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请您收藏--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

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收藏, 过敏性休克, 肺水肿, 抢救
摘要: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粪石性结肠穿孔临床特点的系统评价

    目的:对粪石性结肠穿孔(SPC)的临床特点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采用电子文献数据库和网络引擎两种方法,检索关于SPC的病例报道,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后共纳入5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39篇,共包括91例病例,其中男44例,女47例;年龄4~106岁,平均63.9岁,>60岁者占63.7%(58/91)。71例病例有排便情况的描述,其中有慢性便秘史者62例(87.3%)。80例病例有腹痛起始部位的描述,其中全腹部30例(37.5%),下腹部26例(32.5%)。63例病例有是否发热的描述,其中发热31例(49.2%)。62例病例术前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其中6例术前明确诊断,术前诊断率为9.7%;29例病例术前行腹部CT检查,其中16例术前明确诊断,术前诊断率为55.2%。结论 SPC虽然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常规考虑,对于合并慢性便秘等的老年病例,出现不明原因腹痛时要警惕SPC的可能;腹部CT可作为首选检查。

    作者:毕敬涛;郭晏同;赵景明;伊新;王欣;胡琳;刘亚奇;侯晓蕾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瘦素的神经保护与促进记忆作用研究进展

    瘦素是一种脂肪源性激素,调节体内能量代谢平衡。瘦素与下丘脑瘦素受体结合,可抑制食欲、降低体质量。既往研究表明,瘦素抵抗是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瘦素及其类似物有望成为神经系统保护剂。此外,瘦素还可促进认知过程,可能延缓甚至部分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或衰老所致的记忆丧失。本文从神经保护作用和促进记忆两个方面对瘦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程瑾;胡顺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戊四氮诱导大鼠癫痫模型中前脑磷酸化DARPP -32与嗜酸损伤神经元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在重复系统给予亚惊厥剂量戊四氮(PTZ)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DARPP-32在大鼠前脑的磷酸化表达分布情况及其时程变化与嗜酸损伤神经元时程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以探讨磷酸化DARPP-32(p-DARPP-32)在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中存在的神经元损伤所扮演的角色。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个实验组(n=5)和1个对照组(n=10), A组: PTZ 1 h,大鼠在PTZ诱发癫痫发作1 h后被处死,后几组按相应的时间处死; B组: PTZ 6 h; C组: PTZ 24 h; D组: PTZ 48 h; E组: PTZ 72 h;对照组大鼠接受同样体积和次数的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而后在与上述各组相应的时间点被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结果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p-DARPP-32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升高( P<0.05); 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较A组和B组均降低(P<0.05); D组和E组较C组均降低(P<0.05); D组与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大鼠皮质、海马和纹状体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均升高(P<0.05); B组较A组均升高(P<0.05); C组较B组均升高(P<0.05); C组、 D组、 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发作后DARPP-32在大鼠前脑存在着明显磷酸化表达,且与嗜酸损伤神经元数量的时程变化有着一致的同步关系。持续的癫痫发作后,多巴胺激活D1/PKA/DARPP-32/PP-1信息传递链可能是导致大鼠前脑神经元广泛性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而p-DARPP-32在多巴胺发挥生理作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王伟文;廖晓阳;杨正辉;林航;王庆松;吴俞宪;刘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急性颅内出血后血压变异性及转归:INTERACT2研究的析因分析,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高血压是急性脑卒中的预后因子,血压变异性或许可以独立预测脑卒中的转归。我们评估了血压变异性对INTERACT2参试者脑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 INTERACT2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INTERACT2将患有自发性颅内出血(ICH)、高收缩压(150~220 mm Hg)、对早期降压强化疗法无明确适应证或禁忌证的2839例成人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经静脉给药,1 h内目标收缩压降至<140 mm Hg )和指南推荐的治疗组( ICH 后6 h 内,目标收缩压降至<180 mm Hg)。主要转归为死亡或90 d内发生生活大部分无法自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次要转归为90 d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发生顺序移动,调查员在评分时并不知晓患者接受了哪种治疗。根据标准定义血压变异性:在发病头24 h (超急性期)进行5次测量,在发病后2~7 d (急性期)进行不少于12次的测量。采用比例优势逻辑回归模型评价血压变异性与转归之间的关联。血压变异性关键指标为收缩压的标准差,按五分位数加以分类。发现研究者对2645例(93.2%)处于超急性期的患者和2347例(82.7%)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将两个治疗组的数据一起分析,在超急性期〔高五分位数校正OR=1.41,95%CI (1.05,1.90); P=0.0167〕和急性期〔高五分位数校正OR=1.57,95%CI (1.14,2.17); P=0.0124〕,收缩压的标准差与主要转归均呈线性相关。对转归强的预测指标为超急性期高收缩压和急性期收缩压的标准差为结果的强预示因子。对次要转归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以上结果相似〔超急性期高五分位数,校正OR=1.43,95%CI (1.14,1.80); P=0.0014;急性期OR=1.46,95%CI (1.13,1.88); P=0.0044〕。解释收缩压变异性似乎可预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不良转归。早期治疗将收缩压降至140 mm Hg以下获得的收益,可通过平稳并持续血压控制进行强化,避免出现收缩压峰值尤为重要。

    作者:周淑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血糖控制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本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MICU)的老年危重症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采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控制目标分别为8.0~10.0 mmol/L和4.4~7.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胰岛素使用时间、 MICU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28 d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入住MICU第1天和第5天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素使用时间、 MICU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间无差异(P>0.05)。入住MICU第5天观察组患者血清CRP、 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血糖控制不能降低老年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反而会增高老年危重症患者低血糖风险。

    作者:刘旭辉;郑常龙;冯亚群;叶志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导致急性脑血管事件可预测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60例,采用彩色B超诊断仪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取每例患者直径大的斑块并根据超声显示斑块表面形态的不同,分为:光滑型、不规则型、溃疡型3种类型,并记录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是否有缺血性卒中病史及责任血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0.338,95%CI (0.183,0.625), P=0.001〕与光滑型斑块有回归关系;高脂血症〔OR =0.469,95%CI (0.231,0.953), P =0.036〕与不规则型斑块有回归关系;高血压〔OR =0.443,95%CI (0.214,0.919), P=0.029〕、高脂血症〔OR=0.427,95%CI (0.192,0.953), P=0.038〕、糖尿病〔OR=2.628,95%CI (1.178,5.866), P=0.018〕与溃疡型斑块有回归关系。结论高血压是溃疡型斑块独立的影响因素,而高脂血症是各种类型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类型表面斑块的影响因素有共同影响因素,不同斑块表面形态也有各自独立的影响因素。

    作者:袁静;张向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的变化

    目的: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的变化,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不同对颈总动脉弹性改善程度的影响,探讨ET对临床治疗高血压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的高血压患者234例,应用降压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血压≤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持续3个月。应用ET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 Ep)、顺应性( AC)、增大指数( 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分析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下降0~10 mm Hg、下降11~20 mm Hg、下降21~30 mm Hg及下降>30 mm Hg)和不同舒张压下降水平(下降0~10 mm Hg、下降11~20 mm Hg及下降>20 mm Hg)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指标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颈总动脉β、 Ep、 Pwvβ降低, AC升高( P<0.05)。治疗后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β、 Ep、 AC、 AI、 Pwvβ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舒张压下降水平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β、 Ep、 AI、 Pwvβ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下降水平与颈总动脉β、 Ep、 AI、 Pwvβ均呈正相关(P<0.05),与AC呈负相关(P<0.05)。舒张压下降水平与颈总动脉β、 Ep、 AC、 AI、 Pwvβ均不具有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ET能清楚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变化情况;治疗后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各弹性指标改善情况也不同。 ET指标的变化能指导临床治疗高血压,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马琳;阚艳敏;张树华;孙萌;李劼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澳大利亚家庭医生》(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杂志2014年6月目次选登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血压晨峰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40例,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组对进展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对患者导致PI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比较血压晨峰升高患者与非血压晨峰升高患者中PIS发生率。结果2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展性卒中组72例(30.0%),非进展性卒中组168例(70.0%)。进展性卒中组患者血压晨峰值、平均动脉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高脂血症、发病1周内感染、颅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心房纤颤发生率均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 P<0.05)。血压晨峰升高患者PIS的发生率高于非血压晨峰升高患者〔55.0%(44/80)与17.5%(28/160),χ2=8.929, P=0.003〕。进一步以是否发生PIS为因变量,经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压晨峰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颅内动脉狭窄及心房纤颤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血压晨峰升高的缺血性卒中患者PIS发生率升高,而且血压晨峰升高是导致PIS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何奕涛;蔡智立;马可夫;唐冰杉;郭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 CT及 MRI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7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CCCL患者7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另行MRI横断面T2加权像(T2WI)+脂肪抑制(FS)、扩散加权成像(DWI)、 T1加权像(T1WI)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7例患者中,6例为单发病灶,病灶直径为2.2~4.7cm,平均约3.3cm;1例为多发病灶,大病灶直径约14.7 cm。 CT平扫:病灶均呈相对低密度改变,6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病灶内伴稍高密度出血灶。CT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门脉期持续强化,逐步充填改变;其中1例病灶中央同时出现斑片状异常强化,1例出现延迟强化包膜;2例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未见明显扩清。 MRI T1WI:3例病灶呈稍低信号,信号均匀,反相位信号程度均有下降;2例T1 WI病灶信号混杂,内伴斑状高信号,其中1例反相位序列高信号区信号减低。 MRI T2WI:所有病灶呈混杂高信号。 DWI:4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 MRI增强扫描:3例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边缘强化明显,门脉期病灶持续强化;2例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强化程度无下降;4例显示延迟强化包膜。结论 PCCCL的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但T1 WI及动态增强的运用仍能表现出一定的特征,为术前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汪国余;黄抒佳;胡明华;陈超;吴玉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三分之一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中心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1/3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急性CSC患者90例(90眼),均接受1/3常规剂量维替泊芬静脉推注(2 mg/m2),静脉推注开始5 min后接受波长689 nm激光照射83 s。治疗后1周和1、3、6个月随访,比较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 BCVA)、视网膜下积液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FT),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BCVA提高,视网膜下积液面积减少, CFT变薄(P<0.05)。 BCVA、视网膜下积液面积、 CFT治疗前到治疗后1个月内明显好转,治疗后1个月到6个月基本稳定,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3常规剂量光敏剂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急性CSC能停止或减少脉络膜血管渗漏,促进视网膜解剖复位,改善症状,提高和稳定视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党维华;于沛涛;刘宁宁;王冠晶;吕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超早期溶栓及非溶栓远期功能改善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患者远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患者87例(溶栓组)和非溶栓患者93例(非溶栓组),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分别为溶栓低强度组( A组,19例)、溶栓中强度组(B组,23例)、溶栓亚强度组(C组,21例)、溶栓高强度组(D组,24例)、非溶栓低强度组(E组,22例)、非溶栓中强度组( F组,25例)、非溶栓亚强度组( G组,24例)和非溶栓高强度组( H组,22例)。溶栓组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非溶栓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脑保护、神经营养治疗。两组患者均在症状、体征稳定48 h内开始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床椅转移训练、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态练习、上下楼梯练习和手功能作业训练,为期4周。训练前及训练后,采用简式傅格-梅尔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MA)、功能独立性量表( FIM)、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 SS-QOL)分别比较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然后比较溶栓与康复训练强度两因素组成的8种条件下患者康复训练后的各项功能。结果(1)不论是溶栓组还是非溶栓组,不同强度康复训练者训练前FMA、 FIM、 SS-QOL评分间均无差异( P>0.05)。康复训练后, B、 C、 D组FMA评分高于A组; C、 D组FIM评分高于A组, D组FIM评分高于B组; C组SS-QOL评分高于A组, D组SS-QOL评分均高于A、 B、 C组( P<0.05)。康复训练后, G、 H组FMA评分及FIM评分均高于E组; H组SS-QOL评分高于E组和F组(P<0.05)。(2)两因素多水平的方差分析显示,溶栓患者FMA、 FIM、 SS-QOL评分高于非溶栓患者(P<0.05);康复训练强度增加,患者的FMA、 FIM、 SS-QOL评分增加( P<0.05)。对于SS-QOL评分,溶栓与康复训练强度间有交互作用( P<0.05); A组SS-QOL评分低于H组, B组SS-QOL评分高于E组, C组、 D组SS-QOL评分均高于E组、 F组、 G组( P<0.05)。结论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对于溶栓和非溶栓患者的远期功能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溶栓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运动敏感性更高。在适训练强度范围内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可以使溶栓患者和非溶栓患者获得更快的运动恢复速度和更好的生存质量。非溶栓患者在发病初期选择较溶栓患者更高的训练强度可显著改善远期预后并缩小与溶栓患者的差距。

    作者:张京;吴海艳;韩淑玲;姚济荣;贺茂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微创稳定系统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创稳定系统(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2年10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髁上骨折32例。入院后控制血糖,采用闭合复位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随访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200~400 ml,平均250 ml;切口愈合时间14~18 d。无切口感染、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平均随访1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患肢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到受伤前水平。随访HSS评分57~91分,平均71.6分,其中优9例,良20例,中2例,差1例。结论闭合复位LISS 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李学金;高国芹;张冰;刘颖;许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病因素及治疗药物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病因素及治疗药物。方法选取2002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障碍伴CVD患者118例(观察组)及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VD患者86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CVD高危因素和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疾病种类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间无差异( P>0.05);观察组饮酒率高于对照组〔59.3%(70/118)与23.3%(20/86), 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则低于对照组〔44.1%(52/118)与59.3%(51/86),13.6%(16/118)与29.1%(25/86), P<0.05〕。观察组缺血性CVD、出血性CVD患者精神疾病种类间无差异(P>0.05),且均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多〔76.0%(79/104)与57.1%(8/1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以利培酮〔69例(58.5%)〕、氯氮平〔21例(17.8%)〕、奥氮平〔12例(10.2%)〕等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结论 CVD高危因素中的高血压、糖尿病与住院精神障碍患者CVD的发生关系并不密切,而既往饮酒史的影响较大。精神障碍患者本身具有一定的CVD病理基础,加之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对CVD发生的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增加了患者罹患CVD风险。

    作者:王宝梅;田静彬;刘志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二十一)--逸搏与逸搏心律

    为帮助全科医生、基层医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心电图学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 提高心电图诊断能力及科研能力, 本刊特邀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李中健教授专家团队撰写了心电图学系列讲座。本系列讲座共有26 讲, 内容涵盖心电图基础知识, 重点阐述和分析临床经常遇到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并注重心电图与临床工作的结合。讲座理论联系实际, 图文并茂, 实用性强, 循序渐进, 重、难点突出, 易懂易记, 不仅适用于全科医生、基层医生, 也适用于心电工作者、心内科专科医生、医学生、护理人员等。本刊从今年第1 期进行连载, 敬请关注。

    作者:孙朝阳;赵峰;毕春晓;李中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时间的循证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时间的循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10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71例,采用自身对照,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每例患者的10次皮下注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循证组。循证组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 Highwire、 ScienceDirect、中国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万方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找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佳注射持续时间,即30 s。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间为10 s。注射完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注射后48 h用透明毫米软尺测量大出血直径。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两组的平均疼痛程度及出血直径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循证组疼痛程度〔VAS 1.08(0.84)分〕和出血直径〔3.0(2.8) mm〕均低于对照组〔VAS 1.16(0.94)分,4.2(2.8) mm〕(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30 s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减轻皮下出血。

    作者:李艳玲;赵滨;沙莎;刘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请您收藏--输液反应抢救流程

    输液反应症状发热反应发冷、寒战和发热,严重者初起即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组合模型对肺结核发病趋势的预测研究

    目的:建立肺结核发病率(1/10万)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灰色模型(GM)组合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肺结核发病率的预测,为及早发现疾病发展趋势和及时采取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迁安市2004年1月-2012年12月肺结核月发病率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对肺结核逐月发病率进行ARIMA建模拟合;然后用GM (1,1)模型对其带阈值的残差序列进行修正并构造出组合模型,利用此模型对迁安市2013年肺结核逐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ARIMA (0,1,1)(0,1,1)12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肺结核的发病情况,模型的所有参数都通过统计学检验;用一阈值为4的GM (1,1)模型对其残差序列进行修正,预测模型通过了精度检验( C=0.573, P=0.805),模型拟合精度为基本合格, ARIMA-GM组合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都比单个模型小,利用组合模型对2013年肺结核发病率预测。结论 ARIMA-GM组合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迁安市肺结核发病情况,且该方法比ARIMA季节乘积模型预测具有更高的精度。预测结果能够对肺结核的早期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作者:陈银苹;吴爱萍;余亮科;许雅丽;蒋宁;杨阳;张锦;张静宇;曹燕花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广州市逢源社区及彩虹社区所有居民健康档案中抽取样本,并按档案排列顺序查找记录有疑似风湿病症状但未确诊者及已在各医院风湿科确诊的骨关节炎( OA)、痛风、类风湿关节炎( RA)、骨质疏松症( OP)、强直性脊柱炎( AS)、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各50例(分为OA组、痛风组、 RA组、 OP组、 AS组、 SLE组),同时按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两社区健康档案中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健康调查量表( SF-36)作为健康调查问卷进行生命质量评分, SF-36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 SF)、情感职能( RE)、心理健康( MH)8个维度;并同时记录性别、年龄、学历(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中低学历:高中及以下)、家庭月收入、就医情况、治疗方式(规范治疗,不规范治疗)、病情活动性、是否达标治疗和月平均治疗费用;分析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6组风湿病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医院就诊情况、治疗方式、病情活动性、达标治疗情况、月平均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风湿病组及对照组的PF、 RP、 BP、 GH、 VT、 SF、 RE、 M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A组、 RA组患者的PF、 RP、 BP维度评分低于SLE组患者( P<0.05);痛风组和OP组患者的PF、 BP维度评分低于SLE组患者(P<0.05); SLE组患者的GH、 SF维度评分低于OA组、 RA组和AS组患者, MH维度评分低于痛风组、RA组和AS组患者( P<0.05); AS组患者的GH维度评分高于痛风组、 RA组、 OP组和SLE组患者, RE维度评分高于OA组、痛风组和RA组患者( 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RA的生命质量与学历无相关性( P>0.05);学历、家庭月收入、治疗方式与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呈正相关,而病情活动与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广州社区风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较一般健康人群差,学历、家庭月收入、治疗方式、病情活动性是风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炜戎;罗政;江东霖;蒋春梅;蔡晓燕;谢启新;聂再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全脑放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Ⅰ期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全脑放疗联合伊立替康(CPT-1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剂量限制性毒性( DLT)、大耐受剂量( MTD)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NSCLC脑转移患者27例,采用全脑放疗联合CPT-11治疗,每周一至周五行全脑常规分割放疗,全脑剂量40 Gy/20次,分次剂量2 Gy;放射治疗的第1周开始应用CPT-11,每周六用药1次,共治疗4周。 CPT-11分6个剂量组:25 mg/m2组,50 mg/m2组,65 mg/m2组,80 mg/m2组,100 mg/m2组,120 mg/m2组。每个试验组至少入选3例患者,如在前一个剂量水平中患者无明显毒副作用则进入下一个剂量组,直至达到MTD。结果27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可评价疗效,3例完全缓解(CR),17例部分缓解(PR),7例无变化(SD),总有效率为74.1%(20/27)。 DLT为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及腹泻。试验得出MTD为100 mg/m2。结论全脑放疗联合CPT-11治疗NSCLC脑转移推荐Ⅱ期临床剂量为80 mg/m2。

    作者:郭宇玲;李丽芳;徐丽瑶;蔡阿桥;李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