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秦玉霞;李惠萍;韦学萍;姚勋霞;邓敏;叶祺;白璐

关键词:心力衰竭, 延续性护理, 自我护理,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从而探讨适合我国当前医疗体制下CHF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抽取2012年10月-2013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总院和南区2个心血管病区住院的CHF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此外,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延续性护理是运用延续护理理论给予患者信息的延续、管理的延续、关系的延续3个方面的延续性护理干预。采用改良的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 EHFSCB-9),分别于患者出院时(干预前)、出院后6周(干预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结果干预前对照组与试验组EHFSCB-9总分间无差异〔(24.0±7.5)分与(22.3±7.4)分, P>0.05〕;干预后试验组EHFSCB-9总分低于对照组〔(14.5±4.1)分与(24.1±6.1)分,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EHFSCB-9各条目(除外“每天测量体质量”)得分间无差异( P>0.05);干预后试验组EHFSCB-9各条目(除外“采用低盐饮食”和“按医生医嘱吃药”)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提高CHF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可以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超早期溶栓及非溶栓远期功能改善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患者远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患者87例(溶栓组)和非溶栓患者93例(非溶栓组),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分别为溶栓低强度组( A组,19例)、溶栓中强度组(B组,23例)、溶栓亚强度组(C组,21例)、溶栓高强度组(D组,24例)、非溶栓低强度组(E组,22例)、非溶栓中强度组( F组,25例)、非溶栓亚强度组( G组,24例)和非溶栓高强度组( H组,22例)。溶栓组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非溶栓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脑保护、神经营养治疗。两组患者均在症状、体征稳定48 h内开始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床椅转移训练、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态练习、上下楼梯练习和手功能作业训练,为期4周。训练前及训练后,采用简式傅格-梅尔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MA)、功能独立性量表( FIM)、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 SS-QOL)分别比较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然后比较溶栓与康复训练强度两因素组成的8种条件下患者康复训练后的各项功能。结果(1)不论是溶栓组还是非溶栓组,不同强度康复训练者训练前FMA、 FIM、 SS-QOL评分间均无差异( P>0.05)。康复训练后, B、 C、 D组FMA评分高于A组; C、 D组FIM评分高于A组, D组FIM评分高于B组; C组SS-QOL评分高于A组, D组SS-QOL评分均高于A、 B、 C组( P<0.05)。康复训练后, G、 H组FMA评分及FIM评分均高于E组; H组SS-QOL评分高于E组和F组(P<0.05)。(2)两因素多水平的方差分析显示,溶栓患者FMA、 FIM、 SS-QOL评分高于非溶栓患者(P<0.05);康复训练强度增加,患者的FMA、 FIM、 SS-QOL评分增加( P<0.05)。对于SS-QOL评分,溶栓与康复训练强度间有交互作用( P<0.05); A组SS-QOL评分低于H组, B组SS-QOL评分高于E组, C组、 D组SS-QOL评分均高于E组、 F组、 G组( P<0.05)。结论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对于溶栓和非溶栓患者的远期功能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溶栓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运动敏感性更高。在适训练强度范围内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可以使溶栓患者和非溶栓患者获得更快的运动恢复速度和更好的生存质量。非溶栓患者在发病初期选择较溶栓患者更高的训练强度可显著改善远期预后并缩小与溶栓患者的差距。

    作者:张京;吴海艳;韩淑玲;姚济荣;贺茂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澳大利亚家庭医生》(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杂志2014年6月目次选登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血糖控制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本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M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采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控制目标分别为8.0~10.0 mmol/L和4.4~7.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胰岛素使用时间、 MICU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28 d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入住MICU第1天和第5天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素使用时间、 MICU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间无差异(P>0.05)。入住MICU第5天观察组患者血清CRP、 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血糖控制不能降低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反而会增高老年危重症患者低血糖风险。

    作者:刘旭辉;郑常龙;冯亚群;叶志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请您收藏--输液反应抢救流程

    输液反应症状发热反应发冷、寒战和发热,严重者初起即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广州市逢源社区及彩虹社区所有居民健康档案中抽取样本,并按档案排列顺序查找记录有疑似风湿病症状但未确诊者及已在各医院风湿科确诊的骨关节炎( OA)、痛风、类风湿关节炎( RA)、骨质疏松症( OP)、强直性脊柱炎( AS)、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各50例(分为OA组、痛风组、 RA组、 OP组、 AS组、 SLE组),同时按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两社区健康档案中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健康调查量表( SF-36)作为健康调查问卷进行生命质量评分, SF-36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 SF)、情感职能( RE)、心理健康( MH)8个维度;并同时记录性别、年龄、学历(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中低学历:高中及以下)、家庭月收入、就医情况、治疗方式(规范治疗,不规范治疗)、病情活动性、是否达标治疗和月平均治疗费用;分析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6组风湿病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医院就诊情况、治疗方式、病情活动性、达标治疗情况、月平均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风湿病组及对照组的PF、 RP、 BP、 GH、 VT、 SF、 RE、 M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A组、 RA组患者的PF、 RP、 BP维度评分低于SLE组患者( P<0.05);痛风组和OP组患者的PF、 BP维度评分低于SLE组患者(P<0.05); SLE组患者的GH、 SF维度评分低于OA组、 RA组和AS组患者, MH维度评分低于痛风组、RA组和AS组患者( P<0.05); AS组患者的GH维度评分高于痛风组、 RA组、 OP组和SLE组患者, RE维度评分高于OA组、痛风组和RA组患者( 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RA的生命质量与学历无相关性( P>0.05);学历、家庭月收入、治疗方式与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呈正相关,而病情活动与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较一般健康人群差,学历、家庭月收入、治疗方式、病情活动性是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炜戎;罗政;江东霖;蒋春梅;蔡晓燕;谢启新;聂再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慢性病管理计划(含职业疗法和理疗)能否减少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背景运动和居家改造是预防跌倒的有效干预措施。慢性病管理( CDM)项目是全科医生开展这些干预措施的途径之一。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对评估CDM,如职业疗法( OT)和理疗( PT)等对预防跌倒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前后测试点研究设计,对在CDM中开展OT和PT分享的5项协同单元及全科医生管理计划进行评价。对干预前后的指标分别进行测量,对两家全科诊所的8例年龄≥75岁患者的转归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2个月,患者的日常功能( P=0.04)、身体功能( P=0.01)及跌伤预防能力(P=0.01)得到了显著改善。患者对干预措施的依从性极佳。讨论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开展跌倒预防干预是有效的,需要持续对干预措施进行推广,以确保有跌倒危险的老年人能从中受益。

    作者:周淑新(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模型中前脑磷酸化DARPP -32与嗜酸损伤神经元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在重复系统给予亚惊厥剂量戊四氮(PTZ)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DARPP-32在大鼠前脑的磷酸化表达分布情况及其时程变化与嗜酸损伤神经元时程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以探讨磷酸化DARPP-32(p-DARPP-32)在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中存在的神经元损伤所扮演的角色。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个实验组(n=5)和1个对照组(n=10), A组: PTZ 1 h,大鼠在PTZ诱发癫痫发作1 h后被处死,后几组按相应的时间处死; B组: PTZ 6 h; C组: PTZ 24 h; D组: PTZ 48 h; E组: PTZ 72 h;对照组大鼠接受同样体积和次数的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而后在与上述各组相应的时间点被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结果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升高( P<0.05); 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较A组和B组均降低(P<0.05); D组和E组较C组均降低(P<0.05); D组与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均升高(P<0.05); B组较A组均升高(P<0.05); C组较B组均升高(P<0.05); C组、 D组、 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发作后DARPP-32在大鼠前脑存在着明显磷酸化表达,且与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的时程变化有着一致的同步关系。持续的癫痫发作后,多巴胺激活D1/PKA/DARPP-32/PP-1信息传递链可能是导致大鼠前脑神经元广泛性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而p-DARPP-32在多巴胺发挥生理作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王伟文;廖晓阳;杨正辉;林航;王庆松;吴俞宪;刘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域33基因 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关系的 Meta分析

    目的:探讨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域33(ADAM33)基因V4(rs2787094G>C)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 CNKI )、PubMed、 EMBase、 Google学术、 Web of Science 等电子数据库,检索范围均从建库至2013年8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由两位研究员进行数据收集、提取。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8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共包括212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病例组)和3134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等位基因模型和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有关〔G与C: OR=1.58,95%CI (1.14,2.18), P=0.006; GG+GC与CC: OR=1.42,95%CI (1.25,1.60), P=0.00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来源为普通人群时,在等位基因模型和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有关〔G与C: OR=1.58,95%CI (1.06,2.35), P=0.024; GG+GC与CC: OR=1.40,95%CI (1.22,1.60), P=0.000〕;对照组来源为医院人群时,在等位基因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无关〔OR=1.57,95%CI (0.73,3.37), P=0.244〕,在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有关〔OR=1.53,95%CI (1.12,2.08), P=0.00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PCR-RFLP)进行检测时,在等位基因模型和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有关〔G与C: OR=2.21,95%CI (1.44,3.40), P=0.001; GG+GC与CC: OR=2.29,95%CI (1.88,2.78), P=0.000〕;采用其他检测方法时,在等位基因模型和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 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无关〔G 与C: OR =1.07,95%CI (0.94,1.21), P =0.314; GG+GC与CC: OR=1.02,95%CI (0.87,1.20), P=0.769〕。结论 ADAM33基因V4多态性可能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增加有关,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支气管哮喘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林;张云;张智峰;张文涵;方春晓;于丽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瘦素的神经保护与促进记忆作用研究进展

    瘦素是一种脂肪源性激素,调节体内能量代谢平衡。瘦素与下丘脑瘦素受体结合,可抑制食欲、降低体质量。既往研究表明,瘦素抵抗是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瘦素及其类似物有望成为神经系统保护剂。此外,瘦素还可促进认知过程,可能延缓甚至部分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或衰老所致的记忆丧失。本文从神经保护作用和促进记忆两个方面对瘦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程瑾;胡顺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脑微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微出血(CMBs)的检出情况及CMB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行SWI检查确诊CMBs的患者50例为CMBs组,另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相匹配的SWI未见微出血灶的体检者44例为对照组,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 MoCA)评价其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MoCA评分情况及不同级别和部位的CMBs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CMBs在SWI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内边界清晰的小圆形低信号影。 CMBs组患者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记忆力、定向力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度CMBs组、中度CMBs组、重度CMBs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抽象能力、记忆力评分降低,中度CMBs组、重度CMBs组命名、注意力、语言评分降低(P<0.05);与轻度CMBs组比较,中度CMBs组、重度CMBs组MoCA总分、注意力、抽象能力、记忆力评分降低,重度CMBs组视空间执行能力、语言评分降低( P<0.05);与中度CMBs组比较,重度CMBs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评分降低( 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CMBs数量与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记忆力评分呈负相关( P<0.05);皮质-皮质下CMBs与MoCA总分、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评分呈负相关( P<0.05);基底核和丘脑CMBs与MoCA总分、语言评分呈负相关( P<0.05);脑干和幕下CMBs与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评分呈负相关( P<0.05)。结论 SWI能清楚地显示CMBs; CMBs能引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不同级别和部位的CMBs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不同。

    作者:肖桂荣;孙新芳;王赵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 CT及 MRI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7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CCCL患者7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另行MRI横断面T2加权像(T2WI)+脂肪抑制(FS)、扩散加权成像(DWI)、 T1加权像(T1WI)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7例患者中,6例为单发病灶,病灶直径为2.2~4.7cm,平均约3.3cm;1例为多发病灶,大病灶直径约14.7 cm。 CT平扫:病灶均呈相对低密度改变,6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病灶内伴稍高密度出血灶。CT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门脉期持续强化,逐步充填改变;其中1例病灶中央同时出现斑片状异常强化,1例出现延迟强化包膜;2例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未见明显扩清。 MRI T1WI:3例病灶呈稍低信号,信号均匀,反相位信号程度均有下降;2例T1 WI病灶信号混杂,内伴斑状高信号,其中1例反相位序列高信号区信号减低。 MRI T2WI:所有病灶呈混杂高信号。 DWI:4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 MRI增强扫描:3例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边缘强化明显,门脉期病灶持续强化;2例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强化程度无下降;4例显示延迟强化包膜。结论 PCCCL的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但T1 WI及动态增强的运用仍能表现出一定的特征,为术前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汪国余;黄抒佳;胡明华;陈超;吴玉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三分之一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中心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1/3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CSC患者90例(90眼),均接受1/3常规剂量维替泊芬静脉推注(2 mg/m2),静脉推注开始5 min后接受波长689 nm激光照射83 s。治疗后1周和1、3、6个月随访,比较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 BCVA)、视网膜下积液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FT),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BCVA提高,视网膜下积液面积减少, CFT变薄(P<0.05)。 BCVA、视网膜下积液面积、 CFT治疗前到治疗后1个月内明显好转,治疗后1个月到6个月基本稳定,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3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急性CSC能停止或减少脉络膜血管渗漏,促进视网膜解剖复位,改善症状,提高和稳定视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党维华;于沛涛;刘宁宁;王冠晶;吕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家庭病床 MASTER 管理模式的创建和效果评估

    目的:探索新型家庭病床管理模式---MASTER管理模式,提高家庭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家庭病床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12年6月北京马家堡社区符合家庭病床建床条件且同意参加试验的家庭病床患者16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Ⅰ组820例和Ⅱ组860例。Ⅰ组采用MASTER管理模式进行强化管理,Ⅱ组进行标准化管理;调查两组家庭护理人员慢性病知识和护理技能的知晓率,同时跟踪监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费用、满意度。结果Ⅰ组和Ⅱ组护理前家庭护理人员高血压、糖尿病、正常生命体征、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患者安全体位、患者合理膳食、患者的搬运、家庭预防感染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上述慢性病知识和护理技能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发生不良事件19起,发生率为2.32%;Ⅱ组发生不良事件81起,发生率为9.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91, P<0.01)。Ⅰ组较Ⅱ组人均医疗费用降低,满意度升高( P<0.05)。结论家庭病床的建立,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行动不便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但家庭病床不良事件也应高度注意。MASTER管理模式引入三级医院医学专家参与巡诊、查床,使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人力资源得到优化,对家庭护理人员的护理教育得到加强,规范了家庭医疗行为,有利于减少家庭病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家庭医疗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陈应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五年随访观察

    目的:观察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长期变化趋势,为PLG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于沧州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长期、定时体检的相对固定人群8474人,2007年共检出PLG患者486例,检出率为5.74%,此后的观察中失访3例,手术治疗41例,息肉消失1例,余441例观察5年,至2012年累计新发病59例,年发病率为0.15%。比较不同年龄PLG检出率,2007年和2012年息肉直径及多发息肉发生情况。结果2007年各年龄段PLG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68.886, P=0.000)。2008-2012年各年龄段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93, P=0.249)。2007年441例PLG患者息肉直径为(0.474±0.180) cm,2012年为(0.483±0.18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8, P=0.461)。2007年和2012年PLG患者不同息肉直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96, P=0.241)。2012年PLG患者多发息肉发生率较2007年增多〔63.27%(279/441)与51.47%(227/441),χ2=52.000, P=0.000〕。结论绝大部分PLG患者经5年观察,病情稳定,可继续长期观察。

    作者:赵琳;王永森;刘莹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者4500例,均无糖尿病病史。进行实验室检查〔HbA1c、空腹血糖( FPG)、血脂等〕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体质指数( BMI)。根据HbA1c、FPG水平,将患者分别分为5个亚组: HbA1c≤5.0%为Hb1组, HbA1c5.1%~6.0%为Hb2组, HbA1c6.1%~7.0%为Hb3组, HbA1c7.1%~8.0%为Hb4组, HbA1c>8.0%为Hb5组; FPG≤5.5 mmol/L为FP1组, FPG 5.6~6.0 mmol/L为FP2组, FPG 6.1~7.0 mmol/L为FP3组, FPG 7.1~8.0 mmol/L为FP4组, FPG>8.0 mmol/L为FP5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并计算斑块评分。分析颈动脉IMT的相关因素。结果(1)Hb2组年龄、LDL-C高于Hb1组而IMT低于 Hb1组; Hb3组年龄、 FPG、 TC 高于 Hb1组和Hb2组, BMI、 IMT、斑块积分高于 Hb2组,但LDL-C低于Hb2组; Hb4组年龄、 FPG、 IMT、斑块积分均高于Hb1组、 Hb2组、 Hb3组, TC、 LDL-C高于Hb1组和Hb2组, BMI高于Hb2组; Hb5组年龄高于Hb1组和Hb2组而低于Hb3组和Hb4组, FPG、 IMT、斑块评分高于其他4组, LDL-C高于Hb1组、 Hb2组和Hb3组, BMI、 TC高于Hb1组和Hb2组(P<0.05)。(2) FP2组年龄、 BMI、TC、 TG、 LDL-C、斑块积分高于FP1组; FP3组年龄、 BMI、 HbA1c、 TG、 LDL-C、 IMT、斑块积分高于FP1组和FP2组,而HDL-C低于FP1组和FP2组, TC高于FP1组; FP4组年龄、 IMT、斑块评分高于FP1组、 FP2组和FP3组, BMI、 TG高于FP1组和FP2组, HDL-C低于FP1组和FP2组, LDL-C低于FP2组和FP3组; FP5组年龄高于FP1组、 FP2组、 FP3组而低于FP4组, HbA1c、 TC、 IMT、斑块评分高于其他4组, BMI高于FP1组和FP2组, TG高于FP1组、 FP2组和FP3组, HDL-C低于FP1组和FP2组, LDL-C高于FP1组和FP4组但低于FP3组( P<0.05)。(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IMT与HbA1c、 FPG、 BMI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1、0.315、0.378,均P<0.05)。(4) HbA1c不同水平组及FPG不同水平组AS患病率间有差异(P<0.05);其中Hb2组AS患病率低于Hb1组,然后随着HbA1c水平的逐步升高, AS患病率也逐步升高( P<0.005); FP3组AS患病率低于FP1组,但FP4、 FP5组AS患病率高于FP1组、 FP2组和FP3组(P<0.005)。结论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HbA1c、 FPG、 BMI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尽早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 AS,并协助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岩;王亚珍;郝志华;宋光耀;王丽红;焦丽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英国全科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14年6月目次选登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我国农村地区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就医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我国农村地区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就医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1月-2012年5月,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4省的10个消化道肿瘤高发县区开展癌症患者就医行为调查。从农村县区肿瘤发病登记系统收集的2011年新发并存活的胃癌和食管癌患者中随机抽取1018例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其中胃癌患者741例(72.8%),食管癌患者277例(27.2%)。调查患者的就医及时率、确诊及时率、与医疗机构距离、对癌症早诊的认知度及就医习惯。并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18例患者从出现症状到首次就医的时间平均为11周,就医及时率为37.5%〔95%CI (34.5%,40.5%)〕;首次就医至确诊的时间平均为6周,确诊及时率为76.5%〔95%CI (73.9%,79.1%)〕。与医疗机构距离<0.5 h 者就医及时率高于≥0.5 h 者〔50.0%(70/140)与36.2%(308/850), P<0.05〕;每年体检者就医及时率高于从不体检者〔46.7%(63/135)与32.5%(169/520), P<0.05〕;平时身体不适及就医者就医及时率高于不就医者〔57.5%(215/374)与26.6%(163/612),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就医不及时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就医习惯不良〔OR=3.7,95%CI (2.8,4.9)〕,其次是与医疗机构距离≥0.5 h 〔OR=1.5,95%CI (1.0,2.3)〕。结论我国农村地区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就医及时率较低,平时就医习惯及与医疗机构距离是影响患者及时就医的主要因素。

    作者:包鹤龄;王宁;王宝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艾司西酞普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7-01-2013-06-30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安慰剂组和艾司西酞普兰,各40例,分别接受安慰剂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均每日晨口服安慰剂或艾司西酞普兰1片,治疗90 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90 d时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程度;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评分、BI、 HAMD评分间无差异( P>0.05);治疗后,艾司西酞普兰组MoCA 评分、 BI 均高于安慰剂组( P<0.05),而HAMD评分低于安慰剂组( 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11.1%(4/36)与40.5%(15/37), 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有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可使抑郁程度明显减轻,并可以降低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而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詹奕红;马琪林;安星凯;鲁丛霞;曲红丽;毕敏;童绥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非去极化肌松药在老年患者围拔管期的残余肌松效应

    目的:评价3种非去极化肌松药在老年患者围拔管期的残余肌松效应。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拟行全身麻醉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库溴铵组( A组)50例、顺式阿曲库铵组( B组)50例及维库溴铵组( C组)50例。患者麻醉诱导前肌松监测仪监测左侧外展前臂尺神经拇内收肌收缩情况,脑电活动监测仪测定脑电双频指数( BIS值)。麻醉诱导,患者入睡肌松监测仪定标后, A组、 B组、 C组分别静脉注射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及维库溴铵。记录各组末次用药至拔管时间、临床时效、恢复指数,记录术毕时( T1)、拔管时( T2)、拔管后30 min ( T3)及拔管后1 h ( T4)4个成串刺激比值( TOFR)<0.7和TOFR<0.9发生率。结果3组末次用药至拔管时间、临床时效及恢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 A组和C组末次用药至拔管时间、临床时效及恢复指数升高( P<0.05)。3组患者T2、 T3、 T4 TOFR<0.7和TOFR<0.9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比较, A组和C组TOFR<0.7和TOFR<0.9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应用顺式阿曲库铵可降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残余肌松发生率,降低拔管风险。

    作者:杜彦茹;张秀果;李建立;容俊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增强主动脉环收缩在感染性休克中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去内皮主动脉环反应性及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以证明TNF-α通过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s)增强VSMC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是感染性休克早期维持血压稳定的重要机制。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制备离体去内皮主动脉环,随机分为去内皮对照组、去内皮TNF-α组、去内皮无钙对照组和去内皮无钙TNF-α组,各6只,给予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刺激观察主动脉环收缩幅度。另选取3只Wistar大鼠分离鉴定原代VSMC,分为对照组和TNF-α组;另设上述2组于加AngⅡ前10 min加入IP3Rs阻断剂2-氨基乙氧基联苯硼酸盐(2-APB),即2-APB拮抗对照组和2-APB拮抗TNF-α组,观察在AngⅡ刺激后VSMC内[ Ca2+] i的变化及阻断情况。结果有钙条件下,去内皮TNF-α组给予AngⅡ后主动脉环的收缩幅度高于去内皮对照组( P<0.05);无钙条件下,去内皮无钙TNF-α组给予AngⅡ后主动脉环的收缩幅度亦高于去内皮无钙对照组(P<0.05)。 AngⅡ刺激可使VSMC内[Ca2+]i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TNF-α组[ Ca2+] i升高值高于对照组、2-APB拮抗对照组和2-APB拮抗TNF-α组〔(1315.1±496.4)与(411.6±80.3)、(13.1±9.8)、(18.7±11.9), P<0.05〕;而2-APB拮抗对照组、2-APB拮抗TNF-α组对AngⅡ刺激均失去反应,两组VSMC内[Ca2+]i间无差异(P>0.05)。结论 TNF-α可增加AngⅡ刺激VSMC引起的[Ca2+]i上升,进而引起去内皮主动脉环对AngⅡ反应性增强;证明TNF-α是通过IP3 Rs通路产生效应的,这可能是感染性休克早期机体维持血压稳定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莹;刘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