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观察

陈海燕

关键词:脑梗死, 偏瘫失语, 常规治疗, 早期干预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我院取2014-06-2015-11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常规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对比2组护理前后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幅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增幅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莫沙比利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莫沙比利治疗帕金森病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4例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莫沙必利口服,5 mg/次,3次/d,饭前或饭后服用;对照组给予谷维素口服,10 mg/次,3次/d,疗程1个月,1个月后观察治疗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莫沙比利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

    作者:张敏;朱海清;朱细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脑病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胰腺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SAP并发P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入院初1例(14.29%)误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经手术证实为SAP并发PE,其余6例入院后明确SAP并发PE.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酶、质子泵抑制剂、抗感染、解痉止痛、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支持、神经细胞营养剂综合治疗后5例于病程第5周好转,7周治愈出院.2例综合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给予胰被膜切开减压,清除坏死组织后1例病情缓解、症状改善,于病程10周治愈.另1例病情继续恶化,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经多方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14.29%.结论 PE是SAP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诱发因素,抑制胰酶分泌等综合治疗.

    作者:张旭升;魏云贵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于我院诊治的8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3、6个月时,观察组MDI及PD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轩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20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20例行手术治疗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行双额冠状切口开颅术,4例行单侧冠状切口开颅术,5例行一侧冠状切口开颅、一侧额颞顶大骨瓣开颅术.术后枕部迟发性血肿形成3例,2例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预后按GOS分级:良好10例,中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病情危重,合理掌握手术指征,行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金杰;胡胜;刘强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1例误诊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的基因诊断

    目的 探讨基因诊断在临床误诊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3型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家系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筛查致病基因.PCR扩增患者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致病基因片段,电泳和测序鉴定异常电泳条带.结果 基因诊断确诊该患者为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并非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该患者致病基因为杂合子,CAG重复次数分别为21次和71次.结论 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孟德尔遗传病中寻找致病基因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及基因诊断对不典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有很好的确诊价值,对于临床出现相类似的症状的患者或与其他疾病症状相叠加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患者,均应进行基因诊断,以免出现漏诊和误诊.

    作者:黄朱亮;肖劲松;邓倩昀;李祖华;郑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CT和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72 h内均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异常阳性率和异常部位检出情况.结果 MRI检查的异常阳性率为90.29%(93/103),高于CT检查的63.11%(6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各异常部位检出数也多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作者:李超;李涛;管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的对比研究

    目的 分析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特征.方法 选择于我院就诊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与MRI检查,观察不同时间段脑梗死的影像特征.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发病12h、24 h内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72 h内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早期CT多为阴性,而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MRI更能够准确的判断病变的范围,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肖红;赵玲玲;刘荣成;肖迎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馥感啉口服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馥感啉口服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158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利巴韦林、20%甘露醇、限液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馥感啉口服液)与对照组(利巴韦林、20%甘露醇、限液等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儿总有效率、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惊颤消失时间及危重型病例转化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10%,2例进展为危重型病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7.14%,9例进展为危重型病例.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惊颤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危重型病例转化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治疗组在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惊颤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用药安全,可降低危重型病例转化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馥感啉口服液可有效提高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雪;宋春兰;陈芳;贾丽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北京某中学青少年中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病率调查

    目的 调查青少年人群中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以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小组(IRLSSG)制定的4个基本标准进行诊断,并排除继发病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568份,有效问卷1500份.第一题答案为“是”的120份,对其进一步电话随访及问卷调查,诊断为原发性RLS共5名(0.33%).男1名,女4名,年龄14~18岁,平均(16±1.58)岁.患者均无明确家族史,并排除了ADHD等疾病.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10~20岁青少年中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病率为0.33%.严重程度为轻中度,均不影响日常生活,未合并情绪异常及睡眠障碍.

    作者:崔艺浓;田泽龙;陈葵;董英姿;脱厚珍;马小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 分析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HAMA和HAMD评分、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心理素质,有助于抑制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满意度,提倡临床医学上广泛运用.

    作者:刘怡伶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H MGB1)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44例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IA分为合并TIA组(A组,n=48)及未合并TIA(B组,n=96),另设颈动脉稳定斑块患者(C组,n=60)及正常健康人群组(D组,n=45)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量各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结果 A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高于B组[(8.75±1.46)ng/mL vs (5.12±30.64)ng/mL],B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高于C组[(5.12±30.64)ng/mLvs (2.35±0.42)ng/mL],上述3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高于D组的(1.38±0.2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HMGB1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合并TIA呈独立相关(优势比2.374,95%可信区间1.264~3.982;P<0.01).结论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发生TIA的风险.

    作者:林秀洁;张俊;黄礼传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早期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

    目的 探讨早期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编号法将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01-2015-01收治的91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体位摆放,观察组46例给予早期良姿位摆放,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评价2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6.96%,对照组为84.44%(P<0.05);2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 早期良姿位的摆放可有效减少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同时抑制痉挛及异常模式,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艳红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无创DNA检测在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中的准确性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prenatal testing,NIPT)在孕妇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 DS)中的普及应用.方法 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胎儿游离DNA,结合生物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终得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率,DS高危的孕妇再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 648例孕妇中共检测出8例DS高风险胎儿,阳性率占0.485%(8/1648),经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证实8例为DS,NIPT用于孕妇检测DS胎儿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100%.NIPT还检测出5例18-三体染色体高风险,2例性染色体异常(1例45,X0;1例47,×××)均行羊水穿刺术,7例全部确诊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NIPT应用于1648例孕妇产前检测,其中共有15例进行有创性产前诊断,穿刺率为0.91%.结论 NIPT用于孕妇检测DS胎儿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红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清肺化痰汤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清肺化痰汤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给予抗感染、化痰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肺化痰汤治疗,10 d一疗程,观察2组疗效及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下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下降至正常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肺化痰汤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姜秀云;李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症伴失眠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焦虑症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焦虑症伴失眠的患者58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口服文拉法辛+安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为(9.98±2.3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26±3.03)分(P<0.05);治疗前2组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觉醒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潜伏期(25.30±12.12) min、觉醒次数(3.11±2.01)次及觉醒时间(30.12±10.05)min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rTMS可显著改善伴失眠的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小东;王顺先;刘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飞利浦64排CT“双低”技术在颅内血管成像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飞利浦64排CT在颅脑CT血管成像(CTA)中射线辐射低剂量和低浓度对比剂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2015-05-2016-07在郑州市中心医院进行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CTA)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普通常规扫描条件(管电压100 Kv,管电流100 mA),造影剂(350 mg/mL);B组使用低管电流扫描条件(管电压100 Kv,管电流80 mA),造影剂(270 mg/mL).扫描后分别测量2组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V2段的各个CT值结果.评价颅内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结果 2组血管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颅内动脉分支CTA后处理3D所得的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飞利浦64排机器扫描颅脑CTA使用低电压和低浓度造影剂,可得到临床影像诊断的图像质量,又可减少射线剂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连曦敏;赵艳秋;李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系统护理预防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预防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神经内科85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同时降低肺部感染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秀琴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梗死区AQP9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AQP9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建立老年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Q)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依达拉奉组、高压氧组和联合组,每组20只.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大鼠脑组织内AQP9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梗死脑组织的含水量,并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显示,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依达拉奉组及高压氧组;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联合组AQP9的mRNA蛋白表达及梗死区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脑梗死组、依达拉奉组及高压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高压氧组、依达拉奉组较对照组炎性浸润及水肿减轻,联合组比高压氧组、依达拉奉组又有明显缓解.结论 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宋乃光;孙晶晶;张耀龙;孙彩悦;薛建;李海鹏;贺永贵;习瑾琨;张国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的作用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抽取2013-01-2016-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时间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人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 对照组人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12.00%,研究组为40.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脑梗死发展严重程度的降低,人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也降低.结论 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率非常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毒感染阳性率也在升高.

    作者:李莉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对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对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出生的86例早产儿,根据出生后检查结果分为宫内发育迟缓组(观察组)和早产适于胎龄儿组(对照组)各43例,对比分析早产儿出生后校正胎龄过程中生长迟缓率及早期神经发育情况,探讨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生后生长迟缓对其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 2组出院、校正胎龄第3、6个月时体质量及身长生长迟缓率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3个时期统计生长迟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校正胎龄时间越长2组生长迟缓率呈下降趋势;校正胎龄3个月时观察组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适应性和个人社交五项行为发育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胎龄6个月时2组婴儿大运动、适应性和个人社交三项行为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细动作和语言两项行为观察组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内发育迟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早产儿早期神经正常发育.

    作者:郭文英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