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急性脑血管疾病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12例临床分析

刘晓娟;王慧;毋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急性脑血管疾病, 首发表现
摘要: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死和脑出血为主,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见于患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而以急性脑血管疾病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临床上比较少见[1],常被临床医师忽视,导致延误诊治。我院近十年来收治12例以急性脑血管疾病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现回顾分析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癌性神经痛患者疼痛介质的影响

    目的:研究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癌性神经痛患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7—2015-07收治的癌性神经痛患者70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86%,较对照组的60%显著较高(P <0.05);观察组 VAS 评分(1.72±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1.04)分(P <0.05);观察组5-HT 水平(706.51±147.48)ng/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2.18±178.62)ng/g(P <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性神经痛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疼痛介质水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陈勇;黄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本科室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进行现状把握,分析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由55.6%提高至82.3%。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使更多的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的质量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周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经头部 MRI、CT 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蒙特利尔(MoCA)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根据是否伴 VCI 分为2组,伴VCI 的患者48例为研究组,未伴 VCI 的患者72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基础资料、血管性因素、病情等。结果2组年龄、受教育年限、饮酒史、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糖尿病、白质疏松症、脑缺血发作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发病部位(丘脑)、卒中面积(大面积)、运动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高龄、受教育年限短、有吸烟和饮酒史、有高血压、白质疏松症及缺血性脑卒中史、发病部位为丘脑、大面积卒中、伴运动障碍为 VCI 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受教育年限短、有吸烟和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白质疏松症及缺血性脑卒中史、发病部位为丘脑、大面积卒中、伴运动障碍均为缺血性脑卒中 VCI 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王彦超;于艳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首次腔隙性梗死患者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分析

    目的:分析首次腔隙性梗死患者扩张的动脉血压变异性和血管四周间隙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首次腔隙性梗死76例患者,均予以24 h 动态血压监测及头颅 MRI。根据扩张血管周围间隙是否≥2分,采取4分半定量评分系统分2组,半卵圆中心平面:轻度组41例,重度组35例;基底节平面:轻度组42例,重度组34例。待监测完毕后,分析重度组与轻度组的动态血压有关参数情况,行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在半卵圆中心平面内,相比轻度组,重度组24 h SBP 相对较高(P <0.05);在基底节平面内,重度组4 h SBP 与 DSBP 情况与轻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半卵圆中心平面内,相比重度组,轻度组 DSBP-SD 指标相对较低(P <0.05);在基底节平面内,2组 NDBP-CV、DSBP-CV 和 DSBP-SD 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底节平面 EVRS 和首次腔隙性梗死患者 BPV 具有一定联系性,对高血压相关脑损害而言,基底节平面 EVRS 为独特表现。

    作者:张海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抽取2013-06—2016-02我接收治的2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组,123例非血管性痴呆患者为对照组。CT 扫描检查2组脑白质疏松情况、梗死病灶特征及位置等基本信息。比较2组基本资料、血管性疾病情况、生活习惯、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及脑梗死发病部位。结果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文化程度、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饮酒及吸烟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卒中史及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丘脑、枕叶、顶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研究组基底节、颞叶及额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文化程度、年龄、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饮酒、吸烟、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基底节、颞叶及额叶脑梗死均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高危因素,临床应了解患者是否具备以上指征,从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武胜涛;张羽;李富慧;张保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瘤的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瘤患者后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神经外科2012-03—2015-03收治的脑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为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总满意度100.00%,对照组为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瘤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替莫唑胺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 I 粒子植入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3-07—2016-05确诊为人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患者39例,应用替莫唑胺进行化学治疗并随访,比较临床疗效、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3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47%和89.11%;治疗前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32.52±7.83)分,低于治疗后的(78.22±9.73)分;消化道症状15例(38.46%),白细胞减少6例(15.38%)。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 I 粒子的术后治疗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理想的恶性神经胶质瘤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王涛;赵智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常规用药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2我院收治的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与对照组(77.1%)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MSE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昏迷时间为(4.2±1.6)h,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率2.9%(1/35),对照组分别为(7.2±2.4)h、17.1%(6/3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常规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昏迷时间并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健康程度,降低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丙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早期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文拉法辛对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文拉法辛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分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结果治疗前2组 HAMD 分值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观察组 HAMD 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 ADL 无显著差异,治疗后4周观察组 ADL 分值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6周、8周观察组 ADL 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 NIHSS 分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4周观察组NIHSS 分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周、8周观察组 NIHSS 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能够迅速控制患者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徐东勋;伍雪英;何佳;张丽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3-05—2014-05于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 NIHSS 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情况、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2组的NIHSS 评分、血脂水平和凝血情况、血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 =0.0377)。2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血流变,降低病情进展危险因素。

    作者:徐兴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头部亚低温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头部亚低温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9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2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加用头部亚低温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2组患儿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学评分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NBNA),并记录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神经学评分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治疗24 h、48 h 和72 h 的神经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5 d 和10 d 的 NBN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部亚低温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可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胡玉莲;徐淑玲;邓彩艳;马占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以晕厥起病的双侧颈内动脉夹层1例报告

    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ICAD)指由于颈内动脉内壁的撕裂,导致血液经过破损的内膜进入血管壁引起血管壁分层,从而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假性动脉瘤的一类疾病。颈内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疾病,发病率约2.6/10万[1],虽然颈动脉夹层所致卒中只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却是青年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青年卒中患者中,颈动脉夹层所致比例高达20%[1-2]。双侧ICAD 的发生率占青年人卒中合并ICAD 患者的15.8%[3]。头颈部疼痛、缺血性卒中和Horner 征是 ICAD 较常见的症状。以晕厥为单发症状的ICAD 目前国内外仅有1例报道[4]。我们收治1例以晕厥为唯一临床表现的双侧ICAD 患者,应用抗凝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万生;潘伟;林峰;张海奇;吴川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奥拉西坦,800 mg/次,3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2粒/次,3次/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使用 NIHSS 评分量表评估2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MoCA 评估认知功能,改良 Rankin 量表、ADL 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2组 NIHSS评分、MoCA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oC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 mR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4%、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与奥拉西坦联用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徐红强;王艳玲;孙利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症状及血尿酸水平的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症状及血尿酸的水平。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为脑梗组与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根据 CT 结果对梗死进行分类,对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SUA)、梗死类型及患者意识状态、肢体麻木、偏瘫、病理征阳性的症状和体征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的 SUA、FBG、HbA1c、LDL-C 高于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 SUA、FBG、HbA1c、LDL-C 有关;糖尿病合并脑梗组 CT 结果显示以腔隙性、多灶性及再发性梗死多见;糖尿病合并脑梗组偏瘫、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发生率高于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尿酸血症、高血糖、高血脂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血尿酸、控制血糖、改善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键;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梗死类型以腔隙性、多灶性及再发性梗死多见,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且发病率高。

    作者:刘艺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炎症因子和 Hcy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炎症因子和 Hcy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7—2015-11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均于治疗前后对血清细胞炎症因子及 Hcy 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联合组 hs-CRP、IL-6、IL-8等细胞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血清 Hcy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与对照组的70.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其血清hs-CRP、IL-6、IL-8等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清 Hcy 水平均明显下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聂莉;乔向亮;胡苏华;胡环环;许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分析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02—2015-02收治的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 =40)与对照组(n =39)。观察组阿托伐他汀口服剂量为20 mg/d,对照组为10 mg/d,比较2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HAMD 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第2、4、10周时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第14周抑郁发生率为12.5%(5/4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5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均为轻度,HAMD 评分为(11.3±2.2)分,对照组13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中,9例为轻度,4例为中度,HAMD 评分为(14.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666,P =0.000<0.05),观察组抑郁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对照组为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小剂量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方面具有较好中远期疗效,可行性较高,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爱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2-09—2004-10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的69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01—2015-04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后的72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比较2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 Altemeier Ⅰ型、Ⅱ型、Ⅲ型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7.926,t 2=13.553,t 3=15.866,P <0.05);观察组预防性用药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76,P <0.05);观察组抗菌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用药时机、预防用药时间的合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无依据换药、无指征联合用药、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是可行的、有效的。

    作者:胡惠萍;王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静脉用药治疗,观察组行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涂雪松;胡利霞;余芾成;李庭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 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9—2015-09收治的62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1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 rt-PA 溶栓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 NIHSS(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评分,观察2组临床效果、继发性脑出血率及病死率、血管再闭塞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5%)高于常规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继发性脑出血、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rt-PA 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贺显君;路文革;张潇;赵明;代全德;张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口腔颌面外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口腔颌面外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12—2015-12收治的57例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后以简易智能量表进行评定,术后评分低于术前评分者为认知功能障碍。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认知障碍患者16例,发生率28.07%。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高血压、阿托品用量、手术时长、术后镇痛、住院时间、术后血浆白蛋白的浓度变化等与术后认知障碍有密切关系,其中以高龄、独处、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为主要。结论导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出现术后认知障碍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将高龄、独处、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患者作为重点防治对象,以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朱晓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