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蓉;潘彤彤;何时军
目的探讨小儿喉乳头状瘤(JL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JLP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6岁,2~4岁占66.2 %(12/18);平均病程3.5年,手术次数平均4.78次,治愈率66.7 %,有效率100 %,复发率22.2 %.结论 JLP病变广泛,有侵袭性及复发性,采用手术加免疫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张爱民;卢振民;连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选择急性病脑患儿60例,分为轻重两组,分别检测患儿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结果急性病脑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GMP-140、VWF、D-D变化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监测血小板GMP-140及血浆VWF、D-D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同时血小板GMP-140及血浆VWF、D-D指标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炜;罗克娴;李根山;郭卓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程度,探讨与之有关的高危因素,为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寻求新途径.方法将222例窒息患儿分为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组进行研究.并将主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分为轻度与重度加以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达90.1 %,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71.6 %.重度窒息组器官受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而各器官损害均以轻度为主.重度窒息5 min Apgar评分≤ 6分、入院时即刻血气分析pH≤ 7.20、入院晚及需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器官损害的发生与窒息程度、复苏效果及接受治疗的早晚有关;提示加强围生期母子保健、提高医护人员复苏水平、及时转运危重患儿及采取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等措施均有利于降低窒息新生儿的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捷;曾超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个快速、准确诊断21-三体综合征(21-三体)方法.方法取26例21-三体患儿及20例正常人DNA标本,引用一对引物同时PCR扩增两个同源基因片断:21号染色体长臂的人肝型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KL-CH21)及1号染色体的人肌型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KM-CH1),用SYBR Green I荧光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软件测光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4个PCR循环检测两个同源基因扩增产物光密度之比:病例组为1.61±0.18;正常人组为1.01±0.06,两组比值分布无重叠区,诊断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一致,约4 h可完成.结论 SYBR Green I荧光同源基因定量PCR方法省时、简单、快捷、准确诊断21-三体,为临床及产前诊断21-三体提供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作者:张茜;谢湘芝;经承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 %足月儿和80 %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05 μmol/L(12 mg/dl),早产儿胆红素不超过256 μmol/L(15 mg/dl),称为生理性黄疸.在此时期内,由于围生、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胆红素常超过205~256 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主要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足月儿如超过308~342 μmol/L(18~20 μmol/L)即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而早产儿由于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差,如同时有病理因素存在,影响其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超过171 μmol/L(10 mg/dl)即有发生核黄疸可能,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而致残.国内高胆发病率较高,不少资料报道以高胆为主诉者占住院新生儿首位,可达30 %~50 %.就诊较晚的重症高胆患儿常于住院时已发生核黄疸而失去治疗时机.本症多可防治,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后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均进行预防性治疗,高胆已很少见.如何降低高胆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
作者:黄德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543例小儿颅脑损伤患儿,就其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坠落伤占首位(60.2 %),其次车祸伤.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意识障碍程度突出,生命体征变化快,急性弥散性脑水肿发生率较成人明显增高.非手术治疗463例,手术治疗80例.预后良好81.2 %,中度致残3.3 %,重度致残2.4 %,植物人生存0.5 %,死亡12.5 %.结论小儿颅脑损伤治疗后恢复快,后遗症少,预后较成人好.
作者:郭林现;王秉松;党建安;吕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细胞受损的病理反应过程,是临床上常见危重症之一.人们对休克认识始于交感神经衰竭和外周循环衰竭学说,是由于交感神经由过度兴奋转为抑制而导致血管运动麻痹所致,应用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治疗.后来研究发现,低血压阶段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和去甲肾上腺比正常高10~150倍,且升压药难以挽救休克并使病情更加恶化.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发现休克血流异常,而血压只是一种表现,形成微循环障碍学说,治疗上不再单纯强调升压,而更注重改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使人们可区别低动力型和高动力型休克,扩血管药的应用可降低和改善休克的死亡率.随着细胞水平研究,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休克复苏中的氧供需平衡逐步被认识,使纠正缺氧和维护正常细胞功能成为治疗休克主要目标.休克常并多器官功能不全,其中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临床早常见现象.此时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肺内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生成明显增多.休克复苏后早期肺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更无完善的保护性措施.
作者:祝益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年来,急性起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影像学显示肺部弥散性病变的病例逐渐增多.此类疾病有免疫机制参与,起病急,常有呛咳,呼吸急促、困难,伴中度发热,肺存在广泛细湿音和其他干湿音,胸部X线和CT显示广泛肺间质、实质或气道异常病变.这些病例的原发病诊断困难,缺乏客观的金标准,有些病因不明,教科书和文献对疾病归类也存在分歧.按其临床表现也符合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诊断标准,但未存在严重感染和ARDS发病高危因素.此类病例是否诊断为ALI/ARDS,对治疗及预后判断是否有意义?值得进行探讨.现就常见的此类疾病及其与ALI/ARDS关系简述如下.
作者:陈贤楠;耿荣;申昆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3 d,咳嗽1 d入院.患儿生后d2即出现喘息,久治不愈.后在北京儿童医院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右主支气管软化症.出院后因症状加重来我院治疗.其兄8岁,因反复咳嗽、气喘于2岁6个月来我院就诊,当时即有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经正规治疗,哮鸣音始终未消失.考虑支气管软化症.查体:体温37 ℃,脉搏140次/min,呼吸 40次/min,重病容貌,喘憋状,点头呼吸,口周发绀,咽充血.颈软,气管居中,桶状胸,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喘鸣音、痰鸣音及中小湿音.腹平软,肝肋下5 cm,剑下2 cm.脾不大,肠鸣音正常.余无异常.入院后加强护理,及时拍背吸痰,持续吸氧,相继应用美洛西林、红霉素、头孢曲松控制感染,琥珀酸氢化考的松降低气道高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抵抗力,住院21 d,热退,气喘消失,咳嗽减轻,好转出院.
作者:崔爱华;赵翠琳;李福银;张明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新生儿肺出血(PHN)是指肺大量出血,至少影响2个肺叶,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病症.
作者:韩玉昆;蔡栩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40例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NO3-/NO2-、cAMP及cGMP水平与cAMP/cGMP比值变化,并设2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2.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GM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AMP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4.哮喘患儿急性期cAMP/cGMP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1).5.缓解期血浆NO3-/NO2-和cGMP水平下降,cAMP水平上升及其cAMP/cGMP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6.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NO2-与cGMP水平呈正相关(r=0.401 P<0.01).结论血浆内源性NO、cAMP、cGMP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血浆NO、cAMP/cGMP比值变化可作为监测和指导哮喘患儿疗效和评价哮喘药物疗效的较好生化指标.
作者:卢根;王鸿娟;黄永坤;黄莉;刘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NS)患儿发作期、缓解期与正常小儿及成人肾衰患者尿中8种蛋白成分变化.方法对正常儿童、NS缓解期、NS发作期、成人肾衰竭共4组64例尿液用Sebia电泳分析仪测出8种蛋白条带百分比.结果正常儿童及NS缓解组尿中仅有少量清蛋白,发作期组尿中以清蛋白、IgG及转铁蛋白为主,而肾衰组尿中均有7~8种蛋白出现.4组患者7种尿蛋白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S患儿发作期尿中以大量中分子蛋白尿为主,而NS缓解期尿蛋白消失,可能是多数NS预后较好的重要因素.肾衰患者人尿中存在各种类型蛋白.蛋白尿是肾脏病变的标志,而蛋白尿有可能是肾恶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苏宛华;施剑敏;陈敏怡;姚渭清;张敏华;汪萍;李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方法治疗组30例重症哮喘患儿采用肝素局部经皮给药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应用常规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 %,有效率92 %;对照组显效率28 %,有效率76 %.治疗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及呼气峰流速明显改善(P<0.05).结论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
作者:王秋月;李丽;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孤独症误诊原因.方法对20例孤独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6例、表达性语言障碍5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1例.结论本症误诊原因为临床表现多样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故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降低误诊.
作者:李文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ABA)及血钙测定在窒息新生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窒息新生儿行NBNA评分并测定血钙,分析其在不同病情中的变化.结果 NBNA评分及血钙在窒息新生儿中均下降,并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NBNA评分及血钙测定联合应用有助于判断窒息新生儿的病情并估计预后.
作者:曲群;李惠侠;宗璐;李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2 d,腹泻1 d,腹胀3 h伴呕吐入院.入院后腹胀明显且进行性增大.
作者:张雯;宓越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与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1型糖尿病(T1DM)疗效.方法利用CSII控制血糖为一组.MSII控制血糖分为两组,A组予MSII合用二甲双胍;B组单用MSII;并测定3餐前后及凌晨2∶00 时血糖.结果 3组血糖均可控制达标.CSII平均达标天数、胰岛素用量明显短于MSII组,A组达标天数也短于B组.结论 CSII控制血糖,达标时间短,血糖平稳下降,能够抑制黎明现象,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率低,适合T1DM治疗.
作者:金文波;黄文平;徐娜;金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早产发生率和早产有关危险因素.方法从省直第一及第二医院建卡的2216例围生保健手册中筛查出早产儿10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手册中各项记录筛查有关因素,经χ2检验,计算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4.6 %,早产组危险因素以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孕期合并症、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胎儿畸形,偏食/剧吐、孕期外伤史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早产儿死亡率为15.20 %,较同期足月产儿高11.34倍.结论孕期合并症、并发症、不良孕产史、畸胎是造成早产的主要因素,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生,是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及血清叶酸(FA)水平,研究抗癫药物(AEDs)对机体的诱变作用及其对FA代谢的影响,寻求抗诱变作用的途径.方法选择癫患儿90例,依据应用AEDs不同分组,检测各组用药前后SCE频率及FA水平,以及补充FA后两指标变化.结果服用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钠(VPA)的癫患儿,服药后较服药前血清FA明显降低,SCE频率显著升高,而补充服用FA后两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 CBZ、VPA对小儿机体具有诱变作用,但硝基安定无明显诱变作用.FA能够减轻AEDs对机体的诱变作用.
作者:朱海燕;罗克娴;郭卓平;张会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或联用干扰素γ(IFN-γ)/维生素A(Vit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发生喘息的效果.方法 44例毛支患儿予单独BCG或联用IFN-γ/ VitA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PPD皮试,并随访,平均1年时间,观察喘息发作情况.19例未接受BCG接种的毛支患儿,作为疾病对照组.结果 BCG接种后PPD平均硬结直径大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恢复期,以联合IFN-γ/ VitA治疗组更突出.BCG单用或联用IFN-γ/VitA组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恢复期,单用或联用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BCG可促进毛支患儿PPD皮试阳转,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降低,可预防毛支患儿日后发展为哮喘.IFN-γ/VitA与BCG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刘雅丽;杨锡强;王莉佳;蒋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