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李丽;张萍
目的探讨代谢性酸中毒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对200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检测.结果 CO2CP低于正常值182例(91 %).结论及时发现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有利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黄疸的消退.
作者:张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5岁6个月,因智力减退、语言障碍伴手刻板运动2年余入我院.
作者:屈素清;詹东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40例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NO3-/NO2-、cAMP及cGMP水平与cAMP/cGMP比值变化,并设2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2.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GM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AMP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4.哮喘患儿急性期cAMP/cGMP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5.缓解期血浆NO3-/NO2-和cGMP水平下降,cAMP水平上升及其cAMP/cGMP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6.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与cGMP水平呈正相关(r=0.401 P<0.01).结论血浆内源性NO、cAMP、cGMP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血浆NO、cAMP/cGMP比值变化可作为监测和指导哮喘患儿疗效和评价哮喘药物疗效的较好生化指标.
作者:卢根;王鸿娟;黄永坤;黄莉;刘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3 d,咳嗽1 d入院.患儿生后d2即出现喘息,久治不愈.后在北京儿童医院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右主支气管软化症.出院后因症状加重来我院治疗.其兄8岁,因反复咳嗽、气喘于2岁6个月来我院就诊,当时即有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经正规治疗,哮鸣音始终未消失.考虑支气管软化症.查体:体温37 ℃,脉搏140次/min,呼吸 40次/min,重病容貌,喘憋状,点头呼吸,口周发绀,咽充血.颈软,气管居中,桶状胸,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喘鸣音、痰鸣音及中小湿音.腹平软,肝肋下5 cm,剑下2 cm.脾不大,肠鸣音正常.余无异常.入院后加强护理,及时拍背吸痰,持续吸氧,相继应用美洛西林、红霉素、头孢曲松控制感染,琥珀酸氢化考的松降低气道高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抵抗力,住院21 d,热退,气喘消失,咳嗽减轻,好转出院.
作者:崔爱华;赵翠琳;李福银;张明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兰菌净对呼吸道黏膜免疫的激活效应及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I)预防效果.方法选择门诊病例35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1岁4例、1~3岁18例、>3岁13例,兰菌净预防呼吸道感染,由家长记录或门诊随访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病程.收集用药前后患儿唾液标本经放免法(DAB-PEG法)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并计算sIgA提高率.结果兰菌净明显提高患儿唾液sIgA含量(P<0.01),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缩短病程,减轻病情.用药前后唾液sIgA提高率以<1岁组高,>3岁组居中,1~3岁组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兰菌净可有效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预防呼吸道感染.
作者:方红;金红芳;董永绥;王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早产发生率和早产有关危险因素.方法从省直第一及第二医院建卡的2216例围生保健手册中筛查出早产儿10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手册中各项记录筛查有关因素,经χ2检验,计算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4.6 %,早产组危险因素以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孕期合并症、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胎儿畸形,偏食/剧吐、孕期外伤史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早产儿死亡率为15.20 %,较同期足月产儿高11.34倍.结论孕期合并症、并发症、不良孕产史、畸胎是造成早产的主要因素,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生,是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 .方法对应用呼吸机治疗的69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VAP 28例;插管次数≥3次、机械通气(MV)时间>72 h、胎龄≤32周及出生体质量<1500 g的VAP发生率高,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插管次数、MV时间、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是早产儿VAP的高危因素.对早产儿VAP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治.
作者:杨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简易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分为3组:简易血浆置换30例、注射人丙种球蛋白组1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2例,观察各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简易血浆置换组平均起效时间5.52 d,有效率93.33 %;注射人丙种球蛋白组平均起效时间5 d,有效率93.75 %;常规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9.35 d,有效率68.18 %.丙球组血浆置换组与对照组疗效均有显著差异(χ=6.492 6.69,P<0.01);丙球组与血浆置换组无显著差异(χ=0.053 P<0.05).结论简易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经济、简单、有效.
作者:刘艳霞;吉四辈;马铭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呼吸支持治疗对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新生儿MODS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原发病治疗加一般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存活17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91.6 h;对照组存活1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机械通气能迅速提高机体携氧能力,减慢MODS的发展速度,机械通气可作为治疗MODS的措施之一.
作者:江风;汤耀斌;韩玉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或联用干扰素γ(IFN-γ)/维生素A(Vit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发生喘息的效果.方法 44例毛支患儿予单独BCG或联用IFN-γ/ VitA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PPD皮试,并随访,平均1年时间,观察喘息发作情况.19例未接受BCG接种的毛支患儿,作为疾病对照组.结果 BCG接种后PPD平均硬结直径大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恢复期,以联合IFN-γ/ VitA治疗组更突出.BCG单用或联用IFN-γ/VitA组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恢复期,单用或联用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BCG可促进毛支患儿PPD皮试阳转,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降低,可预防毛支患儿日后发展为哮喘.IFN-γ/VitA与BCG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刘雅丽;杨锡强;王莉佳;蒋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选择急性病脑患儿60例,分为轻重两组,分别检测患儿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结果急性病脑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GMP-140、VWF、D-D变化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监测血小板GMP-140及血浆VWF、D-D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同时血小板GMP-140及血浆VWF、D-D指标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炜;罗克娴;李根山;郭卓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细胞受损的病理反应过程,是临床上常见危重症之一.人们对休克认识始于交感神经衰竭和外周循环衰竭学说,是由于交感神经由过度兴奋转为抑制而导致血管运动麻痹所致,应用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治疗.后来研究发现,低血压阶段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和去甲肾上腺比正常高10~150倍,且升压药难以挽救休克并使病情更加恶化.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发现休克血流异常,而血压只是一种表现,形成微循环障碍学说,治疗上不再单纯强调升压,而更注重改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使人们可区别低动力型和高动力型休克,扩血管药的应用可降低和改善休克的死亡率.随着细胞水平研究,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休克复苏中的氧供需平衡逐步被认识,使纠正缺氧和维护正常细胞功能成为治疗休克主要目标.休克常并多器官功能不全,其中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临床早常见现象.此时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肺内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生成明显增多.休克复苏后早期肺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更无完善的保护性措施.
作者:祝益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新生儿肺出血(PHN)是指肺大量出血,至少影响2个肺叶,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病症.
作者:韩玉昆;蔡栩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急性起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影像学显示肺部弥散性病变的病例逐渐增多.此类疾病有免疫机制参与,起病急,常有呛咳,呼吸急促、困难,伴中度发热,肺存在广泛细湿音和其他干湿音,胸部X线和CT显示广泛肺间质、实质或气道异常病变.这些病例的原发病诊断困难,缺乏客观的金标准,有些病因不明,教科书和文献对疾病归类也存在分歧.按其临床表现也符合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诊断标准,但未存在严重感染和ARDS发病高危因素.此类病例是否诊断为ALI/ARDS,对治疗及预后判断是否有意义?值得进行探讨.现就常见的此类疾病及其与ALI/ARDS关系简述如下.
作者:陈贤楠;耿荣;申昆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纳洛酮与25 %硫酸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疗效.方法将79例HIE患儿随机分为A组(39例)和B组(40例),A组肌注25 %硫酸镁,B组静滴纳洛酮.治疗后检测其红细胞游离钙、血浆钙、镁及β-内啡肽浓度变化.结果 A组患儿红细胞游离钙浓度和血浆钙、镁浓度改善较B组快,而B组患儿β-内啡肽降低幅度大于A组.结论 25 %硫酸镁对HIE急性期治疗效果较好,而纳洛酮有利于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作者:杨中文;夏小岚;章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在维生素K1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胎龄36~40周新生儿HIE患儿分成维生素K1组(A组)和维生素K1+PCC(B组),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分析结果,并对PT延长者予PCC后再进行复查.结果B组与A组相比,仅FIB明显降低(P=0.0054),而PT、INR、PT%、PTT、TT均无显著差异;对PT延长者给予PCC后,PCCRG,PT、PT%可恢复到正常范围(P=0.0467,0.00098);比较A、B组脑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HIE在给予维生素K1治疗基础上若PT无明显延长可不必加用PCC.
作者:谷强;马雅静;杨春燕;张蕾;杨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与人细小病毒B19(B19)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巢式PCR法和特异性抗体ELISA法对55例HSP患儿血清标本进行B19-DNA、IgM、IgG检测.结果 1.HSP 55例中B19-DNA、IgM、IgG阳性率分别为18 %(10/55)、14 %(8/55)、16 %(9/5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HSP 55例中24例有腹症,其中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4例有关节表现,其中8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0例有肾损,其中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并腹症或关节症状B19感染率分别达20.8 %和23.5 %,同时并两个症状14例中4例(28.6 %)与B19感染有关,皮肤紫癜+腹症+关节+肾损 6例中2例(33.3 %)与B19感染有关.结论 1. B19不是HSP患儿的主要病因,但可能是重要的病因之一;2. B19感染相关性HSP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关节症状和腹症更突出.
作者:成胜权;张国成;曹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女,4岁,体质量13.5kg.因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在体外循环下行缺损修补术.
作者:王晋鹏;王永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孤独症误诊原因.方法对20例孤独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6例、表达性语言障碍5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1例.结论本症误诊原因为临床表现多样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故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降低误诊.
作者:李文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耳毒性和肾毒性外[1],尚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现将近年来收治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神经肌肉综合征4例进行分析.
作者:葛美;贺兴友;王怡;邱勇桂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