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肺出血与急性肺损伤

韩玉昆;蔡栩栩

关键词:婴儿, 新生, 肺出血, 肺损伤, 急性, 发病机制
摘要:新生儿肺出血(PHN)是指肺大量出血,至少影响2个肺叶,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病症.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肺炎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肺炎时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Hi)、卡他布兰汉菌(BC)、肺炎支原体(MP)及肺炎衣原体(CP)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53例住院急性肺炎患儿的双份血清进行不定型Hi抗体、B型Hi荚膜多糖抗体和全菌抗体进行检测,SP溶血素抗体和C-多糖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中SP溶血素抗体、表面蛋白A抗体和C-多糖抗体,CB全菌抗体及MP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双份血清中CP抗体;并同时进行血液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53例肺炎患儿中32例(占60.4 %)病原学检测阳性.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21例,2种和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分别为8例和3例.在各种病原体中,SP和CP感染常见(各占20.8 %,11/53),其次为MP感染(占16.7 %,7/42)和Hi感染(占13.2 %,7/53).结论急性肺炎时SP、CP、MP和Hi等是常见的病原,在小儿肺炎经验治疗时,多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应予以重视.

    作者:王亚亭;杨永弘;胡允文;王亚娟;Didier Leboulleux;Maija leinonen;Heikki Peltola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40例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NO3-/NO2-、cAMP及cGMP水平与cAMP/cGMP比值变化,并设2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2.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GM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AMP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4.哮喘患儿急性期cAMP/cGMP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5.缓解期血浆NO3-/NO2-和cGMP水平下降,cAMP水平上升及其cAMP/cGMP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6.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与cGMP水平呈正相关(r=0.401 P<0.01).结论血浆内源性NO、cAMP、cGMP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血浆NO、cAMP/cGMP比值变化可作为监测和指导哮喘患儿疗效和评价哮喘药物疗效的较好生化指标.

    作者:卢根;王鸿娟;黄永坤;黄莉;刘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进一步认识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出符合分析条件的有关吲哚美辛与布洛芬对照治疗早产儿PDA的研究报告6篇,取其研究结果做Meta分析.结果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PDA的疗效相同,但布洛芬组出现少尿显著少于吲哚美辛组,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布洛芬治疗PDA的疗效与吲哚美辛相同,但引起肾脏不良反应少.

    作者:徐春光;肖昕;熊爱华;叶庭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持续吸入激素治疗对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影响

    目的观察持续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5例5~8岁哮喘缓解期患儿分3个开放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分别为100、200、300 μg/d,持续12个月.于治疗开始,6、12个月行临床评估和肺功能FEV1测定;检测血骨钙素(OS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尿脱氧吡啶( DPD)/尿肌酐(Cr)水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监测骨密度(BMD).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评分和肺功能FEV1明显改善;血OST稍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血BAL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IGF-1水平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显著增高;尿DPD/C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脊柱区域(2~4)和前臂(前臂远端和近侧端)的BMD无显著降低.结论持续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的骨代谢指标和BMD无明显抑制影响.

    作者:谢庆玲;温志红;黄莹;陈友华;覃桂芳;苏俐华;农利平;胡琼燕;谭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喉乳头状瘤18例

    目的探讨小儿喉乳头状瘤(JL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JLP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6岁,2~4岁占66.2 %(12/18);平均病程3.5年,手术次数平均4.78次,治愈率66.7 %,有效率100 %,复发率22.2 %.结论 JLP病变广泛,有侵袭性及复发性,采用手术加免疫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张爱民;卢振民;连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痉挛型脑性瘫痪271例临床分析

    脑性瘫痪(CP)指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各种原因而致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变化的运动姿势异常.其发病率国外报道活婴0.15 %~0.5 %[1],我国发病率为0.18 %~0.4 %[2],其中痉挛型占60 %~70 %.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痉挛型CP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俞雅珍;王桂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26例误诊分析

    我院自1996~2002年共收治肺炎支原体(MP)肺炎108例,其中误诊2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6个月~14岁.持续发热20例,呈弛张热,长12 d;咳嗽26例,顽固性咳嗽、咯痰带血丝各8例;胸闷、气急10例,胸痛1例;口腔霉菌感染3例;肺部可闻及干、湿音10例,无明显肺部体征6例;胸腔积液2例.

    作者:戚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围生期窒息对新生儿糖代谢影响

    目的研究围生期窒息对新生儿血糖及其调节激素的影响.方法对40例窒息儿生后72 h进行连续血糖监测,同时测定血清皮质醇(CT)、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和生长激素(GH)水平.结果轻度窒息对新生儿糖代谢无影响;重度窒息生后6 h血糖高,36 h低(P<0.01).4种激素水平明显增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重度窒息6~12 h血糖与CT和G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应激反应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后高血糖发生起重要作用,监测血糖对重度窒息患儿非常重要,治疗时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

    作者:雷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血液淋巴细胞L-selectin水平变化

    目的了解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血液淋巴细胞L-selectin水平变化,探讨其在MAS中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MAS患儿生后d1及25例足月健康新生儿脐血淋巴细胞表面L-selectin水平.结果 MAS患儿生后d1 L-selectin水平[(82.85±8.71) %]明显高于对照组.MAS患儿L-selectin与生后1 h血pH的相关系数为0.114.结论 MAS患儿生后d1淋巴细胞L-selectin明显增高,与血pH无关.

    作者:宋金枝;吴本清;潘小梅;唐沂;贺务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白细胞检测在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检测,旨在探讨其对急性呼吸道感染预防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白细胞用KS-21血液分析仪测定,CRP和Ig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37例呼吸道感染急性期血常规、CRP和Ig.结果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CRP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呼吸道细菌感染组CRP与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 P均<0.005).细菌和病毒感染组Ig均明显下降.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急性期CRP明显升高,可用于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增强患儿免疫功能,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张敏;燕容;陈慧玲;赵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室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程度,探讨与之有关的高危因素,为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寻求新途径.方法将222例窒息患儿分为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组进行研究.并将主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分为轻度与重度加以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达90.1 %,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71.6 %.重度窒息组器官受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而各器官损害均以轻度为主.重度窒息5 min Apgar评分≤ 6分、入院时即刻血气分析pH≤ 7.20、入院晚及需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器官损害的发生与窒息程度、复苏效果及接受治疗的早晚有关;提示加强围生期母子保健、提高医护人员复苏水平、及时转运危重患儿及采取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等措施均有利于降低窒息新生儿的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捷;曾超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前降钙素(PCT)监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疗效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院时,48 h,1周左右对2001年9月~2002年3月诊治新生儿败血症72例进行PCT测定,同时行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72例患儿入院后PCT均>0.5 μg/L,阳性率100 %,PCT>10 μg/L以上20例,血常规及CRP显示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而CRP在入院时33例(46.4 %)异常,治疗后痊愈70例,PCT均降至正常.结论 PCT在败血症早期用于监测诊断及治疗很重要,敏感性更高.

    作者:秦丽;黄琦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消化道出血病因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目的分析儿童消化道出血(GIB)的病因,了解其临床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153例GIB患儿进行胃镜或结肠镜及其相应病理学等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明确病因140例,确诊率91.5 %,上、下消化道出血(UGIB、LGIB)分别为74例和66例.胃病理检查56例,均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CSFG),Hp(+)33例.炎症组与溃疡组 Hp(+)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轻、中、重度炎症Hp(+)检出率进行比较,3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LGIB前3位病因依次为结、直肠息肉、梅克尔憩室和肠重复畸形.LGIB 66例中,病理证实64例(97 %).结论儿童UGIB以十二指肠溃疡(DU)并CSFG多见,溃疡组Hp感染率高于炎症组,且胃部炎症越严重,Hp感染率越高.LGIB以结、直肠息肉多见.小肠部位的肠系膜及肠壁血管瘤少见,且经常规检查不易确诊.

    作者:徐樨巍;王惠玲;申芳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对婴儿痉挛病因和预后判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CT)对婴儿痉挛(IS)的病因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螺旋CT平扫和MRI扫描T1和T2加权相、反转恢复序列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技术对42例IS颅脑病变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CT检查14例发现异常,对脑萎缩、出血、粗大畸形和钙化显示较好;24例 MRI扫描阳性,对脑白质软化或髓鞘化延迟、海马和脑干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核黄疸、结节性硬化、灰质异位及胼胝体和脑血管畸形等病变都具有良好诊断价值;MRI对IS预后判断应结合临床和年龄.结论 MRI和CT对探寻IS等癫潜在病因、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前者对脑白质软化与髓鞘化、HIE、海马萎缩、局限性脑发育不全和灰质异位等病变检测尤敏感.

    作者:梁锦平;扬华;傅大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

    目的探讨代谢性酸中毒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对200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检测.结果 CO2CP低于正常值182例(91 %).结论及时发现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有利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黄疸的消退.

    作者:张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对骨代谢影响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Gs)对骨代谢影响.方法对50例5~12岁连续吸入IGs 2年哮喘患儿,于吸入前,0.5、1、1.5、2年分次进行血清钙、磷、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水平监测,并进行身高生长速度测定.其中观察I组27例,平均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50 μg/d;观察Ⅱ组23例,平均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50 μg/d;正常对照组22例.结果观察Ⅰ、Ⅱ组、对照组间分次检测的血钙、磷、BALP、OC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各组间q检验无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Ⅰ、Ⅱ组身高生长速度分别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每日小剂量较长时间IGs对儿童骨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莎;张艺;谭友平;林秋雄;陈子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1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幼龄小鼠骨髓移植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1(IL-11)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幼龄小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IL-11对移植前后ALL幼龄小鼠CD4、CD8 T细胞亚群影响;记录ALL小鼠骨髓移植后的存活时间;观察移植后ALL小鼠内脏的GVHD病理变化;ELISA检测与GVHD密切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IL-11降低CD4 T细胞亚群的同时增加CD8 T细胞亚群的数量;明显提高ALL小鼠的生存时间(P<0.001);推迟GVHD发生时间,减轻GVHD发生程度;下调TNF-α水平(P<0.05).结论 IL-11一定程度降低移植后ALL小鼠的GVHD发生,并且保留GVL.

    作者:余永国;高清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凝血酶原复合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了解在维生素K1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胎龄36~40周新生儿HIE患儿分成维生素K1组(A组)和维生素K1+PCC(B组),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分析结果,并对PT延长者予PCC后再进行复查.结果B组与A组相比,仅FIB明显降低(P=0.0054),而PT、INR、PT%、PTT、TT均无显著差异;对PT延长者给予PCC后,PCCRG,PT、PT%可恢复到正常范围(P=0.0467,0.00098);比较A、B组脑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HIE在给予维生素K1治疗基础上若PT无明显延长可不必加用PCC.

    作者:谷强;马雅静;杨春燕;张蕾;杨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疗效及其对血清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疗效及其对血清酶的影响.方法将64例新生儿窒息伴血清酶变化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予1,6-二磷酸果糖250 mg/(kg*次),2次/d静推,疗程7~10 d,并于入院后12 h内及治疗后检查血清酶.结果窒息新生儿治疗前血清酶均增高,且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轻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α-羟丁酸脱氢酶(HBDH)、CK-MB、肌酸激酶(CK)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重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ST、LDH、CK-MB、HBDH测定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可使窒息新生儿升高的血清酶显著下降,提示其对治疗新生儿窒息及预防器官损伤有一定作用.

    作者:高东培;高雯;段红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CT)特征及其与窒息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67例窒息性脑损伤早产儿CT表现,并进行脑损伤分度及其与窒息程度相对照.结果窒息早产儿67例中脑损伤轻度21例,中度24例,重度22例;脑损伤并出血15例.结论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侯庆宇;郭纪生;李培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