组患儿CD3+CD4+、CD3+CD8+、CD3-CD19+、CD16+CD56+百分比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初诊时HCMV感染组细胞免疫异常74例(84.09%),非感染组91例(64.08%);6个月后,HCMV感染组检测到细胞免疫异常24例(27.27%),非感染组5例(3.52%),二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CM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近期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HCMV感染组35例(39.78%)病程超过6个月.非感染组24例(16.90%)病程超过6个月,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HCMV治疗组病程超过6个月15例(27.78%),常规治疗组病程超过6个月20例(58.82%),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CMV感染诱发的细胞免疫异常是儿童ITP发病及病程迁延的重要因素.抗HCMV治疗对ITP治疗有明确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患儿耐受性好.
作者:白燕;余慧;邱奕宁;周东风;刘勤;肖燕;费洪宝;金润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新生小鼠发生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RV易感器官及靶器官造成的损害.方法 收集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粪便,提取RV,经抗原ELISA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证实为RV长型,作为实验用病毒株.选用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灌胃与腹腔注射二种途径接种RV,第3天后处夕匕小鼠.地高辛标记引物探针,取各脏器标本进行PCR扩增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RV基因,光镜与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小鼠比较.结果 腹腔注射组新牛小鼠受累的器官明显多于灌胃组,且组织病理改变也重于灌胃组.光镜下:RV灌胃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病理改变;RV腹腔注射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肝、肾有病理改变.电镜下:RV腹腔注射组可见小肠绒毛、肝、毛细胆管、肾细胞器及细胞结构改变.肠绒毛变短,核膜结构破坏,细胞内出现大量吸收小泡,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嵴膜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细胞之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显著;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肾近曲小管线粒体轻度肿胀.原位杂交:RV灌胃组小肠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原位PCR:RV灌胃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肝、心脏、胰呈阳性.其余各组小鼠各组织器官均为阴性.结论 RV可向新生小鼠全身扩散.RV具有一定的泛嗜性,可造成多脏器结构改变.
作者:黄为民;李宁;欧巧群;姚英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受虐儿童父母个性特征及其情感表达方式.方法 在河南新乡某3个自然村,共1310户,其中家有10~15岁儿童共370户,随机抽取200户,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多伦多述情障碍表(TAS),对儿童进行受虐筛查表施测,并对父母中主要养育者进行EPQ、TAS评估.对196份有效问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结果 受虐组与非受虐组父母的受教育年限为(7.75±5.437)岁vs(7.28±2.532)岁,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413).二组父母的年龄分别为:父亲(36.16±8.96)岁vs(39.06±7.99)岁(P=0.170);母亲(36.06±5.15)岁vs(37.62±5.70)岁(P=0.121).监护人身份受虐组父亲31例.母亲49例;非受虐组父亲为35例,母亲81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X2=1.56 P=0.212).受虐与非受虐组父母的精神病倾向[t(父亲)=1.221 P=0.227;t(母亲)=-0.471 P=0.639],内、外向[t(父亲)=-0.449 P=0.655;t(母亲)=-0.859 P=0.392],神经质[t(父亲)=-0.524 P=0.602;t(母亲)=-0.556 P=0.579],掩饰度[t(父亲)=-1.263 P=0.211;t(母亲)=0.733 P=0.465],描述情感的能力[t(父亲)=0.946 P=0.348;t(母亲)=0.815 P=0.417],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t(父亲)=0.215 P=0.831;t(母亲)=2.107 P=0.037],幻想[t(父亲)=-0.088 P=0.930;t(母亲)=-0.971 P=0.333],外向性思维[t(父亲)=-0.648 P=0.519;t(母亲)=-0.164 P=0.8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儿童进行虐待行为的父母并非存在人格问题及情感表达方面的障碍,对儿童进行施虐不仅是病态父母的行为,正常父母也可能存在.
作者:杨世昌;杜爱玲;王新友;李恒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 h,因唇周发绀、呻吟2 h入院.系第2胎第2产,胎龄38周,因臀位剖宫产出生,出生时哭声弱,羊水清,脐带绕颈1周,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8、9、10分.
作者:黄珊华;肖昕;周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由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软脑膜炎性疾病,是儿科If缶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脑脊液检查和培养是诊断化脑的必要手段.治疗的关键在于病原学的诊断和选择敏感抗生素.现将化脑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报告如下,为儿科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化脑提供帮助.
作者:刘心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按摩灌肠组(A组)、腹部按摩组(B组)及双面光疗组(C组),均给予相同的配方乳喂养和静脉营养方案以及药物方案治疗黄疸.A组予开塞露加9 g/L温盐水灌肠,同时进行顺时针方向腹部按摩早产儿60次,1次/d,共2周;B组患儿则仅予腹部按摩而无灌肠,2次/d,共2周;C组患儿不予灌肠和按摩,当血清胆红素(TB)196.58umol/L时,则进行双面光疗24 h.采用日本产MINOLTA JM-102型经皮黄疸测定仪于每日上午检测3组早产儿血清TB.当TB196.58 umol/L时,A、B组予单面光疗24 h.观察记录3组早产儿每日TB值、黄疸持续天数和光疗天数、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便秘发生率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与B、C组相比,A组早产儿黄疸持续天数、光疗天数明显缩短;C组早产儿第9天TB明显低于B组,A、C组早产儿第12、14天时TB明显低于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A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较B、C组明显缩短(Pa<0.05),第1-5天、第1-7天总便次明显多于B、C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按摩灌肠对早产儿黄疸有治疗作用,能促进早产儿胎粪较早较多排出,降低便秘发生率,减少肝内循环及胆红素重吸收,缩短光疗时间和黄疸持续的天数.
作者:陈银花;崔焱;李慧珠;周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儿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原因.方法 1999年1月-2006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共确诊AIDS儿童17例,其中表现为慢性腹泻患儿7例.男4例,女3例.对其腹泻时间、腹泻程度、大便特点、伴随症状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2~9岁,平均6岁.腹泻时间1~16个月,平均6个月.以慢性腹泻就诊4例,以发热、咳嗽、消瘦就诊3例.腹泻出现时间:病程开始即出现6例,仅1例是病程第9个月出现.7例均有营养不良,其中2例为中度,5例为重度;7例患儿均有贫血,其中轻度4例,中度3例;6例体质量、身高分别位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的第3百分位以下.大便常规:阴性5例,阳性2例(白细胞2~15/HP,红细胞0~60/HP);7例大便涂片均未见寄生虫虫卵、滋养体及真菌孢子;大便普通培养:3例多次培养均阴性;大便真菌培养:2例阴性,1例培养出白色念珠菌(2次).检测CD系列的全部患儿CD4均明显降低,CD4/CD8降低5例.伴低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5例;发热4例.结论 儿童AIDS中的腹泻症状较常见,病程相对较长,且多伴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及贫血,与机会性感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
作者:周锦;张晶;徐樨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RRI)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8月-2007年9月符合RRI诊断标准的儿童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12岁.随机选取同期本院儿科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0例为健康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12岁.二组患儿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 2份,置加盖试管内,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应用美国全自动酶标检测仪和AlasTAT试剂盒,应用美国伯乐CODA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和IGF-I试剂盒,ELISA法检测血清IsG、IgA、IgM及IGF-Ⅰ水平,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RI组患儿血清IGF-Ⅰ、IgG、IgA、IgM、体质量及身高检测结果分别为(21.8±4.5)ug/L,(8.85±1.94)g/L,(0.78±0.22)g/L,(1.01±0.55)g/L,(17.7±4.92)kg,(95.2±3.22)cm;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IGF-I、lgG、IgA、IgM、体质量及身高检测结果分别为(32.7±4.7)ug/L,(12.05±2.09)g/L,(1.95±0.90)g/L,(1.60±0.60)g/L,(25.3±9.6)kg,(104.7±8.32)cm.RRI组患儿血清IGF-I、IsG、IgA、IgM水平及身高、体质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a<0.05,0.01),且IGF-I与IgG、IgA、IgM水平变化呈正相关(Pa<0.05,0.01).结论 IGF-Ⅰ水平降低及免疫功能低下是儿童RRI的重要因素;RRI儿童血清IGF-Ⅰ水平可能与其身高、体质量有关.
作者:顾艳红;苏颖;邱锐琴;于丹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2005-2006年广州地区儿童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病情况.方法 取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广州地区临床疑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分泌物,接种到狗肾细胞(MDCK),33℃温箱培养后取上清液进行血凝试验及流感病毒分型鉴定,检测到流感病毒A型抗原阳性572例,应用SPSS 14.0软件,采用X2检验对572例抗原阳性患儿不同年龄、性别及季节发病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到甲型流感患儿572例中,1 d~7岁占总病例数的87.59%,且并发症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68.88%,女31.12%,男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25%和51.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7 P=0.847).3-8月份病例占79.72%,11-12月份占11.19%,10月份有13例.春(3-5月份)、夏(6-8月份)、秋(9-11月份)、冬(12-2月份)四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60%、54.85%、33.90%、37.29%.春季和夏季(x2=0.072 P=0.789)、秋季和冬季(x2=0.277 P=0.5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春季和秋季(x2=7.411 P=0.006)、春季和冬季(x2=4.181 P=0.041)、夏季和秋季(x2=8.057 P=0.005)、夏季和冬季(x2=4.724 P=0.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5-2006年广州地区儿童甲型流感发病1d-7岁是高峰年龄段,且随年龄增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男性患儿病例数多于女性,但并发症发病率无性别差异.3-8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其次是11-12月份,10月份也有散发病例,春夏季节流感并发症发生率较秋冬季节高.
作者:毛晓健;钱新华;曾其毅;杨镒宇;陈焕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T型钢板内固定和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儿童胸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胸锁关节脱位患儿32例随机分组.17例采用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将胸锁关节内软组织清除后复位,选取适当长度的T形钢板,将钢板放置为形(右)、形(左)进行内固定;15例采用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清除锁骨内侧端关节面、关节盘及胸骨柄关节面后,自锁骨内侧端2 cm处钻孔穿入二根20 mm克氏针,向胸骨柄侧倾斜20度交叉钻入锁骨,其中一根钻入髓腔,另一根从锁骨皮质穿出,8字钢丝攀绕固定.术后根据Rockwood治疗胸锁关节的术后评分方法比较二组疗效,随访6个月.结果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术后评分13~15分14例,10~12分2例,10分1例并感染;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组术后评分均为13~15分,无感染.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t=4.391 P=0).二组患儿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血气胸、内固定失败、再脱位.结论 儿童胸锁关节脱位采用张力带固定关节融合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赵辉;施巩宁;张永乐;梁冰;刘冰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对RV肠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1183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空腹静脉血清,按年龄分组测定血清锌水平,记录并经统计学处理,将该值作为东莞地区该年龄段儿童血锌正常值.收集近2 a因急性水样腹泻起病2 d内在门诊经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确诊为RV肠炎的143例患儿,随机分为补锌治疗组72例,常规治疗组71例.检测二组患儿血锌水平.常规治疗组患儿给予蒙脱石散剂及补液等常规治疗;补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葡萄糖酸锌片20 mg/d(6个月以下者10 mg/d),连续治疗14 d.检测治疗后血锌水平.结果 RV肠炎患儿血锌水平明显低于本地区同龄健康儿童血锌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95.8%,常规治疗组为81.6%,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8.88 P<0.01).补锌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血锌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RV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明显降低,在腹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对提高RV肠炎的疗效有良好的作用.WHO推荐补锌的剂量和疗程同样适合中国小儿RV肠炎的辅助治疗.
作者:康春华;丘小汕;华莉;黄焕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251A/T和781C/T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和120例健康对照儿童血IL-8-251A/T和781C/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其基因型、等位基因型的分布,并对2个SNP位点进行连锁和单体型分析.结果 1.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发现IL-8-251A/T位点基因多态性,均可见AA、AT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AA、A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2.0%、56.7%、31.3%,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3%、59.7%;健康对照组AA、A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54.2%、38.3%,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6%、65.4%;病例组IL-8-251A/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373,1.875 P0.05).2.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发现IL-8 781C/T位点基因多态性,均可见CC、CT、TT3种基因型;其中病例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8.7%、40.7%、20.6%,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9.0%、41.0%;健康对照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8%、41.7%、17.5%,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1.7%、38.3%,二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42,0.396 P0.05).3.IL-8-251A和781C是连锁的(D'=0.348±0.019,r2=0.114 P<0.05).4.病例组AC单体型频率显著增加(x2=9.047 P<0.05).结论 IL-8-251A和781C形成的AC单体型与RSV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相关,即部分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基因可能存在于含有AC单体型的基因片段或与该段基因紧密连锁.
作者:张亚丽;董琳;陈小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V-PEDF)对视网膜病变(ROP)早产儿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7日龄C57BL/6J正常新生鼠60只置氧体积分数为(750±5)mL/L的环境中连续生活5 d,再回到正常空气中建立氧诱导的ROP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在鼠龄第12天玻璃体腔内注射1uL ADV-PEDF,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腺病毒空载体.在鼠龄第17天处死所有新生鼠.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网膜PED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可见自视盘发出的视网膜血管较细、迂曲,在视盘周围及中周部深层毛细血管广泛闭锁,有大片无灌注区形成,无灌注区边缘有致密的新生血管团形成.实验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形成,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1);二组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及炎性反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实验组视网膜PEDF的高表达.结论 ADV-PEDF可有效抑制ROP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为ROP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王爱媛;谷瑞东;陈晓隆;高殿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