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传利
目的: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12例,并随访6~12月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月,完全缓解4例,好转5例,无变化3例。结论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苏彦河;杨现会;杨鲲鹏;黄壮士;张清勇;宋宣克;张进;陈培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14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磁共振检查确诊病因后,分别实施纤维手术肿瘤切除治疗或微血管手术治疗,评价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磁共振影像学检查,继发性病因9例,13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磁共振体层血管成像显示压迫责任血管106例,阳性率80.9%。术后疼痛立刻消失119例,症状有所改善13例,有效率为94.3%(132/140),有效患者均获8个月的随访,疾病复发率为1.4%。结论采用磁共振方法可有效明确三叉神经痛继发性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者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技巧,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
作者:臧绍辉;尤渊明;王超杰;刘广生;吴志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收治的74例腔隙性梗死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复合麻醉组,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来评价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术前评分有显著降低( P<0.05),相对于复合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 h、24 h及72 h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发生率较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评分(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MoCA)结果较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均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硬膜外麻醉比全身复合麻醉影响更小,可作为腔隙性梗死患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作者:毕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院内感染患者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分析其预防措施。方法2012‐06—2014‐06我院神经内科院内感染患者护理中出现60例不良事件,分析其原因,并探讨解决措施。结果我院神经内科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患者比例高(48.33%),护理不良事件以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31.67%),1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61.67%)。结论针对神经内科院感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采取有效分析,并针对性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强患者安全感。
作者:吴丙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作出诊断分类,并统一给予阿立哌唑(国产,博思清)20 mg/d治疗,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评价疗效。结果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中产后1月内起病76.92%,1月后起病23.08%。根据CCMD‐3的症状标准作出分类,偏执型53.85%,青春型30.77%,紧张型7.69%,未分化型7.69%。经药物治疗及心理、康复治疗,痊愈50%,显效42.31%,有效7.69%。结论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以起病急,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以20~28岁剖腹产的初产妇常见,城市高于农村,以偏执型为主,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康复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熊海兵;胡惜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T N F‐α及IL‐1β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03—2013‐02我院收治的3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为对照组,选用ELISA (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分别测定2组患儿血清中的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及IL‐1β(白细胞激素‐1)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T N F‐α表达水平(27.8±3.2)pg/L明显高于对照组(14.5±1.6)p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血清IL‐1β表达水平(22.3±2.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6±1.9)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相比,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T N F‐α、IL‐1β表达水平更高,在临床诊断中有助于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任麦青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和 TOAST 分型进行分组,均予 rt‐PA 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溶栓后出血、脑疝、死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按照时间窗进行分组,3~4.5 h溶栓组较3 h溶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稍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4.5 h时间窗溶栓较3 h内静脉溶栓出血不良反应有增加趋势,但本研究样本中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皮肤黏膜出血和脑疝的发生率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相对较高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应参考不同的脑梗死分型和病情判断预后。
作者:邓伟华;杨勇;潘小平;李泽;周进;黄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 )患者非运动症状(NMS)的发病情况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160例早期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门诊就诊的非PD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对2组的NMS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析PD患者的NMS的发病情况及其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NMS平均(8.1±4.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9±3.1)分(P<0.01);焦虑、抑郁、大便排空不完全感、注意力障碍、失眠、记忆力下降对日常生活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P<0.05)。结论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是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早期评估和干预非运动症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岩琦;崔群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MRI检测CMB结果进行分析,并对CMB的分布特征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纳入175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同时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 RI检查,并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175例患者中SWI检出85例(48.57%),GRE‐T2检出74例(42.29%)。SWI共检出289个CMB病灶,其中皮质及皮质下145个(50.2%),基底节及丘脑100个(34.6%),脑干26个(9.0%),小脑18个(6.2%)。CMB组CD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可以更好显示CMB的发生,高血压史、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史及抗血栓药物使用与CMB的发生存在密切的联系,CMB的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刘长华;杨克勤;左敏;李志浩;杨先春;胡望福;赵先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电针双侧肢体与电针患侧肢体不同方法对脑出血患者行康复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出血(基底节区)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电针双侧肢体组,对照组为电针患侧肢体组。2组脑出血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入院时、入院第4、10、28天的时间点记录血肿体积、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值及 NIHSS评分数值,在入院4 d左右病情稳定后行电针治疗。结果2组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血肿体积在入院第10、28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NSE浓度值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SE浓度值在入院第10、28天时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时NIHSS评分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在入院第10天时2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血肿体积、血清NSE浓度值在入院第10、28天时的改变更明显;治疗组NIHSS评分在入院第10天时变化明显;电针双侧肢体可能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翟俊格;刘会峰;白焕芳;张延伟;郭雅莉;马书周;陈利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血清S100B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意义及对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11‐01—2013‐12我院收治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评估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急性CO中毒病情、中毒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及是否对迟发性脑病有早期预测价值。结果重度中毒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于中度中毒组及轻度中毒组,迟发性脑病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高于痊愈组,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当血清S100B蛋白浓度>0.912μg/L时,预示患者有发生迟发性脑病的风险,其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4%。结论血清S100B蛋白可作为急性CO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并且对早期预测迟发性脑病有一定价值。
作者:农媛;肖海;冼莹;曾灏;梁妙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3—2013‐06收治的的11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所采用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B组采用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C组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比较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6 d、12 d、24 d、48 d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及C组3组镇痛效果有效率分别为68.4%、78.9%、92.1%,C组的镇痛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 组、B组及C组3组患者常见并发症(低血压、恶性呕吐、嗜睡、呼吸抑制、死亡及头晕)的发病率分别为34.2%、15.8%、7.90%,C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较全身静脉麻醉对脑卒中的镇痛效果有显著提高,对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有显著改善,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辉;刘建宇;吴永刚;任国玲;孟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复发原因。方法选择2011‐04—2012‐04我院接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6例,出院1a后实施自制问卷调查并通过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服药情况、复发情况、复发原因、社会活动情况及复发早期的相关表现。分析总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复发原因及复发早期表现,为预防复发风险提供依据。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1 a后复发率为43.48%,单一服药患者较合并服药患者多,复发主要发生于服药依从性差,经常受社会心理因素、季节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的患者;患者出院后社会活动减弱,未参加社会学习工作的患者较患病前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患者的早期主要表现在行为障碍、情绪障碍、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现状,患者和家属应加强对预防知识的了解,及时就诊,尽可能减少复发。
作者:倪章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抑郁状态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良好,患者HAMD评分明显改善,促进了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我院对2010‐05—2012‐08收治的106例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53例接受定向硬通道微创术治疗,对照组53例接受硬通道微创术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90.57%,观察组治疗效率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在出血、感染、气颅和硬组织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能力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血肿都有很好疗效,但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略高于硬通道微创治疗疗效,定向硬通道微创治疗颅内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更高。
作者:李洪涛;苗永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为实验组,以在我院体检的4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血清尿酸水平(374.5±99.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2.4±74.5)μmol/L ,且实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脂、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较高,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出诊断。
作者:黄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和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 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88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切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标本中的TC、TG、LDL、HDL、apoA、Lp(a)和B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218)及高龄(OR=1.126)是PD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poA水平(OR=0.428)、HDL水平(OR=0.543)、Lp(a)水平(OR=0.824)、BUA水平(OR=0.506)则可降低PD的患病风险;观察组血样中的apoA 水平(rs=-0.455)、HDL 水平(rs=-0.337)与患者的 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P<0.05),apoA水平(r=-0.392)、HDL水平(r=-0.318)与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高龄、低血脂水平、低BUA水平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但BUA水平不具有指示病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佳;杜静;高宗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新生儿在围生期窒息而导致的脑缺氧或缺血性损害,是新生儿期后患儿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1‐2]。笔者在对患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志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发病部位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予以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障碍后分为正常吞咽组(76例)和吞咽障碍组(124例)。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梗死量表(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检测评分;于发病48 h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测确定具体梗死部位,分析不同脑梗死发病部位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及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62.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发生吞咽障碍比率越高,脑干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与双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05),单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与脑干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和双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9,10.900,P<0.01),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比例高。轻度与中度吞咽障碍程度在不同梗死部位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明显多于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和脑干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吞咽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性问题,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为普遍,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的比例高。发病部位与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作者:赵晓芸;陈冬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静脉溶栓组(A组,n=38)和抗凝组(B组,n=38)2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评估结果,记录其日常生活能力(ADL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NIHSS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ADL优良率为50.0%,显著高于B组的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波;曾涛;刘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