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微出血 MRI 检测的分布特征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刘长华;杨克勤;左敏;李志浩;杨先春;胡望福;赵先珺

关键词:M RI,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认知功能
摘要:目的:对MRI检测CMB结果进行分析,并对CMB的分布特征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纳入175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同时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 RI检查,并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175例患者中SWI检出85例(48.57%),GRE‐T2检出74例(42.29%)。SWI共检出289个CMB病灶,其中皮质及皮质下145个(50.2%),基底节及丘脑100个(34.6%),脑干26个(9.0%),小脑18个(6.2%)。CMB组CD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可以更好显示CMB的发生,高血压史、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史及抗血栓药物使用与CMB的发生存在密切的联系,CMB的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心综合征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2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 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律失常、S T‐T改变、心肌酶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于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的疗效确切。

    作者:孙乐羽;姜炎;贺刚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80例脑出血患者,22例出现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观察组,58例不伴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对照组。结果2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其出血量均较大,脑出血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12例(54.54%),对照组死亡7例(12.06%)。结论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考虑与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损伤有关。病情危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高,且病死率明显增加,表明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赵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清 S100B 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临床意义及对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S100B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意义及对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11‐01—2013‐12我院收治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评估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急性CO中毒病情、中毒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及是否对迟发性脑病有早期预测价值。结果重度中毒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高于中度中毒组及轻度中毒组,迟发性脑病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高于痊愈组,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当血清S100B蛋白浓度>0.912μg/L时,预示患者有发生迟发性脑病的风险,其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4%。结论血清S100B蛋白可作为急性CO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并且对早期预测迟发性脑病有一定价值。

    作者:农媛;肖海;冼莹;曾灏;梁妙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抑郁状态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良好,患者HAMD评分明显改善,促进了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1‐03—2014‐06于我院就诊的64例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内服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案进行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行CT分型情况、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行CT后分型的突出、膨出、脱出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疼痛值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研究组的疼痛值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65.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李震华;谢运华;李柳;唐玉;许锦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肾衰血透患者常见神经精神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64例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老年慢性肾衰患者(治疗组)与无神经精神症状的慢性肾衰患者(对照组)的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血透失衡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及尿毒症脑病患者的透析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尿毒症脑病患者的肾功能血肌酐水平、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透析年龄、肾功能及血压水平等有一定关系。

    作者:梁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在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疗效。方法10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给与激素抗炎、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理疗消肿、针灸和面肌锻炼治疗,观察组另行高压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在中度和重度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疗程<5次和5~10次的比例为28.00%、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42.00%)( 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面瘫的总有效率较高,且疗程更短,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盐酸文拉法辛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在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文拉法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萘普生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评分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而言,应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明显改善,降低了嗜睡、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晋予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麻醉方案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比较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收治的74例腔隙性梗死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复合麻醉组,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来评价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术前评分有显著降低( P<0.05),相对于复合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 h、24 h及72 h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发生率较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评分(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MoCA)结果较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均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硬膜外麻醉比全身复合麻醉影响更小,可作为腔隙性梗死患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作者:毕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作出诊断分类,并统一给予阿立哌唑(国产,博思清)20 mg/d治疗,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评价疗效。结果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中产后1月内起病76.92%,1月后起病23.08%。根据CCMD‐3的症状标准作出分类,偏执型53.85%,青春型30.77%,紧张型7.69%,未分化型7.69%。经药物治疗及心理、康复治疗,痊愈50%,显效42.31%,有效7.69%。结论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以起病急,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以20~28岁剖腹产的初产妇常见,城市高于农村,以偏执型为主,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康复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熊海兵;胡惜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抗 NMDA 受体脑炎11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8—2014‐08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共11例,女9例,男2例;年龄14~39岁,平均23.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自主运动和精神行为异常,10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8例合并癫痫发作,4例合并低通气,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脑脊液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和蛋白均正常,1例脑脊液麻疹病毒抗体阳性。所有患者脑脊液 NMDA 受体抗体阳性,1例患者血清 NMDA 受体抗体阴性。脑电图显示正常或慢波,头颅M RI基本正常或在颞叶内侧面、丘脑等显示轻度异常信号。肿瘤筛查中3例合并畸胎瘤,1例发现卵巢囊肿,余未见阳性发现。合并畸胎瘤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均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等治疗。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邓文静;张运周;李梦;李佳佳;王昭旖;滕军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24例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结果19例患者入院后急诊手术治疗,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例血肿量较少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复查CT示大面积脑梗死形成后,行去大骨瓣减压术。药物治疗包括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持血容量稳定。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死亡5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6例,中残7例,良好2例。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术后抗血管痉挛,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弘杰;林晓元;黄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清 PCT CRP 及 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PCT、CRP及TNF‐α检测对小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细菌性脑膜炎及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3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PCT、CRP及 TNF‐α的差异。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PCT、CRP及TNF‐α均较病毒性脑膜炎组、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在病毒性脑膜炎组及对照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TNF‐α在病毒性脑膜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一个敏感指标,联合检测PCT与CRP、TNF‐α则更具临床价值。

    作者:王素梅;齐旭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目的:研究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1‐01—2013‐01入院诊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非固定剂量的阿立哌唑治疗8周,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测定血药浓度,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及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评定疗效,对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第2周末PANSS总分与SAPS、一般病理症状与基线数据相比均显著降低,第4周末与第8周末各指标均显著降低。第4、8周末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呈显著正相关,第2、4、8周末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显著正相关。截止第8周末,有效率为70.83%,但有效组的血药浓度在第4、8周末均较无效者显著增高,第8周末有效组的血药浓度范围为(487±145)μg/L ,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药浓度的四分位间距为348~623μg/L。

    作者:李丽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若患者出现脑卒中、缺氧、昏迷、脑外伤症状后TNF‐α 水平上升,且升高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1 ] 。本文选取154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益群;杨涛;李建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2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有明确外伤病史,CT表现为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提高颅脑损伤合并脑血管病的诊断,减少漏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2‐06—2014‐06间颅脑C T表现为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2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其CTA或DSA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23~74岁,平均(49±9.8)岁。25例均行CTA或DSA检查,发现无阳性14例,阳性11例(颅内动脉瘤5例,多发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1例)。结论以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病人应常规进行CTA或DSA的检查,减少对脑血管病的漏诊。

    作者:曹海燕;郭辉;李庆菲;宋宏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使用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酚软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加,ADL总分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过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酚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作者:赵新春;邢效如;台立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脑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者易并发脑神经病变,多数发病较急,以听神经、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损害为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对脑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结论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病程长、高血压、高血脂是相关危险因素,良好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对预防糖尿病脑神经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岳晓红;单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静安口服液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静安口服液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04—2013‐01收治的61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选取3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静安口服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硫必利片剂治疗。比较3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结果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治疗后NE和GABA水平上升,GLU、HVA和5‐HT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GLU、ASP、5‐HT和DA水平降低,GABA和NE水平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ASP、GLU、HVA和5‐HT水平均明显增高,GABA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枢神经递质失衡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存在密切关联,而静安口服液可有效改善各神经递质水平。

    作者:易安宝;林道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癫痫中的疗效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患儿热性惊厥引起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142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观察组先行常规治疗,早期使用适量镇静剂治疗,对照组对症降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特点、颅脑CT、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正常后出现痫性发作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作期脑电图阳性、颅脑CT 病理改变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镇静剂对于热性惊厥患儿有显著缓解全身惊厥症状,并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的癫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境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