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向点杂交快速检测流感嗜血杆菌

沈德新;封志纯;杜江

关键词:反向点杂交, 寡核苷酸探针, 流感嗜血杆菌
摘要:目的研究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流感嗜血杆菌(Hi)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将Hi探针固定在尼龙膜上;用标记有地高辛的细菌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不同细菌DNA,产物分别与点有探针的膜条杂交.结果 8种细菌均扩增出468 bp目的带,而人白细胞及轮状病毒DNA扩增均阴性.6株Hi杂交阳性,7株其他临床常见菌杂交结果阴性.结论反向点杂交法简便、快速、准确,是检测Hi的一种理想方法.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含CpG基序的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辅助乙肝疫苗对孕鼠和仔鼠的免疫效果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CpG-1826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孕鼠后,对孕鼠本身及其仔鼠的特异性免疫效果.方法分别用不同剂量(10、20、40 μg/只)CpG-1826作为乙肝疫苗佐剂辅助免疫孕鼠,ELISA方法检测孕鼠和仔鼠血清乙肝表面抗体(HBsAb)水平,并观察仔鼠存活数量和生长发育指标(体质量、身长、胎脑和胎仔体质量系数)变化.结果给孕鼠注射CpG-1826+乙肝疫苗或单纯乙肝疫苗后,孕鼠血清HBsAb水平总是高于仔鼠水平(P<0.01),但孕鼠与仔鼠血清HBsAb水平间无相关性存在(r=0.379 P>0.05);CpG-1826+乙肝疫苗免疫孕鼠后,20 μg/只剂量组孕鼠和仔鼠血清HBsAb含量均高于10、40 μg/只剂量组,单纯乙肝疫苗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但仔鼠存活数量及体质量、身长、胎脑和胎仔体质量系数等生长发育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CpG-1826(20 μg/只)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孕鼠时,既能显著提高孕鼠及其仔鼠血清特异性免疫抗体水平,又不对仔鼠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是一种在妊娠期即可刺激免疫系统不成熟个体免疫活性的理想免疫佐剂.

    作者:肖昕;徐春光;熊爱华;蒋建伟;徐燕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室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程度,探讨与之有关的高危因素,为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寻求新途径.方法将222例窒息患儿分为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组进行研究.并将主要器官的功能损害分为轻度与重度加以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达90.1 %,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71.6 %.重度窒息组器官受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而各器官损害均以轻度为主.重度窒息5 min Apgar评分≤ 6分、入院时即刻血气分析pH≤ 7.20、入院晚及需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器官损害的发生与窒息程度、复苏效果及接受治疗的早晚有关;提示加强围生期母子保健、提高医护人员复苏水平、及时转运危重患儿及采取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等措施均有利于降低窒息新生儿的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刘捷;曾超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变化的意义

    目的探讨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及长期吸入丙酸倍氯米松对其影响.方法比较非急性发作期哮喘吸入激素治疗组、未吸入激素治疗组及对照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未吸入激素的重度哮喘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均<0.05),胰高血糖素则明显减低(P均<0.05).未吸入激素组、吸入治疗的轻中度哮喘组、正常对照组的糖耐量试验显示血糖和激素吸入量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非急性发作期重度哮喘患儿全身应用激素可能会引起机体血糖和相关激素代谢紊乱,从而加重哮喘和诱发糖尿病.

    作者:姚泽忠;朱燕燕;李志骏;刘仲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人细小病毒B19感染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与人细小病毒B19(B19)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巢式PCR法和特异性抗体ELISA法对55例HSP患儿血清标本进行B19-DNA、IgM、IgG检测.结果 1.HSP 55例中B19-DNA、IgM、IgG阳性率分别为18 %(10/55)、14 %(8/55)、16 %(9/5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HSP 55例中24例有腹症,其中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4例有关节表现,其中8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0例有肾损,其中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3.并腹症或关节症状B19感染率分别达20.8 %和23.5 %,同时并两个症状14例中4例(28.6 %)与B19感染有关,皮肤紫癜+腹症+关节+肾损 6例中2例(33.3 %)与B19感染有关.结论 1. B19不是HSP患儿的主要病因,但可能是重要的病因之一;2. B19感染相关性HSP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关节症状和腹症更突出.

    作者:成胜权;张国成;曹玉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影响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早产发生率和早产有关危险因素.方法从省直第一及第二医院建卡的2216例围生保健手册中筛查出早产儿10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手册中各项记录筛查有关因素,经χ2检验,计算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4.6 %,早产组危险因素以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孕期合并症、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胎儿畸形,偏食/剧吐、孕期外伤史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早产儿死亡率为15.20 %,较同期足月产儿高11.34倍.结论孕期合并症、并发症、不良孕产史、畸胎是造成早产的主要因素,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生,是降低早产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肺损伤诊断进展

    本文对急性肺损伤(ALI)的一些有诊断和预后价值的新指标进行综述,反映早期肺泡气-血屏障通透性变化的指标和肺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标记物(肺上皮细胞标记物,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肺纤维化标记物等).

    作者:郭琳瑛;甘小庄;宋国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 %足月儿和80 %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05 μmol/L(12 mg/dl),早产儿胆红素不超过256 μmol/L(15 mg/dl),称为生理性黄疸.在此时期内,由于围生、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胆红素常超过205~256 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主要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足月儿如超过308~342 μmol/L(18~20 μmol/L)即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而早产儿由于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差,如同时有病理因素存在,影响其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超过171 μmol/L(10 mg/dl)即有发生核黄疸可能,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而致残.国内高胆发病率较高,不少资料报道以高胆为主诉者占住院新生儿首位,可达30 %~50 %.就诊较晚的重症高胆患儿常于住院时已发生核黄疸而失去治疗时机.本症多可防治,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后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均进行预防性治疗,高胆已很少见.如何降低高胆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

    作者:黄德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反向点杂交快速检测流感嗜血杆菌

    目的研究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流感嗜血杆菌(Hi)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将Hi探针固定在尼龙膜上;用标记有地高辛的细菌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不同细菌DNA,产物分别与点有探针的膜条杂交.结果 8种细菌均扩增出468 bp目的带,而人白细胞及轮状病毒DNA扩增均阴性.6株Hi杂交阳性,7株其他临床常见菌杂交结果阴性.结论反向点杂交法简便、快速、准确,是检测Hi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沈德新;封志纯;杜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兰菌净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影响

    目的观察兰菌净对呼吸道黏膜免疫的激活效应及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I)预防效果.方法选择门诊病例35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1岁4例、1~3岁18例、>3岁13例,兰菌净预防呼吸道感染,由家长记录或门诊随访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病程.收集用药前后患儿唾液标本经放免法(DAB-PEG法)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并计算sIgA提高率.结果兰菌净明显提高患儿唾液sIgA含量(P<0.01),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缩短病程,减轻病情.用药前后唾液sIgA提高率以<1岁组高,>3岁组居中,1~3岁组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兰菌净可有效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预防呼吸道感染.

    作者:方红;金红芳;董永绥;王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围生期窒息对新生儿糖代谢影响

    目的研究围生期窒息对新生儿血糖及其调节激素的影响.方法对40例窒息儿生后72 h进行连续血糖监测,同时测定血清皮质醇(CT)、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和生长激素(GH)水平.结果轻度窒息对新生儿糖代谢无影响;重度窒息生后6 h血糖高,36 h低(P<0.01).4种激素水平明显增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重度窒息6~12 h血糖与CT和G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应激反应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后高血糖发生起重要作用,监测血糖对重度窒息患儿非常重要,治疗时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

    作者:雷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先天性右主支气管软化症1例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3 d,咳嗽1 d入院.患儿生后d2即出现喘息,久治不愈.后在北京儿童医院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右主支气管软化症.出院后因症状加重来我院治疗.其兄8岁,因反复咳嗽、气喘于2岁6个月来我院就诊,当时即有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经正规治疗,哮鸣音始终未消失.考虑支气管软化症.查体:体温37 ℃,脉搏140次/min,呼吸 40次/min,重病容貌,喘憋状,点头呼吸,口周发绀,咽充血.颈软,气管居中,桶状胸,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喘鸣音、痰鸣音及中小湿音.腹平软,肝肋下5 cm,剑下2 cm.脾不大,肠鸣音正常.余无异常.入院后加强护理,及时拍背吸痰,持续吸氧,相继应用美洛西林、红霉素、头孢曲松控制感染,琥珀酸氢化考的松降低气道高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抵抗力,住院21 d,热退,气喘消失,咳嗽减轻,好转出院.

    作者:崔爱华;赵翠琳;李福银;张明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孤独症16例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孤独症误诊原因.方法对20例孤独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6例、表达性语言障碍5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1例.结论本症误诊原因为临床表现多样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故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降低误诊.

    作者:李文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对骨代谢影响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Gs)对骨代谢影响.方法对50例5~12岁连续吸入IGs 2年哮喘患儿,于吸入前,0.5、1、1.5、2年分次进行血清钙、磷、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水平监测,并进行身高生长速度测定.其中观察I组27例,平均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50 μg/d;观察Ⅱ组23例,平均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50 μg/d;正常对照组22例.结果观察Ⅰ、Ⅱ组、对照组间分次检测的血钙、磷、BALP、OC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各组间q检验无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Ⅰ、Ⅱ组身高生长速度分别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每日小剂量较长时间IGs对儿童骨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莎;张艺;谭友平;林秋雄;陈子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弥散性肺部疾病与急性肺损伤

    近年来,急性起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影像学显示肺部弥散性病变的病例逐渐增多.此类疾病有免疫机制参与,起病急,常有呛咳,呼吸急促、困难,伴中度发热,肺存在广泛细湿音和其他干湿音,胸部X线和CT显示广泛肺间质、实质或气道异常病变.这些病例的原发病诊断困难,缺乏客观的金标准,有些病因不明,教科书和文献对疾病归类也存在分歧.按其临床表现也符合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诊断标准,但未存在严重感染和ARDS发病高危因素.此类病例是否诊断为ALI/ARDS,对治疗及预后判断是否有意义?值得进行探讨.现就常见的此类疾病及其与ALI/ARDS关系简述如下.

    作者:陈贤楠;耿荣;申昆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休克与急性肺损伤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细胞受损的病理反应过程,是临床上常见危重症之一.人们对休克认识始于交感神经衰竭和外周循环衰竭学说,是由于交感神经由过度兴奋转为抑制而导致血管运动麻痹所致,应用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治疗.后来研究发现,低血压阶段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和去甲肾上腺比正常高10~150倍,且升压药难以挽救休克并使病情更加恶化.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发现休克血流异常,而血压只是一种表现,形成微循环障碍学说,治疗上不再单纯强调升压,而更注重改善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使人们可区别低动力型和高动力型休克,扩血管药的应用可降低和改善休克的死亡率.随着细胞水平研究,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休克复苏中的氧供需平衡逐步被认识,使纠正缺氧和维护正常细胞功能成为治疗休克主要目标.休克常并多器官功能不全,其中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临床早常见现象.此时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肺内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生成明显增多.休克复苏后早期肺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更无完善的保护性措施.

    作者:祝益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酸性多糖治疗幼鼠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酸性多糖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将34只1月龄性未成熟雌性大鼠以70 mg/(kg·d)维甲酸灌胃15 d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A、B组进入治疗期.A组大鼠以常规饲料+10 mg/(kg·d)酸性多糖口服15 d;B组大鼠以常规饲料+10 mg/(kg·d)葡萄糖口服15 d作对照.治疗15 d后,取大鼠下肢骨样本制成病理切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酸性多糖治疗后,A组大鼠骨小梁平均宽度增加,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减少;B组大鼠骨小梁稀少,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增加.结论酸性多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骨质疏松大鼠的股骨骨量.

    作者:司予北;王家勤;郭学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CT)特征及其与窒息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67例窒息性脑损伤早产儿CT表现,并进行脑损伤分度及其与窒息程度相对照.结果窒息早产儿67例中脑损伤轻度21例,中度24例,重度22例;脑损伤并出血15例.结论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侯庆宇;郭纪生;李培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持续吸入激素治疗对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影响

    目的观察持续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5例5~8岁哮喘缓解期患儿分3个开放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分别为100、200、300 μg/d,持续12个月.于治疗开始,6、12个月行临床评估和肺功能FEV1测定;检测血骨钙素(OS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尿脱氧吡啶( DPD)/尿肌酐(Cr)水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监测骨密度(BMD).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评分和肺功能FEV1明显改善;血OST稍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血BAL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IGF-1水平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显著增高;尿DPD/C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患儿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脊柱区域(2~4)和前臂(前臂远端和近侧端)的BMD无显著降低.结论持续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的骨代谢指标和BMD无明显抑制影响.

    作者:谢庆玲;温志红;黄莹;陈友华;覃桂芳;苏俐华;农利平;胡琼燕;谭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颅脑损伤临床救治特点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543例小儿颅脑损伤患儿,就其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坠落伤占首位(60.2 %),其次车祸伤.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意识障碍程度突出,生命体征变化快,急性弥散性脑水肿发生率较成人明显增高.非手术治疗463例,手术治疗80例.预后良好81.2 %,中度致残3.3 %,重度致残2.4 %,植物人生存0.5 %,死亡12.5 %.结论小儿颅脑损伤治疗后恢复快,后遗症少,预后较成人好.

    作者:郭林现;王秉松;党建安;吕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卡介苗、干扰素γ及维生素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或联用干扰素γ(IFN-γ)/维生素A(Vit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发生喘息的效果.方法 44例毛支患儿予单独BCG或联用IFN-γ/ VitA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PPD皮试,并随访,平均1年时间,观察喘息发作情况.19例未接受BCG接种的毛支患儿,作为疾病对照组.结果 BCG接种后PPD平均硬结直径大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恢复期,以联合IFN-γ/ VitA治疗组更突出.BCG单用或联用IFN-γ/VitA组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恢复期,单用或联用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BCG可促进毛支患儿PPD皮试阳转,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降低,可预防毛支患儿日后发展为哮喘.IFN-γ/VitA与BCG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刘雅丽;杨锡强;王莉佳;蒋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