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忠
目的:观察和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和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8例 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88例非PD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样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切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BU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标本中的TC、TG、LDL、HDL、apoA、Lp(a)和B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OR=2.218)及高龄(OR=1.126)是PD患病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apoA水平(OR=0.428)、HDL水平(OR=0.543)、Lp(a)水平(OR=0.824)、BUA水平(OR=0.506)则可降低PD的患病风险;观察组血样中的apoA 水平(rs=-0.455)、HDL 水平(rs=-0.337)与患者的 Hoehn‐Yahr分级呈负相关(P<0.05),apoA水平(r=-0.392)、HDL水平(r=-0.318)与患者的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高龄、低血脂水平、低BUA水平是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但BUA水平不具有指示病情进展的作用。
作者:刘佳;杜静;高宗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收治的74例腔隙性梗死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复合麻醉组,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来评价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术前评分有显著降低( P<0.05),相对于复合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 h、24 h及72 h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发生率较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评分(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MoCA)结果较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均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硬膜外麻醉比全身复合麻醉影响更小,可作为腔隙性梗死患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作者:毕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价安神合剂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予以安神合剂治疗。结果1、2、8周末2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中度失眠方面,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安神合剂是治疗老年失眠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谢先龙;刘菊;陈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2—2014‐02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oCA 、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 、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oCA、MMSE、ADL评分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拉西坦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吡拉西坦,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玉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风及其偏瘫中医辨证治疗的优点。方法以2012‐06—2013‐05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组)和常规中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7例(42.5% ),显效18例(45.0% ),有效3例(7.5% ),无效2例(5.0%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基本治愈6例(15.0% ),显效13例(32.5% ),有效10例(25.0% ),无效11例(27.5% ),总有效率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中风及其偏瘫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刘崇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有明确外伤病史,CT表现为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提高颅脑损伤合并脑血管病的诊断,减少漏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2‐06—2014‐06间颅脑C T表现为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2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其CTA或DSA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23~74岁,平均(49±9.8)岁。25例均行CTA或DSA检查,发现无阳性14例,阳性11例(颅内动脉瘤5例,多发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1例)。结论以脑池及脑室出血为主的颅脑损伤病人应常规进行CTA或DSA的检查,减少对脑血管病的漏诊。
作者:曹海燕;郭辉;李庆菲;宋宏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作出诊断分类,并统一给予阿立哌唑(国产,博思清)20 mg/d治疗,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减分率评价疗效。结果52例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中产后1月内起病76.92%,1月后起病23.08%。根据CCMD‐3的症状标准作出分类,偏执型53.85%,青春型30.77%,紧张型7.69%,未分化型7.69%。经药物治疗及心理、康复治疗,痊愈50%,显效42.31%,有效7.69%。结论产后首发精神分裂症以起病急,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以20~28岁剖腹产的初产妇常见,城市高于农村,以偏执型为主,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康复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熊海兵;胡惜岚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的NIHSS评分为(18.72±5.22)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13.17±5.38)分,对照组为(19.51±5.78)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肿体积为(10.96±2.48)m L ,显著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水肿体积为(16.37±8.92)m L ,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促进血肿的吸收,阻止脑水肿进一步扩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瑞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脑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者易并发脑神经病变,多数发病较急,以听神经、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损害为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对脑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结论糖尿病肾病致脑神经病变病程长、高血压、高血脂是相关危险因素,良好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对预防糖尿病脑神经病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岳晓红;单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 ri‐geminal neuralgia ,T N )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疼痛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拉莫三嗪能够显著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秀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12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共6项有显著性(P<0.05),按危险度(OR)高低排序依次是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OR值=2.45)、早期康复治疗(OR值=2.31)、急性期及时治疗(OR值=1.69)、心理状况(OR值=1.23)、年龄(OR值=0.98)、婚姻状况(OR值=0.79)。结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较低,河南地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治疗、急性期及时治疗、心理状况、年龄、婚姻状况。
作者:李学;马建军;祁亚伟;张俊红;吴少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镇静镇痛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7—2014‐07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A组应用异丙酚,负荷量0.5~2.0 mg/kg ,并在注射10 min后,以1~3 mg/(kg · h)维持72 h。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为0.5~1.0μg/kg ,在静脉注射10 min后,以0.2~0.6μg/(kg · h)维持24 h ,2组效果不佳时可加用吗啡。对照组根据临时需要应用吗啡。3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ICU停留时间、病死率及用药前后血常规和β‐内啡肽(β‐EP)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B组、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8.00%、6.00%、8.00%,B组IC U停留时间为(5.48±2.45)d ,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A组、B组及对照组用药后镇静镇痛的有效率90.00%、92.00%、78.00%,A组用药后3 h的β‐E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B组(P<0.01)。用药后24 h对照组的β‐EP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和对照组的β‐EP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对照组的上升趋势明显大于B组( P<0.05)。WBC水平比较发现,A组和B组在用药后3 h及24 h均低于用药前( P<0.05)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异丙酚均可有效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且右美托咪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疗效。
作者:方琴;赵正兰;王炎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重症肌无力(M G )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的易疲劳性,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可部分缓解,80%~90%的全身型MG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chR‐Ab[1]。AchR‐Ab可用于MG的诊断,但其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胸腺瘤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近来研究发现,T itin抗体、RyR抗体、MusK抗体等抗骨骼肌抗体在MG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发病年龄、性别、预后具有相关性。
作者:崔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2013年我院收住的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5例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对比2组病人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改良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6例,重残/植物生存12例,死亡7例;对照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3例,重残/植物生存11例,死亡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明显减少。
作者:郭燕春;谢泽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为实验组,以在我院体检的4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血清尿酸水平(374.5±99.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2.4±74.5)μmol/L ,且实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脂、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较高,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出诊断。
作者:黄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在婴幼儿巨细胞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巨细胞感染患儿(感染组)和37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婴幼儿巨细胞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BAEP I、III、V各波均不同程度延长,V波反映阈值共有32只耳检出升高,异常率高达53.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婴幼儿巨细胞感染可引起听觉通路不同程度损害,主要是中枢听觉传导功能障碍,BAEP可作为检测巨细胞感染早期听力水平受损的重要指标。
作者:郑艳兰;张慧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老年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80例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感觉疼痛、感觉减退、过敏、麻木及乏力等各项感觉功能在第1、2、3周后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手术治疗烧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感觉功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芸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血清铁及铁蛋白与热性惊厥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容积、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并以同期门诊或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将2组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惊厥组血清铁为(6.55±2.16)μmol/L ,对照组为(13.32±5.43)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组血清铁蛋白为(21.72±9.86)μg/L ,对照组为(38.29±15.97)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惊厥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60.36%,对照组为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清铁及铁蛋白与热性惊厥密切相关,铁缺乏是引起热性惊厥的高危因素;对于热性惊厥患儿,应监测血清铁及铁蛋白。
作者:李四保;王玉梅;刘玉峰;贾天明;赵会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在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疗效。方法10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给与激素抗炎、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理疗消肿、针灸和面肌锻炼治疗,观察组另行高压氧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在中度和重度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疗程<5次和5~10次的比例为28.00%、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42.00%)( 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面瘫的总有效率较高,且疗程更短,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镇静剂在预防患儿热性惊厥引起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142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观察组先行常规治疗,早期使用适量镇静剂治疗,对照组对症降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特点、颅脑CT、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正常后出现痫性发作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作期脑电图阳性、颅脑CT 病理改变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镇静剂对于热性惊厥患儿有显著缓解全身惊厥症状,并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的癫痫,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境 刊期: 2015年第14期