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

李琦;邢海霞;徐玉绣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埃克替尼, 放射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摘要: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LC)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口服埃克替尼125 mg,3次/d,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同时行脑转移灶放疗.结果 25例患者颅内病灶有效率(ORR) 28.0%,疾病控制率(DCR) 88.0%,全身病灶()RR和DCR分别为40.0%和88.0%.ORR和DCR与年龄、性别、PS评分、病理分型、脑转移灶数目、ECFR受体突变状况无关.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6个月(95% CI:4.8~8.4),EGFR突变型为10.8个月.PFS与EGFR基因突变状况有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干燥、皮疹、腹泻、乏力,1~2级为主.结论 埃克替尼联放疗治疗NSCLC脑转移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疗效

    目的 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疗效.方法 将48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康复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评估患侧肢体肌力.结果 常规康复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三角肌、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相比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者有明显差异.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提高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肌力,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作者:吕楠;尚清;马彩云;李靖婕;张庆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的相关分析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形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所有研究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1)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16.56±7.5) vs (11.25±6.3)]、高密度脂蛋白(HDL-C)[(1.01±0.23) vs (1.25±0.43)]、低密度脂蛋白(LDL-c)[(2.87±0.75) vs (2.5±0.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组中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两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86±4.24) vs (15.78±6.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是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作者:胡中文;赵学敏;袁肖征;余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PRL腺瘤患者外周血Th17含量及IL-17表达与PRL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Th17(helper T lymphocyte,Th17)细胞含量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垂体泌乳素腺瘤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与泌乳素分泌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不同泌乳素水平的PRL(prolacin,PRL)腺瘤患者术前、术后和16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含量,RT-PCR技术检测2组外周血中IL-17 mRNA的表达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泌乳素腺瘤患者术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3.49±0.51)%,高于正常对照组(0.86±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泌乳素增高程度而增加;RT-PCR结果显示,泌乳素腺瘤患者术前IL-17 mRNA表达水平(19.43±3.14)%,高于术后的(8.91±1.92)%及正常对照组的(2.69±0.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泌乳素增高程度而增加.结论 Th17细胞及IL-17在垂体泌乳素腺瘤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泌乳素的分泌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价PRL腺瘤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孟庆军;孟磊;金保哲;时会敏;周文科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应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应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抽取2014-01-2016-06在我院择期行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64例,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32).2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前10 min研究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气管导管插管前、气管导管拔除前及气管导管拔除后2组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水平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苏醒时间,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气管导管插管前2组MAP及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导管拔除前及气管导管拔除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高血压、心动过速、呕吐、烦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麻醉效果较好,可有效抑制气管导管插管期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朱莉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治疗颅脑外伤伴癫痫的远期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治疗颅脑外伤伴癫痫的远期随访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2-03-2014-03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伴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病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88.6%)显著高于对照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偏瘫、记忆力严重减退、一过性失语发生率分别为8.6%、5.7%、2.9%,较对照组的28.6% 、25.7% 、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前叶切除术能明显提高颅脑外伤伴癫痫患者远期治疗效果,降低偏瘫、记忆力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延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不同癫痫发作类型发作间期和发作后血清ATP ADP及AMP水解率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不同癫痫发作类型发作间期和发作后血清ATP、ADP和AMP水解率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4-03-2015-12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癫痫患者65例(全面性发作组33例,复杂部分性发作组32例),收集同期在我院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正常人员35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紫外线吸收分光光度法,观察病例组癫痫发作后5、10、20、30、60 min和10 h时的ATP、ADP和AMP水解率变化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全面性发作组和复杂部分性发作组癫痫发作后5、10、20、30、60 min和10 h时的ATP、ADP和AMP水解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病例组发作间期ATP水解率、ADP水解率、AMP水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后5min时ATP水解率、ADP水解率、AMP水解率均明显升高,其中ATP水解率在发作后20 min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至发作后10h恢复至发作间期水平;ADP水解率、AMP水解率在发作后5 min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发作后60 min即恢复至发作间期水平;全面性发作组和部分性发作组相比,癫痫发作后5 min,20 min血清ATP水解率、ADP水解率、AMP水解率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癫痫发作后腺苷酸水解率明显升高,全面性发作患者与部分性发作患者相比,腺苷酸水解率升高更为明显.

    作者:吴艳芝;乔芳;赵美英;李海静;张雪莲;滕军放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脑膜瘤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膜瘤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147和VE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CD147蛋白多数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VEGF阳性表达均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内.肿瘤Ⅲ级患者CD147和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脑膜瘤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可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作者:刘凯歌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静脉溶栓治疗NIHSS评分>25分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观察静脉用rt-PA溶栓对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时间窗内的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组(溶栓组)30例和未进行溶栓(未溶栓组)3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24 h、7d、14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mRS评分(30 d)、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 溶栓组治疗后24 h、7d、14 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未溶栓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在时间窗内溶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不会过度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作者:陈颖;窦智;许雯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管源性眩晕与血清S100-β蛋白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源性眩晕与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S100-β)浓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6-2015-12收治的120例急性眩晕患者,将其中41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2例幕下出血患者设为A组;27例非血管性眩晕患者设为B组;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C组.于患者晕眩症状发生后24h内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EA)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MRI、CT检查结果为参考,检测示血清蛋白S100β鉴别血管源性眩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A组血清S100-β水平(0.68±0.07)μg/L较B组(0.53±0.05)μg/L和C组(0.33±0.12)μg/L显著升高,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清VCAM-1和GFAP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100β升高是血管源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4.689.经操作特性分析显示S100β从眩晕患者中检测出卒中病因的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31.91%.结论 临床可将血清蛋白S100-β浓度作为鉴别血管源性和非血管源性急性眩晕的生物标志物,以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作者:李建波;杨玉峰;魏丹;王驰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CT和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72 h内均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异常阳性率和异常部位检出情况.结果 MRI检查的异常阳性率为90.29%(93/103),高于CT检查的63.11%(6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各异常部位检出数也多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作者:李超;李涛;管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的对比研究

    目的 分析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特征.方法 选择于我院就诊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与MRI检查,观察不同时间段脑梗死的影像特征.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发病12h、24 h内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72 h内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早期CT多为阴性,而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MRI更能够准确的判断病变的范围,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肖红;赵玲玲;刘荣成;肖迎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改良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0)给予紧急对症处理并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颅内压恢复平稳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4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d、5d、7d血浆内皮素(ET)含量低于同时段的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可以快速降低中、重度颅脑损伤血浆ET水平,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缩短苏醒时间,提高苏醒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的作用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抽取2013-01-2016-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时间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人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 对照组人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12.00%,研究组为40.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脑梗死发展严重程度的降低,人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也降低.结论 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率非常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毒感染阳性率也在升高.

    作者:李莉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C型臂引导、三维成像CT定位下运用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随访观察.并与口服卡马西平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进行对比.方法 观察组65例,对第Ⅰ支、第Ⅱ支、第Ⅲ支通过C型臂引导、三维成像CT定位下卵圆孔穿刺的方法进行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术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出院后随访观察0.5~2 a,1 a内复发5例(7%);2 a内复发9例(14%),分别再次给予半月神经节温控射频热凝术,仍然有效,个别患者会出现面部感觉减退,无其他永久性并发症.对照组1 a内治疗无效15例(37.5%);2 a内无效19例(47.5%),余6例效果逐渐减弱.结论 C型臂和三维重建CT引导下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温控热凝术具有安全系数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可重复治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继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胶质瘤中cyclinD1和p57/Kip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p57/Kip2和细胞周期素cyclinD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54例胶质瘤和12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胶质瘤组织及其正常脑组织中p57/Kip2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方法结果显示胶质瘤组织中cyclinD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而p57/Kip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且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提示,胶质瘤组织中p57/Kip2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p57/Kip2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cyclinD1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二者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82,P<0.01).

    作者:王新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乳果糖联合白醋灌肠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乳果糖联合白醋灌肠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疗效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2组均给予乳果糖治疗,观察组加用白醋灌肠治疗,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BA、ALT、DST、NCT指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63.89%(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1,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BA和ALT改善程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DST较高,NCT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性脑病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71,P<0.05).结论 乳果糖联合白醋灌肠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能够提高患者智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少昊;张雁雁;沈洁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我科收治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对比2组吞咽障碍评分及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吞咽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吞咽障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可有效改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兰晓燕;白艳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H MGB1)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44例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IA分为合并TIA组(A组,n=48)及未合并TIA(B组,n=96),另设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C组,n=60)及正常健康人群组(D组,n=45)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量各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结果 A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高于B组[(8.75±1.46)ng/mL vs (5.12±30.64)ng/mL],B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高于C组[(5.12±30.64)ng/mLvs (2.35±0.42)ng/mL],上述3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高于D组的(1.38±0.2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HMGB1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合并TIA呈独立相关(优势比2.374,95%可信区间1.264~3.982;P<0.01).结论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发生TIA的风险.

    作者:林秀洁;张俊;黄礼传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B超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03 2016-03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选取标准的64例脑卒中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普瑞巴林治疗,研究组B超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抑郁及焦虑评分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VAS评分及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抑郁及焦虑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共济失调、嗜睡及头晕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胡凤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探讨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声音、口形等一系列的语言康复训练,1个疗程(1个月)后,对比2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语言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采用声音、口形、磁带等一系列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治疗的效果,确保患者语言功能的有效恢复.

    作者:王灵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