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亭;杨永弘;胡允文;王亚娟;Didier Leboulleux;Maija leinonen;Heikki Peltola
目的探讨代谢性酸中毒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对200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检测.结果 CO2CP低于正常值182例(91 %).结论及时发现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有利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黄疸的消退.
作者:张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喉乳头状瘤(JL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JLP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6岁,2~4岁占66.2 %(12/18);平均病程3.5年,手术次数平均4.78次,治愈率66.7 %,有效率100 %,复发率22.2 %.结论 JLP病变广泛,有侵袭性及复发性,采用手术加免疫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张爱民;卢振民;连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女,4岁,体质量13.5kg.因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在体外循环下行缺损修补术.
作者:王晋鹏;王永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疗效及其对血清酶的影响.方法将64例新生儿窒息伴血清酶变化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予1,6-二磷酸果糖250 mg/(kg*次),2次/d静推,疗程7~10 d,并于入院后12 h内及治疗后检查血清酶.结果窒息新生儿治疗前血清酶均增高,且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轻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α-羟丁酸脱氢酶(HBDH)、CK-MB、肌酸激酶(CK)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重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ST、LDH、CK-MB、HBDH测定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可使窒息新生儿升高的血清酶显著下降,提示其对治疗新生儿窒息及预防器官损伤有一定作用.
作者:高东培;高雯;段红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孤独症误诊原因.方法对20例孤独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6例、表达性语言障碍5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1例.结论本症误诊原因为临床表现多样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故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降低误诊.
作者:李文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前降钙素(PCT)监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疗效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院时,48 h,1周左右对2001年9月~2002年3月诊治新生儿败血症72例进行PCT测定,同时行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72例患儿入院后PCT均>0.5 μg/L,阳性率100 %,PCT>10 μg/L以上20例,血常规及CRP显示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而CRP在入院时33例(46.4 %)异常,治疗后痊愈70例,PCT均降至正常.结论 PCT在败血症早期用于监测诊断及治疗很重要,敏感性更高.
作者:秦丽;黄琦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早产发生率和早产有关危险因素.方法从省直第一及第二医院建卡的2216例围生保健手册中筛查出早产儿10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手册中各项记录筛查有关因素,经χ2检验,计算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4.6 %,早产组危险因素以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孕期合并症、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胎儿畸形,偏食/剧吐、孕期外伤史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早产儿死亡率为15.20 %,较同期足月产儿高11.34倍.结论孕期合并症、并发症、不良孕产史、畸胎是造成早产的主要因素,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生,是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及血清叶酸(FA)水平,研究抗癫药物(AEDs)对机体的诱变作用及其对FA代谢的影响,寻求抗诱变作用的途径.方法选择癫患儿90例,依据应用AEDs不同分组,检测各组用药前后SCE频率及FA水平,以及补充FA后两指标变化.结果服用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钠(VPA)的癫患儿,服药后较服药前血清FA明显降低,SCE频率显著升高,而补充服用FA后两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 CBZ、VPA对小儿机体具有诱变作用,但硝基安定无明显诱变作用.FA能够减轻AEDs对机体的诱变作用.
作者:朱海燕;罗克娴;郭卓平;张会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Gs)对骨代谢影响.方法对50例5~12岁连续吸入IGs 2年哮喘患儿,于吸入前,0.5、1、1.5、2年分次进行血清钙、磷、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水平监测,并进行身高生长速度测定.其中观察I组27例,平均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50 μg/d;观察Ⅱ组23例,平均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50 μg/d;正常对照组22例.结果观察Ⅰ、Ⅱ组、对照组间分次检测的血钙、磷、BALP、OC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各组间q检验无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Ⅰ、Ⅱ组身高生长速度分别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每日小剂量较长时间IGs对儿童骨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莎;张艺;谭友平;林秋雄;陈子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31例患儿CMV感染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31例患儿中11例为CMV感染患者(χ2=4.40 P<0.05).结论 CMV感染可导致或加重晚发性VitK缺乏患儿的凝血功能障碍,亦可引起颅内血管病变,从而导致颅内出血.
作者:黄爱蓉;潘彤彤;何时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个以肺部炎症和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特点为弥散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X线胸片示弥散性浸润影,临床表现为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ALI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这一病理过程的严重阶段,也是终病理结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ALI和ARDS的共同发病基础,肺部是易受损的首位靶器官,也是起关键作用的器官,肺功能障碍导致严重低氧血症,进一步序贯引起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感染与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ALI/ARDS,而小儿感染多见,其中肺炎是常见病因之一,我院统计资料显示31例尸检确诊ALI病例中重症肺炎占(61.3 %)(19/31)[1].
作者:韩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对急性肺损伤(ALI)的一些有诊断和预后价值的新指标进行综述,反映早期肺泡气-血屏障通透性变化的指标和肺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标记物(肺上皮细胞标记物,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肺纤维化标记物等).
作者:郭琳瑛;甘小庄;宋国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程度,探讨与之有关的高危因素,为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寻求新途径.方法将222例窒息患儿分为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组进行研究.并将主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分为轻度与重度加以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达90.1 %,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71.6 %.重度窒息组器官受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而各器官损害均以轻度为主.重度窒息5 min Apgar评分≤ 6分、入院时即刻血气分析pH≤ 7.20、入院晚及需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器官损害的发生与窒息程度、复苏效果及接受治疗的早晚有关;提示加强围生期母子保健、提高医护人员复苏水平、及时转运危重患儿及采取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等措施均有利于降低窒息新生儿的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捷;曾超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检测,旨在探讨其对急性呼吸道感染预防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白细胞用KS-21血液分析仪测定,CRP和Ig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37例呼吸道感染急性期血常规、CRP和Ig.结果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CRP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呼吸道细菌感染组CRP与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 P均<0.005).细菌和病毒感染组Ig均明显下降.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急性期CRP明显升高,可用于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增强患儿免疫功能,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张敏;燕容;陈慧玲;赵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急性起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影像学显示肺部弥散性病变的病例逐渐增多.此类疾病有免疫机制参与,起病急,常有呛咳,呼吸急促、困难,伴中度发热,肺存在广泛细湿音和其他干湿音,胸部X线和CT显示广泛肺间质、实质或气道异常病变.这些病例的原发病诊断困难,缺乏客观的金标准,有些病因不明,教科书和文献对疾病归类也存在分歧.按其临床表现也符合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诊断标准,但未存在严重感染和ARDS发病高危因素.此类病例是否诊断为ALI/ARDS,对治疗及预后判断是否有意义?值得进行探讨.现就常见的此类疾病及其与ALI/ARDS关系简述如下.
作者:陈贤楠;耿荣;申昆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纳洛酮与25 %硫酸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疗效.方法将79例HIE患儿随机分为A组(39例)和B组(40例),A组肌注25 %硫酸镁,B组静滴纳洛酮.治疗后检测其红细胞游离钙、血浆钙、镁及β-内啡肽浓度变化.结果 A组患儿红细胞游离钙浓度和血浆钙、镁浓度改善较B组快,而B组患儿β-内啡肽降低幅度大于A组.结论 25 %硫酸镁对HIE急性期治疗效果较好,而纳洛酮有利于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作者:杨中文;夏小岚;章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支扩)的病因及临床,并进行随访.方法对1991年12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支扩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中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结果病因以免疫缺陷多见,病变主要累及两下叶,病原以铜绿假单孢菌常见,在随访7例中5例2年后无明显变化,1例免疫缺陷在1年后病变进展,1例异物取出1年后有明显改善.结论支扩的病因应首先考虑免疫缺陷,尤其要检查体液免疫包括IgG亚类;病原以铜绿假单孢菌常见,可指导经验性治疗;异物取出后支扩病变可改善,免疫缺陷者即使在无感染情况下病变也可进展.
作者:冯雪莉;申昆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新生儿肺出血(PHN)是指肺大量出血,至少影响2个肺叶,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病症.
作者:韩玉昆;蔡栩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急性肺炎时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Hi)、卡他布兰汉菌(BC)、肺炎支原体(MP)及肺炎衣原体(CP)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53例住院急性肺炎患儿的双份血清进行不定型Hi抗体、B型Hi荚膜多糖抗体和全菌抗体进行检测,SP溶血素抗体和C-多糖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中SP溶血素抗体、表面蛋白A抗体和C-多糖抗体,CB全菌抗体及MP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双份血清中CP抗体;并同时进行血液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53例肺炎患儿中32例(占60.4 %)病原学检测阳性.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21例,2种和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分别为8例和3例.在各种病原体中,SP和CP感染常见(各占20.8 %,11/53),其次为MP感染(占16.7 %,7/42)和Hi感染(占13.2 %,7/53).结论急性肺炎时SP、CP、MP和Hi等是常见的病原,在小儿肺炎经验治疗时,多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应予以重视.
作者:王亚亭;杨永弘;胡允文;王亚娟;Didier Leboulleux;Maija leinonen;Heikki Peltola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与人细小病毒B19(B19)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巢式PCR法和特异性抗体ELISA法对55例HSP患儿血清标本进行B19-DNA、IgM、IgG检测.结果 1.HSP 55例中B19-DNA、IgM、IgG阳性率分别为18 %(10/55)、14 %(8/55)、16 %(9/5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HSP 55例中24例有腹症,其中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4例有关节表现,其中8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0例有肾损,其中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并腹症或关节症状B19感染率分别达20.8 %和23.5 %,同时并两个症状14例中4例(28.6 %)与B19感染有关,皮肤紫癜+腹症+关节+肾损 6例中2例(33.3 %)与B19感染有关.结论 1. B19不是HSP患儿的主要病因,但可能是重要的病因之一;2. B19感染相关性HSP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关节症状和腹症更突出.
作者:成胜权;张国成;曹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