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围生期窒息对新生儿糖代谢影响

雷虹

关键词:围生期, 窒息, 婴儿, 新生, 糖代谢
摘要:目的研究围生期窒息对新生儿血糖及其调节激素的影响.方法对40例窒息儿生后72 h进行连续血糖监测,同时测定血清皮质醇(CT)、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和生长激素(GH)水平.结果轻度窒息对新生儿糖代谢无影响;重度窒息生后6 h血糖高,36 h低(P<0.01).4种激素水平明显增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重度窒息6~12 h血糖与CT和G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应激反应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后高血糖发生起重要作用,监测血糖对重度窒息患儿非常重要,治疗时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兰菌净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影响

    目的观察兰菌净对呼吸道黏膜免疫的激活效应及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I)预防效果.方法选择门诊病例35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1岁4例、1~3岁18例、>3岁13例,兰菌净预防呼吸道感染,由家长记录或门诊随访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病程.收集用药前后患儿唾液标本经放免法(DAB-PEG法)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并计算sIgA提高率.结果兰菌净明显提高患儿唾液sIgA含量(P<0.01),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缩短病程,减轻病情.用药前后唾液sIgA提高率以<1岁组高,>3岁组居中,1~3岁组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兰菌净可有效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预防呼吸道感染.

    作者:方红;金红芳;董永绥;王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后的影响

    目的了解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后及智力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9月~2002年9月在我院出生后出现黄疸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5例为干预组;同期外院出生的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4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按照我国新生儿黄疸治疗推荐方案进行光疗及药物治疗.干预组予早期干预并在治疗期间给予感知觉、运动及语言训练,出院后教会家长,定期复查.结果两组患儿1岁时身高、体质量、头围无明显差异,P均>0.05.智力发育有明显差异 P<0.01.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早期干预,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有利于早期发现脑瘫.

    作者:田林瑞;张爱国;徐月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神经肌肉综合征4例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耳毒性和肾毒性外[1],尚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现将近年来收治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神经肌肉综合征4例进行分析.

    作者:葛美;贺兴友;王怡;邱勇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痉挛型脑性瘫痪271例临床分析

    脑性瘫痪(CP)指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各种原因而致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变化的运动姿势异常.其发病率国外报道活婴0.15 %~0.5 %[1],我国发病率为0.18 %~0.4 %[2],其中痉挛型占60 %~70 %.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痉挛型CP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俞雅珍;王桂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卡介苗、干扰素γ及维生素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或联用干扰素γ(IFN-γ)/维生素A(Vit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发生喘息的效果.方法 44例毛支患儿予单独BCG或联用IFN-γ/ VitA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PPD皮试,并随访,平均1年时间,观察喘息发作情况.19例未接受BCG接种的毛支患儿,作为疾病对照组.结果 BCG接种后PPD平均硬结直径大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恢复期,以联合IFN-γ/ VitA治疗组更突出.BCG单用或联用IFN-γ/VitA组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恢复期,单用或联用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BCG可促进毛支患儿PPD皮试阳转,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降低,可预防毛支患儿日后发展为哮喘.IFN-γ/VitA与BCG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刘雅丽;杨锡强;王莉佳;蒋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肺炎并急性肺损伤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个以肺部炎症和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特点为弥散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X线胸片示弥散性浸润影,临床表现为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ALI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这一病理过程的严重阶段,也是终病理结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ALI和ARDS的共同发病基础,肺部是易受损的首位靶器官,也是起关键作用的器官,肺功能障碍导致严重低氧血症,进一步序贯引起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感染与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ALI/ARDS,而小儿感染多见,其中肺炎是常见病因之一,我院统计资料显示31例尸检确诊ALI病例中重症肺炎占(61.3 %)(19/31)[1].

    作者:韩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40例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NO3-/NO2-、cAMP及cGMP水平与cAMP/cGMP比值变化,并设2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2.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GM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AMP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4.哮喘患儿急性期cAMP/cGMP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5.缓解期血浆NO3-/NO2-和cGMP水平下降,cAMP水平上升及其cAMP/cGMP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6.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与cGMP水平呈正相关(r=0.401 P<0.01).结论血浆内源性NO、cAMP、cGMP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血浆NO、cAMP/cGMP比值变化可作为监测和指导哮喘患儿疗效和评价哮喘药物疗效的较好生化指标.

    作者:卢根;王鸿娟;黄永坤;黄莉;刘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影响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早产发生率和早产有关危险因素.方法从省直第一及第二医院建卡的2216例围生保健手册中筛查出早产儿10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手册中各项记录筛查有关因素,经χ2检验,计算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4.6 %,早产组危险因素以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孕期合并症、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胎儿畸形,偏食/剧吐、孕期外伤史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早产儿死亡率为15.20 %,较同期足月产儿高11.34倍.结论孕期合并症、并发症、不良孕产史、畸胎是造成早产的主要因素,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生,是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应用SYBR Green I荧光染色同源基因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21-三体综合征

    目的建立一个快速、准确诊断21-三体综合征(21-三体)方法.方法取26例21-三体患儿及20例正常人DNA标本,引用一对引物同时PCR扩增两个同源基因片断:21号染色体长臂的人肝型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KL-CH21)及1号染色体的人肌型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KM-CH1),用SYBR Green I荧光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软件测光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4个PCR循环检测两个同源基因扩增产物光密度之比:病例组为1.61±0.18;正常人组为1.01±0.06,两组比值分布无重叠区,诊断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一致,约4 h可完成.结论 SYBR Green I荧光同源基因定量PCR方法省时、简单、快捷、准确诊断21-三体,为临床及产前诊断21-三体提供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作者:张茜;谢湘芝;经承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 .方法对应用呼吸机治疗的69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VAP 28例;插管次数≥3次、机械通气(MV)时间>72 h、胎龄≤32周及出生体质量<1500 g的VAP发生率高,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插管次数、MV时间、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是早产儿VAP的高危因素.对早产儿VAP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治.

    作者:杨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多脏器功能障碍成功抢救1例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2 d,腹泻1 d,腹胀3 h伴呕吐入院.入院后腹胀明显且进行性增大.

    作者:张雯;宓越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简易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简易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分为3组:简易血浆置换30例、注射人丙种球蛋白组1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2例,观察各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简易血浆置换组平均起效时间5.52 d,有效率93.33 %;注射人丙种球蛋白组平均起效时间5 d,有效率93.75 %;常规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9.35 d,有效率68.18 %.丙球组血浆置换组与对照组疗效均有显著差异(χ=6.492 6.69,P<0.01);丙球组与血浆置换组无显著差异(χ=0.053 P<0.05).结论简易血浆置换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经济、简单、有效.

    作者:刘艳霞;吉四辈;马铭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常用抗癫癎药物对小儿机体诱变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及血清叶酸(FA)水平,研究抗癫药物(AEDs)对机体的诱变作用及其对FA代谢的影响,寻求抗诱变作用的途径.方法选择癫患儿90例,依据应用AEDs不同分组,检测各组用药前后SCE频率及FA水平,以及补充FA后两指标变化.结果服用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钠(VPA)的癫患儿,服药后较服药前血清FA明显降低,SCE频率显著升高,而补充服用FA后两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 CBZ、VPA对小儿机体具有诱变作用,但硝基安定无明显诱变作用.FA能够减轻AEDs对机体的诱变作用.

    作者:朱海燕;罗克娴;郭卓平;张会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 %足月儿和80 %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05 μmol/L(12 mg/dl),早产儿胆红素不超过256 μmol/L(15 mg/dl),称为生理性黄疸.在此时期内,由于围生、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胆红素常超过205~256 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主要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足月儿如超过308~342 μmol/L(18~20 μmol/L)即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而早产儿由于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差,如同时有病理因素存在,影响其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超过171 μmol/L(10 mg/dl)即有发生核黄疸可能,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而致残.国内高胆发病率较高,不少资料报道以高胆为主诉者占住院新生儿首位,可达30 %~50 %.就诊较晚的重症高胆患儿常于住院时已发生核黄疸而失去治疗时机.本症多可防治,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后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均进行预防性治疗,高胆已很少见.如何降低高胆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

    作者:黄德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变化的意义

    目的探讨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及长期吸入丙酸倍氯米松对其影响.方法比较非急性发作期哮喘吸入激素治疗组、未吸入激素治疗组及对照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未吸入激素的重度哮喘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均<0.05),胰高血糖素则明显减低(P均<0.05).未吸入激素组、吸入治疗的轻中度哮喘组、正常对照组的糖耐量试验显示血糖和激素吸入量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非急性发作期重度哮喘患儿全身应用激素可能会引起机体血糖和相关激素代谢紊乱,从而加重哮喘和诱发糖尿病.

    作者:姚泽忠;朱燕燕;李志骏;刘仲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休克与急性肺损伤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细胞受损的病理反应过程,是临床上常见危重症之一.人们对休克认识始于交感神经衰竭和外周循环衰竭学说,是由于交感神经由过度兴奋转为抑制而导致血管运动麻痹所致,应用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治疗.后来研究发现,低血压阶段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和去甲肾上腺比正常高10~150倍,且升压药难以挽救休克并使病情更加恶化.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发现休克血流异常,而血压只是一种表现,形成微循环障碍学说,治疗上不再单纯强调升压,而更注重改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使人们可区别低动力型和高动力型休克,扩血管药的应用可降低和改善休克的死亡率.随着细胞水平研究,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休克复苏中的氧供需平衡逐步被认识,使纠正缺氧和维护正常细胞功能成为治疗休克主要目标.休克常并多器官功能不全,其中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临床早常见现象.此时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肺内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生成明显增多.休克复苏后早期肺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更无完善的保护性措施.

    作者:祝益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凝血酶原复合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了解在维生素K1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胎龄36~40周新生儿HIE患儿分成维生素K1组(A组)和维生素K1+PCC(B组),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分析结果,并对PT延长者予PCC后再进行复查.结果B组与A组相比,仅FIB明显降低(P=0.0054),而PT、INR、PT%、PTT、TT均无显著差异;对PT延长者给予PCC后,PCCRG,PT、PT%可恢复到正常范围(P=0.0467,0.00098);比较A、B组脑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HIE在给予维生素K1治疗基础上若PT无明显延长可不必加用PCC.

    作者:谷强;马雅静;杨春燕;张蕾;杨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30例

    目的观察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方法治疗组30例重症哮喘患儿采用肝素局部经皮给药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应用常规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 %,有效率92 %;对照组显效率28 %,有效率76 %.治疗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及呼气峰流速明显改善(P<0.05).结论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

    作者:王秋月;李丽;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镁与钾相关性

    1998年8月-2003年8月我们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镁、钾离子关系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虹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呼吸支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呼吸支持治疗对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新生儿MODS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原发病治疗加一般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存活17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91.6 h;对照组存活1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机械通气能迅速提高机体携氧能力,减慢MODS的发展速度,机械通气可作为治疗MODS的措施之一.

    作者:江风;汤耀斌;韩玉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