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庆宇;郭纪生;李培嵩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543例小儿颅脑损伤患儿,就其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坠落伤占首位(60.2 %),其次车祸伤.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意识障碍程度突出,生命体征变化快,急性弥散性脑水肿发生率较成人明显增高.非手术治疗463例,手术治疗80例.预后良好81.2 %,中度致残3.3 %,重度致残2.4 %,植物人生存0.5 %,死亡12.5 %.结论小儿颅脑损伤治疗后恢复快,后遗症少,预后较成人好.
作者:郭林现;王秉松;党建安;吕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持续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5例5~8岁哮喘缓解期患儿分3个开放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分别为100、200、300 μg/d,持续12个月.于治疗开始,6、12个月行临床评估和肺功能FEV1测定;检测血骨钙素(OS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尿脱氧吡啶( DPD)/尿肌酐(Cr)水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监测骨密度(BMD).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评分和肺功能FEV1明显改善;血OST稍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血BAL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IGF-1水平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显著增高;尿DPD/C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脊柱区域(2~4)和前臂(前臂远端和近侧端)的BMD无显著降低.结论持续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的骨代谢指标和BMD无明显抑制影响.
作者:谢庆玲;温志红;黄莹;陈友华;覃桂芳;苏俐华;农利平;胡琼燕;谭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5岁6个月,因智力减退、语言障碍伴手刻板运动2年余入我院.
作者:屈素清;詹东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及血清叶酸(FA)水平,研究抗癫药物(AEDs)对机体的诱变作用及其对FA代谢的影响,寻求抗诱变作用的途径.方法选择癫患儿90例,依据应用AEDs不同分组,检测各组用药前后SCE频率及FA水平,以及补充FA后两指标变化.结果服用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钠(VPA)的癫患儿,服药后较服药前血清FA明显降低,SCE频率显著升高,而补充服用FA后两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 CBZ、VPA对小儿机体具有诱变作用,但硝基安定无明显诱变作用.FA能够减轻AEDs对机体的诱变作用.
作者:朱海燕;罗克娴;郭卓平;张会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检测,旨在探讨其对急性呼吸道感染预防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白细胞用KS-21血液分析仪测定,CRP和Ig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37例呼吸道感染急性期血常规、CRP和Ig.结果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CRP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呼吸道细菌感染组CRP与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 P均<0.005).细菌和病毒感染组Ig均明显下降.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急性期CRP明显升高,可用于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增强患儿免疫功能,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张敏;燕容;陈慧玲;赵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耳毒性和肾毒性外[1],尚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现将近年来收治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神经肌肉综合征4例进行分析.
作者:葛美;贺兴友;王怡;邱勇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酸性多糖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将34只1月龄性未成熟雌性大鼠以70 mg/(kg·d)维甲酸灌胃15 d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A、B组进入治疗期.A组大鼠以常规饲料+10 mg/(kg·d)酸性多糖口服15 d;B组大鼠以常规饲料+10 mg/(kg·d)葡萄糖口服15 d作对照.治疗15 d后,取大鼠下肢骨样本制成病理切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酸性多糖治疗后,A组大鼠骨小梁平均宽度增加,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减少;B组大鼠骨小梁稀少,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增加.结论酸性多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骨质疏松大鼠的股骨骨量.
作者:司予北;王家勤;郭学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脑性瘫痪(CP)指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各种原因而致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变化的运动姿势异常.其发病率国外报道活婴0.15 %~0.5 %[1],我国发病率为0.18 %~0.4 %[2],其中痉挛型占60 %~70 %.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痉挛型CP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俞雅珍;王桂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与人细小病毒B19(B19)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巢式PCR法和特异性抗体ELISA法对55例HSP患儿血清标本进行B19-DNA、IgM、IgG检测.结果 1.HSP 55例中B19-DNA、IgM、IgG阳性率分别为18 %(10/55)、14 %(8/55)、16 %(9/5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HSP 55例中24例有腹症,其中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4例有关节表现,其中8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0例有肾损,其中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并腹症或关节症状B19感染率分别达20.8 %和23.5 %,同时并两个症状14例中4例(28.6 %)与B19感染有关,皮肤紫癜+腹症+关节+肾损 6例中2例(33.3 %)与B19感染有关.结论 1. B19不是HSP患儿的主要病因,但可能是重要的病因之一;2. B19感染相关性HSP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关节症状和腹症更突出.
作者:成胜权;张国成;曹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 .方法对应用呼吸机治疗的69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VAP 28例;插管次数≥3次、机械通气(MV)时间>72 h、胎龄≤32周及出生体质量<1500 g的VAP发生率高,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插管次数、MV时间、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是早产儿VAP的高危因素.对早产儿VAP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治.
作者:杨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后及智力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9月~2002年9月在我院出生后出现黄疸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5例为干预组;同期外院出生的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4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按照我国新生儿黄疸治疗推荐方案进行光疗及药物治疗.干预组予早期干预并在治疗期间给予感知觉、运动及语言训练,出院后教会家长,定期复查.结果两组患儿1岁时身高、体质量、头围无明显差异,P均>0.05.智力发育有明显差异 P<0.01.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早期干预,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有利于早期发现脑瘫.
作者:田林瑞;张爱国;徐月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疗效及其对血清酶的影响.方法将64例新生儿窒息伴血清酶变化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予1,6-二磷酸果糖250 mg/(kg*次),2次/d静推,疗程7~10 d,并于入院后12 h内及治疗后检查血清酶.结果窒息新生儿治疗前血清酶均增高,且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轻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α-羟丁酸脱氢酶(HBDH)、CK-MB、肌酸激酶(CK)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重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ST、LDH、CK-MB、HBDH测定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可使窒息新生儿升高的血清酶显著下降,提示其对治疗新生儿窒息及预防器官损伤有一定作用.
作者:高东培;高雯;段红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方法治疗组30例重症哮喘患儿采用肝素局部经皮给药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应用常规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 %,有效率92 %;对照组显效率28 %,有效率76 %.治疗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及呼气峰流速明显改善(P<0.05).结论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
作者:王秋月;李丽;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儿童消化道出血(GIB)的病因,了解其临床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153例GIB患儿进行胃镜或结肠镜及其相应病理学等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明确病因140例,确诊率91.5 %,上、下消化道出血(UGIB、LGIB)分别为74例和66例.胃病理检查56例,均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CSFG),Hp(+)33例.炎症组与溃疡组 Hp(+)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轻、中、重度炎症Hp(+)检出率进行比较,3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LGIB前3位病因依次为结、直肠息肉、梅克尔憩室和肠重复畸形.LGIB 66例中,病理证实64例(97 %).结论儿童UGIB以十二指肠溃疡(DU)并CSFG多见,溃疡组Hp感染率高于炎症组,且胃部炎症越严重,Hp感染率越高.LGIB以结、直肠息肉多见.小肠部位的肠系膜及肠壁血管瘤少见,且经常规检查不易确诊.
作者:徐樨巍;王惠玲;申芳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呼吸支持治疗对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新生儿MODS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原发病治疗加一般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存活17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91.6 h;对照组存活1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机械通气能迅速提高机体携氧能力,减慢MODS的发展速度,机械通气可作为治疗MODS的措施之一.
作者:江风;汤耀斌;韩玉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8年8月-2003年8月我们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镁、钾离子关系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虹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在维生素K1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胎龄36~40周新生儿HIE患儿分成维生素K1组(A组)和维生素K1+PCC(B组),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分析结果,并对PT延长者予PCC后再进行复查.结果B组与A组相比,仅FIB明显降低(P=0.0054),而PT、INR、PT%、PTT、TT均无显著差异;对PT延长者给予PCC后,PCCRG,PT、PT%可恢复到正常范围(P=0.0467,0.00098);比较A、B组脑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HIE在给予维生素K1治疗基础上若PT无明显延长可不必加用PCC.
作者:谷强;马雅静;杨春燕;张蕾;杨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支扩)的病因及临床,并进行随访.方法对1991年12月~2001年12月我院收治支扩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中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结果病因以免疫缺陷多见,病变主要累及两下叶,病原以铜绿假单孢菌常见,在随访7例中5例2年后无明显变化,1例免疫缺陷在1年后病变进展,1例异物取出1年后有明显改善.结论支扩的病因应首先考虑免疫缺陷,尤其要检查体液免疫包括IgG亚类;病原以铜绿假单孢菌常见,可指导经验性治疗;异物取出后支扩病变可改善,免疫缺陷者即使在无感染情况下病变也可进展.
作者:冯雪莉;申昆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流感嗜血杆菌(Hi)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将Hi探针固定在尼龙膜上;用标记有地高辛的细菌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不同细菌DNA,产物分别与点有探针的膜条杂交.结果 8种细菌均扩增出468 bp目的带,而人白细胞及轮状病毒DNA扩增均阴性.6株Hi杂交阳性,7株其他临床常见菌杂交结果阴性.结论反向点杂交法简便、快速、准确,是检测Hi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沈德新;封志纯;杜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与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1型糖尿病(T1DM)疗效.方法利用CSII控制血糖为一组.MSII控制血糖分为两组,A组予MSII合用二甲双胍;B组单用MSII;并测定3餐前后及凌晨2∶00 时血糖.结果 3组血糖均可控制达标.CSII平均达标天数、胰岛素用量明显短于MSII组,A组达标天数也短于B组.结论 CSII控制血糖,达标时间短,血糖平稳下降,能够抑制黎明现象,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率低,适合T1DM治疗.
作者:金文波;黄文平;徐娜;金毅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