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宝生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诊断22q11微缺失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40例先天性心脏畸形(CHD)和2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样品22号染色体上基因UFD1L和管家基因S100β进行实时检测,并计算两者比值.其结果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或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标记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FISH检测9例有22q11微缺失患儿,其中8例与STRP标记结果一致,而有1例STRP标记分析未发现22q11缺失,UFD1L/S100β比值为0.449~0.557;余130例CHD患儿和20例健康儿童的UFD1L/S100β比值为0.709~1.149.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快速可靠地诊断22q11微缺失.
作者:张晓青;许争峰;易龙;郭锡熔;莫绪明;沈立;江永中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小儿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SCPT)的诊断与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7例SCPT患儿临床资料.男2例,女5例;平均11.5岁.病例均有诱因腹痛来诊,71.4%为腹部外伤,28.6%为过饱饮食后腹痛,查体以腹部包块为主.7例均经手术治疗,3例胰头肿瘤中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仅行病理活检,4例胰尾肿瘤全部切除.结果 7例均一期愈合出院.随访4个月~4.5年,近期效果良好.术后病理确诊.结论 SCPT为低度恶性肿瘤,患儿平时无明显症状,有诱因后可引起突然腹痛,腹部可触及肿物为其特点,SCPT应早期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侯翔宇;李心元;周新;张可仞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脂代谢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53例GHD患儿及3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及接受rhGH治疗时间达1年以上的23例GHD患儿检测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脂联素水平,比较GHD组与正常对照组及rhGH治疗前后血脂和脂联素水平变化.结果 GHD患儿53例中高脂血症22例(41.5%),GHD与对照组血TG、TC分别为(1.6±1 6)vs(1.1±0.4)mmol/L、(4.5±0.8)vs(4.1±0.6)m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经rhGH治疗后,GHD患儿TG、TC均明显下降,而IGF-1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 01,0.05);治疗后脂联素水平略上升,但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GF-1与年龄呈正相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脂联素与TG呈负相关.结论 GH可能直接参与GHD患儿血脂的调节,脂联素可能部分参与TG的代谢.
作者:林君红;梁黎;邹朝春;王春林;蒋优君;董关萍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诱导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分析其用作组织工程心血管修复物种子细胞来源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应用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多种生长因子的培养液中培养扩增,通过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对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从新鲜脐血中得到的单个核细胞数(3.4±2.1)×107/mL.贴壁细胞培养分化过程中形态发生改变,从小圆形变成梭形,后分化成典型成熟内皮细胞的鹅卵石样形态,细胞数量可扩增达107.7 d后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vWF和VEGFR-2.流式细胞仪分析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表面表达CD133下降,从3.11%±1.05%下降至0.09%±0).02%.透射电镜观察到培养14 d的细胞胞浆中已出现典型的Weibel-Palade小体.结论 脐血单个核细胞存在内皮祖细胞,并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初步具有用作构建组织工程心血管修复物种子细胞的可行性.
作者:王秀华;贾兵;陈张根;王克强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研究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于生后1~4 d对窒息新生儿及正常新生儿各20例进行监测,探讨其脑血流变化的规律性.结果 生后1~4 d窒息组双侧流入容积速度(Hs/b-S)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窒息组双侧脑导纳微分环(ADL)Ⅰ+Ⅱ指数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生后1 d窒息组双侧ADLⅣ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 05).结论 脑导纳图检测能较好地反映窒息患儿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
作者:周克英;宋金枝;李静芝;罗慧;肖学长;李志光;吴本清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检测矮小儿童下丘脑-垂体及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生长轴(GHRH-GH-IGF-1)功能,了解矮小儿童的发病因素及确定下丘脑-垂体及其IGF轴功能缺陷病因分类.方法 矮小儿童30例.用统一印制的矮小儿童表格记录其临床特征.对矮小儿童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用胰岛素+左旋多巴行生长激素(GH)刺激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GF-1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同时行患儿骨龄、垂体增强MRI扫描、染色体核型分析、性激素测定.根据矮小症诊断标准和2004年Rosenfeld RG和GHRH-GH-IGF-1轴缺陷不同,将矮小儿童进行病因定位和分类.结果 矮小儿童30例中,下丘脑-垂体及其IGF轴功能缺陷12例,占40%,其中肯定生长激素缺乏(GHD)4例,怀疑生长激素不敏感综合征2例,可疑GHD 6例.Turner's综合征2例,占6.67%;体质性青春期延迟2例,占6.67%;特发性矮小14例,占46.6%.磁共振发现垂体微腺瘤2例;垂体发育不良12例.结论 1.矮小儿童所占比例大的为特发性矮小,其次为下丘脑-垂体及其IGF轴功能缺陷.2.IGF-1水平和IGFBP-3水平与生长激素刺激试验测定生长激素水平不一致,考虑存在生长激素抵抗和受体缺陷.3.矮小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垂体发育异常,致使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
作者:陈晓波;万乃君;汪玲玲;王京沂;王怡平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碳氧血红蛋白(COHb)检测的意义.方法 用德国800系列生化血气分析仪附加的270-血氧仪测定189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及142例日龄匹配无病理性黄疸(对照组)患儿动脉化毛细血管血COHb及静脉血血清总胆红素(STB).新生儿溶血组予大剂量静脉用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2 d后测定COHb及STB水平.结果 溶血组COHb及ST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颅内出血组CO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T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感染、母乳性黄疸组ST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而COH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溶血组大剂量静脉用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后COHb及STB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结论 COHb测定可作为胆红素水平的指标,有助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因诊断及治疗指导.
作者:蒲秀红;邱萌;郭晓清;李茜;安涛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关系,寻求HSP的病因治疗.方法 检测HSP特别是腹型HSP患儿及正常无症状儿童血Hp抗体(Hp-IgG)的阳性率;通过快速尿素酶的方法检测腹型HSP患儿的胃黏膜Hp感染发生率;将Hp感染相关的HSP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根除Hp治疗加常规治疗和单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 HSP患儿150例,特别是90例腹型紫癜患儿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且与腹部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于Hp感染相关的HSP患儿加入根除Hp三联治疗2周可减少HSP复发.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儿童HSP的病因之一,根除Hp治疗可减少HSP的复发.
作者:李晖;丁甫月;刘玲;许琼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惊厥患儿血清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及纳络酮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5例惊厥发作患儿随机分为惊厥治疗组(Ⅰ组)和惊厥对照组(Ⅱ组),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加用国产盐酸纳络酮针剂,0.08 mg/(kg·d),连用3 d;5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Ⅲ组).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浆β-EP、CGRP和采用生物化学法测定NO、SOD;治疗前做正常儿童同期对照.结果 治疗前β-EP、CGRP、NO、SODⅠ组与Ⅱ组无显著差异,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均<0.01),治疗后Ⅰ、Ⅱ组相比,NO、β-EP、CGRP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Ⅰ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Ⅱ组惊厥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GRP、β-EP、NO和SOD与脑损伤有关.纳络酮对惊厥患儿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贾春梅;王冬梅;辛亚男;王巧莲;张建辉;王玉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检测10例半乳糖血症患儿治疗前后尿液,以建立半乳糖血症的化学诊断方法.方法 留取10例半乳糖血症患儿治疗前后尿液和60例同年龄段正常儿童尿液,尿液经尿素酶处理后用GC-MS检测尿代谢产物.结果 半乳糖血症患儿尿中检测出至少34种代谢物,其中半乳糖、半乳糖醇、半乳糖酸、酪氨酸、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二氢尿嘧啶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除4-羟基苯乳酸外,其他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 GC-MS检测尿中半乳糖、半乳糖醇、半乳糖酸水平可诊断半乳糖血症.
作者:梅慧芬;刘丽;李秀珍;程静;赵小媛;范莉萍;黄俊菁;林文春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检测大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IFRD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方法 取大鼠胚胎12、15、19 d心脏,应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胚胎大鼠心脏IFRD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在大鼠胚胎12、15、19 d心脏中,IFRD1基因mRNA及蛋白均有表达,且呈逐渐下调趋势;其蛋白主要表达于心房、心室、肌小梁等处心肌组织,而在心内膜垫、瓣膜、流出道、大血管内层等处未见表达.结论 IFRD1基因的表达随大鼠胚胎心脏的生长发育逐渐下调,且特异表达于大鼠胚胎心脏心房、心室、肌小梁等处心肌组织,可能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
作者:孙凤荣;龚杰;钱玲梅;孔祥清;盛燕辉;杨荣;曹克将 刊期: 2006年第20期
患儿,女,43 d.因发热、咳嗽伴腹部隆起7 d、体温不升0.5 d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羊水及Apgar评分不详.其母孕3个月有咳嗽、盗汗,未予重视;孕6个月当地医师怀疑有肺部疾患,产后确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生后即与母亲分开.查体:体温不升,呼吸72次/min、心率162次/min,体质量3.87kg,血压61/33mm Hg.呼吸困难,双肺呼吸音增粗,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露,腹围40 cm,肝右肋下6 cm,脾左肋下3 cm,原始反射可.血WBC 10.4×109/L,N 0.25,Hb 81 g/L,PLT 37×109/L.肝功能:ALT(97.9 U/L)及AST(372.5 U/L)均增高,血钠121.1 mmol/L,氯化物92.4 mmol/L,CK-MB(78.2 U/L)增高,超敏CRP 182.93 mg/L.脑脊液外观:沉淀后可见薄膜;生化检查:低糖(0.03 mmol/L)、低氯(98.1 mmol/L);潘氏试验(+),未找到抗酸杆菌.胃液中找到大量抗酸杆菌.血、脑脊液培养均为阴性.胸片:双肺弥散性间质性病变.腹部B超:脾脏内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约7 mm×6 mm.诊断为先天性结核病.予美罗培南抗感染,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因病情危重,入院26 h后死亡.
作者:贺晓日;谢宗德;陈平洋;王涛;胡劲涛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能力或(和)胰岛素作用缺陷而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各种糖尿病类型中,1型糖尿病(T1DM)占5%~10%.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上升幅度较为明显[1],但在我国及多数国家,儿童青少年仍以T1DM为主.
作者:罗飞宏;沈水仙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症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血清β-内啡肽(β-E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及对重症病脑患儿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56例重症病脑患儿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常规治疗组予降颅内压、对症支持及应用抗病毒药物等综合治疗;亚低温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d1、5、10血清β-EP、NSE水平.结果 两组血清β-EP、NSE水平治疗后d1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d5、10均有下降,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可抑制β-EP、NSE释放,有保护重症病脑患儿神经元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继发性损害的作用.
作者:李强;黄月艳;陈霞静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T细胞活化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26例难治性MPP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面标记和活化后表面分子的表达进行分析,并以18例健康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难治性MPP患儿CD4+T细胞、CD4+/CD8+值、CD3+/HLA-DR+活化T细胞和T细胞活化后CD3+/CD25+细胞的表达率均显著降低(P均<0.01);难治性MPP患儿CD8+T细胞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D3+T细胞的表达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难治性MPP患儿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T细胞活化功能障碍.
作者:杨勇;王瑜;陈宗波 刊期: 2006年第20期
自身免疫多腺体综合征(APS)是指由自身免疫引起的以多内分泌腺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共分3型,1型糖尿病(T1DM)并自身免疫甲状腺病(AITD)为APSⅢ型常见的类型.白细胞抗原(HLA)是T1DM和AITD的主要遗传因素之,现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APS、T1DM和AITD基因型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迪;朱逞;巩纯秀;桑艳梅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脆性位点精神发育迟滞1(FMR-1)基因检测,探讨儿童孤独症与FMR-1基因的关系.方法 孤独症患儿75例.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筛查可疑患儿,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FMR-1基因检测.结果 孤独症患儿FMR-1基因异常率极低,仅1.3%.结论 儿童孤独症遗传学发病机制可能与FMR-1基因无关.
作者:周家秀;郭兰婷;王英成;季卫东;吴康敏;张芳蓉;黄晓琦;郭田友;杨闯 刊期: 2006年第20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其病因复杂,但有明显遗传倾向,对其致病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巴胺相关基因.经Meta分析与ADHD关联程度较高的基因包括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巴胺受体4基因、多巴胺受体5与ADHD相关.与ADHD关系不明确的基因包括多巴胺受体1、2与3.一般认为ADHD为多基因遗传病,表型多种多样,不同种族和地域的基因结构也存在差异,判定标准的偏差和文化差异也不容忽视,故造成研究结果存在差别甚至矛盾.
作者:国献素;徐通;周翊;焦保权 刊期: 2006年第20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交替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临床诊断是参照罗马Ⅱ标准,易造成漏诊.2006年重新修订的罗马Ⅲ标准,让临床医生对于儿童IBS的诊断有了更客观的依据.目前,儿童IBS的治疗是根据症状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治疗.作者将重点介绍儿童IB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朱朝敏;徐珍娥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连云港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及苯丙酮尿症(PKU)发病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生后72 h新生儿155 091例足跟血于干血滤纸片上.PKU采用盖氏细菌抑制法测血苯丙氨酸(Phe)水平、C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测促甲状腺素(TSH)作为筛查指标.结果 确诊CH患儿64例,发病率4.126/万(1∶2423);经甲状腺核素显像41例,其中甲状腺异常23例(56%);64例分布在全市的4县3个城区的45个乡镇(街道),男女性别和城乡发病率均无差异(P均>0.05),发现1对双胞胎CH患儿;确诊苯丙酮尿症患儿15例,发病率为0.967/万(1∶10 339);以上患儿父母未见近亲结婚和显性遗传家族史,母孕期正常,经干预治疗,患儿身体和智力发育与同龄儿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CH、PKU在连云港地区呈散发性分布,进行新生儿筛查是发现CH、PKU的唯一有效手段.
作者:朱立梅;张欢欢;秦良谊;赵文彬 刊期: 200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