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徐春光;肖昕;熊爱华;叶庭妤

关键词:布洛芬, 吲哚美辛, 动脉导管未闭, 婴儿, 早产, Meta分析
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出符合分析条件的有关吲哚美辛与布洛芬对照治疗早产儿PDA的研究报告6篇,取其研究结果做Meta分析.结果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PDA的疗效相同,但布洛芬组出现少尿显著少于吲哚美辛组,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布洛芬治疗PDA的疗效与吲哚美辛相同,但引起肾脏不良反应少.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选择急性病脑患儿60例,分为轻重两组,分别检测患儿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结果急性病脑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GMP-140、VWF、D-D变化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监测血小板GMP-140及血浆VWF、D-D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同时血小板GMP-140及血浆VWF、D-D指标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炜;罗克娴;李根山;郭卓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30例

    目的观察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方法治疗组30例重症哮喘患儿采用肝素局部经皮给药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应用常规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 %,有效率92 %;对照组显效率28 %,有效率76 %.治疗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及呼气峰流速明显改善(P<0.05).结论肝素靶向经皮给药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

    作者:王秋月;李丽;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进一步认识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出符合分析条件的有关吲哚美辛与布洛芬对照治疗早产儿PDA的研究报告6篇,取其研究结果做Meta分析.结果布洛芬与吲哚美辛治疗PDA的疗效相同,但布洛芬组出现少尿显著少于吲哚美辛组,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布洛芬治疗PDA的疗效与吲哚美辛相同,但引起肾脏不良反应少.

    作者:徐春光;肖昕;熊爱华;叶庭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疗效及其对血清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疗效及其对血清酶的影响.方法将64例新生儿窒息伴血清酶变化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予1,6-二磷酸果糖250 mg/(kg*次),2次/d静推,疗程7~10 d,并于入院后12 h内及治疗后检查血清酶.结果窒息新生儿治疗前血清酶均增高,且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轻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α-羟丁酸脱氢酶(HBDH)、CK-MB、肌酸激酶(CK)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重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ST、LDH、CK-MB、HBDH测定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可使窒息新生儿升高的血清酶显著下降,提示其对治疗新生儿窒息及预防器官损伤有一定作用.

    作者:高东培;高雯;段红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肺损伤诊断进展

    本文对急性肺损伤(ALI)的一些有诊断和预后价值的新指标进行综述,反映早期肺泡气-血屏障通透性变化的指标和肺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标记物(肺上皮细胞标记物,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肺纤维化标记物等).

    作者:郭琳瑛;甘小庄;宋国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消化道出血病因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目的分析儿童消化道出血(GIB)的病因,了解其临床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153例GIB患儿进行胃镜或结肠镜及其相应病理学等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明确病因140例,确诊率91.5 %,上、下消化道出血(UGIB、LGIB)分别为74例和66例.胃病理检查56例,均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CSFG),Hp(+)33例.炎症组与溃疡组 Hp(+)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轻、中、重度炎症Hp(+)检出率进行比较,3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LGIB前3位病因依次为结、直肠息肉、梅克尔憩室和肠重复畸形.LGIB 66例中,病理证实64例(97 %).结论儿童UGIB以十二指肠溃疡(DU)并CSFG多见,溃疡组Hp感染率高于炎症组,且胃部炎症越严重,Hp感染率越高.LGIB以结、直肠息肉多见.小肠部位的肠系膜及肠壁血管瘤少见,且经常规检查不易确诊.

    作者:徐樨巍;王惠玲;申芳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神经肌肉综合征4例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耳毒性和肾毒性外[1],尚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现将近年来收治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神经肌肉综合征4例进行分析.

    作者:葛美;贺兴友;王怡;邱勇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纳洛酮与硫酸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纳洛酮与25 %硫酸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疗效.方法将79例HIE患儿随机分为A组(39例)和B组(40例),A组肌注25 %硫酸镁,B组静滴纳洛酮.治疗后检测其红细胞游离钙、血浆钙、镁及β-内啡肽浓度变化.结果 A组患儿红细胞游离钙浓度和血浆钙、镁浓度改善较B组快,而B组患儿β-内啡肽降低幅度大于A组.结论 25 %硫酸镁对HIE急性期治疗效果较好,而纳洛酮有利于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作者:杨中文;夏小岚;章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型糖尿病患儿皮下连续输注胰岛素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与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1型糖尿病(T1DM)疗效.方法利用CSII控制血糖为一组.MSII控制血糖分为两组,A组予MSII合用二甲双胍;B组单用MSII;并测定3餐前后及凌晨2∶00 时血糖.结果 3组血糖均可控制达标.CSII平均达标天数、胰岛素用量明显短于MSII组,A组达标天数也短于B组.结论 CSII控制血糖,达标时间短,血糖平稳下降,能够抑制黎明现象,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率低,适合T1DM治疗.

    作者:金文波;黄文平;徐娜;金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26例误诊分析

    我院自1996~2002年共收治肺炎支原体(MP)肺炎108例,其中误诊2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6个月~14岁.持续发热20例,呈弛张热,长12 d;咳嗽26例,顽固性咳嗽、咯痰带血丝各8例;胸闷、气急10例,胸痛1例;口腔霉菌感染3例;肺部可闻及干、湿音10例,无明显肺部体征6例;胸腔积液2例.

    作者:戚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CT)特征及其与窒息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67例窒息性脑损伤早产儿CT表现,并进行脑损伤分度及其与窒息程度相对照.结果窒息早产儿67例中脑损伤轻度21例,中度24例,重度22例;脑损伤并出血15例.结论早产儿窒息性脑损伤的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侯庆宇;郭纪生;李培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前降钙素(PCT)监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疗效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院时,48 h,1周左右对2001年9月~2002年3月诊治新生儿败血症72例进行PCT测定,同时行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72例患儿入院后PCT均>0.5 μg/L,阳性率100 %,PCT>10 μg/L以上20例,血常规及CRP显示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而CRP在入院时33例(46.4 %)异常,治疗后痊愈70例,PCT均降至正常.结论 PCT在败血症早期用于监测诊断及治疗很重要,敏感性更高.

    作者:秦丽;黄琦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

    目的探讨代谢性酸中毒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对200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检测.结果 CO2CP低于正常值182例(91 %).结论及时发现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有利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黄疸的消退.

    作者:张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颅脑损伤临床救治特点

    目的探讨小儿颅脑损伤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特点.方法对我科收治543例小儿颅脑损伤患儿,就其致伤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坠落伤占首位(60.2 %),其次车祸伤.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意识障碍程度突出,生命体征变化快,急性弥散性脑水肿发生率较成人明显增高.非手术治疗463例,手术治疗80例.预后良好81.2 %,中度致残3.3 %,重度致残2.4 %,植物人生存0.5 %,死亡12.5 %.结论小儿颅脑损伤治疗后恢复快,后遗症少,预后较成人好.

    作者:郭林现;王秉松;党建安;吕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卡介苗、干扰素γ及维生素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或联用干扰素γ(IFN-γ)/维生素A(VitA)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发生喘息的效果.方法 44例毛支患儿予单独BCG或联用IFN-γ/ VitA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PPD皮试,并随访,平均1年时间,观察喘息发作情况.19例未接受BCG接种的毛支患儿,作为疾病对照组.结果 BCG接种后PPD平均硬结直径大于干预前及对照组恢复期,以联合IFN-γ/ VitA治疗组更突出.BCG单用或联用IFN-γ/VitA组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恢复期,单用或联用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BCG可促进毛支患儿PPD皮试阳转,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降低,可预防毛支患儿日后发展为哮喘.IFN-γ/VitA与BCG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刘雅丽;杨锡强;王莉佳;蒋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变化的意义

    目的探讨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及长期吸入丙酸倍氯米松对其影响.方法比较非急性发作期哮喘吸入激素治疗组、未吸入激素治疗组及对照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未吸入激素的重度哮喘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均<0.05),胰高血糖素则明显减低(P均<0.05).未吸入激素组、吸入治疗的轻中度哮喘组、正常对照组的糖耐量试验显示血糖和激素吸入量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非急性发作期重度哮喘患儿全身应用激素可能会引起机体血糖和相关激素代谢紊乱,从而加重哮喘和诱发糖尿病.

    作者:姚泽忠;朱燕燕;李志骏;刘仲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酸性多糖治疗幼鼠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酸性多糖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将34只1月龄性未成熟雌性大鼠以70 mg/(kg·d)维甲酸灌胃15 d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A、B组进入治疗期.A组大鼠以常规饲料+10 mg/(kg·d)酸性多糖口服15 d;B组大鼠以常规饲料+10 mg/(kg·d)葡萄糖口服15 d作对照.治疗15 d后,取大鼠下肢骨样本制成病理切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酸性多糖治疗后,A组大鼠骨小梁平均宽度增加,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减少;B组大鼠骨小梁稀少,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增加.结论酸性多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骨质疏松大鼠的股骨骨量.

    作者:司予北;王家勤;郭学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先天性右主支气管软化症1例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3 d,咳嗽1 d入院.患儿生后d2即出现喘息,久治不愈.后在北京儿童医院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右主支气管软化症.出院后因症状加重来我院治疗.其兄8岁,因反复咳嗽、气喘于2岁6个月来我院就诊,当时即有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经正规治疗,哮鸣音始终未消失.考虑支气管软化症.查体:体温37 ℃,脉搏140次/min,呼吸 40次/min,重病容貌,喘憋状,点头呼吸,口周发绀,咽充血.颈软,气管居中,桶状胸,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喘鸣音、痰鸣音及中小湿音.腹平软,肝肋下5 cm,剑下2 cm.脾不大,肠鸣音正常.余无异常.入院后加强护理,及时拍背吸痰,持续吸氧,相继应用美洛西林、红霉素、头孢曲松控制感染,琥珀酸氢化考的松降低气道高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抵抗力,住院21 d,热退,气喘消失,咳嗽减轻,好转出院.

    作者:崔爱华;赵翠琳;李福银;张明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31例患儿CMV感染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31例患儿中11例为CMV感染患者(χ2=4.40 P<0.05).结论 CMV感染可导致或加重晚发性VitK缺乏患儿的凝血功能障碍,亦可引起颅内血管病变,从而导致颅内出血.

    作者:黄爱蓉;潘彤彤;何时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痉挛型脑性瘫痪271例临床分析

    脑性瘫痪(CP)指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各种原因而致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变化的运动姿势异常.其发病率国外报道活婴0.15 %~0.5 %[1],我国发病率为0.18 %~0.4 %[2],其中痉挛型占60 %~70 %.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痉挛型CP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俞雅珍;王桂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