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血糖控制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

刘旭辉;郑常龙;冯亚群;叶志强

关键词:老年人, 危重病, 应激, 高血糖症, 低血糖症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本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M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采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控制目标分别为8.0~10.0 mmol/L和4.4~7.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胰岛素使用时间、 MICU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28 d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入住MICU第1天和第5天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素使用时间、 MICU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间无差异(P>0.05)。入住MICU第5天观察组患者血清CRP、 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血糖控制不能降低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反而会增高老年危重症患者低血糖风险。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的变化

    目的: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的变化,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不同对颈总动脉弹性改善程度的影响,探讨ET对临床治疗高血压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的高血压患者234例,应用降压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血压≤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持续3个月。应用ET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 Ep)、顺应性( AC)、增大指数( 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分析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下降0~10 mm Hg、下降11~20 mm Hg、下降21~30 mm Hg及下降>30 mm Hg)和不同舒张压下降水平(下降0~10 mm Hg、下降11~20 mm Hg及下降>20 mm Hg)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指标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颈总动脉β、 Ep、 Pwvβ降低, AC升高( P<0.05)。治疗后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β、 Ep、 AC、 AI、 Pwvβ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舒张压下降水平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β、 Ep、 AI、 Pwvβ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下降水平与颈总动脉β、 Ep、 AI、 Pwvβ均呈正相关(P<0.05),与AC呈负相关(P<0.05)。舒张压下降水平与颈总动脉β、 Ep、 AC、 AI、 Pwvβ均不具有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ET能清楚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变化情况;治疗后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各弹性指标改善情况也不同。 ET指标的变化能指导临床治疗高血压,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马琳;阚艳敏;张树华;孙萌;李劼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广州市逢源社区及彩虹社区所有居民健康档案中抽取样本,并按档案排列顺序查找记录有疑似风湿病症状但未确诊者及已在各医院风湿科确诊的骨关节炎( OA)、痛风、类风湿关节炎( RA)、骨质疏松症( OP)、强直性脊柱炎( AS)、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各50例(分为OA组、痛风组、 RA组、 OP组、 AS组、 SLE组),同时按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两社区健康档案中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健康调查量表( SF-36)作为健康调查问卷进行生命质量评分, SF-36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 SF)、情感职能( RE)、心理健康( MH)8个维度;并同时记录性别、年龄、学历(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中低学历:高中及以下)、家庭月收入、就医情况、治疗方式(规范治疗,不规范治疗)、病情活动性、是否达标治疗和月平均治疗费用;分析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6组风湿病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医院就诊情况、治疗方式、病情活动性、达标治疗情况、月平均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风湿病组及对照组的PF、 RP、 BP、 GH、 VT、 SF、 RE、 M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A组、 RA组患者的PF、 RP、 BP维度评分低于SLE组患者( P<0.05);痛风组和OP组患者的PF、 BP维度评分低于SLE组患者(P<0.05); SLE组患者的GH、 SF维度评分低于OA组、 RA组和AS组患者, MH维度评分低于痛风组、RA组和AS组患者( P<0.05); AS组患者的GH维度评分高于痛风组、 RA组、 OP组和SLE组患者, RE维度评分高于OA组、痛风组和RA组患者( 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RA的生命质量与学历无相关性( P>0.05);学历、家庭月收入、治疗方式与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呈正相关,而病情活动与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较一般健康人群差,学历、家庭月收入、治疗方式、病情活动性是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炜戎;罗政;江东霖;蒋春梅;蔡晓燕;谢启新;聂再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从而探讨适合我国当前医疗体制下CHF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抽取2012年10月-2013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总院和南区2个心血管病区住院的CHF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此外,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延续性护理是运用延续护理理论给予患者信息的延续、管理的延续、关系的延续3个方面的延续性护理干预。采用改良的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 EHFSCB-9),分别于患者出院时(干预前)、出院后6周(干预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结果干预前对照组与试验组EHFSCB-9总分间无差异〔(24.0±7.5)分与(22.3±7.4)分, P>0.05〕;干预后试验组EHFSCB-9总分低于对照组〔(14.5±4.1)分与(24.1±6.1)分,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EHFSCB-9各条目(除外“每天测量体质量”)得分间无差异( P>0.05);干预后试验组EHFSCB-9各条目(除外“采用低盐饮食”和“按医生医嘱吃药”)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提高CHF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可以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秦玉霞;李惠萍;韦学萍;姚勋霞;邓敏;叶祺;白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组合模型对肺结核发病趋势的预测研究

    目的:建立肺结核发病率(1/10万)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灰色模型(GM)组合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肺结核发病率的预测,为及早发现疾病发展趋势和及时采取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迁安市2004年1月-2012年12月肺结核月发病率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对肺结核逐月发病率进行ARIMA建模拟合;然后用GM (1,1)模型对其带阈值的残差序列进行修正并构造出组合模型,利用此模型对迁安市2013年肺结核逐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ARIMA (0,1,1)(0,1,1)12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肺结核的发病情况,模型的所有参数都通过统计学检验;用一阈值为4的GM (1,1)模型对其残差序列进行修正,预测模型通过了精度检验( C=0.573, P=0.805),模型拟合精度为基本合格, ARIMA-GM组合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都比单个模型小,利用组合模型对2013年肺结核发病率预测。结论 ARIMA-GM组合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迁安市肺结核发病情况,且该方法比ARIMA季节乘积模型预测具有更高的精度。预测结果能够对肺结核的早期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作者:陈银苹;吴爱萍;余亮科;许雅丽;蒋宁;杨阳;张锦;张静宇;曹燕花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艾司西酞普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7-01-2013-06-30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安慰剂组和艾司西酞普兰,各40例,分别接受安慰剂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均每日晨口服安慰剂或艾司西酞普兰1片,治疗90 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90 d时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程度;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评分、BI、 HAMD评分间无差异( P>0.05);治疗后,艾司西酞普兰组MoCA 评分、 BI 均高于安慰剂组( P<0.05),而HAMD评分低于安慰剂组( 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11.1%(4/36)与40.5%(15/37), 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有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可使抑郁程度明显减轻,并可以降低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而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詹奕红;马琪林;安星凯;鲁丛霞;曲红丽;毕敏;童绥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粪石性结肠穿孔临床特点的系统评价

    目的:对粪石性结肠穿孔(SPC)的临床特点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采用电子文献数据库和网络引擎两种方法,检索关于SPC的病例报道,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后共纳入5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39篇,共包括91例病例,其中男44例,女47例;年龄4~106岁,平均63.9岁,>60岁者占63.7%(58/91)。71例病例有排便情况的描述,其中有慢性便秘史者62例(87.3%)。80例病例有腹痛起始部位的描述,其中全腹部30例(37.5%),下腹部26例(32.5%)。63例病例有是否发热的描述,其中发热31例(49.2%)。62例病例术前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其中6例术前明确诊断,术前诊断率为9.7%;29例病例术前行腹部CT检查,其中16例术前明确诊断,术前诊断率为55.2%。结论 SPC虽然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常规考虑,对于合并慢性便秘等的老年病例,出现不明原因腹痛时要警惕SPC的可能;腹部CT可作为首选检查。

    作者:毕敬涛;郭晏同;赵景明;伊新;王欣;胡琳;刘亚奇;侯晓蕾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我国农村地区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就医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我国农村地区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就医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1月-2012年5月,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4省的10个消化道肿瘤高发县区开展癌症患者就医行为调查。从农村县区肿瘤发病登记系统收集的2011年新发并存活的胃癌和食管癌患者中随机抽取1018例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其中胃癌患者741例(72.8%),食管癌患者277例(27.2%)。调查患者的就医及时率、确诊及时率、与医疗机构距离、对癌症早诊的认知度及就医习惯。并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18例患者从出现症状到首次就医的时间平均为11周,就医及时率为37.5%〔95%CI (34.5%,40.5%)〕;首次就医至确诊的时间平均为6周,确诊及时率为76.5%〔95%CI (73.9%,79.1%)〕。与医疗机构距离<0.5 h 者就医及时率高于≥0.5 h 者〔50.0%(70/140)与36.2%(308/850), P<0.05〕;每年体检者就医及时率高于从不体检者〔46.7%(63/135)与32.5%(169/520), P<0.05〕;平时身体不适及就医者就医及时率高于不就医者〔57.5%(215/374)与26.6%(163/612),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就医不及时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就医习惯不良〔OR=3.7,95%CI (2.8,4.9)〕,其次是与医疗机构距离≥0.5 h 〔OR=1.5,95%CI (1.0,2.3)〕。结论我国农村地区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就医及时率较低,平时就医习惯及与医疗机构距离是影响患者及时就医的主要因素。

    作者:包鹤龄;王宁;王宝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二十一)--逸搏与逸搏心律

    为帮助全科医生、基层医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心电图学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 提高心电图诊断能力及科研能力, 本刊特邀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李中健教授专家团队撰写了心电图学系列讲座。本系列讲座共有26 讲, 内容涵盖心电图基础知识, 重点阐述和分析临床经常遇到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并注重心电图与临床工作的结合。讲座理论联系实际, 图文并茂, 实用性强, 循序渐进, 重、难点突出, 易懂易记, 不仅适用于全科医生、基层医生, 也适用于心电工作者、心内科专科医生、医学生、护理人员等。本刊从今年第1 期进行连载, 敬请关注。

    作者:孙朝阳;赵峰;毕春晓;李中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抗血小板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13例TIA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 TIA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7 d后测量血小板聚集率和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据此诊断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 AR)。之后停用阿司匹林,改服西洛他唑治疗14d,然后再次测量血小板聚集率和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13例TIA患者中,有35例(11.2%)存在AR。 AR患者经阿司匹林治疗7 d后,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8.2±12.2)%和(27.5±7.8)%,与治疗前的(81.5±10.1)%和(30.6±9.8)%比较无差异(P>0.05);停用阿司匹林,改用西洛他唑治疗14 d后, ADP、 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1.4±9.8)%和(17.3±5.8)%,均低于治疗前( P<0.05)。西洛他唑治疗14 d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改善34例(97.1%)。西洛他唑治疗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西洛他唑对AR的TIA患者确有抗血小板作用,可以用于治疗AR的TIA。

    作者:翟万庆;李瑞霞;宋丽艳;周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超早期溶栓及非溶栓远期功能改善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患者远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患者87例(溶栓组)和非溶栓患者93例(非溶栓组),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分别为溶栓低强度组( A组,19例)、溶栓中强度组(B组,23例)、溶栓亚强度组(C组,21例)、溶栓高强度组(D组,24例)、非溶栓低强度组(E组,22例)、非溶栓中强度组( F组,25例)、非溶栓亚强度组( G组,24例)和非溶栓高强度组( H组,22例)。溶栓组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非溶栓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脑保护、神经营养治疗。两组患者均在症状、体征稳定48 h内开始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床椅转移训练、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态练习、上下楼梯练习和手功能作业训练,为期4周。训练前及训练后,采用简式傅格-梅尔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MA)、功能独立性量表( FIM)、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 SS-QOL)分别比较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然后比较溶栓与康复训练强度两因素组成的8种条件下患者康复训练后的各项功能。结果(1)不论是溶栓组还是非溶栓组,不同强度康复训练者训练前FMA、 FIM、 SS-QOL评分间均无差异( P>0.05)。康复训练后, B、 C、 D组FMA评分高于A组; C、 D组FIM评分高于A组, D组FIM评分高于B组; C组SS-QOL评分高于A组, D组SS-QOL评分均高于A、 B、 C组( P<0.05)。康复训练后, G、 H组FMA评分及FIM评分均高于E组; H组SS-QOL评分高于E组和F组(P<0.05)。(2)两因素多水平的方差分析显示,溶栓患者FMA、 FIM、 SS-QOL评分高于非溶栓患者(P<0.05);康复训练强度增加,患者的FMA、 FIM、 SS-QOL评分增加( P<0.05)。对于SS-QOL评分,溶栓与康复训练强度间有交互作用( P<0.05); A组SS-QOL评分低于H组, B组SS-QOL评分高于E组, C组、 D组SS-QOL评分均高于E组、 F组、 G组( P<0.05)。结论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对于溶栓和非溶栓患者的远期功能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溶栓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运动敏感性更高。在适训练强度范围内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可以使溶栓患者和非溶栓患者获得更快的运动恢复速度和更好的生存质量。非溶栓患者在发病初期选择较溶栓患者更高的训练强度可显著改善远期预后并缩小与溶栓患者的差距。

    作者:张京;吴海艳;韩淑玲;姚济荣;贺茂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增强主动脉环收缩在感染性休克中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去内皮主动脉环反应性及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以证明TNF-α通过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s)增强VSMC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是感染性休克早期维持血压稳定的重要机制。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制备离体去内皮主动脉环,随机分为去内皮对照组、去内皮TNF-α组、去内皮无钙对照组和去内皮无钙TNF-α组,各6只,给予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刺激观察主动脉环收缩幅度。另选取3只Wistar大鼠分离鉴定原代VSMC,分为对照组和TNF-α组;另设上述2组于加AngⅡ前10 min加入IP3Rs阻断剂2-氨基乙氧基联苯硼酸盐(2-APB),即2-APB拮抗对照组和2-APB拮抗TNF-α组,观察在AngⅡ刺激后VSMC内[ Ca2+] i的变化及阻断情况。结果有钙条件下,去内皮TNF-α组给予AngⅡ后主动脉环的收缩幅度高于去内皮对照组( P<0.05);无钙条件下,去内皮无钙TNF-α组给予AngⅡ后主动脉环的收缩幅度亦高于去内皮无钙对照组(P<0.05)。 AngⅡ刺激可使VSMC内[Ca2+]i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TNF-α组[ Ca2+] i升高值高于对照组、2-APB拮抗对照组和2-APB拮抗TNF-α组〔(1315.1±496.4)与(411.6±80.3)、(13.1±9.8)、(18.7±11.9), P<0.05〕;而2-APB拮抗对照组、2-APB拮抗TNF-α组对AngⅡ刺激均失去反应,两组VSMC内[Ca2+]i间无差异(P>0.05)。结论 TNF-α可增加AngⅡ刺激VSMC引起的[Ca2+]i上升,进而引起去内皮主动脉环对AngⅡ反应性增强;证明TNF-α是通过IP3 Rs通路产生效应的,这可能是感染性休克早期机体维持血压稳定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莹;刘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瘦素的神经保护与促进记忆作用研究进展

    瘦素是一种脂肪源性激素,调节体内能量代谢平衡。瘦素与下丘脑瘦素受体结合,可抑制食欲、降低体质量。既往研究表明,瘦素抵抗是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瘦素及其类似物有望成为神经系统保护剂。此外,瘦素还可促进认知过程,可能延缓甚至部分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或衰老所致的记忆丧失。本文从神经保护作用和促进记忆两个方面对瘦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程瑾;胡顺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及动物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和CKD动物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表达及其与肾功能等因素的相关性,以探讨FGF21在CKD进展中的意义。方法临床研究:选取2012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CKD患者200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CKD1~2期组(76例)、 CKD3~4期组(56例)和CKD5期组(68例);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受检者一般资料及外周血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清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脂联素和FGF21水平。实验研究:取清洁级雄性8周龄C57BL/6小鼠36只,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C组)、模型组( M组)、低剂量FGF21干预组( M+L组)和高剂量FGF21干预组( M+H组),每组9只,观察小鼠给药期间的生存状况,4周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清蛋白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FGF21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研究结果:对照组、 CKD1~2期组、 CKD3~4期组、 CKD5期组血清FGF21水平〔(147.3±12.2)、(402.9±35.0)、(845.8±238.7)、(1447.9±146.5) ng/L〕依次增加(P<0.05)。 CKD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血清FGF21水平高于非糖尿病者〔(1253.0±170.1) ng/L与(714.0±82.1) ng/L, P<0.05〕。通过对年龄、性别、 BMI、糖尿病校正后,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FGF21水平与三酰甘油、血肌酐、尿素氮、脂联素呈正相关( P<0.05),与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eGFR呈负相关( P<0.05)。实验研究结果: M组小鼠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水平较C组升高;与M组比较, FGF21干预后小鼠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水平升高,且M+H组上述3项肾功能指标较M+L组恶化( P<0.05)。光镜下肾组织病理显示M+H组小鼠肾脏损伤较M+L组加重;免疫组化检测显示, M组小鼠肾组织中FGF21表达较C组升高; FGF21干预后,随着FGF21干预剂量的增加,肾组织中FGF21表达亦升高。结论随着CKD病情的进展,患者血清FGF21水平逐渐升高。随着FGF21干预剂量的升高, CKD小鼠肾脏损伤加重。

    作者:陈琰;高依依;李占园;叶菡洋;郑育;周志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急性颅内出血后血压变异性及转归:INTERACT2研究的析因分析,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高血压是急性脑卒中的预后因子,血压变异性或许可以独立预测脑卒中的转归。我们评估了血压变异性对INTERACT2参试者脑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 INTERACT2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INTERACT2将患有自发性颅内出血(ICH)、高收缩压(150~220 mm Hg)、对早期降压强化疗法无明确适应证或禁忌证的2839例成人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经静脉给药,1 h内目标收缩压降至<140 mm Hg )和指南推荐的治疗组( ICH 后6 h 内,目标收缩压降至<180 mm Hg)。主要转归为死亡或90 d内发生生活大部分无法自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次要转归为90 d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发生顺序移动,调查员在评分时并不知晓患者接受了哪种治疗。根据标准定义血压变异性:在发病头24 h (超急性期)进行5次测量,在发病后2~7 d (急性期)进行不少于12次的测量。采用比例优势逻辑回归模型评价血压变异性与转归之间的关联。血压变异性关键指标为收缩压的标准差,按五分位数加以分类。发现研究者对2645例(93.2%)处于超急性期的患者和2347例(82.7%)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将两个治疗组的数据一起分析,在超急性期〔高五分位数校正OR=1.41,95%CI (1.05,1.90); P=0.0167〕和急性期〔高五分位数校正OR=1.57,95%CI (1.14,2.17); P=0.0124〕,收缩压的标准差与主要转归均呈线性相关。对转归强的预测指标为超急性期高收缩压和急性期收缩压的标准差为结果的强预示因子。对次要转归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以上结果相似〔超急性期高五分位数,校正OR=1.43,95%CI (1.14,1.80); P=0.0014;急性期OR=1.46,95%CI (1.13,1.88); P=0.0044〕。解释收缩压变异性似乎可预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不良转归。早期治疗将收缩压降至140 mm Hg以下获得的收益,可通过平稳并持续血压控制进行强化,避免出现收缩压峰值尤为重要。

    作者:周淑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模型中前脑磷酸化DARPP -32与嗜酸损伤神经元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在重复系统给予亚惊厥剂量戊四氮(PTZ)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DARPP-32在大鼠前脑的磷酸化表达分布情况及其时程变化与嗜酸损伤神经元时程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以探讨磷酸化DARPP-32(p-DARPP-32)在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中存在的神经元损伤所扮演的角色。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个实验组(n=5)和1个对照组(n=10), A组: PTZ 1 h,大鼠在PTZ诱发癫痫发作1 h后被处死,后几组按相应的时间处死; B组: PTZ 6 h; C组: PTZ 24 h; D组: PTZ 48 h; E组: PTZ 72 h;对照组大鼠接受同样体积和次数的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而后在与上述各组相应的时间点被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结果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升高( P<0.05); 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较A组和B组均降低(P<0.05); D组和E组较C组均降低(P<0.05); D组与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均升高(P<0.05); B组较A组均升高(P<0.05); C组较B组均升高(P<0.05); C组、 D组、 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发作后DARPP-32在大鼠前脑存在着明显磷酸化表达,且与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的时程变化有着一致的同步关系。持续的癫痫发作后,多巴胺激活D1/PKA/DARPP-32/PP-1信息传递链可能是导致大鼠前脑神经元广泛性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而p-DARPP-32在多巴胺发挥生理作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王伟文;廖晓阳;杨正辉;林航;王庆松;吴俞宪;刘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域33基因 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关系的 Meta分析

    目的:探讨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域33(ADAM33)基因V4(rs2787094G>C)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 CNKI )、PubMed、 EMBase、 Google学术、 Web of Science 等电子数据库,检索范围均从建库至2013年8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由两位研究员进行数据收集、提取。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8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共包括212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病例组)和3134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等位基因模型和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有关〔G与C: OR=1.58,95%CI (1.14,2.18), P=0.006; GG+GC与CC: OR=1.42,95%CI (1.25,1.60), P=0.00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来源为普通人群时,在等位基因模型和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有关〔G与C: OR=1.58,95%CI (1.06,2.35), P=0.024; GG+GC与CC: OR=1.40,95%CI (1.22,1.60), P=0.000〕;对照组来源为医院人群时,在等位基因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无关〔OR=1.57,95%CI (0.73,3.37), P=0.244〕,在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有关〔OR=1.53,95%CI (1.12,2.08), P=0.00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PCR-RFLP)进行检测时,在等位基因模型和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有关〔G与C: OR=2.21,95%CI (1.44,3.40), P=0.001; GG+GC与CC: OR=2.29,95%CI (1.88,2.78), P=0.000〕;采用其他检测方法时,在等位基因模型和显性模型中, ADAM33基因 V4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无关〔G 与C: OR =1.07,95%CI (0.94,1.21), P =0.314; GG+GC与CC: OR=1.02,95%CI (0.87,1.20), P=0.769〕。结论 ADAM33基因V4多态性可能与支气管哮喘易患性增加有关,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支气管哮喘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林;张云;张智峰;张文涵;方春晓;于丽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血压晨峰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40例,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组对进展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对患者导致PI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比较血压晨峰升高患者与非血压晨峰升高患者中PIS发生率。结果2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展性卒中组72例(30.0%),非进展性卒中组168例(70.0%)。进展性卒中组患者血压晨峰值、平均动脉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高脂血症、发病1周内感染、颅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心房纤颤发生率均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 P<0.05)。血压晨峰升高患者PIS的发生率高于非血压晨峰升高患者〔55.0%(44/80)与17.5%(28/160),χ2=8.929, P=0.003〕。进一步以是否发生PIS为因变量,经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压晨峰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颅内动脉狭窄及心房纤颤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血压晨峰升高的缺血性卒中患者PIS发生率升高,而且血压晨峰升高是导致PIS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何奕涛;蔡智立;马可夫;唐冰杉;郭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请您收藏--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脑微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微出血(CMBs)的检出情况及CMB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行SWI检查确诊CMBs的患者50例为CMBs组,另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相匹配的SWI未见微出血灶的体检者44例为对照组,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 MoCA)评价其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MoCA评分情况及不同级别和部位的CMBs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CMBs在SWI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内边界清晰的小圆形低信号影。 CMBs组患者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记忆力、定向力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度CMBs组、中度CMBs组、重度CMBs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抽象能力、记忆力评分降低,中度CMBs组、重度CMBs组命名、注意力、语言评分降低(P<0.05);与轻度CMBs组比较,中度CMBs组、重度CMBs组MoCA总分、注意力、抽象能力、记忆力评分降低,重度CMBs组视空间执行能力、语言评分降低( P<0.05);与中度CMBs组比较,重度CMBs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评分降低( 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CMBs数量与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记忆力评分呈负相关( P<0.05);皮质-皮质下CMBs与MoCA总分、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评分呈负相关( P<0.05);基底核和丘脑CMBs与MoCA总分、语言评分呈负相关( P<0.05);脑干和幕下CMBs与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评分呈负相关( P<0.05)。结论 SWI能清楚地显示CMBs; CMBs能引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不同级别和部位的CMBs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不同。

    作者:肖桂荣;孙新芳;王赵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蛋白质组学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密切,常被认为是疾病发展的连续阶段。蛋白质组学从整体蛋白质的水平,更深入、更接近生命本质的发现和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蛋白质组学的主要技术为双向电泳和质谱法,本文以目前研究技术为前提,着重介绍了蛋白质组学在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检测一些相关的标志物,为研究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王铭婕;闫朝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