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房瑜;黎群;蔡明;杨成喜
隐匿性副乳癌罕见,近年来我院收治2例,就其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选择讨论如下.
作者:张宏伟;蒋友;张鼎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有利于恶性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了解长期生存者的生理、心理等状况.方法 采用统一表格,由肿瘤专科医师“一对一”调查. 结果 78.7%的患者因非肿瘤因素发现,Ⅰ、Ⅱ期占76.6%,Ⅳ期占4.3%;诊治规范者76.6%;性格开朗、主动锻炼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者达75%以上;23.4%的患者仍担心肿瘤复发;32.4%的患者有体象变化,对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长期生存者肿瘤分期早、治疗规范、性格多活泼、注重康复锻炼与参加社会活动,但部分患者有体象变化及一定的心理障碍,需要干预;部分晚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也能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张光明;彭雷;李春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和核仁形成区相关蛋白银染技术测定64 例宫颈癌手术前后血清IAP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宫颈癌组治疗前较对照组血清IAP增高[(688.5±53.3) μg/mL vs (479.1±48.4) μg/mL],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降低[(6.24±0.64)% vs (8.33±0.7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根治性手术组(35例)术后血清IAP显著性降低[(511.3±54.8) μg/mL vs (668.2±44.2) μg/mL](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显著性增高[(6.96±0.34)% vs (6.12±0.51)%](P<0.01);而姑息性手术组(29例)血清IAP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则无显著性变化[(657.2±58.3) μg/mL vs (674.9±48.7) μg/mL;(6.12±0.41)% vs (6.18±0.37%)](P>0.05).结论 提示宫颈癌患者血清IAP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和病程有关,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二者的变化,有助于估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作者:王旭平;黄文;朱伟;艾雅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全身化疗联合腹腔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24例卵巢癌,用紫杉醇135 mg/m2,卡铂400 mg/m2静滴,每4周重复1次,共化疗2个周期,顺铂60 mg,地塞米松10 mg腹腔化疗,每2周1次,进行2~3个周期,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9个月(5~12个月),无复发生存期5个月,观察每次化疗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 24例中CR 12例、PR 7例,RR 79.2%,毒副反应为剂量限制性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结论 全身化疗联合腹腔化疗对晚期卵巢癌有较好疗效.
作者:黄卫兵;朱敏;成美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与常规开放性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方法 将39例低位直肠癌分为腹腔镜组(17例)和开放组(22例),比较两组在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功能性神经保护、近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保肛率为100%,术中出血量为60~250 mL,术后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30 h,住院时间平均10 d,患者术后均未应用止痛剂,无因术后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例,各方面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开腹手术组. 结论用腹腔镜方法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不仅可达到开腹根治术的目的 ,而且具有操作安全、微创、恢复快、保肛率高的优点.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于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观察.
作者:侯军辉;阮俊钢;李光来;孟塬;张雷;魏民;安谱光;程博;杨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术后病理、术前MRI资料.结果 16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发生于小脑蚓部11例,小脑半球5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可呈单纯囊肿型、囊肿附壁结节型或瘤囊型.MRI平扫肿瘤境界清楚,无明显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囊壁瘤结节或瘤体部分明显强化,囊壁光滑、强化或不明显强化.显微镜下瘤组织内致密、疏松区双相交替,瘤细胞呈细长梭形,致密区见数量不等Rosenthal纤维,疏松区有微囊样结构、嗜酸性小体形成;肿瘤免疫组化GFAP强阳性.结论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影像表现和病理组织学具有特征性,把握其病理特点有助于术前影像诊断.
作者:黄文才;李国雄;曾晓华;金德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肺癌(lung cancer)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目前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癌症.在我国的大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为恶性肿瘤之首,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重要的恶性肿瘤之一.
作者:宋英;王艳;买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长骨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法选择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中病灶刮除+无水乙醇(或50%氯化锌)灭活+植骨17例,复发4例(17例手术,1例失访);瘤段切除5例,无复发;截肢2例,其中1例死于脑溢血.结论 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病灶清除+无水乙醇(或50%氯化锌)灭活+植骨是良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作者:梅昆三;王笔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血清DLC-1基因与肝细胞癌(HCC)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间73例HCC及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HCC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依据临床以及病理学特征分为高侵袭组和低侵袭组;采用PCR对所有血清标本DLC-1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HCC高侵袭组DLC-1基因表达明显低于低侵袭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19,P<0.05).短期随访发现DLC-1阴性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期低于阳性表达患者,且易复发(χ2=3.85,P<0.05).结论 定期动态监测高危人群的血清DLC-1基因表达可能对肝癌患者早期转移复发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朱卫华;张素青;刘继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1998-2008年期间的48例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中,中位年龄46岁(15~82岁),原发部位依次为胃肠道、眼眶、甲状腺、腮腺、韦氏环、乳腺、肺,全组病例没有B症状,PS评分≥2仅4例,伴LDH升高2例,Arbor分期Ⅲ、Ⅳ期共9例,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有4例,单纯手术或局部放疗23例,局部治疗联合化疗21例,单纯化疗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70.8%,总有效率100%.随访3~180个月(中位51个月),有11例复发,伴有大细胞转化2例,死亡2例,5年总生存率94.2%,5年无进展生存78.2%,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无进展生存的预后因素为Arbor分期Ⅲ、Ⅳ期,而与是否接受化疗及近期疗效无关.结论 黏膜相关淋巴瘤是一种可侵犯结外多种器官的惰性淋巴瘤,预后不利因素少,单纯手术或放疗可获长期生存,本组中影响无进展生存的预后因素为Arbor分期Ⅲ、Ⅳ期,而与是否接受化疗及近期疗效无关.
作者:陈道光;杨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性,24岁,因宫内孕34+5周,阴道流液1 h伴少量出血,于2007年11月29日住院.
作者:牛凤萍;李浩;曹婉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低剂量PF方案持续注射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70例晚期PHC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给予低剂量PF持续静脉注射方案:DDP 3 mg/(m2·d),civ,d1-5/周;CF 100 mg,civ,d1,4/周;5-Fu 170 mg/(m2·d),civ,6~8 h/d,d1-7/周,连用3周为1周期,至少完成1个周期或以上.对照组34例给予佳支持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即临床受益反应)有效率分别为55.6%(20/36)、23.5%(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生存期均为17.00周,治疗组的毒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 低剂量PF持续静脉注射方案治疗晚期PHC,毒副反应可耐受,可以提高生存质量,但未延长生存期.
作者:裴志东;杨致远;薛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首发大出血和穿孔急腹症贲门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1990-2004年39例首发急症贲门癌临床治疗情况,其中首发大出血28例,首发穿孔11例;男32例,女7例,年龄48~73岁;确诊后均急诊手术治疗,单纯开腹修补穿孔2例,其余37例均采用左后外开胸贲门癌切除.病理:早期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16例,黏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3例;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9例,Ⅲ期22例,Ⅳ期4例.结果 39例无手术死亡,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7.7%(21/31)、48.0%(12/25)、28.6%(6/21)、11.1%(1/9).结论 首发大出血或穿孔急症的贲门癌并不代表肿瘤属于很晚期不能切除,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宜尽早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方卫红;焦广根;宋金祥;魏金昌;焦付林;许江锋;李振宇;李建林;申海松;杨旭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染色质中基本的重复单位就是核小体核心颗粒,它包含147 bp的DNA包绕在中心组蛋白八聚体周围.
作者:童汪霞;廖爱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消化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监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年1月-2007年12月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并发消化道念珠菌感染的相关资料.结果 418例恶性肿瘤念珠菌感染率为21.05%,念珠菌类型主要是白色念珠菌(71.43%),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5.24%).易发生感染的部位是口腔及食道,占59.05%(62/105).性别对念珠菌感染没有影响,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分期、住院时间、接受放化疗、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应用等.结论 念珠菌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以消化道发生率高,必须重视念珠菌感染的防控.
作者:茹甫毅;赵琪;牛明华;姜海行;邹晓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对27例穿刺活检和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对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成份、边缘、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后CT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CT显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敏感性达100%,定位正确率为77.8%(21/27),良恶性定性诊断率为66.7%(18/27).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及良恶性的判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黄洪华;冯峰;夏淦林;施冬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2联合化疗药物腔内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36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白细胞介素-2联合化疗药物腔内注药治疗,白细胞介素-2 200~300万u,化疗药物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在胸穿抽液后注入胸膜腔内,每周1~2次,1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36例有效28例,无效8例,有效率77.8%,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胸痛、发热.结论 白细胞介素-2联合化疗药物腔内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申建宇;史玲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检测巢蛋白(Nestin)在食管正常上皮及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巢蛋白在食管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正常食管断端组织40例、非典型增生42例、原位癌30例、食管浸润癌127例,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Nest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VEGF的协同关系.结果 Nestin的阳性表达率随病变的进展逐步增高,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96.61%)显著高于未转移组(89.66%)(P<0.05),而转移组内不同分化程度间的表达率无显著差别;Nestin与VEGF在浸润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χ2=8.326,P<0.05,c=0.2578).结论 Nestin表达提示食管上皮发生了癌变以及癌细胞获得了远处转移的能力,食管鳞癌去分化及浸润、转移能力的增强与Nestin及VEGF高表达有关.
作者:苏蔚;房成;张高磊;崔静;王永霞;焦云娟;赵卫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中药制剂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小细胞肺癌58例,30例给予化疗结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28例单纯化疗(对照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60.0%,临床获益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32.1%,临床获益率60.7%,治疗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在疗效及减轻毒副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细胞肺癌化疗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王树敏;王华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EPOCH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经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EPOCH方案化疗,VP-16 50 mg/m2,ADM 10 mg/m2或E-ADM 12 mg/m2,VCR 0.4 mg/m2,溶解于生理盐水500 mL持续静滴24 h,第1~4天;CTX 750 mg/m2,静脉推注,第6天;强地松 60 mg/m2,口服,第1~6天,21 d为1周期.结果 35例中 CR/CRU 11例(31.4%),PR 17例(48.6%),总有效率80.0%,其中复治23例,CR/CRU 6例(26.1%),PR 11例(47.8%),总有效率73.9%.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其中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34.2%(12/35)和42.9%(15/35),心房纤颤2.9%(1/35).结论 EPOCH方案是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的治疗方案,耐受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宁斌;吴晖;何鸿鸣;黄雪珍;杨瑜;陈道光;陈英;林剑扬;郑艳彬;邹思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