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华;杨克勤;左敏;李志浩;杨先春;胡望福;赵先珺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应用于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5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前即刻(T 1)、插管后即刻(T2)、切皮(T3)、切开硬脑膜时(T4)和拔管时(T5)各时间点的 HR和MAP变化;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结束手术至患者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与F组相比,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所需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R组MAP值在T2~T4时较F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枕下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
作者:沈彦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作出诊断分类,并统一给予阿立哌唑(国产,博思清)20 mg/d治疗,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评价疗效。结果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中产后1月内起病76.92%,1月后起病23.08%。根据CCMD‐3的症状标准作出分类,偏执型53.85%,青春型30.77%,紧张型7.69%,未分化型7.69%。经药物治疗及心理、康复治疗,痊愈50%,显效42.31%,有效7.69%。结论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以起病急,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以20~28岁剖腹产的初产妇常见,城市高于农村,以偏执型为主,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康复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熊海兵;胡惜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第二代炫速双源二代炫速双源CT (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DECT )双能量技术在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angiography ,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012‐09—2014‐05在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照,比较两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以术后脑动脉瘤检出情况为标准,DECT与DSA诊断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瘤测量数据上,DE‐CTA与DSA测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炫速双源CT双能量技术CTA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捷、无创而又能较高准确率的诊断脑动脉瘤的先进技术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作为脑动脉瘤检查及筛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慧;郭君武;李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抗焦虑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4‐05来我院门诊治疗伴失眠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0. 1%他克莫司软膏适量,2次/d外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mg,1次/d口服(晨起顿服),2组疗程均为8周,并统计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评估2组患者神经性皮炎主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 7%、78. 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5. 2%、48. 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失眠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林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确定0.2%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纳入拟在全麻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5例,年龄62~78岁,体质量55~89 kg。ASAⅠ或Ⅱ级,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2%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初始剂量为20 mL ,阻滞完全则下1例容量减少2 mL ,阻滞不全则增加2 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 C I)。结果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5.1(13.4~16.7) mL。结论0.2%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1 m L。
作者:刘勇;张燕;曹兴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在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疗效。方法10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给与激素抗炎、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理疗消肿、针灸和面肌锻炼治疗,观察组另行高压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在中度和重度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疗程<5次和5~10次的比例为28.00%、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42.00%)( 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面瘫的总有效率较高,且疗程更短,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3—2013‐06收治的的11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所采用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B组采用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C组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比较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6 d、12 d、24 d、48 d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及C组3组镇痛效果有效率分别为68.4%、78.9%、92.1%,C组的镇痛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 组、B组及C组3组患者常见并发症(低血压、恶性呕吐、嗜睡、呼吸抑制、死亡及头晕)的发病率分别为34.2%、15.8%、7.90%,C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较全身静脉麻醉对脑卒中的镇痛效果有显著提高,对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有显著改善,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辉;刘建宇;吴永刚;任国玲;孟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在术中应用面肌诱发肌电图进行监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血管压迫面神经,均属于动脉压迫,随访仅1例复发。结论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刘金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纳入本研究,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钻孔引流41例设为手术1组,开颅血肿清除43例设为手术2组,回顾性分析两种手术方法后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远期预后等方面。结果手术1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 ,手术2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手术1组,但总体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除颅内感染,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手术2组较手术1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手术1组SSS评分高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组的半年后整体ADL评级优于手术2组( P<0.05)。结论钻孔引流损伤小,远期预后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开颅血肿清除,临床应灵活运用。
作者:可宗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破裂造成的脑实质内出血,该病作为一种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1]。据相关数据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40%[2],对于该病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及开颅手术、钻孔抽吸引流术和锁孔手术及微创碎吸术等,其中少量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可自行吸收,但大量出血则需采取手术处理,笔者运用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程序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2012‐10—2014‐10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实验组进行程序化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施程序化护理以后,实验组满意度为91.67%,对照组满意度70.8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为35.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有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程序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2012‐10—2014‐10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实验组进行程序化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施程序化护理以后,实验组满意度为91.67%,对照组满意度70.8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为35.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显著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作者:马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发病部位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予以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障碍后分为正常吞咽组(76例)和吞咽障碍组(124例)。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梗死量表(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检测评分;于发病48 h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测确定具体梗死部位,分析不同脑梗死发病部位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及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62.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发生吞咽障碍比率越高,脑干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与双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05),单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与脑干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和双侧大脑半球梗死吞咽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9,10.900,P<0.01),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比例高。轻度与中度吞咽障碍程度在不同梗死部位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明显多于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和脑干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吞咽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性问题,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为普遍,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的比例高。发病部位与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作者:赵晓芸;陈冬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IC 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原因及防控对策。方法随机选取脑出血肺部感染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再于该时间段内随机选取60例未发生肺部感染的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脑出血相关原因予以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发生率、出血量>30 m L、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ICU住院时间>7~10 d、机械通气>5 d ,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Glasgow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ICU脑出血肺部感染,结果显示糖尿病、Glasgow评分、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及IC U住院时间>7~10 d、机械通气时间>5 d是IC U脑出血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探索IC 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原因,并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对提高脑出血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杨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手术中应用神经生理检测技术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02—2013‐02收治的36例行老年胃肠手术的患者,直肠癌19例,结肠癌17例,均行经腹部或者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观察患者在术中神经检测的变化,并对患者的膀胱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2例患者电刺激双侧膀胱支,在患者膀胱逼尿肌上记录到CMAPs ,作为电刺激阳性;4例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电刺激显示为膀胱支阳性,但是进行电刺激盆丛主干却无法诱导肌电活动,则将其定义为电刺激阴性;电刺激阳性患者术后1周平均残余尿量为(85.27±21.73)m L ,电刺激阴性患者其术后1周的残余尿量为(314.15±48.92) m 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刺激阳性患者平均留置尿管时间为(7.41±0.12)d ,阴性患者(14.75±2.4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神经生理监测技术能够在结直肠癌手术中准确地反映出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时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肖鸣;张万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颈椎肿瘤手术中不同麻醉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1‐06—2013‐03收治的72例颈椎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镇痛效果的有效率分别为71.9%、93.8%,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28.1%、1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可以有效改善视觉模拟评分,提高镇痛效果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
作者:龚小芳;李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80例脑出血患者,22例出现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观察组,58例不伴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对照组。结果2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其出血量均较大,脑出血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12例(54.54%),对照组死亡7例(12.06%)。结论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考虑与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损伤有关。病情危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高,且病死率明显增加,表明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赵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新生儿在围生期窒息而导致的脑缺氧或缺血性损害,是新生儿期后患儿脑瘫、癫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1‐2]。笔者在对患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志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24例)和非进展组(36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D‐二聚体和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D‐二聚体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进展组(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检测对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小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疗法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水肿带的疗效。方法对8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肿清除率、水肿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及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水肿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穿刺引流疗法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清除血肿率高、改善水肿带明显及神经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钱洪波;吴高远;殷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 )联合早期综合治疗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06—2013‐06收治的H IE患儿86例,根据出生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添加神经节苷脂和早期综合治疗干预,对比2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神经行为评分(NBNA)、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经过综合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实验组肌张力、原始反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等指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实验组NBNA评分、临床疗效明显较对照组增高,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治疗干预佳干预时间在患儿出生72 h之内,早期康复疗法也是刺激神经细胞恢复的有效方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粉竹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