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源;金榕兵;赵锦宁;潘凤;唐仕芳;李华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发育及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亦越来越突出.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无法用躯体疾病解释的行为问题,如儿童保健工作中如何评价儿童的发育水平,发育中是否存在问题或缺陷,对发育异常者如何制定干预措施,及如何评价实施干预效果等,尤其是早期儿童,年龄越小各种心理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越不典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儿童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早期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是指3岁以内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其内容主要涉及感知觉、语言、动作、适应行为和社交行为方面.现介绍几种我国常用的早期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估方法,包括发育的筛查与评估和儿童神经心理测验,供大家参考.
作者:陈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整合视听持续测试(IVA-CPT)对不同年龄段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参照,对309例临床怀疑ADHD患儿进行IVA-CPT诊断,并按年龄将患儿分为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9.0-9.9岁组、10.0-10.9岁组、11.0-11.9岁组和12.0~15.0岁组,共7组,分别进行临床诊断评价,对比、评价IVA-CPT诊断不同年龄段ADHD临床价值.结果 以DSM-Ⅳ为参照标准,IVA-CPT诊断ADHD各组的特异度不超过52.9%;7.0~7.9、8.0~8.9岁组敏感度高(84.6%、85.4%),6.0~6.9、9.0~9.9岁组次之(76.9%、79.5%),10.0岁以上组敏感度低(57.1%、61.5%、60.0%).IVA-CPT与DSM-Ⅳ二种诊断方法对ADHD的阳性检出率比较,按年龄分组后二种诊断方法的ADHD的检出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6.0~6.9岁组及10岁以上组在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二种诊断方法的符合率均<50%;7.0~7.9、8.0~8.9、9.0~9.9岁组符合率>60%,二种方法对分型诊断之间符合率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a<0.01).二种方法在注意缺陷型诊断中符合率高.结论 IVA-CPT对7.0~8.9岁ADHD诊断价值较高,对较小及较大儿童还要结合临床行DSM-Ⅳ量表或其他量表评分,综合评定.IVA-CPT在分型诊断中建议只用于注意缺陷型的测定,对多动/冲动型的诊断需谨慎.
作者:潘学霞;万彬;麻宏伟;戴晓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头颅CT、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AIS患儿157例.男92例,女65例;年龄4个月~16岁.病程3h~21d.患儿均有肢体瘫痪或面瘫.回顾性分析157例AIS患儿的病历资料,对其头颅CT、MRI、MRA、MRI加MRA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头颅CT、MRI、MRA、MPI加MRA的受检总人数和AIS阳性检出率;CT和MRI对不同梗死部位显示的例数和阳性率,MRA对不同大血管病变显示的例数和阳性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头颅CT、MRI、MRA、MRI加MRA的AI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3%、93.5%、70.7%和97.3%.CT与MRI及MRA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MRI与MRA、CT与MRI加MRA,MRA与MRI加MRA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a<0.01);MRI与MRI加MR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3.2%患儿的MRI显示多部位梗死灶,CT仅为20.6%,二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16例接受MRA检查,82例(70.7%)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性改变,余34例行MRI及其他检查证实有血管闭塞.结论 MRI阳性检出率较CT高,在多部位梗死灶显示方面更具有优势.MRA阳性检出率较CT低.同时行MRA与MRI检查较单独行MRA的阳性检出率高,但并不比单独行MRI的阳性检出率高.
作者:李久伟;蒋丽琼;王建军;石凯丽;邹丽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瘫患儿86例.年龄4.0~5.8岁.通过计算机分层后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二组患儿均接受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疗法.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结合肌力练,NMES采用电刺激仪,4个表面电极放置于患侧足背伸肌群肌腹处给予电刺激,20 min/次;肌力训练根据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状况,结合运动学理论、运动学习理论和神经发育学理论等进行针对性训练;1次/d,5次/周,连续6周.之后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6、12周随访时进行以下评定:(1)综合痉挛量表(CSS);(2)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二项;(3)步行速度.结果 二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痉挛型偏瘫和双瘫的患儿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前,二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6、12周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治疗6、12周,二组患儿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NMES结合肌力训练能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作者:梁惠慈;徐开寿;何璐;李金玲;麦坚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Tourette综合征(TS)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7-2005年在本院就诊的98例TS患儿(男85例,女13例;年龄4~16岁)进行随访.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4版(DSM-Ⅳ)TS诊断标准.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以直接询问或电话咨询的方式调查.将性别、发病年龄、抽动严重程度、首发症状、精神或神经病家族史、基础病、共患病、围生期异常、家庭关系等临床资料核实整理后,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截止时年龄14~25岁.失访16例,其余82例(男72例,女10例)均得到随访.其中痊愈加好转50例,未愈32例.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显著意义的变量为发病年龄、抽动严重程度、精神或神经病家族史、基础病、共患病、围生期异常6个因素(Pa<0.05);性别、首发症状、家庭关系3个因素无显著意义(Pa>0.05).再将选出的6个有意义的危险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共患病、抽动严重程度、家族史3个因素进入终回归方程(Pa<0.05),其中共患病(OR=84.088,95%CI为10.850~651.682),抽动严重程度(OR=13.956,95%CI为2.412~80.762),家族史(OR=27.127,95%CI为1.047~702.831)影响作用依次由大到小.结论 TS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病家族史以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
作者:吴舒华;刘智胜;孙丹;胡家胜;王芳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体感诱发电位(SEP)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3年2月-2006年12月分别在本院和南海妇儿医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诊治的67例脑瘫患儿.67例患儿均行SEP检查,同时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脑瘫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评价.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SEP总异常率为82.1%,GMFCS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异常率分别为61.5%(8/13例)、73.9%(17/23例)、94.1%(16/17例)、100%(9/9例)、100%(5/5例);各组SEP主波缺失率分别为0、0、11.8%、56.0%、60.0%.轻、中度脑瘫患儿SEP异常以皮层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侧间差增大为主;重度脑瘫患儿SEP异常以皮层电位波形缺失或分化不清为主.轻、中度脑瘫与重度脑瘫患儿SEP异常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32.09 P<0.01).本组脑瘫以痉挛型为主,共50例(占74.6%).痉挛型偏瘫9例,其中功能障碍轻度5例、中度4例,SEP异常者9例(占100%),均表现为皮层电位侧间差增大,偏瘫对侧皮层电位异常,下肢较上肢损害明显.痉挛型四肢瘫11例,其中功能障碍中度5例、重度6例,SEP异常者10例(占90.9%),上、下肢SEP异常均同时存在.痉挛型双瘫30例,其中功能障碍轻度8例、中度21例、重度1例,SEP异常者26例(占86.7%),下肢异常较上肢明显且阳性率高.混合型脑瘫7例,其中功能障碍中度4例、重度3例,SEP异常者6例(占85.7%);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0例,其中功能障碍中度6例,重度4例,SEP异常者4例(占40.0%).结论 SEP对脑瘫患儿的功能障碍程度和分型具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作者:刘晶红;赖碧云;刘振寰;钱旭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胆红素脑病仔鼠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mRNA及其蛋白的变化.探讨其生物学机制和对胆红素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新生7日龄清洁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只,每组再按6个时间点(6、l2、24、48、72、96 h)分为6组,每组l0只.对照组仔鼠腹腔注射99/L盐水0.5mL,实验组仔鼠腹腔注射胆红素溶液200mg/kg制成胆红素脑病模型.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胆红素脑病仔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NSE mRNA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区、皮质区、丘脑区及苍白球区脑组织NSE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脑组织NSE mRNA表达自6h开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造模后6h其海马区脑组织NSE蛋白阳性表达下降,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皮质区脑组织NSE蛋白阳性表达6~96h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造模后6h其丘脑区脑组织NSE蛋白阳性表达开始下降,实验组6、12、48、96h与其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24、72h与其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苍白球区脑组织NSE蛋白阳性表达6~96h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SE mRNA的变化同其蛋白的变化趋势一致,是判定胆红素脑病的可靠神经生化指标之一.
作者:姜志梅;李晓捷;孙爱萍;陈炳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早产儿脑血管的解剖特点、压力被动型脑循环、血流动力学紊乱、感染、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各种损伤因素高度敏感、凝血系统的影响及小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等.加强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为临床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改善早产儿预后.
作者:陈慧;刘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与儿童期癫(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癫(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6月在华西第二医院神经门诊就诊160例癫(癎)患者为病例组.男88例,女72例;年龄1个月~16岁[(7.0±4.7)岁].癫(癎)儿童均有2次以上无诱因惊厥发作,由脑电图辅助诊断.排除脑性瘫痪、小头畸形、智力低下、先天性畸形、肿瘤性疾病者.同期华西第二医院儿童保健门诊的神经系统正常(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无癫(癎)、生长发育正常、无脑性瘫痪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150例为健康对照组.男72例,女78例;年龄2个月~16岁[(6.3±4.5)岁].根据其年龄和性别,作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癫(癎)患者调查表>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病史询问获得相关数据资料,包括高热惊厥史、头部外伤史、癫(癎)家族史、异常围生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史及近亲结婚史等,应用SPSS 13.0软件归纳分类后进行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病例组高热惊厥史、头部外伤史、癫(癎)家族史、异常围生史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1,0,0.02),分别使癫(癎)发生危险性增加了2.72、3.75、3.61和2.47倍;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史、近亲结婚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73,1.0).结论 高热惊厥史、头部外伤史、癫(癎)家族史、异常围生史是增加本地区儿童癫(癎)发病率的危险因素,其中高热惊厥史、头部外伤史和癫(癎)家族史对于癫(癎)发病率的增加较为重要,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史、近亲结婚不增加儿童癫(癎)的发病率.
作者:蔡晓唐;罗蓉;周晖;俞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早产儿由于其器官和功能均未成熟,生活能力低下,病死率较高.早产儿脑损伤更为多见,可使存活者遗留后遗症.因而如何提高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和改善其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性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早产儿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已大大提高,但这些患儿在生长发育中出现的神经发育后遗症却越发突出,已成为儿童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认为,此结局与早产儿脑损伤关系密切.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病因:1.早产儿特殊的脑生理解剖特点;2.围生期感染;3.窒息;4.胆红素脑病;5.低血糖;6.低碳酸血症等.早产儿脑损伤可直接影响神经发育,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视、听觉和认知、行为障碍等.
作者:任榕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有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认知行为特征,评估睡眠障碍与ADHD患儿认知行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7月-2007年9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心理门诊确诊为ADHD的7~10岁患儿112例.男95例,女17例.根据儿童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分为无睡眠障碍ADHD组(n=55)和有睡眠障碍ADHD组(n=57).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数字划消测验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分别对二组患儿的智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行为问题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结果 1.有睡眠障碍ADHD组患儿全量表智商显著低于无睡眠障碍ADHD组,其中尤以操作智商降低为明显(P<0.01),二组间言语智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睡眠障碍ADHD组患儿的长时记忆、记忆商和数字划消得分均显著低于无睡眠障碍ADHD组(Pa<0.01),数字划消失误率显著高于无睡眠障碍ADHD组(P<0.01);3.有睡眠障碍ADHD组患儿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无睡眠障碍ADHD组(Pa<0.01),品行问题和心身障碍因子得分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a>0.05).结论 有睡眠障碍ADHD患儿的认知行为受损更严重.
作者:郑惠;林文璇;胡华芸;何艳斯;李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足月新生儿HIE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临床诊断为轻中度HIE的住院足月新生儿在出生24、48和72h连续3次进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儿脑实质回声的变化,测量其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阻力指数(RI).健康对照组为40例同期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结果 1.脑实质回声的变化:健康对照组新生儿出生24~72h脑实质回声均匀,脑内结构显示清晰、细腻.轻度HIE组新生儿出生24h脑实质回声不均匀,呈点状或小片状回声增强,出生48h脑实质回声接近正常.中度HIE组出生24h脑实质回声呈散在或广泛回声增强增粗,脑内结构显示粗糙,出生48~72h脑实质回声仍呈散在回声增强.2.大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出生24、48h轻中度HIE组Vs、Vd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a<0.01),但出生72h比较无显著差异(Pa>0.05).3.RI的变化:出生24、48h轻中度HIE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a<0.01),出生72h轻中度HIE组、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a>0.05).结论 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简便、易行,有助于足月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
作者:苏一巾;杜联芳;夏瑾;方敏;徐先明;洪建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的脑电活动,检测和评估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预后有关的参数,探讨这些参数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对31例无高胆红素血症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对照组)和3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高胆组)(受孕龄均为37~43周的足月适龄新生儿)的脑电图进行平行对照的前瞻性分析,出生第3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神经系统随访.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将患儿脑电活动参数值、临床资料与预后建立方程,利用SAS 6.12统计软件的逐步判别分析过程,遴选出对预后判断有意义的参数,推导出一组预后判别函数,并采用交叉考核法,判断该函数的正确性.结果 1.高胆组患儿脑电活动检查显示,交替性脑电活动期暴发间隔时间延长,清醒期及各睡眠状态下脑电活动振幅均值降低,清醒期前部节律紊乱增多,睡眠循环障碍发生率增高.2.高胆组患儿血浆总胆红素水平与脑电图活动中清醒期前部节律紊乱呈非常显著线性相关.3.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的参数为患儿的受孕龄、出生体质量、血浆总胆红素水平、TA期暴发间隔、振幅均值、是否出现清醒期前部节律紊乱、非静态睡眠期阵发性活动及睡眠循环障碍.结论 脑电图背景活动是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预后判断的有效依据,结合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多项参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判断预后提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妍;王治平;张志芳;沈仲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难治性癫(癎)儿童的生存质量状况,观察心理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 应用儿童癫(癎)生存质量自评量表对难治性癫(癎)组(39例)、药物有效癫(癎)组(42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儿童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再将难治性癫(癎)组随机分成2组,即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非心理干预组20例,单纯予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19例,除药物治疗外,还予心理干预.对心理干预组患儿,在心理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分别进行生存质量评估,非心理干预组患儿生存质量评估与心理干预组患儿同步进行,比较心理干预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分值及心理干预组干预前后和非心理干预组生存质量总分.结果 难治性癫(癎)组儿童的生存质量分值显著低于药物有效癫(癎)组及健康对照组儿童(P.<0.01);心理干预组干预后的生存质量总分及人际/社会后果、目前担心和关切、个人癫(癎)隐私因子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0.05);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顶组生存质量总分显著高于非心理干预组(P<0.01).结论 难治性癫(癎)儿童生存质量水平下降,心理干预可以改善难治性癫(癎)儿童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广新;杨作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A)神经电生理特征和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SMA患儿15例.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5个月~12岁.根据发病年龄和病程临床分为3型.其中SMA Ⅰ型5例.男3例,女2例;年龄5~18个月.SMAⅡ型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2个月~3岁.SMA Ⅲ型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12岁.3型SMA各有特点,但临床均表现为近端肌无力伴肌萎缩,肌张力明显低下和自主运动丧失,不能坐或站立.应用丹麦产Medoc 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5例SMA患儿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采用PCR-酶切分析法对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检测.结果 EMG自发电位平均出现率为94%,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增宽90%,波幅平均增高89%.78条运动神经检测结果显示52条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衰减,其中36条并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运动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所测45条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10例患儿行SMN检测,9例患儿缺失SMN第7、8号外显子,1例仅缺失第7号外显子.10例患儿父母进行SMN基因检测,未发现SMN第7、8号外显子缺失.结论 SMA确诊有赖于典型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及基因诊断.基因诊断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王春芝;牟海燕;丁勇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和合理饮食对肥胖中学生体质的影响.方法 抽取单纯性肥胖中学生60例,采用有氧运动、合理饮食进行为期10个月的减肥活动,有氧运动为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40~60min/次,5~7次/周.参照<体育测量与评价>标准对试验对象体质量、腰围、臀围、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安静心率、肺活量、血压等指标进行试验前后比较.结果 男学生体质量由(72.68±8.28)kg减少至(69.01±5.01)kg,女学生体质量由(69.11±3.40)kg降低至(65.3±6.31)kg,男、女学生试验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除身高外,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围比、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试验后与试验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a<0.05).男、女学生肺活量和台阶指数较试验前明显升高,分别由(3300±235.46)mL、(2250±23.25)mL和(55.17±6.43)、(54.27±5.32)升高至试验后(3650±226.01)mL、(2550±218.18)mL和(64.16±3.21)、(63.73±8.13)(Pa<0.05);心率、心功能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试验后与试验前比较明显降低(Pa<0.05).结论 有氧运动和合理饮食具有明显控制体质量、改善肥胖学生的心肺功能的作用.
作者:曹兰菊;许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新生7日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刺激组,每组各30只.每组再分为A、B、C3组,每组各10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氮氧混合气体2h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电刺激组手术后第2天即开始电刺激治疗,电刺激20 min/次,2次/d,其中A、B组电刺激7d,C组28d.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电刺激治疗,相应时段仅予抓捉固定.所有A组处死前8h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B组不予药物.电刺激治疗7d后,A、B组均经40 g/L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后断头取脑组织,分别做连续冠状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切片神经干细胞标志物BrdU和巢蛋白的表达.c组电刺激28d后行迷宫实验,检测电刺激对HIBD大鼠智能的影响.各组均同时进行脑组织切片HE染色.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BrdU和巢蛋白阳性细胞计数均低于假手术组(Pa<0.05);假手术组BrdU和巢蛋白阳性细胞计数均低于电刺激组(Pa<0.05).HE染色见假手术组神经细胞形态正常,胞质丰富,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可见大量明显的坏死灶,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电刺激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较少,多数细胞形态相对正常.迷宫实验显示模型组第1、2天达标所需的反应次数均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a<0.05);电刺激组第1、2天达标所需反应次数也均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a<0.05);但其明显少于模型组大鼠第1、2天达到标准所需的反应次数(Pa<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通过促进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对HIBD大鼠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贾天明;甘斌;刘玉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青春期是指12~16岁的年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也是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了解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并根据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制定缓解或改善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其青春期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作者:王长虹;李晏;苏林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L-肌肽对幼年大鼠实验性高热惊厥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40只15日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肌肽干预组(n=30)和惊厥对照组(n=10).采用热水浴法诱导干预组和惊厥对照组大鼠实验性FS发作10次;干预组又随机分为E、G、H组,分别在每次惊厥发作后30、60、120min腹腔注射L-肌肽250mg/kg;惊厥对照组仅诱发癫癎,不给予干预,末次惊厥后12 h处死大鼠,并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生物素标记法分别测定幼鼠海码结构及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其凋亡细胞超微形态学改变.结果 惊厥对照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为25.37±1.95,E组为l2.364±1.13,G组为17.854±2.04,H组为22.69±2.69.惊厥对照组神经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干预组(F=10.75 P<0.01);给予L-肌肽腹腔注射后E组和G组神经细胞凋亡明显低于惊厥对照组(t=18.26,8.45 Pa<0.01);但H组神经细胞凋亡与惊厥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2.55 P>0.05).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惊厥对照组和H组大鼠海马CA1区、齿状回神经元损伤明显高于E组.结论 早期给予L-肌肽具有减轻反复FS引发的幼鼠神经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神经细胞作用.
作者:许建文;张光军;邱培勇;陈正跃;王家勤;郭学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羊城五月,春意盎然,奥会之年,圣火飞传,值此之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3届全国儿童康复协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10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在珠江江畔的华泰宾馆,在障碍儿童绚丽多姿的才艺表演的阵阵掌声中,隆重开幕了.
作者:姜志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