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Grumbach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和心血管疾病( CV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目前,许多研究证实NAFLD患者具有患CVD的高度危险性,并增加由CVD所导致的死亡率。本文将从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筛查具有CVD潜在风险的脂肪肝患者提供依据。
作者:桑希桥;姜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的功能与布局情况。方法以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即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科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和报表,对其功能与布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总面积为7296 m2,临终关怀病区面积为6920 m2,临终关怀门诊面积为377 m2。18家试点机构均设有相对独立的临终关怀病区,保障服务区域面积占病区总面积的42.09%,辅助区域占38.10%,管理区域占19.81%。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病区共有84间病房,其中单人间11间,双人间27间,三人间31间,四人及以上房间15间。结论上海市18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功能与布局总体上比较合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临终关怀科提供借鉴。
作者:吴孙坚;施永兴;王瑞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家庭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家庭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六阶段,分别为新婚期、育儿期、有学龄儿童期、有青少年子女期、空巢期和孤老期。家庭生命周期概念是由Haley于《不寻常之治疗》一书中率先引进家庭治疗领域, Haley将症状视为家庭生命周期转换时由于无法或害怕转换所导致的结果。在婚姻家庭的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每一阶段附带必须克服的发展任务,当所拥有的技能无法应对这一阶段所面对的需求时,家庭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或导致家庭解组。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建立健全以全科医生团队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增强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基层卫生服务经过40多年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卫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式服务( PCMH )。该模式以患者健康为首要目标,以全科医生为主导,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且长期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健康。本研究介绍了PCMH的发展历程和实施效果,分析了其发展中各阶段的特点,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启示。
作者:邱胜;刘俊荣;伍世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家庭医生是否应提供综合性基层卫生保健服务,这的确是个问题。该问题由Bazemore 等[1]提出,该研究从Medicare医疗保险受益人的角度出发,结合了家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专业设置的意义”框架内对家庭医生提供综合性基层卫生保健服务与医疗成本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作者:Kevin Grumbach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对中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测量和评价,旨在为区域卫生规划、科学合理配置全科医生资源提供借鉴。方法以2012年我国大陆境内全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数据资料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3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来评价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结果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按服务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比较接近公平线,而按服务面积分布的Lorenz曲线已远离公平线;按服务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为0.31,按服务面积分布的Gini系数为0.74。结论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生资源配置人口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人口公平性在正常状态,而地理公平性呈高度危险状态。我国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作者:胡伟萍;杨敬;徐润龙;倪荣;孟旭莉;于恩彦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阿尔茨海默病( AD)早期识别技能强化培训对社区医生的培训效果。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自愿参加本研究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社区医生63名。根据培训方法不同,将63名社区医生分为常规培训组(n=31)和强化培训组(n=32)。两组均接受集中授课,内容为AD筛查和诊疗技能,授课时长均为1 h。授课结束后,强化培训组进行每月1次的定期督导。比较两组培训前(t0)、培训后即刻(t1)及培训后3个月(t2)的知识得分、态度得分、病例分析正确率及AD筛查率。结果(1)培训前,两组间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两组间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即刻,两组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3个月,强化培训组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常规培训组知识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两组间态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3个月,强化培训组态度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两组轻、中、重度病例分析正确率,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3个月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即刻,两组间轻度病例分析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3个月,两组间重度病例分析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两组AD筛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 P=0.04)。结论 AD早期识别技能培训可以提高社区医生的AD知识水平,强化培训优于常规培训;强化培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区医生对AD患者的态度,提高AD筛查率,但对医生病例分析能力的提高不明显。
作者:胡丽丽;王华丽;吕晓珍;马万欣;李文秀;于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的卫生服务需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4年3月6—20日在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住院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34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生命质量情况、卫生服务需求、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结果134名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中,123人(占91.8%)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6人(占64.2%)有疼痛;50人(占37.3%)选择积极治疗,仅17人(占12.7%)选择放弃或拒绝治疗,63人(占47.0%)有心理护理需求,18人(占13.4%)有心灵需求,69人(占51.5%)迫切需求家属陪伴,仅25人(占18.7%)对志愿者服务有需求;84人(占62.7%)知晓病情,82人(占61.2%)对疾病的态度听任自然,53人(占39.6%)不愿谈论死亡。不同年龄、信仰、地域、生命质量的患者卫生服务需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及高龄恶性肿瘤患者是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对象,患者医疗护理需求较高,心理、精神方面需求未得到满足,期望得到亲友的支持。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镇痛治疗应作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重点,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心灵关爱和死亡教育,鼓励家属亲友共同参与。
作者:顾文娟;施永兴;袁炜;陈琦;周佳秋;黄艳;李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临终关怀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即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科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和报表,对其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8家试点机构共有职工2947人,其中执业医师990人,注册护士1031人;核定床位总数为2314张,其中临终关怀床位数为234张,占核定床位总数的10.1%。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共有执业医师123人,年龄为30~39岁者占61.0%,学历为本科者占86.2%,职称为中级者占52.0%,初级者占40.7%。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共有注册护士172人,年龄为30~39岁者占57.6%,学历为大专者占54.1%,职称为初级者占76.1%。18家试点机构的临终关怀科共有护工177人,其中学历为小学者占85.9%,从业时间为2~5年者占46.9%。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参加临终关怀继续教育的共有150人,占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总数的50.8%。结论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欠合理,医护比、床护比不合理。需进一步提高临终关怀科人员的数量和总体素质,以适应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周佳秋;杨文怡;施永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社区“5+1”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模式(“5+1”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1年6月,在南京市鼓楼区所辖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621例。剔除数据不完整和随访时间不足1年的患者,终纳入患者148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5+1”模式进行随访干预,中位随访干预时间为24个月。分别收集患者管理前、基线、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及末次随访资料,包括患者及其糖尿病管理者的一般资料,患者各项代谢指标、治疗方案、阿司匹林使用率、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血压达标率、主要代谢指标检测率及常见并发症筛查率等。结果(1)患者末次随访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BMI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末次随访的治疗方案和阿司匹林使用率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基线、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末次随访,患者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及末次随访血糖达标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83)。基线、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末次随访,患者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及末次随访血压达标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83)。基线、第1次随访、年度随访、末次随访,患者血脂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管理前、第1次随访及年度随访,患者HbA1c、血压、 LDL-C检测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尿蛋白/肌酐比值、眼底、足病及心电图筛查率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水平、治疗方案及费用类型对干预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社区“5+1”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较好,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水平、治疗方案及费用类型是其影响因素。
作者:娄青林;卞茸文;刘冬梅;欧阳晓俊;顾刘宝;俞匀;巫海娣;卢甜甜;胡艳;陈吉海;代玲俐;庄永忠;许家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编制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为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提供工具。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参考国内外关于沟通能力的理论研究,借鉴相关量表,运用专家小组讨论和小范围测试构建维度和条目,并在潍坊医学院的502例医学生中采用临界比值法、 Cronbach′s α、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量表的项目分析和信、效度评价。结果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构成包括5个维度33个条目,各条目比较可靠,量表的Cronbach′sα=0.962, KMO=0.97。结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作者:王伟;尹文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目前,人们的寿命有所增加,而残疾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增加寿命年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病例主动发现能否减少老年初级保健患者的残疾率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老年用简短健康风险识别工具( BRIGHT)在新西兰的60家初级卫生保健诊所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将该60家初级卫生保健诊所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诊所的老年人在生日当天进行BRIGHT问卷调查,将得分≥3分的老年人转至当地老年服务中心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服务;对照组诊所的老年人采用常规照顾。采用诺丁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NEADL )和 WHO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HOQOL-BREF),以盲评方式进行生活质量评估,主要结果为居家照顾和住院治疗,次要结果为残疾。结果年龄≥75岁的8308例社区患者中,有3893例(47%)参加了试验,其中有3010例(77%)完成了试验。参加试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0.3±4.5)岁,女性占55%。干预组的BRIGHT问卷回收率为88%,转诊患者数为546例。36个月后,两组患者选择居家照顾的比例分别为8.4%和6.2%,干预组高于对照组〔HR=1.32,95%CI (1.04,1.68), P=0.02〕;干预组的躯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降低较少(1.6%比2.9%, P=0.007),心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降低也较少(1.1%比2.4%, P=0.005);但两组住院率、残疾率及就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例主动发现能有效提高残疾老年人识别率,但其对治疗结果的改善作用证据不足,进一步研究应尝试更为有效的初级保健综合策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参加宁波市鄞州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的176名防疫人员为研究对象,因问卷未被回收,剔除9名,终纳入防疫人员167名。于2014年12月,对防疫人员进行为期3 d的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培训前后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防疫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疾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两部分。培训结束后,以问卷形式当场收集防疫人员对培训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培训后,防疫人员的疾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总得分、各条目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各条目知晓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疫人员对培训总体效果的满意度为98.8%(165/167)。不同性别和时间安排满意度评价防疫人员的培训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时间安排满意度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培训可以提高防疫人员的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和核心知识知晓率,培训效果较好,满意度较高。时间安排满意度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
作者:孙烨祥;徐来荣;林鸿波;李珊燕;林寅;穆娇娜;杜亚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背景2014年3月23日WHO发布了几内亚爆发埃博拉病毒病(EVD)的通知,8月8日WHO认定此次爆发的流行病属于“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方法截止至2014年9月14日,已经有疑似和确诊病例4507例,其中包括西非5个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及塞拉利昂)报告的2296例死亡病例。本研究对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及塞拉利昂报告的3343例确诊病例和667例疑似病例的数据子集进行细化分析。结果大多数感染者的年龄处于15~44岁(49%为女性),估计病死率为70.8%〔95%CI (69,73)〕。此次爆发与以往状况类似,包括感染体征和症状、潜伏期(11.4 d)及连续间歇期(15.3 d)。根据初期成倍增长速度,估算基本再生数目( R0):几内亚为1.71〔95%CI (1.44,2.01)〕;利比里亚为1.83〔95%CI (1.72,1.94)〕;塞拉利昂为2.02〔95%CI (1.79,2.26)〕。估算当前再生数目(R):几内亚为1.81〔95%CI (1.60,2.03)〕;利比里亚为1.51〔95%CI (1.41,1.60)〕;塞拉利昂为1.38〔95%CI (1.27,1.51)〕。估算对应倍增时间:几内亚为15.7 d 〔95%CI (12.9,20.3)〕;利比里亚为23.6 d 〔95%CI (20.2,28.2)〕;塞拉利昂为30.2 d 〔95%CI (23.6,42.3)〕。如不改变本次流行病的控制措施,预计到2014年11月2日,累计报告确诊和疑似病例数将超过2万例,其中几内亚5740例、利比里亚9890例、塞拉利昂5000。结论如果控制措施得不到根本性改善,未来几个月内, EVD的患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将达到每周几百至几千例,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构建适宜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筛选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并进行指标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分。结果33名专家均参加了先后两轮的咨询与座谈,积极程度为100.0%;权威程度系数为0.88。建立了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签约量、门诊服务量、服务效果、服务知晓利用、满意度),二级指标32项;核心二级指标15项。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李薇;彭迎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Medline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产的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是当前国际上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美国《医学索引》的全部内容和《牙科文献索引》《国际护理索引》的部分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营养卫生、职业病学、卫生管理、医疗保健、微生物、药学、社会医学等领域。 Medline主要提供有关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文献,数据可回溯到1949年。可通过主题词,副主题词,关键词,篇名,作者,刊文, ISSN,文献出版,出版年,出版国等进行检索。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托烷司琼及地塞米松防治肿瘤患者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门诊化疗的非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化疗前后及化疗过程中,试验组给予雷贝拉唑+托烷司琼+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托烷司琼+地塞米松治疗,化疗两个周期后(每个周期为21 d)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在抑制恶心、呕吐、反酸及改善食欲、生活质量的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199、-2.178、-2.089、-2.283、-2.062, P<0.05);且在临床总疗效上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137, 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托烷司琼及地塞米松防治化疗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疗效较好,可作为新一代强效止吐方案,值得临床关注及应用。
作者:王文娜;林秋菊;罗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了解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例数的季、月、日分布情况,并探讨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急救中心经120电话出诊院前急救且被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病历8886份,以及同时期北京观象台观测的北京市气象资料。分析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例数的季、月、日分布情况;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探讨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影响。结果(1)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例数冬、春季高于夏、秋季;高发月(1月高,11月次之)和低发月(9月低,6月次之)均呈双峰单月型分布;日变化有明显的昼夜规律,8:00~10:00为高发期,22:00~次日7:00为低发期。(2)不同季节低气温、高气温、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极大风速及平均风速及日较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海平面气压、低温日变化、高温日变化、平均气温日变化及日较差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 COX回归分析显示:春季,高气温(滞后时间为1 d)、平均海平面气压(滞后时间为1 d)及平均风速(滞后时间为3 d)对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平均气温日变化对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秋季,低气温和平均海平面气压(滞后时间为3 d)对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平均风速(滞后时间为3 d)、高温日变化及日较差变化对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存在季节性、月分布、日变化规律。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影响不同:春季,高气温、平均海平面气压及平均风速是其影响因素;夏季,平均气温日变化是其影响因素;秋季,低气温和平均海平面气压是其影响因素;冬季,平均风速、日较差变化及高温日变化是其影响因素。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效应,且不同气象因素的滞后效应时间不同。
作者:王克英;崔甍甍;张进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建立基于人群对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利用状况的卫生人力需求模型,为制定基层卫生人力配置标准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4—6月,通过对北京市4个远郊区县(分别来自深山区、半山区、平原和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3133名居民的现场调查,分析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和配置状况。采用卫生人力需求法测算社区卫技人员需求量。结果目前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比例仅为31.2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技人员配置总量为1293人(1.51人/千人),按30%社区首诊的需求测算仅需卫技人员1.49人/千人;但是,若实现60%~90%的社区首诊,则需增加卫技人员2~3人/千人。各岗位人员中,护理人员和防保人员配置的缺口较大。结论目前各区县的每千人口卫技人员量基本能够满足甚至超过居民的需求,但随着健康守门人职责的落实,平原、城乡结合部和半山区还需增加卫生人力,达到每千服务人口配置2~3名卫技人员,深山区需要根据服务半径、可及性和服务人口的状况配置基本的医疗服务团队,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作者:吴妮娜;吕兆丰;王晓燕;韩优莉;黄昊;李珑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