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刘雪雁;那磊;薛辛东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糖调节功能不成熟,在某些异常情况下,可使血糖调节机制失衡,从而导致低血糖和高血糖,但常缺乏特异症状.葡萄糖是脑的主要能量来源,而大脑几乎无糖原储备,低血糖可使脑细胞修复失去基本能量来源,脑代射和生理活动无法进行,如不及时纠正会造成永久性脑损伤.高血糖在末成熟脑中的作用则褒贬不一,葡萄糖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血糖水平有关,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血糖直接导致的血液高渗状态;另一方面是细胞葡萄糖超负荷和氧化磷酸化增加、过氧化物生成增加带来的细胞毒性作用,终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现就新生儿血糖异常与脑损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靳绯;钱素云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比例重组血对新生儿溶血病换血后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对3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不同比例重组血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均采用0型洗涤红细胞和AB型血浆,其中治疗组(16例)二者比例为1:1(即O型洗涤红细胞2 U:AB型血浆200 mL)按80±mL/kg单倍量换血,对照组(15例)为2:1(即O型洗涤红细胞4 U:AB型血浆200 mL)按150~180 mL/kg双倍量换血,监测换血前后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换出率、血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换血量、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4.92±3.99)%和(45.69±5.06)%,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39);住院天数[(8.13±1.13)d vs(8.19±0.91)d]亦无显著性差异(P=0.884).治疗组换血后RBC、Hb及HCT的水平均提高(P<0.05,0.01,0.001),但提高的水平略低于对照组,贫血已基本纠正,临床症状改善,在换血量方面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结论 采用1:1单倍量重组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既能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又可减少换血量.
作者:可秋萍;王庆九;庞桂芝;马云;张卫星;张虹;张天美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暴露早产新生大鼠肺纤维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80只早产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和高氧组,每组40只;每组又随机分为3、7、14、21 d4个亚组.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亚组早产大鼠肺组织TGF-β1 mRNA表达与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亚组早产大鼠肺组织TGF-β1蛋白、Ⅰ型与Ⅲ型胶原表达与分布;并用图像分析方法 检测各亚组早产大鼠肺组织TGF-β1 mRNA及其蛋白与Ⅰ型、Ⅲ型胶原阳性表达的PU值.结果 高氧第3天,肺组织TGF-β1mRNA及其蛋白呈现弱阳性表达,第7、14、21天呈强阳性表达,其表达量于第7天开始增高,第14天达高峰;肺组织TGF-β1 mRNA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的Pu值在第7、14、21天均高于空气组(Pa<0.01).Ⅰ型胶原在第3、7天时呈弱阳性表达,第14、21天时呈强阳性表达,其表达量从第14天开始增加,第21天时达高峰;Ⅲ型胶原表达强度在第3天时呈弱阳性,第7天时开始增强呈中等阳性表达,第14、21天时呈强阳性表达,其表达量在第7天时开始增加,第14天时达高峰,表达量高于Ⅰ型胶原;肺组织Ⅰ型、Ⅲ型胶原阳性表达的PU值在第14、21天时均明显高于空气组(Pa<0.01).高氧组肺组织TGF-β1 mRNA及其蛋白与Ⅰ型、Ⅲ型胶原阳性表达均分布于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及肺间质中;在第14、21天高氧组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与Ⅰ型胶原呈显著正相关(r=0.881,0.793 P.<0.01),与Ⅲ型胶原亦呈显著正相关(r=0.866,0.891 Pa<0.01).结论 TGF-β1过度表达而介导的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合成是肺纤维化发生的重要机制,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TGF-β1对Ⅰ型、Ⅲ型胶原等ECM的沉积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周晓光;刘秀香;刘仁红;肖昕;常立文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疗效.方法 7日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胞二磷胆碱组、脑活素组、胞二磷胆碱加脑活素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颈总动脉结扎后缺氧制备HIBD模型,其中3组于模型制备当日始分别腹腔注射胞二磷胆碱500 mg/kg,脑活素50 mL/kg,胞二磷胆碱500 mg/kg加脑活素50 mL/kg,对照组腹腔注射9 g/L盐水50 mL/kg,均1次/d,共20 d.第21天心脏灌注法处死取脑,制作石腊标本,切片后分别行HE及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1.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脑皮质层有坏死后胶质细胞增生现象,并可见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浓染,并有凋亡小体形成.胞二磷胆碱组、胞二磷胆碱加脑活素组结扎侧病变明显减轻.2.与对照组凋亡细胞阳性率(61.55±7.44)比较,胞二磷胆碱组(25.24±2.24)及胞二磷胆碱加脑活素组(21.47±3.22)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q=14.045,18.818 Pa<0.01),脑活素组(52.59±6.70)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q=1.804 P>0.05).胞二磷胆碱加脑活素组与胞二磷胆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q=1.697 P>0.05).结论 胞二磷胆碱治疗HIBD大鼠有效,脑活素治疗效果不确切.二者联用无协同作用.
作者:丁艳洁;初清;徐慧;万代红 刊期: 2008年第14期
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复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临床工作者的治疗方法 主要集中在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方面.目前,亚低温治疗研究热度领先于其他各种疗法,且因其部分治疗设备和措施已在近期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将有可能成为治疗新生儿HIE的主流.鉴于近年来国外学者就亚低温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现就这一抑制机制的关键环节进行综述,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齐正;高宝勤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新生儿溶血病(HDN)在重庆市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A、B血型患儿发生溶血的比例.方法 对2000年6月-2007年6月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重庆市儿童医院142例母婴血型不合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A型血患儿和B型血患儿发生溶血的比例.结果 HDN患儿血型为A型90例(63.4%),B型52例(36.6%),A型血发生溶血的比率明显高于B型血(x2=20.34 P<0.01).三项均为阳性者80例(56.3%);释放试验及游离试验阳性者35例(24.6%);直抗试验及释放试验为阳性者9例(6.3%),释放试验为阳性者18例(12.7%),不同试验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38.34 P<0.05).结论 在重庆地区发生ABO溶血的患儿中,A型血的患儿比例明显高于B型血患儿.血抗体释放试验对于确诊ABO溶血具诊断价值.
作者:曹霞;郑珊;王兴勇;卢慧娜;何素蓉;李维彬;刘艳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脑源件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寻找新的NSCs诱导剂,以提高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比例.方法 取1日龄新生大鼠海马组织,采用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培养方法 进行培养,传2代后可得到高纯度NSCs.通过NSCs特殊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stin)染色鉴定培养细胞.将传3代的NSCs随即分为2组,每组15份.每份均为2mL.含细胞数为1×105.实验组用基础培养液加入50 g/L胎牛血清和20μg/L BDNF诱导其分化;对照组用基础培养液加入50 g/L胎牛血清.分化培养1周后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分化得到的神经元及其比例.结果 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海马组织细胞呈球形生长,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呈强阳性表达,细胞纯度90%;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NSE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为60.45%,明显高于对照组(23.67%)(x2=27.75 P<0.005).结论 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可获得纯度较高的NSCs;BDNF可体外诱导海马NSCs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并提高其分化比例;BDNF是一种较为理想的NSCs分化诱导剂.
作者:于俊峰;杨自金;张卫红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窒息脑损伤新生儿选择头部亚低温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早期亚低温治疗效果.方法 窒息新生儿82例.其中轻度窒息39例,重度窒息43例.无窒息足月新生儿2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重度窒息新生儿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采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方法 ,维持鼻咽温度(34.0±0.5)℃,持续72 h;常规治疗组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2 h采集各组新生儿静脉血2 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检测血清NSE.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轻度窒息组血清NSE水平[(34.83±6.17)μg/L]及重度窒息组[(59.58±8.87)μ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0.57±4.88)μg/L](t=3.07 P<0.01;t=16.02 P<0.001);且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t=14.52 P<0.001).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治疗前血清NSE水平分别为(60.65±8.85)μg/L、(58.46±8.98)μg/L,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81 P>0.05);治疗72 h亚低温治疗组[(40.97±6.55)μg/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48.15±5.57)μg/L](t=3.86 P<0.001).结论 NSE可作为新生儿窒息脑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之一,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度窒息新生儿有脑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陈俊;郭燕;孙晓丽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早产儿(胎龄29~36周;出生体质量1 000~2 000 g)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二组患儿均予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 h内开始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0.5 g/次,2次/d.观察出生28 d二组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和体质量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时间,监测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结果 新生儿期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7.5%,对照组为52.5%,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5.208 3 P<0.05);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治疗组为(12.1±2.45)d,对照组为(16.8±8.78)d,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3.26 P<0.01);治疗组新生儿期头围、身长、体质量增长速度[(0.65±0.1)cm/周、(0.8±0.15)cm/周、(22.3±2.56)g/d]较对照组[(0.6±0.11)cm/周、(0.7±0.16)cm/周、(16.1±1.32)g/d]均明显增快(t=2.12P<0.05;t=2.88 P<0.05;t=13.61 P<0.01),体质量恢复至出生时所需时间[(5.2±1.13)d]亦较对照组[(9.8±3.16)d]明显缩短(t=8.67 P<0.01).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作者:陈艳娟;谢润华;余文霞;周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心肌营养素-1(CT-1)在窒息新生大鼠心肌和外周血血浆中的表达,以及神经调节蛋白-1(NRG-1)的干预作用.方法 新生7日龄大鼠90只,随机分成窒息组(n=40)、正常对照组(n=10)和NRG-1预处理组(n=40).采用颈动脉结扎联合缺氧法制备新生大鼠窒息模型.NRG-1预处珲组在缺氧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1 mg/kg NRG-1.分别在造模后6,12、24、48 h各时间点取其外周血和左心室前壁心肌,酶联免疫吸附法榆测其外周血血浆CT-1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心肌CT-1蛋白表达.结果 窒息组新生大鼠外周血血浆CT-1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4 h达到高峰(Pa<0.05);窒息后24 h,新生大鼠外周血血浆CT-1的表达与CK-M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33 P<0.01).窒息后新生大鼠心肌中CT-1的表达逐渐增加,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a<0.05).其心肌中CT-1蛋白表达量在24 h组(1 211.9±237.7)(P<0.05);窒息后24 h,NRG-1预处理组外周血血浆CT-1蛋白表达[(1 287.7±18.9)ng/L]显著高于窒息组[(712.5±24.6)ng/L](P<0.05).结论 窒息可导致新生大鼠心肌和外周血血浆CT-1的表达增加.CT-1可能为心肌细胞损害的诊断提供一个新的检测指标.NRG-1可通过诱导CT-1表达上调,产生保护心肌的作用.
作者:陈辉;陆超;周国平;邵小松;周艳;吴升华;陈吉庆;孔祥清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呼吸指数(RI)及氧合指数(OI)动态监测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先取2006年12月-2007年11月在成都市妇幼保健院NICU治疗的24例未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NRDS患儿,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根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16例)和死亡组(8例),比较二组患儿在机械通气过程中RI,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pa(O2)的变化,动态观察二组患儿PI、P(A-a)(O2、OI值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机械通气后2 h,存活组和死亡组患儿RI、OI、p(A-a)(O2)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47,2.62,3.01 P.<0.05).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存活组患儿RI、P(A-a)(O2)和OI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RI、P(A-a)(O2)及OI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93.68,373.56.41.35(0.05).RI与P(A-a)(O2)值,RI与OI值均呈正相关(r=0.766,0.773 Pa<0.os).结论 RI、OI可作为N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志刚;罗苇 刊期: 2008年第14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所致的肾损害发病率较高,严重时可引起肾衰竭.缺氧缺血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量供应障碍.细胞极性丧失所导致的骨架破坏、钙蛋白酶激活等均参与肾损害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分子机制.对围生期重度窒息缺氧的新生儿应早期监测肾功能.
作者:姚裕家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HIE新生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6月HIE新生儿36例为观察组.其中轻度14例,中度12例,重度10例.同期本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24例为健康对照组.二组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二组新生儿均抽股静脉血4 mL,分离血清,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UA、hs-CRP水平.结果 1.HIE患儿的急性期血清UA、hs-CRP水平分别为(419.78±85.58)μmol/L、(5.42±2.69)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0.23 ±87.24)μmol/L、(2.58±0.89)mg/L](Pa<0.01),明显高于恢复期[(255.69 ±86.62)μmol/L,(3.21±1.27)mg/L](Pa>0.01);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a>0.05).2.重度HIE组患儿血清UA、hs-CRP水平分别为(508.34±87.79)μmol/L、(6.87±2.78)mg/L,中度组分别为(410.21±85.02)μmol/L、(4.54±2.17)mg/L,均明显高于轻度组[(319.89±85.04)μmol/L、(3.34±1.89)mg/L](Pa<0.01),重度组显著高于中度组(Pa<0.05).3.HIE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血清UA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51,0.832 Pa<0.05);HIE患儿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UA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46,0.835,0.827 Pa<0.05).结论 血清UA与hs-CRP的动态变化具有协同性,且与HIE的病情相平行,可反映HIE患儿病情轻重程度,可作为判断HIE疗效和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张重梅;王琪;王晓珊;刘丽芳;刘克宇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高体积分数氧(高氧)致慢性肺疾病(CLD)新生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动态变化,探讨CLD发病与MMPs的关系.方法 将新生大鼠于出生24 h内随机分为高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只;于出生第1、3、7、14、21天处死,留取其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Masson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Ⅰ型胶原(ColⅠ)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肺组织MMP-13和TIMP-1的表达.结果 随高氧暴露时间的延长,新生大鼠肺组织光镜下表现为次级隔数目和肺泡数目减少,终末气腔扩张,肺泡间隔增宽.随高氧暴露时间的延长,肺组织Col Ⅰ型胶原蛋白沉积在第14天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第21天差异更为显著(P<0.001).MMP-13和TIMP-1 主要在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间质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等细胞胞质中表达;第21天高氧组肺组织MMP-13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其余时间点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a>0.05),TIMP-1 表达随高氧暴露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高氧组第14、21天较对照组表达均显著增加(Pa<0.01).结论 高氧致CLD新生大鼠肺组织存在MMP-13/TIMP-1表达失衡,是高氧后期以Col I为代表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的关键.
作者:陈宁;刘雪雁;那磊;薛辛东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HI)后新生大鼠海马CAI区脑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探讨HI后新生大鼠内源性因素激发海马神经发生上调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144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缺氧组(H组)、单纯缺血组(Ⅰ组)、缺氧缺血组(HI组),每组又分为1 h、6 h、16 h、1 d、3 d和7 d共6个时间点.分别对其行HE染色和EPO免疫组织化学法CAl区脑源性EFO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各时间点CAI区EPO表达无明显差异(F=1.185 P>0.1),其余各组各时间点差异显著[F(H组)=33.57.F(Ⅰ组)=133.6,F(HI组)=69.75 P.<0.001];HI后16 h,海马CA1区脑源性EPO表达达到较高水平,与该组总体比较差异显著(t=13.08 P<0.001),以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调;H组、Ⅰ组、Hl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q=32.06,23.84,47.12 Pa<0.001).结论 脑源性EPO表达在新生大鼠HI后增加,受低氧影响明显;EPO表达高峰在缺氧早期,推测低氧、EPO早期高表达可能是参与海马神经发生的内源性冈素之一.
作者:卢俊杰;蒋犁;乔立兴;黄莉;张龙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HIE新生儿血浆N端脑钠肽原(NT-proBNP)和血清电解质的变化,评价血浆NT-pmBNP对新生儿窒息并心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确诊为HIE的64例患儿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对各组HIE患儿及41例健康新生儿(健康对照组)采用竞争性酶免疫法(EIA)检测血浆NT-proBNP,采用电解质分析仪检测其血清钾、钠、氯、钙水平.结果 轻度HIE组血浆NT-proBNP[(3 540±992)p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 192±1 486)pmol/L](t=1.908 P<0.05);中度HIE组血浆NT-pmBNP[(4 012±1 002)pmol/L]明显高于轻度组(t=1.979 P<0.05);重度HIE组血浆NT-proBNP[(4 228±1 087)pmol/L]明显高于中度HIE组(t=2.71 P<0.05).血钠、氯、钙随HIE程度的加重而渐降低.轻度HIE组血清钠、氯、钙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2.45,2.56,3.01 Pa<0.05),二组血清钾水平无明显差异(t=1.18 P>0.05);中度HIE组血清钠、氯、钙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t=2.78,2.91,3.21 Pa<0.05),二组血清钾水平无明显差异(t=1.09 P>0.05);重度HIE组血清钠、氯、钙水平明显低于中度组(t=2.92,2.98.3.32 Pa<0.05),二组血清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t=1.21 P>0.05).重度HIE组血浆NT-pmBNP水平与血清钠、氯、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r=-0.762,-0.781,-0.802 Pa<0.01).结论 HIE患儿血浆NT-pwBNP水平能反映其心功能损害及心肌损害的程度及疗效.联合检测HIE息儿血浆NT-proBNP和血清电解质水平对于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预测预后均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克宇;张重梅;申彦红 刊期: 2008年第14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1.4岁.发现心脏杂音1a入院.查体:血压13.96/7.98kPa,体质量8kg,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IV/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
作者:王震;孟淑英;周长浩;张密林;高义双;陈屿;宋丽娜;管霄;孙显盛 刊期: 2008年第14期
欧洲一组新生儿专家回顾了截至2007年的证据,提出了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共识指南.产前给予激素预防NRDS有肯定作用,但尚不清楚重复治疗是否安全;对于稳定的刚出生的早产儿的许多处理,包括氧疗、正压通气等尚缺乏证据.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对于处理NRDS至关重要,但好的药物、理想的剂量和不同孕期应用次数尚不清楚;指南提出尽量应用鼻塞正压通气,避免机械通气;为使NRDS患儿有好的转归,有必要提供理想的支持护理,包括维持正常体温、给予适当液体、良好的营养支持、处理动脉导管未闭和循环支持以保持足够的血压.
作者:甘小庄;宋国维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经皮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Ⅲ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根据o'Brlen骨折移位分型原则:Ⅰ型成角≤30度.30度≤Ⅱ型成角<60度,Ⅲ型成角60度.选取2000年1月-2006年12月本科收治的45例儿童桡骨颈O'Brien Ⅲ型骨折.男16例.女29例;年龄4~14岁,平均8.86岁;右侧26例.左侧19例.均为跌伤,均不伴神经损伤.其中移位60~70度27例.移位70~80度13例.移位>80~90度5例;伴尺骨鹰嘴骨析1例.均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的方法 进行复位治疗,其中37例未作内固定.5例采用克氏针1枚经皮固定,3例采用弹力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拆石膏后进行功能锻炼.随访3个月~2 a.平均随访13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17 min.术后X线片显示病例均达解剖复位.平均随访13个月,其中2例未行内固定患儿出现5~10度再倾斜.余43例均保持解剖复位.病例骨折X线片均显示牢固愈合,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无桡骨头坏死迹象.患肢无肘内外翻;肘部屈伸、前臂旋转与健侧比较,活动范围无减弱.所有病例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桡神经损伤.按Metaizeau标准评定.优43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经皮撬拨复位治疗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刨伤小、术后疗效好的优点.可用于绝大多数的桡骨颈骨折.
作者:王隼;沈阳;谢丰;焦勤;吴一波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开塞露和金双歧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寻求喂养不耐受的早期干预方法 .方法 将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符合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的61例VLBWI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实施早期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出生30 min内开始使用开塞露5 mL注肛,1、2次/d,保留时间1~2 min,直至胎粪排净.金双歧在出生当天开始使用,0.5片/次,3次/d,连用7 d.记录二组患儿进奶量、残奶量、体质量、呕吐、腹胀及胎粪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二组患儿在出生2周内每日奶量、残奶量、下降低体质量、每日增长体质量、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日龄、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观察组首次胎粪排出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及腹胀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a<0.01).对照组呕吐及腹胀发生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a<0.01).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12.9%)显著低于对照组(60.0%)(P<0.01).结论 早期应用开塞露和金双歧可提高VLBWI喂养耐受性,能避免或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
作者:王功僚;李慧娴;黄云峰;黄承伟;谭红霞 刊期: 200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