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护理配合

王卫玲

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护理配合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护理配合干预,对比2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4.5±4.5)d、(35.2±5.0)d,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2.5%、7.5%,对照组分别为35.0%、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质护理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常规用药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2我院收治的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与对照组(77.1%)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MSE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昏迷时间为(4.2±1.6)h,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率2.9%(1/35),对照组分别为(7.2±2.4)h、17.1%(6/3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常规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昏迷时间并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健康程度,降低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丙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B 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与盲探操作的比较

    目的:探讨 B 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与盲探操作的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实施手术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下肢神经盲探操作,观察组实施 B 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的麻醉情况,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对照组优良率61.3%,观察组优良率87.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B 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突出,药物用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显优于盲探操作,值得推广。

    作者:杨建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静脉用药治疗,观察组行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涂雪松;胡利霞;余芾成;李庭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早期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文拉法辛对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文拉法辛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分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结果治疗前2组 HAMD 分值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观察组 HAMD 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 ADL 无显著差异,治疗后4周观察组 ADL 分值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6周、8周观察组 ADL 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 NIHSS 分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4周观察组NIHSS 分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周、8周观察组 NIHSS 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能够迅速控制患者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徐东勋;伍雪英;何佳;张丽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首次腔隙性梗死患者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分析

    目的:分析首次腔隙性梗死患者扩张的动脉血压变异性和血管四周间隙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首次腔隙性梗死76例患者,均予以24 h 动态血压监测及头颅 MRI。根据扩张血管周围间隙是否≥2分,采取4分半定量评分系统分2组,半卵圆中心平面:轻度组41例,重度组35例;基底节平面:轻度组42例,重度组34例。待监测完毕后,分析重度组与轻度组的动态血压有关参数情况,行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在半卵圆中心平面内,相比轻度组,重度组24 h SBP 相对较高(P <0.05);在基底节平面内,重度组4 h SBP 与 DSBP 情况与轻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半卵圆中心平面内,相比重度组,轻度组 DSBP-SD 指标相对较低(P <0.05);在基底节平面内,2组 NDBP-CV、DSBP-CV 和 DSBP-SD 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底节平面 EVRS 和首次腔隙性梗死患者 BPV 具有一定联系性,对高血压相关脑损害而言,基底节平面 EVRS 为独特表现。

    作者:张海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脑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6-09在我院行脑动脉瘤夹闭术8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41例。2组均于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A 组为1.0μg/kg,B 组为0.6μg/kg。对比2组麻醉诱导时间、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及拔管10 min 后RASS 镇静评分;对比2组 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夹闭后30 min)时段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 2)、血氧含量(CjvO 2)及脑氧摄取率(CERO 2)水平,并统计2组术中及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 B 组比较,A组麻醉诱导时间更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更少,且 RASS 评分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 T0时段 SjvO 2、CjvO 2及 CERO 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1~T3时段2组 SjvO 2、CjvO 2水平均有所上升,CERO 2水平有所下降,但A 组波动幅度显著小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0%与 B 组9.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0μg/kg 右美托咪定可明显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有利于维持患者脑氧代谢平衡稳定,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刘宏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奥拉西坦,800 mg/次,3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2粒/次,3次/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使用 NIHSS 评分量表评估2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MoCA 评估认知功能,改良 Rankin 量表、ADL 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2组 NIHSS评分、MoCA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oC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mR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4%、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与奥拉西坦联用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徐红强;王艳玲;孙利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替莫唑胺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 I 粒子植入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3-07—2016-05确诊为人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患者39例,应用替莫唑胺进行化学治疗并随访,比较临床疗效、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3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47%和89.11%;治疗前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32.52±7.83)分,低于治疗后的(78.22±9.73)分;消化道症状15例(38.46%),白细胞减少6例(15.38%)。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 I 粒子的术后治疗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理想的恶性神经胶质瘤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王涛;赵智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颈椎前路减压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04—2016-02诊治的急性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损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方式分组,治疗组(n =38)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治疗,对照组(n =38)采用后路减压侧块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术后颈椎功能及脊髓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功能 JOA 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4%,高于对照组的81.6%(P <0.05)。治疗组 E 级所占比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解除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颈椎功能与脊髓神经功能,可作为急性颈椎间盘突出所致脊髓损伤患者的理想术式。

    作者:郑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标识在神经外科手术显微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标识在神经外科手术显微器械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10以来,对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显微器械实施标识管理,比较实施标识管理前和实施标识管理后神经外科手术显微器械错漏率、医生对手术部在显微器械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标识管理前出现交接错漏几率3.14%,显著高于实施后的0.11%(P <0.05),包装错漏的发生率1.29%,显著高于实施后的0(P <0.05);实施标识管理后手术医师满意率94.74%,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4.69%(P <0.05)。结论实施标识管理后神经外科手术显微器械错漏发生率明显减少,手术医师整体满意度提高,后勤组护士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标识管理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王东梅;杨继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治疗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及其脑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HSH40)治疗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入选45例 TBI 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5例。A 组予乳酸林格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LRS)500 mL,20 mL/min。B 组予甘露醇250 mL,15 mL/min。C 组予 HSH40250 mL,15 mL/min。3组均予常规急救处理。观察治疗30 min 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Glasgow 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的变化。同时,采用 ELISA 法检测各组血清 S-100B、Nrf2、HO-1的表达。结果在液体复苏前,3组 MAP、HR、GCS 均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30 min 后,A 组 MAP、HR 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 <0.05),但 GCS 无明显改变(P >0.05)。B 组 GCS 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 <0.05),但 MAP、HR无明显改变(P >0.05)。C 组 MAP、HR、GCS 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 <0.05)。液体复苏前,3组血清 S100B、Nrf2、HO-1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A 组、B 组血清中 S100B、Nrf2、HO-1表达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C 组血清中 S100B、Nrf2、HO-1表达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抢救 TBI 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HSH40具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迅速、有效,同时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 Nrf2,上调 HO-1的表达有关。

    作者:车海江;王鹏;林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压氧疗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行为神经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

    目的:分析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为神经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法将我院10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比较2组新生儿治疗前后行为神经评分(NBNA)和随访1 a 的智能发育。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治疗后14 d、28 dNBN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新生儿1 a 后智能发育评价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疗法,能够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提高行为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刘正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将在我院收治的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特征,并采用莫西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11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结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发热、恶心、咳嗽和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4例肺部有结合病灶,病理检查均无恶性肿瘤细胞,脑脊液常规检查氯化物含量和葡萄糖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白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人群,脑脊液压力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经分析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1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提高,脑脊液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并给予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袁国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尼莫地平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9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行开颅术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术后给予常规降颅内压、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组织氧分压、颅内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各指标水平。结果入院时,2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伤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脑血管阻力、动态血管阻力等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63例第1天血肿减少>50%,7例第3天血肿清除率>80%,76例第5天血肿减少率>90%,其中2例复发出血中转开颅,本组轻残(GOS 4~5分)41例,中残(GOS 3分)29例,重残(GOS 2分)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方式,微创且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杨纪明;王杰;张波;李小波;郭电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早产儿脑病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早产儿脑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3—2016-03我院NICU 收治的81例早产儿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护理后2组头围、身长增长结果、干预护理前和1个月时 NBNA 评分结果。结果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患儿头围、身长增长及 NBNA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早产儿脑病患儿早期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

    作者:李慧;刘银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脑电图(EEG)、神经心理障碍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对47例 ESES 患儿进行 V-EEG 监测,随访观察临床、EEG、神经心理障碍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47例中32例经治疗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明显减少,EEG 上 ESES 消失。结论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36例放电消失,43例背景改善,神经心理障碍有所好转。及早消除 EEG 痫样放电持续状态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芬;陈晓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抽取2013-06—2016-02我接收治的2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组,123例非血管性痴呆患者为对照组。CT 扫描检查2组脑白质疏松情况、梗死病灶特征及位置等基本信息。比较2组基本资料、血管性疾病情况、生活习惯、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及脑梗死发病部位。结果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文化程度、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饮酒及吸烟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卒中史及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丘脑、枕叶、顶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研究组基底节、颞叶及额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文化程度、年龄、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饮酒、吸烟、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基底节、颞叶及额叶脑梗死均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高危因素,临床应了解患者是否具备以上指征,从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武胜涛;张羽;李富慧;张保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体外反搏技术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ECP)辅助治疗初诊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门诊初诊失眠症患者,排除特殊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ECP 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催眠类药物治疗,ECP 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辅助体外反搏治疗,疗程1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睡眠质量(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分。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对催眠类药物的依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2组血压无明显变化;治疗后 ECP 组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明显增加,AIS 评分明显下降,且对催眠类药物的依赖明显少于对照组,但患者对催眠药物的依赖与否同颈内动脉血流增速及 AIS 评分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初诊失眠的患者在使用催眠类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体外反搏治疗有助于增加临床疗效,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

    作者:梅麒;谢伟坚;张业昆;黄炬辉;莫秀英;何卓凡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以2012-03—2014-01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和米氮平(对照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 HAMD 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 HAMD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2、4、8周,2组 HAMD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1、2、4周 HAMD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具有起效快、作用力强、安全性高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官少兵;余映丽;黄益洪;黄晓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