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

武胜涛;张羽;李富慧;张保朝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性痴呆, 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抽取2013-06—2016-02我接收治的2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组,123例非血管性痴呆患者为对照组。CT 扫描检查2组脑白质疏松情况、梗死病灶特征及位置等基本信息。比较2组基本资料、血管性疾病情况、生活习惯、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及脑梗死发病部位。结果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文化程度、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饮酒及吸烟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卒中史及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丘脑、枕叶、顶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研究组基底节、颞叶及额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文化程度、年龄、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饮酒、吸烟、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基底节、颞叶及额叶脑梗死均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高危因素,临床应了解患者是否具备以上指征,从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2-09—2004-10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的69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01—2015-04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后的72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比较2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 Altemeier Ⅰ型、Ⅱ型、Ⅲ型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7.926,t 2=13.553,t 3=15.866,P <0.05);观察组预防性用药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76,P <0.05);观察组抗菌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用药时机、预防用药时间的合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无依据换药、无指征联合用药、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是可行的、有效的。

    作者:胡惠萍;王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及其脑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HSH40)治疗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入选45例 TBI 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5例。A 组予乳酸林格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LRS)500 mL,20 mL/min。B 组予甘露醇250 mL,15 mL/min。C 组予 HSH40250 mL,15 mL/min。3组均予常规急救处理。观察治疗30 min 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Glasgow 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的变化。同时,采用 ELISA 法检测各组血清 S-100B、Nrf2、HO-1的表达。结果在液体复苏前,3组 MAP、HR、GCS 均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30 min 后,A 组 MAP、HR 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 <0.05),但 GCS 无明显改变(P >0.05)。B 组 GCS 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 <0.05),但 MAP、HR无明显改变(P >0.05)。C 组 MAP、HR、GCS 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 <0.05)。液体复苏前,3组血清 S100B、Nrf2、HO-1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A 组、B 组血清中 S100B、Nrf2、HO-1表达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C 组血清中 S100B、Nrf2、HO-1表达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抢救 TBI 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HSH40具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迅速、有效,同时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 Nrf2,上调 HO-1的表达有关。

    作者:车海江;王鹏;林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63例第1天血肿减少>50%,7例第3天血肿清除率>80%,76例第5天血肿减少率>90%,其中2例复发出血中转开颅,本组轻残(GOS 4~5分)41例,中残(GOS 3分)29例,重残(GOS 2分)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方式,微创且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杨纪明;王杰;张波;李小波;郭电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急性脑梗死抗氧化指标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氧化指标,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下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基础用药均为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3 g,1次/晚+血栓通注射液0.45 g,1次/d,治疗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1次/d,(10±2)d 一疗程;对照组仅使用基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0±2)d 后,分别对2组进行抗氧化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测定。结果治疗(10±2)d 后,2组血浆中 SOD、NO 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且 NO 含量治疗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5);2组血浆中 MDA 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臭氧可能通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途径减轻梗死灶局部及远隔部位的损伤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彭凯润;武肖娜;刘晓燕;张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9—2016-09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康复联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提升至(16.83±3.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11±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肌内效贴贴扎疗法,可缓解患者脸部疼痛感,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吴杰贤;黄绮娟;陈超云;林容杏;马彬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躯体化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05—2016-08我院诊治的躯体化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 =35)和观察组(n =35)。对照组采用心理疗法治疗,观察组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6周及8周 HAMA17评分、HAMA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与对照组的1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在心理疗法基础上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娟;付艳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5-01来我院就诊的84例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方案,进行1 a 的跟踪调研,记录所有患者的肿瘤生长情况及 KPS 评分,并对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治疗过程中,通过增强 MRI 对转移病灶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测,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个月后的总有效率远高于治疗1个月、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 KPS 评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治疗1个月、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突出,可有效控制脑转移病变,安全可靠,提高患者的一般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曹新桥;王兵;石庆芳;田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B 超结合孕妇血清蛋白检测对产前胎儿神经管缺陷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 B 超结合孕妇血清蛋白检测对产前胎儿神经管缺陷的诊断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我院36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进行全程追踪,定期进行 B 超检查及血清蛋白检测,评价两种方法诊断神经管缺陷的准确率。结果AFP 检测出高风险产妇8例,阳性率2.17%;对8例高风险产妇进行 B 超检查,共诊断出6例神经管缺陷胎儿,占高风险产妇的75.0%,即NTD 检出率75.0%,占总筛查产妇的1.63%。结论 B 超结合孕妇血清蛋白检测可明显提高产前诊断神经管缺陷的准确率,且无创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国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压氧疗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行为神经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

    目的:分析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为神经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法将我院10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比较2组新生儿治疗前后行为神经评分(NBNA)和随访1 a 的智能发育。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治疗后14 d、28 dNBN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新生儿1 a 后智能发育评价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疗法,能够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提高行为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刘正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1-011—2013-12我院收治的7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每组39例,根据患者满意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Fugl-Meyer 运动功能积分法(FMA)与 Barthel 指数评分4个项目,比较2组不同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MA 运动功能积分法和 Barthel 指数评分(66.9±28.1、70.4±13.5)高于对照组(35.2±20.9、42.7±7.6),并发症发生率(17.95%)低于对照组(46.15%),满意度调查(93.0±5.9)高于对照组(72.3±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好,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器官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下列指标变化:(1)血清 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内皮素(ET)水平、凝血指标;(2)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3)比较2组 Cushing 溃疡出血、肺部感染、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电解质紊乱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必净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清 CRP、ET、LA 水平,保护凝血功能;对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能减少脓毒血症、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作者:史立信;马志军;王清涛;张林燕;孙夏青;张文超;王传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庆大霉素神经阻滞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庆大霉素神经阻滞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及无水乙醇神经阻滞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庆大霉素,2组均治疗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表(KPS)评价其疼痛度与生活质量,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2组治疗前后焦虑与抑郁程度,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VAS 评分(2.32±1.17)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 KPS 评分(82.16±1.3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 HAMD 评分(10.45±1.23)分、HAMA 评分(13.27±1.35)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0%,与对照组的9.76%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庆大霉素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疼痛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2组均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 和阿司匹林300 mg,1次/d,连续7 d,7 d后改为阿司匹林300 mg,1次/d,连续7 d。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300 mg,1次/d,连续14 d。治疗前和治疗14 d、30 d 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 评分),同时评估出血风险。结果治疗组治疗14 d 和30 d 后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 后,冶疗组总有效率(89.7%)明显高于对照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短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阻止病情进展,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且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作者:杨秀娟;李罗清;黄翔;唐骏;田根胜;程艳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在下肢手术中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4例,所有患者均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治疗,且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将1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与对照组(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2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1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下肢手术中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能获得较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更为显著的效果,且对患者血压水平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作者:王俊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脑电图(EEG)、神经心理障碍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对47例 ESES 患儿进行 V-EEG 监测,随访观察临床、EEG、神经心理障碍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47例中32例经治疗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明显减少,EEG 上 ESES 消失。结论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36例放电消失,43例背景改善,神经心理障碍有所好转。及早消除 EEG 痫样放电持续状态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芬;陈晓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护盆腔植物神经对男性患者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男性直肠癌患者104例,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均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将104例患者按术中是否保护盆腔植物神经分为实验组(保护盆腔植物神经,n =51)与对照组(未保护盆腔植物神经,n =53)。2组术后均随访5 a,比较2组5 a后存活情况及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随访5 a,实验组生存率58.8%(30/51),对照组为58.5%(3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5.9%(3/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5%(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8%(4/51)、5.9%(3/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4%(14/53)、26.4%(1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男性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护盆腔植物神经,能有效减少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晓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疗程均为14 d。对2组进行疗效判定,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52例,94.55%)高于对照组(42例,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热退时间(1.91±0.61)d、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2.89±0.70)d、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时间(5.14±1.36)d 及住院时间(10.71±2.59)d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5%)与对照组(1.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可加快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时间,提高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常晶;康莺歌;马占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3-05—2014-05于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 NIHSS 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情况、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2组的NIHSS 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情况、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 =0.0377)。2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血流变,降低病情进展危险因素。

    作者:徐兴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以晕厥起病的双侧颈内动脉夹层1例报告

    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ICAD)指由于颈内动脉内壁的撕裂,导致血液经过破损的内膜进入血管壁引起血管壁分层,从而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假性动脉瘤的一类疾病。颈内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病率约2.6/10万[1],虽然颈动脉夹层所致卒中只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却是青年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青年卒中患者中,颈动脉夹层所致比例高达20%[1-2]。双侧ICAD 的发生率占青年人卒中合并ICAD 患者的15.8%[3]。头颈部疼痛、缺血性卒中和Horner 征是 ICAD 较常见的症状。以晕厥为单发症状的ICAD 目前国内外仅有1例报道[4]。我们收治1例以晕厥为唯一临床表现的双侧ICAD 患者,应用抗凝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万生;潘伟;林峰;张海奇;吴川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局部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近期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局部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近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10—2012-11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局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局部治疗组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局部溶栓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分析局部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痊愈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近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局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后 NIHSS 评分均高于溶栓前,前者溶栓后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局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后 ESS 评分均高于溶栓前,前者溶栓后 ESS 评分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局部治疗组溶栓后自理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前者缺陷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局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后颅内总出血率和病死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局部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效果,且对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具有较好的帮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成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