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文拉法辛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安全性分析

王晋予

关键词:慢性紧张性头痛, 盐酸文拉法辛, 临床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文拉法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7—2014‐06收治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萘普生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评分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而言,应用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具有良好临床效果,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明显改善,降低了嗜睡、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12诊治的1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初期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58例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2组受检者均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2组受检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中膜厚度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郝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应激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其对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应激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5.23±1.38)m g/L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9.87±3.16)mm ,丙二醛(3.93±0.41)μg/L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36.52±115.34)mmol/L ;对照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0.72±0.09)mg/L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8±0.18)mm ,丙二醛(6.65±0.72)μg/L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701.32±154.53)mmol/L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降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同时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的改善及稳定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发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监测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微栓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09—2014‐09我院收治的77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斑块组46例,无斑块组31例。采集静脉血行 TC、TG、LDL‐C、HDL‐C检测,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与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 TC血症、高LDL‐C血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显与稳定性斑块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单发微栓阳性率与多发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微栓子主要来自不稳定斑块。微栓子存在即易导致脑梗死,应及时对症治疗。

    作者:姚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清铁及铁蛋白与热性惊厥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铁及铁蛋白与热性惊厥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容积、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并以同期门诊或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将2组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惊厥组血清铁为(6.55±2.16)μmol/L ,对照组为(13.32±5.43)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组血清铁蛋白为(21.72±9.86)μg/L ,对照组为(38.29±15.97)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惊厥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60.36%,对照组为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铁及铁蛋白与热性惊厥密切相关,铁缺乏是引起热性惊厥的高危因素;对于热性惊厥患儿,应监测血清铁及铁蛋白。

    作者:李四保;王玉梅;刘玉峰;贾天明;赵会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若患者出现脑卒中、缺氧、昏迷、脑外伤症状后TNF‐α 水平上升,且升高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1 ] 。本文选取154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高压氧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益群;杨涛;李建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婴幼儿巨细胞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在婴幼儿巨细胞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巨细胞感染患儿(感染组)和37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婴幼儿巨细胞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BAEP I、III、V各波均不同程度延长,V波反映阈值共有32只耳检出升高,异常率高达53.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婴幼儿巨细胞感染可引起听觉通路不同程度损害,主要是中枢听觉传导功能障碍,BAEP可作为检测巨细胞感染早期听力水平受损的重要指标。

    作者:郑艳兰;张慧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帕金森病患者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和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 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88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切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标本中的TC、TG、LDL、HDL、apoA、Lp(a)和B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218)及高龄(OR=1.126)是PD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poA水平(OR=0.428)、HDL水平(OR=0.543)、Lp(a)水平(OR=0.824)、BUA水平(OR=0.506)则可降低PD的患病风险;观察组血样中的apoA 水平(rs=-0.455)、HDL 水平(rs=-0.337)与患者的 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P<0.05),apoA水平(r=-0.392)、HDL水平(r=-0.318)与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高龄、低血脂水平、低BUA水平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但BUA水平不具有指示病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佳;杜静;高宗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保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治疗后进行Brunnstrom评价,并对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各项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更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97.45±8.45)分,护理满意率为91.11%;对照组护理质量(85.96±6.47)分,护理满意率为80.00%。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且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值得运用。

    作者:徐凤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的NIHSS评分为(18.72±5.22)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13.17±5.38)分,对照组为(19.51±5.78)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肿体积为(10.96±2.48)m L ,显著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水肿体积为(16.37±8.92)m L ,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促进血肿的吸收,阻止脑水肿进一步扩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瑞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3—2013‐06收治的的11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所采用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B组采用全身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C组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的麻醉方法,比较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6 d、12 d、24 d、48 d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及C组3组镇痛效果有效率分别为68.4%、78.9%、92.1%,C组的镇痛效果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 组、B组及C组3组患者常见并发症(低血压、恶性呕吐、嗜睡、呼吸抑制、死亡及头晕)的发病率分别为34.2%、15.8%、7.90%,C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较全身静脉麻醉对脑卒中的镇痛效果有显著提高,对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有显著改善,且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辉;刘建宇;吴永刚;任国玲;孟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5—2013‐03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常见并发症(头痛、恶心呕吐、失眠、肝功能异常、皮疹、头晕)的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前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8周后 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干预治疗较单独采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可更有效降低HAMD评分,提高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作者:于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12例,并随访6~12月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月,完全缓解4例,好转5例,无变化3例。结论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儿童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苏彦河;杨现会;杨鲲鹏;黄壮士;张清勇;宋宣克;张进;陈培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腰穿逆向冲洗加侧脑室引流治疗三脑室积血性阻塞5例分析

    目的:探讨腰穿逆向冲洗加侧脑室引流治疗三脑室积血的疗效。方法总结5例三脑室积血性阻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三脑室积血患者,4例术后取得明显效果,病人恢复快,1例术后脑脊液循环通.,但由于大脑组织损伤严重,意识状态无明显恢复。结论腰穿逆向冲洗加侧脑室引流治疗三脑室积血性阻塞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能尽快疏通脑脊液循环,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李春鹏;王五永;王芙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抗骨骼肌抗体与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M G )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的易疲劳性,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可部分缓解,80%~90%的全身型MG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chR‐Ab[1]。AchR‐Ab可用于MG的诊断,但其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胸腺瘤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近来研究发现,T itin抗体、RyR抗体、MusK抗体等抗骨骼肌抗体在MG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发病年龄、性别、预后具有相关性。

    作者:崔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额颞部颅骨缺损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01—2013‐12收治45例行额颞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行颅骨修补术,对手术时机选择、修补方式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外形满意,术后出现皮下积液1例,继发性癫痫3例,硬膜外血肿1例,随访0.5~3.5a无颅内感染、钛网外露、钛钉松动、严重排异反应、皮瓣坏死等。结论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额颞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塑形满意、恢复早、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东;林艳梅;梁永艺;黄履群;陈健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

    目的: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2‐01—2004‐01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加氧对气道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氧装置给氧,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情况、痰液黏稠度及感染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PaO2、PaCO2、SpO2和呼吸频率治疗后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痰液黏稠度治疗后3 d、5 d、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吸氧装置气道给氧相比,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效显著,是明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佳选择。

    作者:栾苏妮;胡东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在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疗效。方法10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给与激素抗炎、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理疗消肿、针灸和面肌锻炼治疗,观察组另行高压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在中度和重度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疗程<5次和5~10次的比例为28.00%、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42.00%)( 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面瘫的总有效率较高,且疗程更短,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1‐03—2014‐06于我院就诊的64例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内服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案进行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行CT分型情况、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行CT后分型的突出、膨出、脱出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疼痛值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而研究组的疼痛值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65.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手法与内服治疗马尾神经受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李震华;谢运华;李柳;唐玉;许锦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患者120例,餐前15 min测第1次血压,进第1口餐开始计时,20 min、4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各测1次血压,以餐后血压变化大值为餐后血压。采用彩色多普勒测量颈动脉分叉处10 m m内左右颈动脉的各项指标,包括内径、小流速、大流速、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IM T )、有无颈总动脉体斑块、颈总动脉窦部斑块(以大斑块为准),并将服用降压药、颈动脉有无斑块等因素对进食后血压变化进行偏相关分析。将120例患者分为:(1)餐后低血压组(PPH组,97例)和餐后无低血压组(对照组,23例),比较颈总动脉各项指标;(2)单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无斑块组;(3)单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无斑块组;比较各组进食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PPH组左右颈动脉窦部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6、2.196,P=0.025、0.030)。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与颈动脉窦部斑块相关( r=0.223,P=0.015;r=0.235,P=0.010)。早餐后颈总动脉体单、双侧斑块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32,P=0.028;t=-3.309,P=0.001)。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早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24,P=0.036;t=2.762,P=0.007)。结论颈总动脉斑块与早餐后舒张压变化、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及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有关。

    作者:开金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微创穿刺引流疗法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水肿带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疗法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水肿带的疗效。方法对8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血肿清除率、水肿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及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水肿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穿刺引流疗法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清除血肿率高、改善水肿带明显及神经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钱洪波;吴高远;殷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