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民;卢振民;连荣
目的探讨孤独症误诊原因.方法对20例孤独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6例、表达性语言障碍5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1例.结论本症误诊原因为临床表现多样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故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降低误诊.
作者:李文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Gs)对骨代谢影响.方法对50例5~12岁连续吸入IGs 2年哮喘患儿,于吸入前,0.5、1、1.5、2年分次进行血清钙、磷、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水平监测,并进行身高生长速度测定.其中观察I组27例,平均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50 μg/d;观察Ⅱ组23例,平均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50 μg/d;正常对照组22例.结果观察Ⅰ、Ⅱ组、对照组间分次检测的血钙、磷、BALP、OC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各组间q检验无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Ⅰ、Ⅱ组身高生长速度分别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每日小剂量较长时间IGs对儿童骨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莎;张艺;谭友平;林秋雄;陈子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3 d,咳嗽1 d入院.患儿生后d2即出现喘息,久治不愈.后在北京儿童医院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右主支气管软化症.出院后因症状加重来我院治疗.其兄8岁,因反复咳嗽、气喘于2岁6个月来我院就诊,当时即有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经正规治疗,哮鸣音始终未消失.考虑支气管软化症.查体:体温37 ℃,脉搏140次/min,呼吸 40次/min,重病容貌,喘憋状,点头呼吸,口周发绀,咽充血.颈软,气管居中,桶状胸,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喘鸣音、痰鸣音及中小湿音.腹平软,肝肋下5 cm,剑下2 cm.脾不大,肠鸣音正常.余无异常.入院后加强护理,及时拍背吸痰,持续吸氧,相继应用美洛西林、红霉素、头孢曲松控制感染,琥珀酸氢化考的松降低气道高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抵抗力,住院21 d,热退,气喘消失,咳嗽减轻,好转出院.
作者:崔爱华;赵翠琳;李福银;张明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程度,探讨与之有关的高危因素,为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寻求新途径.方法将222例窒息患儿分为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组进行研究.并将主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分为轻度与重度加以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达90.1 %,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71.6 %.重度窒息组器官受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而各器官损害均以轻度为主.重度窒息5 min Apgar评分≤ 6分、入院时即刻血气分析pH≤ 7.20、入院晚及需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器官损害的发生与窒息程度、复苏效果及接受治疗的早晚有关;提示加强围生期母子保健、提高医护人员复苏水平、及时转运危重患儿及采取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等措施均有利于降低窒息新生儿的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捷;曾超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CpG-1826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孕鼠后,对孕鼠本身及其仔鼠的特异性免疫效果.方法分别用不同剂量(10、20、40 μg/只)CpG-1826作为乙肝疫苗佐剂辅助免疫孕鼠,ELISA方法检测孕鼠和仔鼠血清乙肝表面抗体(HBsAb)水平,并观察仔鼠存活数量和生长发育指标(体质量、身长、胎脑和胎仔体质量系数)变化.结果给孕鼠注射CpG-1826+乙肝疫苗或单纯乙肝疫苗后,孕鼠血清HBsAb水平总是高于仔鼠水平(P<0.01),但孕鼠与仔鼠血清HBsAb水平间无相关性存在(r=0.379 P>0.05);CpG-1826+乙肝疫苗免疫孕鼠后,20 μg/只剂量组孕鼠和仔鼠血清HBsAb含量均高于10、40 μg/只剂量组,单纯乙肝疫苗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但仔鼠存活数量及体质量、身长、胎脑和胎仔体质量系数等生长发育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CpG-1826(20 μg/只)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孕鼠时,既能显著提高孕鼠及其仔鼠血清特异性免疫抗体水平,又不对仔鼠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是一种在妊娠期即可刺激免疫系统不成熟个体免疫活性的理想免疫佐剂.
作者:肖昕;徐春光;熊爱华;蒋建伟;徐燕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方法治疗组30例重症哮喘患儿采用肝素局部经皮给药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应用常规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 %,有效率92 %;对照组显效率28 %,有效率76 %.治疗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及呼气峰流速明显改善(P<0.05).结论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
作者:王秋月;李丽;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后及智力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9月~2002年9月在我院出生后出现黄疸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5例为干预组;同期外院出生的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4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按照我国新生儿黄疸治疗推荐方案进行光疗及药物治疗.干预组予早期干预并在治疗期间给予感知觉、运动及语言训练,出院后教会家长,定期复查.结果两组患儿1岁时身高、体质量、头围无明显差异,P均>0.05.智力发育有明显差异 P<0.01.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早期干预,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有利于早期发现脑瘫.
作者:田林瑞;张爱国;徐月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脑性瘫痪(CP)指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各种原因而致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变化的运动姿势异常.其发病率国外报道活婴0.15 %~0.5 %[1],我国发病率为0.18 %~0.4 %[2],其中痉挛型占60 %~70 %.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痉挛型CP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俞雅珍;王桂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543例小儿颅脑损伤患儿,就其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坠落伤占首位(60.2 %),其次车祸伤.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意识障碍程度突出,生命体征变化快,急性弥散性脑水肿发生率较成人明显增高.非手术治疗463例,手术治疗80例.预后良好81.2 %,中度致残3.3 %,重度致残2.4 %,植物人生存0.5 %,死亡12.5 %.结论小儿颅脑损伤治疗后恢复快,后遗症少,预后较成人好.
作者:郭林现;王秉松;党建安;吕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儿童消化道出血(GIB)的病因,了解其临床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153例GIB患儿进行胃镜或结肠镜及其相应病理学等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明确病因140例,确诊率91.5 %,上、下消化道出血(UGIB、LGIB)分别为74例和66例.胃病理检查56例,均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CSFG),Hp(+)33例.炎症组与溃疡组 Hp(+)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轻、中、重度炎症Hp(+)检出率进行比较,3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LGIB前3位病因依次为结、直肠息肉、梅克尔憩室和肠重复畸形.LGIB 66例中,病理证实64例(97 %).结论儿童UGIB以十二指肠溃疡(DU)并CSFG多见,溃疡组Hp感染率高于炎症组,且胃部炎症越严重,Hp感染率越高.LGIB以结、直肠息肉多见.小肠部位的肠系膜及肠壁血管瘤少见,且经常规检查不易确诊.
作者:徐樨巍;王惠玲;申芳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持续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5例5~8岁哮喘缓解期患儿分3个开放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分别为100、200、300 μg/d,持续12个月.于治疗开始,6、12个月行临床评估和肺功能FEV1测定;检测血骨钙素(OS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尿脱氧吡啶( DPD)/尿肌酐(Cr)水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监测骨密度(BMD).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评分和肺功能FEV1明显改善;血OST稍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血BAL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IGF-1水平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显著增高;尿DPD/C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脊柱区域(2~4)和前臂(前臂远端和近侧端)的BMD无显著降低.结论持续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的骨代谢指标和BMD无明显抑制影响.
作者:谢庆玲;温志红;黄莹;陈友华;覃桂芳;苏俐华;农利平;胡琼燕;谭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5岁6个月,因智力减退、语言障碍伴手刻板运动2年余入我院.
作者:屈素清;詹东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急性起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影像学显示肺部弥散性病变的病例逐渐增多.此类疾病有免疫机制参与,起病急,常有呛咳,呼吸急促、困难,伴中度发热,肺存在广泛细湿音和其他干湿音,胸部X线和CT显示广泛肺间质、实质或气道异常病变.这些病例的原发病诊断困难,缺乏客观的金标准,有些病因不明,教科书和文献对疾病归类也存在分歧.按其临床表现也符合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诊断标准,但未存在严重感染和ARDS发病高危因素.此类病例是否诊断为ALI/ARDS,对治疗及预后判断是否有意义?值得进行探讨.现就常见的此类疾病及其与ALI/ARDS关系简述如下.
作者:陈贤楠;耿荣;申昆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酸性多糖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将34只1月龄性未成熟雌性大鼠以70 mg/(kg·d)维甲酸灌胃15 d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A、B组进入治疗期.A组大鼠以常规饲料+10 mg/(kg·d)酸性多糖口服15 d;B组大鼠以常规饲料+10 mg/(kg·d)葡萄糖口服15 d作对照.治疗15 d后,取大鼠下肢骨样本制成病理切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酸性多糖治疗后,A组大鼠骨小梁平均宽度增加,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减少;B组大鼠骨小梁稀少,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增加.结论酸性多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骨质疏松大鼠的股骨骨量.
作者:司予北;王家勤;郭学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兰菌净对呼吸道黏膜免疫的激活效应及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I)预防效果.方法选择门诊病例35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1岁4例、1~3岁18例、>3岁13例,兰菌净预防呼吸道感染,由家长记录或门诊随访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病程.收集用药前后患儿唾液标本经放免法(DAB-PEG法)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并计算sIgA提高率.结果兰菌净明显提高患儿唾液sIgA含量(P<0.01),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缩短病程,减轻病情.用药前后唾液sIgA提高率以<1岁组高,>3岁组居中,1~3岁组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兰菌净可有效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预防呼吸道感染.
作者:方红;金红芳;董永绥;王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个快速、准确诊断21-三体综合征(21-三体)方法.方法取26例21-三体患儿及20例正常人DNA标本,引用一对引物同时PCR扩增两个同源基因片断:21号染色体长臂的人肝型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KL-CH21)及1号染色体的人肌型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KM-CH1),用SYBR Green I荧光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软件测光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4个PCR循环检测两个同源基因扩增产物光密度之比:病例组为1.61±0.18;正常人组为1.01±0.06,两组比值分布无重叠区,诊断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一致,约4 h可完成.结论 SYBR Green I荧光同源基因定量PCR方法省时、简单、快捷、准确诊断21-三体,为临床及产前诊断21-三体提供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作者:张茜;谢湘芝;经承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 %足月儿和80 %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05 μmol/L(12 mg/dl),早产儿胆红素不超过256 μmol/L(15 mg/dl),称为生理性黄疸.在此时期内,由于围生、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胆红素常超过205~256 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主要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足月儿如超过308~342 μmol/L(18~20 μmol/L)即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而早产儿由于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差,如同时有病理因素存在,影响其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超过171 μmol/L(10 mg/dl)即有发生核黄疸可能,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而致残.国内高胆发病率较高,不少资料报道以高胆为主诉者占住院新生儿首位,可达30 %~50 %.就诊较晚的重症高胆患儿常于住院时已发生核黄疸而失去治疗时机.本症多可防治,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后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均进行预防性治疗,高胆已很少见.如何降低高胆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
作者:黄德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40例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NO3-/NO2-、cAMP及cGMP水平与cAMP/cGMP比值变化,并设2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2.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GM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AMP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4.哮喘患儿急性期cAMP/cGMP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5.缓解期血浆NO3-/NO2-和cGMP水平下降,cAMP水平上升及其cAMP/cGMP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6.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与cGMP水平呈正相关(r=0.401 P<0.01).结论血浆内源性NO、cAMP、cGMP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血浆NO、cAMP/cGMP比值变化可作为监测和指导哮喘患儿疗效和评价哮喘药物疗效的较好生化指标.
作者:卢根;王鸿娟;黄永坤;黄莉;刘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急性肺炎时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Hi)、卡他布兰汉菌(BC)、肺炎支原体(MP)及肺炎衣原体(CP)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53例住院急性肺炎患儿的双份血清进行不定型Hi抗体、B型Hi荚膜多糖抗体和全菌抗体进行检测,SP溶血素抗体和C-多糖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中SP溶血素抗体、表面蛋白A抗体和C-多糖抗体,CB全菌抗体及MP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双份血清中CP抗体;并同时进行血液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53例肺炎患儿中32例(占60.4 %)病原学检测阳性.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21例,2种和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分别为8例和3例.在各种病原体中,SP和CP感染常见(各占20.8 %,11/53),其次为MP感染(占16.7 %,7/42)和Hi感染(占13.2 %,7/53).结论急性肺炎时SP、CP、MP和Hi等是常见的病原,在小儿肺炎经验治疗时,多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应予以重视.
作者:王亚亭;杨永弘;胡允文;王亚娟;Didier Leboulleux;Maija leinonen;Heikki Peltola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8年8月-2003年8月我们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镁、钾离子关系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虹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